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舜水纪念堂位于龙泉山南麓,依山坡顺势而建。原为姚-氏“老三房”宗祠,为清代建筑。朱舜水先生乃朱氏老三房支系后裔。头门向西,门前悬挂“朱舜水纪念堂”匾。里面是前后三进建筑,分别为门厅、正厅、后厅,坐北朝南,依山势而建,依次抬高。门厅为两层五开间楼房。明间楼下为正门,门前高悬“崇孝祠”匾额,是原来朱氏老三房宗祠的堂名。穿过门厅,登上较陡的几十级石阶之后,便是第二进正厅。正厅为五开间平房,抬头即见“胜…[详细]
姬家老城遗址位于宣威市田坝镇龙家村委会乐肥座村西600米处的山顶上。姬家老城与姬家小城南北相对,地势比小城高约16米,两城相距约700米。老城城墙用石灰石砌筑,绕山顶边缘一 周,总长约1800米,占地约94000平方米,为南北长、东西窄的不规则长方形。遗址东、南两面城墙均临城外陡坎,大部分为响石堆砌,不甚规整,西面城墙较为规整,大部分为双层,保存相对完好。北面城墙支砌则较为简单,为毛石支砌,采用石…[详细]
余长钺烈士陵园位于福清市阳下街道阳下村东边的统子坪山西北坡上。余长钺烈士,1918年10月18日生于福清县阳下村。1931年参加革命,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福建人民政府福清特派员、共青团福清县委书记、中共闽中特委委员等职。1934年与陈金来、陈炳奎等领导“南西亭”暴-动-,抓斗土豪财主。1937年2月16日因叛徒告密,在莆田被捕,解往福州关押,狱中表现英勇顽强。1937年6月23日,余长钺…[详细]
海潮寺森林公园位于四营乡大山哨村后大鼎山,此地林木葱郁,潭泉处处,环境优美,置身山上,放眼北眺,嵩明坝子的田园风光尽收眼底。山北麓有一溶洞,洞宽20-30米,高约30米,纵深约1000米,分上、下两宫,总面积约5700平方米。洞内钟乳石千姿百态,晶莹闪烁,玲珑剔透,经初步开发,更加奇观迭出,气象万千,引人人胜,被誉为水晶宫。这里,古有海寺,始建于明代,为嵩明八大寺之一。后因年久失修而渐倾坍,20世…[详细]
贤良宗祠(王氏宗祠)位于东案乡底角村,2001年4月被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单位。贤良宗祠建于北宋宣和七年(1125年),清同治五年(1866年)、民国廿五年(1936年)两次重修。该宗祠为亭台翘檐式建筑,占地1200平方米。整座建筑雕刻精细。门前是普通台基,台基左右两侧立有两对不同造型的旗杆石,一对狮子戏球,高约一米二十五公分,形状威武。原门面是砖雕装饰,花、鸟、狮兽雕刻精细(现已毁)。门…[详细]
宋末泉水葛氏析居水车,于元致和戊辰年(1328)建“井山庙”,塑葛仙翁像于井座上。清顺治辛丑年(1661)清政府为断绝郑成功粮草,颁布迁海令,百姓内迁,祠庙被毁。康熙庚戊年(1670)村民复归故里,葛氏爰合陈、潘、谢四姓,重建斯庙。乾隆戊申(1788)陈元培父塑神像。井山庙位于水车境内东岸的一座小山山顶上,山上树木茂盛、郁郁葱葱。 “井山庙”现存的布局应是清早期的风格,但有少数构件当为元明遗物。 …[详细]
豫亲堂位于黄岩区茅畲乡下街村,为明代早期建筑。现存建筑整体由中堂、厢房及台门构成。坐东朝西。大殿为 9 开间建筑。明间宽 3.9 米,次间宽 1.91 米,稍间宽 3.58 米,第一尽间宽为 2.1 米,第二尽间宽为 2.08 米,进深 7.2 米。明间、次间、稍间及尽间金柱、山柱均系方形木柱。其中明间金柱为 0.25 米 ×0.25 米。明间存有地袱,地袱呈梯形状,地袱下铺垫石板。柱础呈正方形,…[详细]
张天麟家庙(又叫天麟公祠堂)坐落在温州市龙湾区永中街道普门村(三都)五芳巷,始建于明崇祯中期(1645年)前后。传说到了清乾隆年间,三都普门土地堂又遭火灾,延及家庙,因此张氏四派子孙,在乾隆五十二年(1788年)左右,在原址上集资重建张天麟家庙,坐北朝南,五间二进,门厅通面宽10.7米,通进深3.93米。正厅通面宽10.85米,通进深9.7米,占地约2000平方米。天井、月台、通道都是长条石平铺而…[详细]
西当典原名为宝丰粹当典,因位于窑湾西大街俗称“西当典”,由山西白氏建于明代,原建于窑湾隅头镇,清康熙七年(1668年)大地震,搬迁到此处。西当典的对面是窑湾山西会馆,东面是隆记钱庄。典当行业明、清两朝最为盛行,尤其是山西晋帮和徽州商帮,有“无徽不典”的民谚。到了清代,典当业进一步繁荣,其丰厚的赢利引来皇宫贵族及官府纷纷赤资典当业,呈现出皇当、官当、民当等三大典当资本分割的经营形式,且内部分工明确,…[详细]
金鸡桥、金鸡堰位于鄞州区塘溪镇邹溪村。1994年11月18日被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民国版《鄞县通志》记载:金鸡桥、金鸡堰建于清雍正四年(1726)。当时咸祥潮旱并灾,百姓多次-,当时的鄞县县令杨懿关心民疾,体恤民情,发动民众,兴建了金鸡堰。 金鸡堰位于大嵩江上游,堰南北横枕在来自崇山峻岭的梅溪与大嵩江交接处,坝上为溪,坝下为江,其坝既能阻沙入江,又能引水入南嵩河。堰之南面19.20米处为金…[详细]
八字桥原址位于市区城内东大街原北市河南端,东经119°50′21.5″、北纬32°56′13.4″。一为东西向,石质;一为南北向,砖砌,皆为宋建明修。南宋宝庆元年(1225)兴化建城,设四水关与城内市河及海子池、西隈潭(明代以后称升仙荡)相连。城内形成东西向及南北向市河,成“T”形相接,河上桥梁众多。依东西向市河北侧形成的城内东大街,因南北向市河而中断,因而建桥以续,桥身与古街同宽,命名为“中和桥…[详细]
灵阳寺始建于宋代中期元丰年间(1078)年,距今已有近1000年历史。灵阳寺占地约6000多平方米,其中洞内约600多平方米,洞外约700多平方米,洞内天然造化,冬暖夏凉,空气畅通。共设11尊佛像,均用名贵的汉白玉制成,从遥远的佛教之国缅甸运回来,价值之珍贵,规模之宏大,造型之精美为广西之最。信步拾级而上,只见青藤缠崖,草木翠绿,茑飞燕语,寺宇房舍,琼台楼阁,整个灵阳寺外景都掩影在万绿丛中。登岩远…[详细]
黄石宁海小学旧址位于莆田市荔城区黄石镇桥兜村林墩自然村。1927年夏,初步接受革命思想教育的黄元从福建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毕业后,回到家乡林墩村,在林墩戚公祠创办宁海小学,从事农村教育,向学生宣传革命道理,以实现他教育救国的理想。1928年夏,黄元因资助办学的老板要篡改他的办学方针而停办学校,随后考入上海中国公学大学,1929年底回莆田参加革命,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并由县委选送到闽西中央苏区的中国红军…[详细]
院田李氏民居(奠攸居、迎川至、廓有其容、瑞气遥临)位于太拔镇院田村,时代为清代,类别为古建筑。院田古民居位于上杭县太拔镇院田村儒溪河畔,所在地院田村自元延佑三年(1316),李木德后裔四九郎由漳平迁至院田开基以来历经了七百年的风雨沧桑,成为李木德后裔在客家繁衍的代表、客家李氏的重要发祥地。村庄群山环抱,溪流串村而过,建筑沿溪而建,整个村落空间自然流畅,动静相宜。儒溪两岸错落有致保留着20多座清代古…[详细]
大成殿位于今长兴中学内。原名孔庙,又称学宫、县学、庙学。孔庙始建于北宋庆历四年(1044), 庙址在县城东门外。建炎中,被金兵焚毁。南宋绍兴十年(1140),县令黄伟迁治所至东太平桥。明嘉靖九年(1530),又以县学偏于东隅且陋,遂迁建到治所之西,箬溪(按廿字河)之北(即今址)。嘉靖年间告成,隆庆和万历年间曾扩建。现存大成殿、明伦堂及西庑殿。大成殿是庙内最主要的单体建筑,为祭祀孔子的场所,故又称孔…[详细]
学士桥位于大隐镇里埠头村,是座石砌平板多孔梁桥,又是一种漫水桥。南北横跨于里埠头村与学士村之间的溪河上。桥宽l.95米,全长70.3米,它不仅是余姚市最长的古桥,而且建筑风格独特,除两岸桥堍外,共有桥墩十三个,桥孔十四个,桥墩用规整的条石错缝砌叠,西端砌成分水尖,以减少排洪阻力,又不易被漂流物撞击、缠绕。桥梁两端用条石垫铺台阶,桥面由平铺于两边的长条石和长方形石板组成,桥面刻有“五福捧寿”、“平升…[详细]
胡宗宪故居坐落在瀛洲乡龙川村中央,为明嘉靖年间兵部尚书、抗倭名臣胡宗宪的故居,占地面积1700平方米,距今有四百多年的历史。由于历史原因,故居一部分被毁。现存有主楼、东向楼房、西向平房、前向庭院和后向花园,其建筑平面布局基本保留了历史原貌。2002年,胡宗宪故居由个人投资修建,恢复了原状。故居除了修复原有单体建筑外,还根据历史资料,扩修了官厅、佛园、梅林亭、医馆、小姐楼、文昌阁等建筑,完善了胡宗宪…[详细]
芦家桥遗址位于海曙区古林镇三星村上下陈自然村,东距芦家桥约150米,土名庵基盘。遗址东面延伸至芦家桥民宅下,西面大体以上下陈村民宅东墙为界,南端距段梅公路约13-85米不等,北端由河北岸向北延伸至鱼塘和养鸡场后院,已位于古林镇三星村上下陈自然村,东距芦家桥约150米,土名庵基盘。遗址东面延伸至芦家桥民宅下,西面大体以上下陈村民宅东墙为界,南端距段梅公路约13-85米不等,北端由河北岸向北延伸至鱼塘…[详细]
董神甫墓碑 位于揭西县西北隅大北山里的上山仔村旁山岗上。是19世纪80年代法国神甫董中和捐资兴建的西式教堂。 教堂坐北向南,建在一个坡度很陡的山腰上,台基高11米、纵深19.5米、宽55米,全部以花岗岩石条围砌,组成三层平台,互相贯通,使教堂显得更加雄伟壮观。从台基左下开始建石阶扶栏向右弯绕而上,总长60~70米。 教堂主体是两层钢筋水泥结构楼房,高7.3米、宽12米、深25米。钟楼建在最高楼面…[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