华孝子祠位于无锡市锡惠公园内的古惠山寺内侧,汇东晋无锡孝子华宝。南齐建元三年(481),齐高帝赐华宝故宅孝子额,载《南齐书》。唐时建专祠,内塑童髻长须华宝像。该祠屡有废兴,现建筑始于明,成于清,保存基本完整。祠东向,门前立四面牌坊,俗称无顶亭,单间、正方形,木石结构,藻饰精美,系华氏宗族族表忠孝节义及科第的纪念建筑物,建于清乾隆十三年(1748)。祠门牌坊式。庑殿顶、置竹叶玛瑙地盘陀石。过架有溯源…[详细]
景贤贾家古村依山傍水,村内古巷道纵横交错,路面皆用青砖、麻石铺设,深深的车辙印痕是贾家村沧桑历史的见证。古村排水系统科学合理,沿用至今,村内散布着12口水塘,用以调蓄雨水、吞吐淤泥。古建筑历史悠久,庵、堂、祠、寺、观、书院遍布于古村内外,抬轿、神龛、匾额、古陶瓷、木质家具等文物众多,七级玉塔矗立于古村前的田野上。 称贾家为现实中的“荣国府”,是说贾家的官宦发达。对此,从村民口口相传的一个掌故可以说…[详细]
范公祠位于聊城市东昌府区梁水镇内梁水镇村,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范公祠是1941年4月聊城军民纪念为抗战捐躯的范筑先及抗战将士而建,原建筑面积为4899平方米,有正门、大殿、二殿、东西厢房、纪念塔等建筑,现仅存正门及纪念塔。正门宽2.24米,高2.95米,左侧门墙内镶有聊城县革命委员会立的范公祠保护标志碑,门前左侧立有东昌府区人民政府保护标志碑。纪念塔高15米,耸立…[详细]
四川内江王家祠堂建于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坐北朝南,四合院布局,建筑面积990平方米,由山门、正厅、戏台、左右厅、东西厢房、青石院坝组成。四川内江王家祠堂山门为六柱五间四滴水式门罩建筑,上 书“王氏祠”;正厅为砖木结构硬山式屋顶、抬梁式结构,厅前为五级阶梯式踏道;正厅屋顶脊饰为两条直径约0.3米粗、相向对峙的龙,双龙之间是一座用青石雕刻、高约2米的六角形宝塔,塔座为莲花,塔身雕龙刻凤,造型精…[详细]
在浙江省诸暨市浬浦镇东南方向约二公里处,有一个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村庄,那就是盘山村。因其村后之山形如石磨,又似仰放的盘子,故名磨石山村,解放后改名为盘山村,盘山村文化礼堂就坐落其中。在盘山村中央,这座占地面积一千多平方,建筑面积就达870多平方的蒋氏宗祠依然屹立。它和许多宗祠一样,连进三透,由前厅、中厅、后厅、万年台及左右侧厢组成,具体是何年何月哪位族人建造,无论是历史还是族谱中,都已经无法寻找…[详细]
张氏宗祠位于海南定安县城定城镇东南20多公里处永丰乡高树林村,是一座有正屋和横主席台的院子。张氏宗祠那里陈列的主要是清代探花张岳崧的著作、书画、对联、碑帖匾额、印章等遗物和晚清名人关于记述张岳崧生平事迹的文章著作,对了解和研究张岳崧及晚清海南的历史、文化具有较重要价值的张氏宗祠。张氏宗祠的张岳崧,字子骏,又字翰山、瀚山,号觉庵,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出生于海南省定安县永丰乡高林村,上祖籍福建…[详细]
安氏家祠位于天津市西青区杨柳青估衣街施医局胡同2号,年代为清代。杨柳青安氏祠堂始建于1720年,原为住宅。1934年,该建筑改为家祠,后几易其主。2001年,该建筑被辟为安氏祠堂并被西青区人民政府批为西青区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天津市人民政府对安氏祠堂进行修复。2003年9月28日,安氏祠堂成为杨柳青年画馆并对外开放。院落中间设穿堂,将建筑分为内、外两进院落。外院立有一通“安氏家祠记”石碑,是…[详细]
包公祠全名“包孝肃公祠”,是祭祀包拯的专祠。“孝肃”二字,是宋仁宗在包公死后赐给他的谥号,以评价肯定包公的忠孝一生。包公祠位于合肥市环城南路东段的一个土墩上,原建筑物始建于明弘治元年(1488年),庐州知府宋鉴在此修建包公书院,故名为包公祠。可惜在太平天国时期遭受战火毁坏。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李鸿章筹白银2800两加以重建,规模依旧,只增添了东西两院。当祠堂落成之时,李鸿章曾写一匾额,不料…[详细]
汝城县保有明清风格古祠堂700多处,规模大、结构美、功用广、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有着极高的研究、观赏、旅游价值,有8处已列入省、市级文化保护单位。全国政协常委、湖南省政协副主席姚守拙先生欣然题字“古祠堂之乡”。汝城古祠堂是江南一朵瑰丽的奇葩。汝城古祠堂多。一个多民族居住的偏邑山县,36万多人口,280多家姓氏,保留着始于宋元、盛于明清的古祠堂710余座,大小不一,风格各异,星罗棋布,并有金山、津江…[详细]
礼嘉桥王氏宗祠位于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礼嘉镇鱼池村,始建于明崇祯年间(1628—1644),清雍正年间(1723—1735)增建后进,嘉庆十四年(1809)改建宗祠,在旧址上扩大祠堂规模,历时8年建成。礼嘉王氏宗祠,历史比较悠久。据《周陈王氏宗谱》记载,中沙礼嘉王氏是周陈王氏是随北宋南渡而来到武进礼嘉的。中沙周陈王氏是北宋宰相王旦(王文正公)一脉的后裔,而王旦的父亲王祜(王晋公)曾在北宋初年任兵部侍…[详细]
肇庆包公祠位于肇庆城西,是一座仿宋建筑群,除牌坊、山门外,还有大殿,东、西配殿,钟楼,鼓楼、亭、廊、井等,占地面积11500平方米,与其他包公祠相比,其规模位于前列,也体现了岭南古建筑的特色和风格。包公祠是为纪念宋代名臣包拯而建的,包公在肇庆任端州知州3年,为官清廉,大办实事、造福端州,离任肇庆时不持一砚归,其政绩显著,深受黎民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宋代百姓就建立包公祠来纪念这位清官,甚至还将他神化了…[详细]
蒙城县城西50华里的马集镇,有一片美丽的清代建筑群,这便是马公府。马公,名玉昆,字景山,蒙城县马集镇人,清末反帝爱国名将。同治年间,他奉命率部出师新疆,抗击沙俄的侵略。他驰骋疆场,转战16载,先后收复天山南北城邑十余座,为保卫祖国领土完整,立下显赫战功。甲午战争爆发,他奉命出师援助朝鲜,守卫平壤南大同江,与数万日军浴血奋战,击退了日军的进攻。他的部队在朝鲜作战期间,军纪严明,鸡犬不惊,秋毫无犯,深…[详细]
蒋氏宗祠是一处始建于清代中期的家族祠堂建筑,属于蒋氏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位于浙江省溪口城建中心地段,是溪口街上蒋姓宗氏在春节、清明等传统民间节日祭祖、演戏、聚众及举办其他红白喜事的场所。溪口风景区涉及蒋氏祖宗祠庙和活动场所的有“武山庙”、“摩诃殿”、“蒋氏宗祠”等,而真正属蒋氏一族使用的是“蒋氏宗祠”。原规模较小,后蒋介石出资在老祠堂基础上翻修、扩建,并亲自题写了“忠孝传家”牌匾。如果想对溪…[详细]
公果徐氏宗祠位于铅山县,时代为清雍正六年(1728年)。徐氏宗祠始建于明末。清雍正六年(1728),以徐宗堂(进士,任萍乡督学)和徐宗琬为首,举全族之力,重修宗祠。将原部分木柱更换成石柱,扩大了房基面积,始为现在范围。民国中期,国民党第三战区曾占用宗祠作为军事用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宗祠作为村小学教学场地,直至1986年新校舍建成后迁出。村小学迁出后,因无人使用,宗祠逐渐荒废。2007年,徐…[详细]
东乡王氏宗祠位于江西省东乡县黎圩镇(原虎形山乡)上池村,系王安石弟王安上后裔所建,始建于北宋末期,因兵灾战乱之故,几建几毁,明朝后期第四次重建。江西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东乡王氏宗祠为砖木石结构,坐北朝南,在上池村西北口。门前有一半月形池塘。宗祠左原为花园,内有水井,名曰“荆公井”,曾栽有王安石称赞的金沙花,现改为路。东乡王氏宗祠后是后龙山,兔峰和东岭为背景。宗祠面宽18.7米,进深40.5米,高8…[详细]
长泰杨氏宗祠,俗称杨海纪念堂,位于长泰县武安镇城关村后庵,始建于唐代,原为杨海居住的一所简陋平房。明代,杨海的后裔杨复一在原址扩建为杨海纪念堂。杨海系唐文德元年(888年),朝廷诰封的武胜场大使。至南唐保大十四年(955年),“场”升为“县”,取名长泰,属泉州府管辖。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邑原任武胜场大使杨海等,以长泰距泉州三百余里,期会征输不便,请求舍远就近改隶漳州,泉州太守林金吾奏准朝廷…[详细]
兆祥黄公祠位于祖庙街道辖区兆样路。建于1920年,是佛山著名中成药“黄祥华如意油”始创人黄大年的祠堂,由其子黄奕南等为其父按清代祠堂制式兴建的大型祠宅组合式建筑群。祠堂气势雄伟,设计精巧独到,装修豪华考究,是佛山现存祠堂式建筑的代表。主体建筑坐西向东,由纵轴线上排列的头门、拜亭、二进、三进、后进等建筑组成,为四进院落四合院式平面布局。左右两侧还有由青云巷相间的四进厢房(住宅),左右对称,整齐划一。…[详细]
滕州张氏祠堂位于滕州市大坞镇大坞村。年代为。2006年12月7日,滕州张氏祠堂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山东省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据《古滕张氏族谱》记载,张氏祠堂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乾隆十三年(1748年)竣工。坐北朝南,总占地面积1440平方米。张氏堂祠建筑规模宏大,结构严谨,内外院落,既珠联璧合,又独立成章,是北方典型的四合院封闭式建筑风格。以正门、正厅为中心的南北轴线上,前后为两进院落。大门…[详细]
毛泽东主持首次“支部建在连上”旧址(叶家祠)位于株洲市炎陵县水口镇水南村。1927年9月底,毛泽东在三湾改编时提出将支部建在连上的原则。为进一步加强连队党的建设,毛泽东多次要求各连党代表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在士兵中发展一批工农骨干分子入党。在离开三湾的行军路上,毛泽东利用休息时间,找战士谈心,进行共产主义信念和革命前途教育,从中发现、考察、培养了一批建党积极分子。部队到达酃县水口后,有了一个相对安定…[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