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固原属秦国的北地郡管辖,当时北方少数民族不断进犯,秦国便在陇西、北地、上郡沿线修筑长城以防御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后人称它为“战国秦长城”。 固原境内的秦长城,经过西吉、原州(区)和彭阳两县一区,由甘肃静宁县进入西吉,途经原州(区)、彭阳等地,取东北方向进入甘肃省镇原县武沟乡,全长大…[详细]
秦汉长城穿越库布齐沙漠后,我们北渡黄河抵达阴山山脉南面的乌拉特前旗。在内蒙古河套地区,乌拉特以拥有辽阔的草原、众多的黄河湿地和水天一色的乌梁素海湖而闻名。遗撼的是,由于目前我国地图上只标注明代修筑的长城,使得固阳至乌拉特前旗阴山山脉中,有数百里这么一大段基本保存完好的秦汉长城“藏在深闺人未识”,不被世人所了解,我决定带着助手前往阴山深处考察。从乌拉特前旗往东北而行,远远就看到阴山山脉青黛色的山影。…[详细]
河防口长城,位于怀柔区城关镇北15公里。它是明代在北齐长城基础上修建而成的,自古就为兵家所注目,明穆宗时曾派河间三卫官军戍守。因河设防,故名。今关口及关城均毁。关口遗址,仅公路西侧存一敌楼的条石基础。2011后,开始修缮包括敌楼、敌台共25座。有关典故:目前这里只有夹扁楼还保存完好,据说这是万里长城上唯一的一个长方形敌楼,西段的“夹扁楼”则是长城建筑史上的精品,据考是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镇守蓟门时期…[详细]
坡嘎拉地下长城在广西中越黄金旅游带靖西的边防重镇龙邦镇,有一个独特的边关探秘旅游风景区,它就是坡嘎拉“地下长城”。始建于1892年的坡嘎拉地下工事,一直是中国的国防军事基地。山中工事经多年修筑,与周边地形相结合,以坡嘎拉山为中心,有九层地道防御体系,地道与四周山岭脉脉相连。长达十多公里的地下工事,曲折贯通边关数十座山中地下洞穴,形成了格局离奇的军事迷宫。该地下工事设施具有防御火攻水攻、步兵坦克、飞…[详细]
榆林地区的明长城东起府谷,西至定边,沿途城堡林立,规模宏大。虽屡遭破坏却依然能看出其当年的雄伟,其中尤以榆林至神木一段保存最为完好。明长城横贯榆林市境。为明成化延绥镇巡抚都御史余子俊率领将士4万人历时3月筑成。明长城东起清水营(今陕西府谷县东北),西至花马池(今宁夏盐池县东北),全长880公里。其在榆林境内的城墙自东接神木县高家堡边墙入境,经由建安堡、双山堡、常乐堡、保宁堡,西接横山县波罗堡出境,…[详细]
黑龙口燕长城位于容城县城西南13公里的小里镇黑龙口村东200处。此段长城当地人称界堤。据考察,系战国时燕国南长城的一段,残长200余米,高0.5~2米。夯土筑成,每层厚约17厘米,顶宽4米,底宽6米。1984年7月,容城县文保所在文物普查时发现此段长城。据《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一册和北张村一古碑记载,这段界堤是战国时期燕、赵两国的分界线,也是燕国长城的一段。燕国南长城的黑龙口、赵北口、张青口等处,均…[详细]
宁鲁口的摩天岭是五路山最高峰,蜿蜒起伏的明长城就筑在此山上,约10公里,当地俗称小八达岭。小八达岭堞垣崇隆,烽堠峻整,是居庸关以西比较保存完整且雄险壮观的一段长城。长城延伸到宁鲁口,因季节河不便修筑通过,只好在沟两沿修筑箭楼(敌楼)两座,以便用箭-从河谷入侵之敌。现河东岸砖包箭楼仍保存完整,箭楼拱券上嵌“镇宁”石匾,箭楼下又修筑了宁鲁口关城,与箭楼形成完整的关口防御体系。历史上的边塞和平,便在这里…[详细]
苗疆长城,大体位于湖南省凤凰县,南起与铜仁交界的亭子关,北到吉首的喜鹊营,全长190公里左右,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竣工于明天启三年(公元1622年),被称为“苗疆万里墙”。又由于其为中国南方的唯一的长城,所以又称中国南长城、南方长城,简称南长城,是中国历史上工程浩大的古建筑之一,禁止了当时的苗、汉之间的贸易和文化交往。它表现了一个朝代的特征,涵溶了那个朝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详细]
横贯于永昌县境内的长城,汉代始建,明代补修,东与民勤县大口子以南长城相接,西与山丹县交界的绣花庙长城相连,全长约120公里。现存部分大体可分为3段:青山堡至民勤县界为东段,长40多公里。因地处戈壁荒漠,长期风化剥蚀,大部分城垣呈2米高的沙土脊梁。但峰墩基本完好,均为约20米见方的墩堡,外筑长约30米的围墙。中段为金川西至月牙湖,长20多公里。因地处两山夹峙的峡谷地带,风沙侵蚀较轻,保存完好。特别是…[详细]
涌泉齐长城生态风景区,位于风景秀丽的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淄河镇涌泉村,占地面积30余万亩,海拔500余米,三面环山,距今已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景区内有以孟姜女当年寻夫走过的小道为基础修建的孟姜女景观大道、齐长城遗址保护公园、孟姜女故居纪念馆、孟姜女文化园、达摩堂、孙膑歇马堂佛教文化区等国家级历史遗迹数十座,圣泉龙王庙景观群、百年古树群、佛坐圣山等多座自然景观群以及鲁中最大的野外生存拓展基地双龙谷齐兵…[详细]
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流传千载,早在秦长城横空出世的数百年前,广袤的齐鲁大地上就已经巍然屹立起一条千里长城,它就是被专家誉为中国长城之父的齐长城。齐长城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修筑的,在诸城南部山区,齐长城沿山势蜿蜒起伏,自西向东长达60余里,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史料记载,齐长城始建于公元前555年以前的齐桓公时代,至齐宣王时基本完成,前后经历400多年,比秦朝修筑万里长城…[详细]
从战国到明、清两千多年的时间里,历代在山西共修筑了七千多里的长城。现在有遗迹可辨的还尚存三千余里。山西境内的万里长城结构分土筑和砖筑两种。有些段落的长城至今保存尚好,且有独特之处。如别的地带长城基本上是在山脊上蜿蜒,给人以绵延不绝之感,而偏关老牛湾到河曲楼子营的长城,是屹立在黄河岸边悬崖之上,其中偏关县桦林堡一带约有30余公里的长城,至今保存尚好,全部包砖,高耸河岸,甚为壮观。河曲县内的长城大部分…[详细]
泉水河野长城位于大城子镇北沟村,是全国唯一的“V”字型长城,修建于明朝洪武年间,长城自北向南,似一条长龙,忽起忽伏,姿态雄伟。从北边越过泉水河口、家堂沟口、小关门口,爬上峭壁,又飞下悬崖,渡过清水河,直上王小庙山顶主峰,然后向着安营寨口、黄门子路南去,一座座敌楼象连珠一样矗立在这段“长龙”的脊背上。长城在被称为“五十一蹬”的地方向北转,沿着近乎于90度直角的山凹处,古代的工匠们修建了整齐的长城垛口…[详细]
银川地处祖国西北边陲,明朝蒙古鞑靼和瓦剌等部经常从内蒙古阿拉善台地进入贺兰山赤木口(今三关口),直驱平原各地。明统治者为了边防安全,特于三关口筑长城(明称边墙)设关隘,使其成为古代银川城防的“四险”之一。三关口明长城位于银川市西40余公里的贺兰山南部。此关口是宁夏与内蒙古阿拉善左旗的交界地,银川至巴彦浩特公路穿关而过,在关口处可看到残断长城遗址。三关即从东向西,设头道卡、二道卡和三道卡,后人称之为…[详细]
在八道沟的双峰山和延吉市北的平峰山山脊上,有古长城和烽火台遗存,其是延边古长城的组成部分。延边古长城西起河龙县土山乡东山村二道沟的山坡上,蜿蜒腾挪于河龙市的西城、龙门乡、龙井市的细鳞河、桃园、铜佛、延吉市的八道、烟集、长安乡等的崇山峻岭中,消失在东距延吉市15公里的磨盘山附近。多为土筑,也有石筑,全长约150公里,已发现烽火台17座。发现最长的是从细鳞河至老头沟镇的一段,约长10公里;保存最好的一…[详细]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后,为了防御匈奴,秦始皇32年(前21年)在北方大规模修筑长城。在巴彦淖尔盟乌拉特中旗乌不浪口红旗店西一公里处,有一条坍塌的长城,从断面上可以看出石垣内部还有一层整齐的墙壁,经考证,此为秦利用赵长城并将其加高加宽进行维修而形成的秦长城。在长城附近,每隔0.5~1.5公里,便有1处高大的石头堆。从这些坍塌的石堆中仍可找出它原来的四周墙壁,根据残留部分推断,墙壁边长约5~7米,…[详细]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后,为了防御匈奴,秦始皇32年(前21年)在北方大规模修筑长城。在乌拉特中旗乌不浪口红旗店西一公里处,有一条坍塌的长城,从断面上可以看出石垣内部还有一层整齐的墙壁,经考证,此为秦利用赵长城并将其加高加宽进行维修而形成的秦长城。在长城附近,每隔0.5~1.5公里,便有1处高大的石头堆。从这些坍塌的石堆中仍可找出它原来的四周墙壁,根据残留部分推断,墙壁边长约5~7米,高约6~8…[详细]
小虹螺山明长城是辽东镇明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建于明正统七年(1442年)。长城墙体沿山脊蜿蜒修筑,沿途地势险要,景观自然和谐,取材因地势难易而异,材料多为砖、石类型。城墙上及城墙内分布着形状各异的敌台,整体结构清楚,形制基本完整。墙体起点虹螺岘镇团山子村小毛家沟屯南200米,止点塔山乡大四台子村西2300米西边山山脊上。走向东西-西南,全长10727米,整个墙体共10段,其中石墙5段,山险4段,土…[详细]
汉长城址(八家子农场小五家子至孤家子乡桃吐村)汉建平县八家子农场、奎德素乡张家营子乡、孤家子乡在朝阳建平县境内的八家子、奎德素、张家营子、榆树林子、朱碌科、喀喇沁等六个乡镇的平野丘陵间,有一条长达近70公里、时断时续且若隐若现的“土棱儿”。这土棱走山过坡、蜿蜒起伏,登高远眺,若一条腾跃的“黑龙”,恣意飘洒地环抱起身后的万里河山!这条汉代长城基本是沿着河川或谷地山坡上的丘顶修建的。沿河谷修建,是以河…[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