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水古驿道位于曲靖市沾益区白水镇政府驻地白水村西南4500米处至尖山村委会新铺村北之间。驿道是历史上滇黔古道普安路的重要地段,俗称曲靖东行古驿道。驿道蜿蜒曲折于新铺、新海之间。由于此段驿道所经地段属于云贵高原上的丘陵、低山区域,古道穿行其间,十分偏僻,人迹罕至,故得以保存。现存道路尚存有3000米左右一段十分完整,驿道路面全用石灰岩石块铺成,石块大小在20~30厘米,路宽1.6~2.5米。路面在开…[详细]
安徽省桐城市市区是座古城,一直有着“文都”的美誉,大概是因为中国清代著名散文流派“桐城派”在这里发源的缘故吧,桐城市内人文景观和历史遗存随处可见。城内有许多小街巷,如“一人巷”、“钱尚书巷”、“双井巷”、“讲学园巷”、“小河边巷”等等,但最为闻名遐迩的街巷是“六尺巷”。“六尺巷”是一条100多米长、2米宽的小巷,铺着鹅卵石路面。据县志记载:清朝康熙皇帝时期的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在京城做官,他…[详细]
石龙塘叶氏大屋位于广东省云浮市罗定市罗镜镇镜西村委会石龙塘村。清代建筑,坐北向南稍偏西,广六路,深四进,俗称十二座。面阔63米,进深43米,面积2709平方米,前有20米地堂。悬山顶,灰塑博古脊,平瓦,中路高出其它各路,两条登带巷,边路厢房外又有两条直巷,巷外再有两排附屋。正立面原有两镬耳山墙,镬耳拆去,仅剩墙体,墙体较主屋凸出。青砖包泥砖墙,灰砂夯土脚。附屋泥砖墙。中路为外凹肚门,阔10米,旁路…[详细]
新四军一纵纪念地,在宜兴市太华镇襄阳村。1985年1月宜兴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1月撤销,2003年3月宜兴市人民政府重新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新四军一纵纪念地建筑原为民国时期太华地区富户汤林庆的私宅,民国三十二年(1943)十月至三十四年(1945)十月,襄阳村为新四军六师十六旅(后改为苏浙军区第一纵队)的流动驻地。司令部设在汤芝盘家。其秘书处、参谋处、供给部、被服厂、…[详细]
重修瓦仓庄土主庙碑碑名为《重修瓦仓营土主庙碑记》。现立于东风西路瓦仓庄69号瓦仓小区内。该碑立于明万历九年(1581),墨石质地,坐东朝西,高1.86米,宽0.60米,碑文分上下两列,上为重修碑记,下为捐资功德碑。碑文由著名思想家李贽撰文,记述了创寺沿革、重修始末。现土主庙现已不存在,只留此碑。李贽是明代官员、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明万历五年(1577)入滇,出任姚安知府。万历九…[详细]
颜氏宗祠位于兖州市颜店镇颜店村中,是颜氏宗亲祭祀的场所,2003年3月被公布为兖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明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兖州府志》载:唐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八月,封赠颜子为“兖国公”,后改封为“复圣公”,并于城东南8里处建庙,春秋致祭,后遭兵毁。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滋阳县志》载:明洪武初年,兖州同知余良仁复建颜庙,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知县徐仲让即其庙立学…[详细]
可渡关关址位于宣威市杨柳镇可渡村委会可渡村(老村)。关城为一座小城堡。南北长200米、东西宽110米,平面呈椭圆形,总占地面积22000平方米。关城原有南、北2门,现仅存南门,城垣除南门东、西两侧各有一段石砌墙体外,南城墙东边尚有长50米夯土墙体,残高仅1米余;西城墙被毁,仅余墙基,但仍可清晰分辨城垣的准确位置及走向;北面和东城墙均无存。现存南关门为打制规整的五面砂条石砌筑,平面略为正方形。城门净…[详细]
卓兰芳烈士故居,位于奉化市松岙镇海沿村,1987年2月被奉化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卓兰芳(1900——1930年),奉化市松岙人。1900 年生于一个清贫的塾师家庭。1914年考入浙江省立第四中学。由于对封建、反动的教育不满,被学校开除。以后就在奉化、镇海、宁波任小学教员。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1924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转为中…[详细]
朱乙、朱豹烈士纪念碑位于苏区镇永坑村,紫海路边。朱乙(1864~1928年),紫金苏区人,1924年任坪塘乡农会长,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坪塘乡苏维埃政府主席,1928年3月率赤卫队在公村嶂阻击国民党军“进剿”苏区,掩护群众安全转移,最后,因弹尽援绝而跳崖,壮烈牺牲。朱豹(1892—1928年),紫金苏区人,1924年参加农会,任乡农民自卫军队长。1927年参加紫金“四•二六”武…[详细]
舆权黄氏宗祠位于广东省云浮市罗定市罗平镇替西村(朗)黄自然村。祠建于清道光十八年(1838),1980—2003年曾维修。坐东南向西北,面阔30.7米,进深19.3米,面积592平方米。广三路纵二进。硬山顶,灰塑博古脊,平瓦,博古两面雕有番鬼扛脊,博古人字斜脊封火山墙,两低鳌密檐,两登带巷,开前门,边路为两排辅屋,见人字斜脊。青砖墙画抹灰划砖线,灰沙夯土脚,门檐柱为圆木柱,双步架梁,内为砖仿石檐柱…[详细]
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造币厂遗址位于黄茅镇南江村,年代为1932年。类别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遗址现保存有造币底座石,冲压石墩等。 1932年8月,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造币厂成立,时年冬,造币厂由浏阳严坪迁此,以打土豪所得和群众捐售花银为原料,土法上马自制银元。造币厂设有熔银制坯、刻模冲压、锉边检验等车间,有工作人员四十余人。主要生产仿制大头…[详细]
东野堂,又名狄氏宗祠、狄家小公堂,位于溧城镇胥渚村508号。溧阳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东野堂(又名狄氏宗祠、狄家小公堂),位于溧城镇胥渚村508号,原为五间三进式宅院。现存正厅面阔三间,面阔20米,进深16米,通高12米,建筑面积320平米,砖木结构。8棵金柱均用筒木包裹再用纤维、桐油石灰整体装饰,后用黑漆涂面。柱础直径0.8米,高0.42米,方形基石边长1.10米,均用青石制作。梁枋雕刻精致,彩绘如新…[详细]
葛仙观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而句容是道教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有着深厚的道教文化历史底蕴,在海内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葛仙观,古名葛仙庵,青云观,为古代道教仙家、医学家葛玄、葛洪故宅,后毁于战火。2004年修复落成的新葛仙观由茅山道院出资数百万易地重建,自2002年9月18日奠基,次年2月16日动工;新观占地面积9966平方米,建筑面积1588平方米,观内建有石牌坊、山门灵官殿、放生池、葛…[详细]
宋宗室亲臣赵公祠(耿光堂)坐落在新会古井镇霞路村,是一座建于明末清初,具有皇族风范的典型的岭南厅堂式建筑,建成起,逾360多年历史。耿光堂占地面积约31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76平方米,原为四进三天井,现存三进两天井,梁架及石构件雕刻工艺精湛,是现今保存得较为完好,是一座颇具特色的典型岭南厅堂式古祠堂建筑。耿光堂正门前的阶梯两边有圆形抱鼓石,大门口有方形门墩石,花岗岩门匾上刻有“宋宗室亲臣赵公祠…[详细]
颜安小学位于练塘镇下塘街16号,前身是颜安书院,创建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由镇人捐资利用原同仁堂建筑改建而成,因地处练塘古镇东部的颜安里而名,取“颜子安贫乐道”之意。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改称为颜安初等小学,1916年改为颜安国民高等小学,解放后一度更名为练塘镇小学。颜安小学首任校长杜衡伯任职16年,成绩斐然。共产党人陈云、吴志喜、高尔松、高尔柏等皆毕业于该校。1955年5月,国务院副…[详细]
古卧床桥又名护龙桥,位于掌起镇戎家村村南、快船江与古窑浦的交汇处,南北横跨快船江上。据光绪《慈溪县志》记载:“古卧床桥,县北四十里,黄文洁卧其上读书,故名。国朝道光六年里人戎开华捐资修建,光绪三年重修。”由戎金铭《重建卧床桥记》可知,此桥原为泥桥,后易为石桥;宋时桥名涂上颜色,辗转讹传为护龙桥。此桥系单孔石桥,全长10.7米,宽4.22米。桥面由四块条石铺砌,东西两边设有栏板、望柱,东栏板题额“古…[详细]
新四沟位于永城市李寨乡境内。新四军游击支队进驻永城书案店后,把当地民众当作支队的生命线,把和民众的合作当作是进行一切工作的杠杆,着力进行团结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的工作,坚决为民众的利益而斗争。李寨乡全境地势较低凹,逢雨季庄稼年年被淹。为了帮助当地群众发展农业生产,改善自然条件,游击支队和当地群众在司令员彭雪枫带领下,从新兴集到长岭南,查看地形,决定开挖沟渠,根治水患。1939年9月第…[详细]
天险两合岩两合岩位于威信县城南5公里,由于地层断裂和水融作用形成一条宽10米、高200米、长500米的峡谷,扎西河从中咆哮而过,两岸岩壁对峙,仿佛要合拢一样,故名“两合岩”。解放前的两合岩地势险峻,山峰高耸入云,仅岩壁上有一羊肠小道可走,确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1935年2月,中央红军路经此地,-同志在《随军西行见闻》里写道:“……尤以两合隘(岩)最为险要,只要道路破坏五尺,军队即无法通过…[详细]
何彦桥位于华士镇蔡河村蔡港河上,在太平桥东南旷野处。何彦桥为三跨花岗岩巨型条石结构。中跨为5.6米,两边跨各为4.8米。每跨由二块巨形花岗岩带肩槽条石组成,之间由30公分的花岗岩板铺设。何彦桥始建于何年,已无法查考。据清道光《江阴县志》载:“何彦桥、恩庄桥景泰年间(1450~1456)赵以源重建,同治九年(1883)署县汪坤厚捐廉及拨公款重修。”解放以后于1958年因农田灌溉,抽水机船通行需要重建…[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