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裕尔河桥南遗址位于乌裕尔河大桥西南一公里处,年代为新石器时代,类别为古遗址。2005年1月31日,乌裕尔河桥南遗址被公布为第5批黑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小拉哈遗址位于黑龙江大庆市肇源县义顺乡东义顺村,属于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据考证小拉哈遗址距今已有6500年历史,是黑龙江省最早有人类活动的地方。1992年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的骨网钩、陶网坠、蚌镰、石铲、石斧和玉器等新石器时代的文物。遗址坐落在一条隆起的恰似龙脊般的漫土岗上,东西长500米,向南约300米直抵小拉哈屯,北靠辽阔的拉哈泡。小拉哈遗址是小拉哈文化的命名遗址。它的发现,在松嫩平原第一次呈…[详细]
哈拉海遗址位于他拉哈镇哈拉海村西2000米,年代为青铜时代,类别为古遗址。2005年1月31日,哈拉海遗址被公布为第5批黑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团结遗址,位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东宁县大肚川镇境内,约1300平方米,分上下两层,上层为唐朝渤海国时期的文化遗存,下层为战国至两汉时期居住在东北地区东部的“沃沮人”的物质文化遗存遗址。 团结遗址沃沮人房屋遗迹虽然仍为半地穴式,但已经出现了围绕穴壁而筑的火墙,它是黑龙江地区已发现的最早取暖设施,也是东北地区广泛使用的火墙、火炕的雏形。团结遗址出土有大量和中原地区类似的古代文物,特别是原始社会的陶豆、陶瓶、穿孔石刀、石镰和铁镰。这些中原地区古代的器物应是起源于山东半岛,越过海洋,到达辽东半岛,再由辽东半岛经长白山地、图们江一带来到绥芬河流域。团结遗址的发掘对研究东北古代民族分布、迁徙以及“沃沮人”的…[详细]
红石砬子城址位于道河镇红石砬子村南,绥芬河右岸的山崖上,年代为汉,类别为古遗址。2005年1月31日,红石砬子城址被公布为第5批黑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北山城址,位于鹤岗市绥滨县,古城系四道圆形城墙,环山修筑。头道墙长403.7米。二道城墙360.1米、三道城墙326.6米、四道城墙346.8米。二道城墙内面积16036平方米。三、四两道城墙东西中间,有呈“S”形豁口,是为门址。右城正北为断崖,长约80米,高21米。四道城墙宽度设为47米,其中一道城墙上宽2米、下宽7米,高0.7米;二道城墙上宽2米、下宽7米、高1米;三道城墙上宽2米、下宽8米、…[详细]
古城山遗址群位于西部太平镇太阳村东丘陵山地,年代为汉、魏,类别为古遗址。古城山遗址群(29处):(1)太城西南遗址(2)太城西遗址(3)太城西南城址(4)水拨拉山遗址(5)靶场遗址(6)太城南遗址(7)太城城址(8)太城南坡遗址(9)北丘遗址(10)新立城址(11)新立北城(12)新立遗址(13)新立西山遗址(14)新立西遗址(15)太华东遗址(16)四方顶山城址(17)胜利南城址(18)太林西南遗址(19)太林遗址(20)太林东遗址(21)太林南遗址(22)太源城址(23)太源南山城址(24)太源南山遗址(25)太源遗址(26)太源西山遗址(27)太阳北城址(28)太阳东山遗址(29)太阳东…[详细]
索伦岗遗址群位于腰屯乡繁荣村东、南部的大片区域,由28处遗址组成,遗址分布密集,其中城址11处,聚落址17处,遗址多为柞、榛等次生林履盖,汉魏地表坑密布,大部分保存完好。索伦岗遗址群(28处):(1)繁荣遗址(2)古城东遗址(3)东南遗址(4)古城西北城址(5)兴久北遗址(6)兴久西北遗址(7)兴久北山遗址(8)山河东北城址(9)山河北城址(10)山河东城址(11)山河东遗址(12)永红西丘城址(…[详细]
四新遗址位于夹信子镇四新村东0.5公里山南侧,宝石河北岸台地上,年代为汉、魏,类别为古遗址。2005年1月31日,四新遗址被公布为第5批黑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青龙山城址位于黑龙江省宝清县小城子乡青龙山村东南。城址位于山顶部,全部为石头构筑,形制独特,在国务院关于核定并公布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中明确,该单位归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江平原汉魏时期遗址。…[详细]
三道沟遗址群位于七虎力河流域东山至二、三、四、五道沟群山之中,年代为汉、魏,类别为古遗址。三道沟遗址群(23处):(1)三道沟东岗城址(2)三道沟韩风山城址(3)三道沟线路城址(4)三道沟龙王庙城址(5)三道沟东北遗址(6)三道沟后岗城址(7)三道沟东遗址(8)三道沟南遗址(9)三道沟果树园东山遗址(10)胡南营1号遗址(11)胡南营2号遗址(12)胡南营3号遗址(13)四道沟东北遗址(14)四道沟南城址(15)四道沟东南遗址(16)五道沟东北1号遗址(17)五道沟北遗址(18)五道沟东北2号遗址(19)五道沟南遗址(20)五道沟东遗址(21)富路遗址(22)宏远北山城址(23)宏远东北城址2…[详细]
粮台山位于穆棱市兴源镇东南,紧傍穆棱河北岸,是一处陡然突起的石山,形似0伸入穆棱河饮水。兴源恰似坐落在“龟身上”,镇东西南北四座山肢如龟之四足。粮台山居东西二山中部,在一轴线上,各相距一公里半,呈二龙戏珠之势,乡民谓之风水宝地。粮台山又叫凉台山,古时从宁古塔去沙河采金的人,背粮食存于此,光绪年间钦差大臣吴大澂,在此设穆棱招垦局,屯兵建粮仓,故名“粮台山”。乡民上山观景纳凉,俗称“凉台山”。从发掘出…[详细]
蛤蟆通河南城址位于八五二农场一分场七队东南一公里处的蛤蟆通河上游,年代为隋、唐,类别为古遗址。2005年1月31日,蛤蟆通河南城址被公布为第5批黑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九公里城址位于海林镇九公里火车站西一公里的海浪河左岸的山丘顶上,年代为唐渤海—辽金,类别为古遗址。2005年1月31日,九公里城址被公布为第5批黑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宁古台遗址位于海林市长汀镇龙头山村北,俗称“龙头山”,为唐(渤海)时期遗址,后代相继沿用。遗址为一座突兀而起的小山丘,北侧紧邻海浪河,山丘周围筑有土城垣,小山丘虽然不高,但站在顶上四周的景色净收眼底。由于地处海浪河中游水陆要冲,为历代军事要地。当年宁古塔将军率领的战船,就是从这里誓师出发,经海浪河入牡丹江,再到松花江,再进入黑龙江去抗击沙俄的。从海林往长汀方向走过了收费站后三公里路旁有宁古台遗址指示牌,右拐下海长公路后再往前走一公里土路即到宁古台。如从宁古台指示牌沿海长公路再往前两公里就到了宁古村,村里有宁古塔将军驻地旧城遗址。宁古台应该就是宁古塔将军的点将台。…[详细]
牡丹江边墙位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城区北25公里的边墙岭,全长66余公里,是在山顶、山坡上或谷底自然原生地面上顺山势就地取土堆筑或就地取石垒筑而成的。墙高1.8~2米,存有马面46个。出土鸾凤花鸟铜镜和“古州之印”铜印。边墙由牡丹江段边墙、江东段边墙、镜泊湖段边墙三段边墙组成,分布于牡丹江市爱民区北部山地中、宁安市江南乡江东林场南部山地中和宁安市镜泊乡江山娇林场北部山地中。三段墙体整体均呈东南——西北走向,构成了由南向北的三道军事防御线。牡丹江边墙是唐朝渤海国时期为防御北方黑水靺鞨而修筑的一条防御体系,是和中国长城具有同等性质的军事防御工程。2011年,牡丹江边墙被国务院正式认定为中国长城的一部分…[详细]
宝顶山遗址群位于西北部的山里乡山里村北,挠力河右岸,年代为汉、魏,类别为古遗址。宝顶山遗址群(4处):(1)宝顶山城址(2)山里西山遗址(3)山里乡遗址(4)光明西北城址2005年1月31日,宝顶山遗址群被公布为第5批黑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