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独乐寺同为古蓟城的瑰宝。寺内共有三座大殿,塑有三组彩色佛像,是现在中国仅存的7处白塔之一。白塔风格独特,融合了亭阁式、密檐式(如西安小雁塔和大理白塔)及覆钵式(即藏传佛教式的,北京有一些)三种风格。塔高30米,平面呈八角形,塔门内有舞乐伎浮雕,刻工精细,栩栩如生,是研究辽代音乐舞蹈的重要例证。塔身南门内置佛龛,墙内有壁画;八个转角处造重层小塔,檐角系铜铎。塔中还有许多价值很高的文物,如辽国的水晶…[详细]
瑞光塔,俗称白塔,矗立在金堂县城南24公里处淮口镇外的蛇山上。背靠太平寺(俗称白塔寺),面临沱江,塔为楼阁式,塔基用条石砌成,面阔八米,塔身方形,十三层。通高三十三米,全用素砖建成。黄泥、白灰浆砌,塔身底层6.8米见方,各层渐次收缩,直至塔顶,每层均为仿木楼阁四楹三开间,所异于其他佛塔的是底层西方开门。层底有斗拱七个,转角铺作有假昂。塔为空心,内置右旋式顺时针砖砌磴道可达第十层。每层设佛龛,并在当…[详细]
景戈白塔位于云南省临沧市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景戈公园内。白塔始建于公园1778年,是当年耿马十四世土司罕朝瑗为纪念中缅友好邻邦而建,并指定每年泼水节后逢“丁”或“壬”的日子为“赶白塔”的日子。主塔高30米,象征着佛主的通天之躯。景戈塔分大小13座。周围的12座附塔,象征着12大弟子。主副塔的塔身都是砖石结构,塔顶的尖帽都由合金加工精制而成,外涂金箔,在阳光下璀璨夺目,佛光四射。1988年耿马大地震使…[详细]
辽庆州白塔的真正名称是释迦牟尼舍利塔,是佛教徒为供奉释迦牟尼火化后的舍利而建,因其外观呈现白色,俗称辽庆州白塔,当地牧民称作“金金察罕索布尔嘎”。白塔位于赤峰市巴林右旗索博日嘎苏木驻地东北查干沐沦河的冲积平原上,地处庆州城的西北部,距赤峰300公里。白塔为八角七级、通高73.27米的砖木结构拱阁式塔,始建于1047年。塔的外观整体洁白如玉,挺拔秀美,座置平原,直插蓝天,背靠青山,面对白水。。塔上门…[详细]
“昌邑县抗日殉国烈士祠”位于昌邑市龙池镇北白塔村,为纪念在抗日战争中保卫“渤海走廊”而牺牲的昌邑独立营及八路军鲁东抗日游击队第七支队烈士而建。1945年2月奠基,同年7月竣工,占地15.8亩,坐北朝南,有正厅5间,东、西厢房各5间。院内有1946年4月树立的“昌邑县抗日殉国烈士纪念碑”1座,碑阳题“浩气参天”,碑阴是391位烈士英名;祠堂正厅有木质雕花大神龛三座,内供烈士灵牌527个(后加入解放战…[详细]
白塔湖因隋朝白塔而得名,位于于著名的“中国竹编之乡”道明镇。山水环抱,万顷碧波。湖中或仙鹤点水低唱,野鸭拍岸惊飞,或上千只侯鸟浮于湖面,与游人弄浪戏水;湖东山巅之白塔禅院,古木参天,香火鼎盛;湖心岛屿有纪念清代爱国名将陕甘总督一等昭勇侯杨遇春的杨侯岛,还有充满诗情画意的港湾,情调别具,风韵各异,堪称忘事绝尘之境。长马沟生态农业观光区是国家绿化示范基地。景区内的鸵鸟园养殖的非洲“沙漠王子”鸵鸟、梅花…[详细]
简阳圣德寺白塔位于简阳城南一公里处,始建于宋宁宗庆元三年(1197年)夏,竣工于嘉泰二年(1202年)秋。塔高37.9米,属砖石仿木结构、四周攒尖顶、十三级密檐式佛塔。外部建筑特色:其方形平面及位于寺院中轴线上的特点仍具唐代遗风;高达五米的基座国内罕见;塔身虽为密檐式,但造形仍仿楼阁式;第三级四面精巧秀丽的八座抱厦和第七级的两座舍利塔造型,国内仅见。内部结构特点:塔内共四层,塔身剖面为双层结构,里…[详细]
在宜宾城东面的登高山(又名东山)上有座巍然屹立的古塔,名叫白塔。又名东雁塔。位于市江北岸的东山(又名登高山)上。建于明代隆庆年间(公元1567-1572年)。塔身空心密檐六方圆锥形砖石结构,共八层,高35.8米,边长4.45米,基层直径11.2米。塔门雕龙抱柱;塔座雕负重力士;塔内有梯旋环可通顶端。在塔顶有约六、七平方米平台,可鸟瞰宜宾城及远近山水,是宜宾登高览胜的极好地方。清代诗人杨端,曾写诗道…[详细]
小白塔,位于老城内西冠带巷、原乾明寺内,因为它全系白色条石筑成,故名“小白塔。”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小白塔外形小巧玲珑,宛如一个宝瓶。它矗立于八角形的基座上,高约12米。塔基呈八角形,分为两层每面宽2米,均以石浮雕装饰。四面共有16幅浮雕图像,内容有“二龙戏珠”、“观音送子”、“繁荣争艳”等。每个转角刻有金刚力士像双目环睁,双手用力向上奋托之势,显得维纱维肖。塔身用长方形条石交错缀压筑成。腹…[详细]
白塔在山西太谷县城内西南隅普慈寺内。寺址原为白塔村,北齐时徙县址于此。寺创于晋泰始八年(公元272年),原名无边寺,北宋治平年间重修,改额“普慈寺”。北宋元佑五年(1090年)续修,寺中并建塔,高耸凌空,顶有尊胜石幢,垩久而白色不减,俗称白塔。元明清各代屡经修补,光绪三十二年再次修复,称“无边寺”。塔平面八角形,七层,高43.6米,每层有出檐及平座,檐座之下皆有斗拱,各层拱券门洞与檐外相通,并雕有…[详细]
秦溪白塔秦溪白塔,也称秦溪凌云塔,位于贵州省黎平县城西35公里,坐落在敖市镇西南4公里的秦溪村。塔的四周用土砖、青砖环砌成封闭式的四合大院。青砖砌筑的塔体耸立在四合院正中。大院左侧,秦溪流水潺潺;右侧,无限延伸的林区公路直穿秦溪村。左侧小门边的围墙上,有红军长征留下的标语:“武装起来,行动起来,要打倒土豪分田地”,十分醒目耀眼。秦溪白塔高约30米,面墙高7米。方墙内镶嵌一方长3米、宽1.2米的青石…[详细]
福州白塔原名报恩定光多宝塔,是闽王王审知为其父母荐福,于唐天佑元年(904年)建造的。传说在于山西麓坡地上挖基,却掘出一颗五彩宝珠,故将塔命名为“报恩多宝定光塔”。附属的寺庙亦称“定光塔寺”。其实,这是王审知事先策划的。他派人暗埋珠宝,再公开挖掘出来,这样可为塔取个好名,可聚人心,可让闽王是孝子的消息不胫而走。初建时塔内砌砖轴,外环木构楼阁,是一座高66.7米的七层砖心木塔。每层的斗栱、云楣、栋梁…[详细]
时代:辽地址:辽宁省葫芦岛市兴城市白塔乡塔沟村九龙山南的山丘上此塔俗称八角玲珑塔,亦称九龙烟塔,是兴城古代八景之一。原名为“空通山悟寄院舍利塔”,属于觉华岛海云寺空通山悟寂院,始建于辽道宗耶律洪基大安八年,即公元1092年。这里奇峰环列,泉水汇流,每逢雨天,九龙山顶雨雾飘渺,烟云升腾,进得山来,如堕仙境。故称为“九龙烟塔”,该辽代砖塔,造型独特,结构精巧。此塔巍峨高大、直矗凌空。清代马昌亦《九隆古…[详细]
西昌古白塔矗立在西昌城内西北部的隅原景净寺内(后改为白塔寺),位于凉山军分区后院。西昌古白塔高21米,底层周长14.8米,成八方形,砖筑结构,共7层。北面镶嵌有永历十年修古塔记之石碑,刻有番文。从塔基第十层入门,有窄道,可沿自左至右螺旋形通道至第4层。5层7层内全空。第3层塔外有石雕微型佛像。塔顶亦雕有佛像。据有关史料记载,此塔原在唐咸通14年(公元873年),由南诏国景庄王同母段氏所建。至明嘉靖…[详细]
分水白塔位于遂宁市中区分水镇东端,为字库塔,清同治十三年(1874)借文星之名而建,用意在于振兴文风,祈求当地学子文运昌盛。白塔的结构,内为砖砌,外抹石灰,呈六边形,下用条石砌成正方形塔基。第一层有地门洞,高0.4米,两侧书有对联:千篇勿弃文昌字,一库尽藏仓颉书。二至四层为实心,西面造有壁龛,大小不等,均供有神像一尊。每层六棱皆饰有翘角,翘角上挂风铃,微风吹拂,铜铃摆动,响声铿锵悦耳。每层檐下有精…[详细]
广安白塔又名舍利宝塔,南宋淳熙至嘉定(公元1174年~1224年)年间建。位于广安城南2公里渠江聋子滩侧,四方形,通高36.7米。俯瞰渠江一线收。雅倩人工扶地脉,巍巍文笔壮千秋。白塔凌云名列广安旧志十六景之首,明代吴中龙赞道:浮图高耸接天幽,素影层层映碧流。竹径斜穿通古寺,柳丝轻曳拂渔舟。遥瞻雉堞重云合.塔身为砖石结构,仿木楼阁式建筑,共9层。1层~5层为石结构,6层~9层为方砖结构,彩裱3层。塔…[详细]
妙应寺白塔,又称“释迦舍利灵通之塔”,也称“灵通万寿宝塔”、“释迦舍利灵通宝塔”,因通体白色,故俗称“白塔”,元时有“金城玉塔”之美誉。位于新街口街道阜城门内大街路北的妙应寺内。始建于元至元八年(1271年),由元世祖忽必烈亲自勘察选址,元朝国师亦怜真与尼波罗国(今尼泊尔)工艺家阿尼哥分别负责装藏和建造事宜,并迎释迦佛舍利藏于塔中。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建成。妙应寺白塔是元大都遗存下来的重要标…[详细]
白塔位于蓟县城西南隅、独乐寺正南300米处,始建于辽代,旧称渔阳郡塔,明清两代均有重修。明嘉靖年间在塔前修建有观音寺,塔身白色,所以亦称观音寺白塔。白塔平面呈八角形,由高大的束腰须弥座、八角重檐亭式塔身、硕大的率堵波和顶部的十三天相轮组成。白塔通高30.6米,砖石结构。塔门内有浮雕舞乐伎,刻工精细,栩栩如生,是研究辽代音乐舞蹈的重要例证。塔身南面设门,内置佛龛;八个转角处作重层小塔。白塔下部为密檐…[详细]
安顺西秀白塔坐落于市内西南隅西秀山顶,是一座等六边形椎状封闭檐式石塔。西秀山石塔又叫望城塔。除塔基和塔顶外,共有七层,以白色料石镶砌而成。塔身高约10米,塔尖稍有损坏,其余均保存完好。石塔六壁自上而下刻有六尊佛名;各佛名下方,分别雕一尺见方的佛像一尊,佛像下又各有同等大小0神像一躯。西秀山昔为安顺八景之一。石塔建于山顶,视觉和谐,比例协调,加之山上遍植松柏等树木,使这块地方显得天蓝、塔白、树绿、山…[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