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宝祠堂群位于县城东北面约四十公里的马安乡上宝村。为宝溪钟氏宗祠,由十八座紧密相连的大小宗祠组成,现保存好有钟氏宗祠、东岗公祠、北茂公祠、斗山公祠、北山公祠5处。始建于明朝末年,清康熙、乾隆、光绪、民国等历代均进行过维修和增建。祠堂群中以主宗祠“世德堂”规模最大,为三井五厅,其它分宗祠均为一井二厅,并以主祠为中心左右分布,总面积约为3000平方米。分“专祀型”祠堂和“居祀型”祠堂。祠堂群中除德宣公…[详细]
门田氏祠堂位于大王镇田门村,东面约20米是阳河,西临南北街道,东西约18米、南北约30米,总面积约540平方米。祠堂由北屋和南门楼组成一个完整的院落。北屋三间,灰瓦盖顶,硬山式,砖石木结构,面阔11.5米,进深7.7米,四梁八柱,硬山脊,浮雕金彩双龙戏珠,山脊上有动物雕塑。月台东西长6.6米,南北长4.5米,高0.6米。从大门到正殿有石砌走道,大殿后面有一个后花园,种植着花草树木。南大门为二重门,…[详细]
上族祠及嘉庆堂(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年代:明、清公布时间:2005年3月16日上族祠,坐北朝南,布局前后三进,设厢房,二进中厅独立,呈“回”形,总面积1700平方米。一进为门厅左右带偏房。门厅,面阔五间,进深七檩五柱,用中柱,前檐明间设八字门楼,檐口斗栱为七踩三翘。侧房为三间二厢,自成小院。中厅,三开间带四周围廊,梁架为五架梁前后双步带前后廊,四周廊柱为青石方柱。三进与一进相同带左右偏房,偏房为三间…[详细]
履恕莫公祠位于悦城镇罗洪村,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建。2012年德庆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砖、木、石结构,总面阔10.5米,总进深31.5米,占地面积328.65平方米。祠三进三开间,头门面阔、进深各三间,龙船脊,前廊四步架,石檐柱,石柱础分层束腰,石门额阳刻“履恕莫公祠”,阴刻“乾隆十三年岁次戊辰仲冬吉旦”,额首用椭圆形印章阴刻“本支百世”,额尾有方形印章两枚,分别阴刻“诗礼”、“传…[详细]
滕氏宗祠(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年代:明公布时间:2005年3月16日坐东朝西,布局为三间四进,硬山顶,平面呈长方形,总面积857平方米。一进,进深九檩,明间梁架为五架梁前后双步,前檐双步施卷棚,平身科斗拱为一斗六升,除后檐明间无斗拱外,其余均施二攒。二进,进深十一檩,明间梁架为五架梁前后双步带前廊,斗拱布置与一进相同。三进,进深九檩,明间梁架为五架梁前后双步,平身科斗拱为一斗六升,除前檐明间无斗拱外…[详细]
时代:明至清地址:浙江省绍兴市嵊州市金庭镇华堂村该祠由大宗祠和新祠堂两座祠堂组成。大宗祠始建于明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是为祭祀王羲之三十六世孙王琼夫妇而筑。建筑面南向,面积约1800平方米。华堂村是王氏聚居地,华堂王氏宗祠对研究王氏家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绍兴华堂王氏宗祠建筑一进为王氏三卜六世祖与其配偶石氏的灵位,一进与二进之间有二层厢房,二进供奉王羲之像和王氏祖先的灵位。绍兴华堂王氏宗祠神堂…[详细]
东莞方氏宗祠位于东莞市厚街镇河田村。建于明建文年间(1399-1402年)。祠为五进四合院式布局,深为66.4米、宽16.6米,总面积1100多平方米。建筑均为硬山顶,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木构梁架。第二进为四柱三间三楼石牌坊,坊楼为琉璃瓦歇山顶,檐下施如意斗拱,高8米,门额红砂岩石板上阴刻“六桂留芳”四字。祠内二、三进檐墙上灰塑有精致的山水画艺术装饰,其余各进脊饰有山水、花鸟、人物陶塑,栩栩如生。祠内…[详细]
时代:民国类型:古建筑地址:南昌县三江镇南街村蔡家自然村简介:先达祠位于三江镇南街村蔡家最西端自然村,东侧均为民居,南为一池塘,西侧15米外为一新建小型庙宇,北侧为稻田。先达祠整栋建筑占地480平方米,共三进五开间,有两个天井。先达祠中堂(含后披间)为十三架梁,高7.8米,最大柱径达40厘米,蔚为壮观。先达祠后堂为十一架梁,高7.5米,先达祠主体为穿斗抬梁式木架构,外墙用青灰色砖砌成(西墙因老墙倒…[详细]
玉井林氏宗祠位于广东省汕头市金平区鮀莲街道玉井居委玉中路127号,建于明弘治年间,坐东南向西北,潮汕传统“四点金”局格,通面阔37米,通进深24.7米m。建筑面积913.9平方米。主体为二进一天口二伙巷,四个角各有厢房1间,祠后有后包。外观为广三路单门对称式,硬山顶,素胎瓦屋面,土形屋角,正门上方为宋体阳刻“林氏宗祠”石门匾1方,正厅使用梭形石柱,其正前中间上方有“明经”木质牌匾1方,屋内采用三载…[详细]
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冯官屯镇望鲁店东村。鲁仲连,冯官屯镇望鲁店村人。战国时期政治家、教育家,善为人排忧解难,不为仕途金钱所动。据记载,原鲁仲连祠建于清代,始建年份不详,因年久失修而毁。20世纪80年代,村民要求重修,乡村自筹部分资金,国家文物局、山东省文物局、茌平县政府拨款扶持,1993年4月动工修建。修建后的鲁仲连纪念祠为5间仿古建筑,砖木结构,青砖琉璃筒瓦,大殿正中有鲁仲连泥塑像,大门上层为…[详细]
东岐黄氏宗祠位于福州市郊亭江镇东岐村。始建于清康雍年间,乾隆、光绪扩建、续建,民国19年又修葺祠内,改造祠埕。祠坐北向南,木构,宽21米,深28米,总面积588平方米。前用平墙,石框版门双开,庭院前施屏门,三面回廊连结祠堂厅。厅堂面阔三间,抬梁减柱,进深用七柱,穿斗式构架,双坡顶,两山用鞍式封火墙。前廊宽敞,堂中设神主翕。左右两厢为祭事房。后天井宽如前院,进深短促,左右有小披舍,分别设厨房或杂用间…[详细]
惠济祠惠济祠,是古淮阴一座著名祠院,位于码头镇北二里许,紧靠运河、二河、张福河交汇处。该祠原名“天妃庙”亦称“铁鼓祠”,俗称“奶奶庙”。建于明正德二年(1507年),清乾隆16年(1751年),乾隆皇帝南巡,建行宫于祠左,圣命重修,仿内府坛庙修葺并改名“惠济祠”,该祠故有皇居之美。占地约58亩,由祠前三间日柱牌楼至行殿共8间。祠高居重岗之上,地势如脊,三面环河,漕河寺三日而行,旧时每届岁朝和农历四…[详细]
坐落在清源山风景名胜区之东岳山麓,原名“镇国东禅少林寺”,是泉州最早的佛教寺庙、全国历史上有名的“七大少林丛林”之一。相传为唐初嵩山少林寺“十三棍僧”之一的智空入闽所建,方圆500亩,依山而起,规模庞大,殿宇宏伟,香火旺盛,武风淳朴,寺因武显。南少林寺以禅入武、习武修禅,因禅武合一而博大精深,历代高僧名师辈出,声名远播海内外。千百年来,古寺历尽沧桑,虽历经几番兴衰荣辱,其恢宏气势犹存,宏伟的大雄宝…[详细]
任天公祠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茶山镇南社村明清古建筑群西门塘北岸,清同治十二年(1873)为村中谢氏第十四代子孙谢任天而建,1996年重修。坐西北向东南,三间两进两廊一天井合院式布局,总面阔9.45米,总进深14.9米,占地面积约142平方米。砖木石结构,青砖墙体,红砂岩墙裙、勒脚、门框、柱及柱础;硬山顶,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人字山墙,灰塑龙舟脊,上立一对鳌鱼,绿琉璃瓦当及滴水。门前有三级红砂岩台阶,…[详细]
地点:福田沙头街道办事处石厦村年代:清--民国说明:石厦碉楼建于民国初年,位于在石厦村中心,面阔4.9米,进深4.6米,占地面积22平方米,座南朝北,土木结构,四周外墙用三合土板筑而成,高16.5米。楼高五层,每层有木楼相通,各层皆有在四周外墙设兼有通气和采光作用的设计孔洞,顶层有凸出墙面的防卫设施。该建筑是清代民初时期深圳地区社会面貌的见证,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潘氏宗祠,位于福田区沙头街道办事处…[详细]
梁大夫祠位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莘村义学街2号、3号。建于清代后期。坐西北向东南,三间两进,左侧带二层砖石结构磐石书楼。总面阔19.5米,祠堂面阔13.4米,进深27.2米,面积364.5平方米。硬山顶,人字封火山墙,龙船脊,素胎瓦当,青砖墙,红砂岩石脚。头门进深两间九架,前设三步廊。虾公梁上施狮子、斗栱隔架,梁下石雀替浮雕凤凰。后堂裕德堂进深三间十三架,前四架轩廊,后三步廊。祠堂墙楣“白鹅换经”等…[详细]
方氏宗祠石牌坊,建于明嘉靖丁亥年(1527),四柱三间五楼,用徽州的白麻石雕琢砌筑,通体遍饰高浮雕,上枋和额枋的图案全都镂空,最高的浮雕高出底板28CM。与众不同的是,牌坊顶处的“龙凤榜”,别的牌坊上供的是“圣旨”、“恩荣”、“御敕”一类,唯独这座牌坊“龙凤榜”处没有题字,只雕刻着一个龇牙咧嘴的鬼,右手拿着一支笔,左手握着一个“权”,翘起的脚后有一方形大斗,“鬼”、“斗”合起来是“魁”字。斗表示量…[详细]
该祠堂系宋太常寺刘勉故居,父纯庵。子孙四世一门,是明代刘姓大族的宗祠。三开间梁架高大,进深九界用十檩。明间抬梁式,正贴为王架梁,上置西瓜柱,支三架梁,中间置脊瓜柱,蝴蝶木,瓜柱皆粗壮,三架梁与五架截西呈椭圆形,柱头上置圆斗,开十字科,正贴之前二界用双步梁方斗十字科及单步梁,后全柱与老檐柱间用双步梁,方斗小字科及单步梁,后金檐柱间额上皆有平故枋。边贴施中柱。梁下普遍施丁头拱,三架、五架梁下丁头拱特宽…[详细]
胡氏宗祠始建于明万历戊申年(1608),竣工于万历庚申年(1620),又粉饰3年至天启癸亥才告完成,共历时十六年。建造规模大,费时长,工程质量好,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期间经历了清雍正辛亥年、清乾隆四十五年、乾隆五十三年和2000年的维修,至今保存完整。胡氏宗祠是我省不可多得的年代久远、规模宏大、保存完好的古建筑之一,为研究明以后江南的建筑艺术发展、演变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洽湾胡氏宗祠规模宏大…[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