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氏宗祠——中共徐闻县工委、徐闻县人民政府驻地遗址位于湛江市徐闻县下洋镇那屋村,东经110°28′33″,北纬20°28′35″。那屋村是抗日战争革命根据地村庄。1944年,下洋镇那屋村建立了游击小组,组长黄熙英,成员10多人,装备有驳壳枪2支,-1支,步枪7支。游击小组主要活动是开展军事训练,保卫村庄。1949年2月,中共徐闻县临时工委决定在上东区解放区与县东部群众基础较好的游击区,先建立党组织…[详细]
它山古迹位于慈溪市观海卫城北浪港山。浪港山在当地称卫山,在明代此地是内辅郡邑、外控倭患的东南重镇。它山古迹东西横跨卫山两峰之山坳间,坳内有岭称它山岭,上有它山殿与古迹毗邻。岭墩有镇峰塔(又名它山塔),面向它山古迹拔地而立,两者近在咫尺。它山古迹全部采用条石错缝叠砌,中间开设类似城门的拱形通道。通道高2.9米,宽2.7米,拱顶刻太极图案,拱门南额书“它山古迹”,北额书“表海安澜”。它山岭穿拱门而过,…[详细]
渡江桥位于魏村闸北街29号南,南北跨老德胜河,为金山条石平桥。渡江桥旧名烈塘闸,德胜河旧名烈塘,因长江一天涨潮二次,在桥下设有闸门,因而得名烈塘闸。据《毗陵志》载,宋绍熙五年(1194)郡守李嘉言开烈塘河(即今天的德胜河),浚河置闸。明洪武三年(1370)重建,以后又经数次重修重建。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重造后,始改名渡江桥。民国十六年(1927)重建。1972 年开拓新德胜河,老闸弃用,重建…[详细]
“策马来寻拔剑泉,汉王遗迹尚森然,一泓暗泄碧峰外,百丈晴拖绿树边,溜响消残龙战气,芒寒微动灞陵烟,鸿沟寂寞乌江冷,不信清流此地偏”。这首题为《拔剑泉》的古诗是清乾隆33年间,一位名叫邵大业的徐州知府写下的。拔剑泉位于汉文化之乡,汉王镇丁唐山下。形成于西汉高祖二年,这里山脉连绵,河流纵横,素有“山水一色,民事物阜之称”。是徐州著名的花果、玫瑰之乡。据《史记》上记载,刘邦-为汉王后,于公元前205年春…[详细]
南洲渔笛是由刘尔禄写的一首诗,诗文内容为:渔舟横笛弄新晴,维向南洲老此生。闲载月归芦里去,怕竹龙到水边鸣。数声杨柳垂纶远,一曲梅花落饵轻。独有双鱼外受钓,濠梁来往亦关情。辛巳(2001年)秋,与闻毅先君去顾龙山探险胜访幽,传拓古碑。在吴季子祠后门左方寻得小草古刻一方。铁画银钩神采飞扬,书法造诣直入二王堂奥。欣喜之余,细读内容乃是“金沙八景”之一的“南洲渔笛”。 “南洲”,在县城外,九里村南,多洲渚…[详细]
育英书院位于深圳龙宫村,书院坐落于龙宫村西边、后为山、前有龙宫溪通过,东为村落,西为田畈。 陈仲良(1091——1153)于北宋末年,由新昌平湖迁居龙溪。后裔于明季始建宗祠,清初,由于族人枝繁,在村西再建新祠,名“崇德堂”。龙宫人重视教育,清初即建义塾于跃龙桥顶“文昌阁”。几经兴废,民国后期旧校舍容纳不了就读学生,迁至“崇德堂”,稍作改建,环境甚佳,名之“育英书院”。书院以东同时建有二座校舍,一座…[详细]
苏北大堤为1950年国家投资修建,位于徐州市丰县首羡镇黄楼村北400米。位于丰县最西北部,苏鲁两省四县交界,平原坡地,西高东低。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适中,雨热同期,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气候资源较为优越,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周围有四条河环绕,河沟渠密布,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方便,主要种植麦、棉、玉米、大蒜、洋葱、大豆等农作物。苏北堤河是人工开挖的一条河流。自西向东流入复新河…[详细]
均口特区游击队司令部旧址位于建宁县均口镇均口村桐斜3号东50米处。1934年5月,建宁县城失守,建宁县苏维埃政权尚存里心、黄泥铺、客坊、黄岭、澜溪、均口等完整区。中共闽赣省委决定将建宁南部的均口、黄岭、澜溪3个区合并为均口特区,并组建均口特区游击队司令部,任命杨良生为司令,方志纯兼政委,归中共闽赣省委直接领导。均口特区游击队司令部下辖游击队员约200余人。这支队伍是经方志纯的努力而组建发展起来的。…[详细]
万载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旧址位于赤兴乡浙桥村1.5公里处的岭下杨家祠。该祠坐北朝南,背依青山,砖木结构,青瓦覆盖歇山顶,两边的山墙均是用砖砌成高达10米的“三”字形风火墙。上中下三进,青砖砌成券拱大门框。室内下进与中进之间有一月20平方米的天井。木梁穿插列架,板壁为墙,木柱擎梁。该祠面积为250平方米,中心会场125平方米。中进现已倒塌,上、下进保存较好。万载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召开于1930…[详细]
洞山寺位于慈溪市掌起镇任佳溪村,地处灵绪湖南缘的崇山峻岭间,据《镇海县志》记载,该寺始建于五代后梁开平初,北宋祥符中请额曰“幽栖洞山”,清乾隆八年僧觉性重修。另据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洞山寺田山碑》记载:“寺创建于三国赤乌年间。”洞山寺石塔位于寺北的岗阜上,为楼阁式六边形仿木结构。塔原有基座,共七级,今残存五级,残高4米。塔身用石块雕凿层层砌叠,逐级收缩,每面刻浅龛,内雕菩萨或佛像,或袒胸和…[详细]
猫儿寨是重庆市第一大寨,位于重庆市梁平县西北部64公里的虎城镇中心地带百里竹海景区内,318国道、渝宜高速公路毗邻而过,是红色旅游目的地,是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教育基地。因山寨东面形似猫儿头,西北部拖着一条宽约10米、长约80米的“尾巴”,故称“猫儿寨”。景区四周悬崖峭壁,崖高几十米,是一座天然石寨,东看似猫似虎,雄踞虎城,西北虎尾神奇,登高“众山一览”。寨上石刻遒劲壮观,寨下泉水叮咚,清…[详细]
倪家窑址位于建德市大洋镇倪家村上蒋自然村西南面山坡上,邻近兰江主河道。窑址所在处为一平缓凸坡,北、东、西三侧均有水塘。窑址面积约6500平方米,文化层堆积面积约2500平方米,堆积厚度0.6-1.2米不等。地表散落瓷片、窑具残件等,局部聚集成堆,在凸坡中部及西侧可见红烧土碎块。瓷片以带釉粗瓷为主,多见罐、缸类废品堆积,少见碗类产品,制作较粗糙,器型、釉色单一。地表可见大量支座及其残件。釉色分灰青偏…[详细]
后山窑址位于建德市大慈岩镇陈店村窑口自然村后山南坡上,窑址所在处为一山间土丘,南侧有一水塘,西北侧平地现为耕地,东侧为农户聚集区,有溪流在村东北侧自西北向东南流经,乡间公路东北-西南向穿过窑址堆积。窑址堆积主要位于土丘北部及其西侧凸坡。窑址面积约10000平方米,文化层堆积面积约4000平方米,堆积厚度0.5-1.2米。地表随处可见散落堆积,根据地表瓷片、窑具残片等分布情况看,以乡间公路为界,高于…[详细]
河西庙正殿位于金坛区金城镇西门大街行政审批中心院内。河西庙原坐落于河西庙巷(巷因庙得名),坐北朝南,原先是座小庙,朱元璋当了皇帝后,拨来专款,得以修建。修建后的河西庙,门前为大广场,正对庙门的是高大的照壁墙,左右竖着两根高高的旗杆,大门西边安放着一对雕花大抱鼓石,台阶为整块长条石,进门是又高又宽的石户槛,大门内是间廊屋,隔着一个长天井是正殿,天井两侧建有厢房,正殿后还建有不少的道士生活用房。现仅存…[详细]
钱肃乐故居 钱肃乐故居位于宁波市江东外潜龙街31号,座北朝南,东与鄞县-相连,背靠居民区,西邻江东区人民政府,外潜龙街从故居门前东西向横穿而过。钱肃乐故居是民族英雄钱肃乐幼时及青少年时代的宅居,是宁波现存最早的明代民居建筑。故居建于明嘉靖年间,原为一座三进大院,随着历史的变迁,有的已经拆建和改建。现仅存钱氏故居之第一进,俗称大厅。故居座北朝南,布局为横长方形,三开间。是一座典型的明晚期民居建筑。钱…[详细]
元老府(局部)位于市区昭阳街道牌楼社区元老府巷3号,东经119°50′18.1″、北纬32°56′13.7″。现存三进宅院和北院各一处。门楼朝东,为元老府府内宅院。李春芳(1511-1585),字子实,一字石鹿,别号华阳洞天主人,明代兴化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状元,四十四年(1565)入阁为次辅,隆庆二年(1568)升任首辅,兴化籍“明代三相国”之一,后人为旌表李春芳,制匾“状元宰相”悬挂在…[详细]
何叔衡烈士死难处纪念亭位于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濯田镇梅迳村。 何叔衡(1876—1935),湖南省宁乡人。1914年,何叔衡与毛泽东相识于长沙并成为挚友,1918年4月与毛泽东等组织成立新民学会并任执行委员长,1920年与毛泽东等发起组织俄罗斯研究会,并共同发起成立长沙的共产党早期组织。1921年7月,何叔衡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后任中共湘区委员会委员;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任国民党湖南…[详细]
中共和平县第一个支部旧址位于和平县热水镇中兴村罗氏祠堂。1934年夏,罗响(方华)、张觉青在热水创办了东华小学,该校就设在罗氏祠堂内,罗响任校长,张觉青任教导主任,聘请罗镜清、王守中等先进青年为教员。1938年初,中共广东省委派遣麦任(麦文,东莞人)到东江上游恢复和发展党组织。同年5月,麦任在老隆经黄用舒(建党对象)介绍认识了罗响,并与罗响同赴和平热水,对罗响、张觉青进行深入考察。麦任深感罗、张已…[详细]
西不羹遗址位于襄城县范湖乡宋庄尧城岗上,也叫尧城,为春秋时楚国古城遗址,属龙山文化遗址。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不羹是远古延续下来的族性小国,春秋时为楚所灭。《左传》载:“楚筑不羹,有东西二城。《汉书·地理志》载:“襄城有西不羹。”公元前531年,楚灵王欲问鼎中原,与晋国争霸,在北部边防几处战略要地修筑城池,不羹是其中之一。楚灵王统治时期,对外攻伐邻国,以霸主自居,对内搜敛钱财,挥霍无度。令其弟公子弃疾…[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