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著名的名胜和历史古观--城隍庙,位于方浜中路、安仁街西。原为金山神庙,祀汉博陆侯霍光(又名霍光行祠)。占地面积约为2.5万平方米,上海从宋朝开始有城隍庙,庙址在现在的永嘉路上,叫淡井庙,又称华亭县城隍行殿。当时上海是华亭县下面的一个镇,故淡井庙实是华亭县的城隍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上海置县后将金山神庙改建为城隍庙,直至明永安年间(1403--1424年),于是始有上海的城隍庙。清康熙四十…[详细]
城隍庙位于平遥城内城隍庙街中段,整个庙群坐北朝南,总占地7302平方米,前后共四进院落。它是一所规制齐全,宗教、历史文化、内涵丰厚的道教庙观,除正殿和寝宫外,主要由六曹府、土地祠、灶君庙、财神庙四大部分组成。布局规整、层次分明、气势宏伟、风格别致。临街庙门之外,是寺庙标志性建筑--高大的木结构牌楼,为四柱三门十一踩斗拱规制的歇山顶建筑。牌匾额书城隍庙三字,系当地著名书法家赵望进先生之笔。背面楷书威…[详细]
三原城隍庙位于咸阳三原县城内东渠岸街中部,始建于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距今600多年,是国内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明代整体建筑群之一,现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原城隍庙是宫廷式建筑,整个建筑群由五重院落组成,沿中心左右对称分方式把楼、殿、庑、坊、亭等四十多个单座建筑按主次布局在纵横轴线上。五个廊院相套向纵深和两侧伸展。中轴线上布着三道门、四重牌坊、五座重檐殿楼。应门、戏楼、钟鼓楼、献殿…[详细]
澄城县城隍庙位于县城西门口,最早建于唐德宗贞元十三年,公元797年。现存城隍庙为明代嘉靖二十八年所建,有楼三座,一主楼二侧楼,共立于高台之上,均为梁柱式木结构建筑。中间主楼高17米,用32根柱子架梁叠木而成,其中10根为通天柱,内顶为八卦藻井,绘饰“火焰宝珠”图案,重檐三滴水歇山顶,面宽五间,有平座拦杆,楼内下有楼梯,上有空中回廊,登楼可观四方。东西两侧各有十字歇山顶方形楼一座,各用16根柱子构建…[详细]
郑州城隍庙位于郑州市商城路东段路北,原名城隍灵佑侯庙。该庙始建于何时,文献缺乏确切记载。据民国《郑县志》记载,明弘治十四年(1501)知州石纯粹,嘉靖六年(1527)知州刘汝,隆庆四年(1570)知州李时选均曾重修。清康熙三十年(1691)知州陈一魁、五十三年(1714)知州张,乾隆五年(1740)知州张钺,光绪十六年(1890)知州吴荣棨亦重修。此庙坐北朝南,原占地面积约10亩。由大门、过庭、戏…[详细]
芮城城隍庙位于山西省芮城县城永乐南街,俗称南庙。城隍是汉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是汉族民间和道教信奉守护城池之神。创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年),明清两代多次修葺。1985年再次维修。建筑面积1590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宋代大殿,元代享亭,清代的献殿、寝殿及配房。庙内有历代收藏的北魏、北周、隋、唐、宋、元、明、清的碑刻、造像、墓志铭98…[详细]
元、明、清至民国初期,是蒙城兴建和重修寺、殿、庵、观、祠、阁、堂、府、庙宇最多、最兴盛的时期。根据民国五年的综合统计,当时全县境内共有各种不同类型的大小庙宇100多所,其中县城里有22个,集镇上最多的小涧镇,有20多个,双涧镇有近50个,板桥集有45个。城隍庙始建于元朝至正年间,据《蒙城县志》记载,位于东门里黉巷街,西与文庙很近,中间只隔一青龙小巷,东和三清观相邻。现位于新城路中段,西面靠近文庙,…[详细]
胶州城隍庙位于山东胶州市。城隍是中国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是中国民间和道教信奉守护城池之神。胶州城隍庙有两座,一座位于城隍庙街中部,座北向南,另一座在城隍庙后街中部,大门向北。两座庙前后相接,前殿的城隍爷为金属铸造,后殿城隍爷为木质,两个殿的面积合起来规模宏大,仅次于文庙(孔子庙),为胶城第二大古刹。…[详细]
濮阳县城关镇东南部,有一个城隍庙村。城隍庙村里有一座远近闻名的城隍庙。濮阳城隍庙历史悠久,据《濮阳县志》记载,濮阳城隍祭祀活动,始于北宋熙宁十年(1077),距今已近千年。濮阳县城隍庙特别受人尊崇,还有一个特殊的重要原因,那就是别处的城隍庙供奉的是神,而濮阳城隍庙供奉的却是人。濮阳城隍庙历史悠久,据《濮阳县志》记载,濮阳城隍祭祀活动,始于北宋熙宁十年(1077年),距今已近千年。别处的城隍庙供奉的…[详细]
彰德府城隍庙(又名威灵公庙),为安阳市现存规模最大、历史悠久、保存较为完好的宗教建筑与礼制建筑群。1986年被列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彰德府志》载:彰德府城隍庙始建于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至隋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之间,历经明景泰五年(公元1454年)、成化二十二年(公元1486年)、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年)、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详细]
位于景德路94号,1956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包括《三横四直图》碑)。苏州城隍庙宋元时在子城西南隅,元末毁于兵火。明洪武三年(1370年),就古雍熙寺基(传为三国东吴周瑜宅址)新建苏州府城隍庙,即景德路今址。历经明弘治、嘉靖、清顺治、康熙、乾隆年间多次重修。咸丰十年(1860年)仪门毁,同治十二年(1873年)重修。俯城隍庙之东西两翼于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分别创建长洲县城隍庙、吴县…[详细]
揭阳城隍庙位于揭阳东门城隍街,建于宋绍兴十年(1140年),明洪武二年(1369年)重修。为省级重点保护文物单位。揭阳城隍庙建筑融合了明清建筑风格和潮汕地方传统工艺特色。主体建筑为木、石承载结构,力学结构科学严谨。大殿四壁仅仅起着防护作用。建筑结构防震性能很高,历经明代以来几十次地震,巍然不动,成了今人研究古代建筑的标本。内有三山门、拜亭、大殿、养生池、石拱桥、夫人厅等。城隍庙顶为悬山顶,七架梁与…[详细]
青浦城隍庙,坐落在上海市西郊、江南水乡古城镇——青浦。据《青浦县志》记载:“县城于公元1573年由古青龙镇迁于今址,挖河筑城,是年建庙。”通常城隍庙在古代县城的建设中都颇为重要,其地位仅次于衙署和文庙。明崇祯年间于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年)、十六年(公元1673年)、十七年(公元1674年)对城隍庙先后加以整修和增建。清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知县乔式祖于庙东倡建灵园,嘉庆年间灵园更名为“曲水…[详细]
普宁城隍庙,位于广东省普宁故城洪阳镇东北侧,旧县衙东北约三百米处,与文昌阁毗邻。普宁城隍庙始建于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普宁置县之时,距今已有四百余年历史,为古建筑物。城隍是中国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是中国民间和道教信奉守护城池之神。普宁城隍庙是普宁八百余乡共同拥有的,是古普宁县乡民庆贺丰年、祈求太平、联系乡情、结交友谊的民间庙会,是难得的古建筑…[详细]
湟源城隍庙位于县城中心十字北面,修建于公元1776年(清乾隆四十一年),距今有200多年的历史,是湟源县保存最完整的清代古建筑,也是西北地区保存最完整的城隍庙之一。城隍庙整体建筑坐北朝南,是三进两院布局,砖木结构,占地面积为6000平方米。庙舍古朴典雅,雄伟壮观,金碧辉煌,远近闻名,在初一、十五重大节日期间,游客不断,香火旺盛。湟源城隍庙几经沧桑,几经兴衰,曾在嘉庆、宣统年间先后维修了多次,在改革…[详细]
城隍庙明洪武三年(1370年)县丞冯厚礼以红巾刘仁旧居改建,座落在康乐街道龙河东岸集贤坊(今仿古街),永乐年间毁。正统10年(1445年)县丞周济重建。景泰三年(1452年)典史朱选修葺,弘治年间(1488~1505年)颓废,知县张文谋复新。正德九年(1514年)邑人辛润出资重建,前殿后寝,东西两廊,中外二门,规制略如县衙,教谕朱宪曾撰文褒美。崇祯十年(1637年),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详细]
洧川城隍庙位于洧川镇城中心路北,据《洧川县志》载:该庙建于明初,正统五年(公元1440年)重修,在明嘉靖和清顺治年间又曾多次重修。庙内原有大殿五间,拜殿五间,东西廊房各二十五间,戏楼一座,寝殿六间,大门三间,大门外有明弘治年间石狮一对,整个城隍庙占地约15亩,解放前为洧川县旧0所在地,已将原东西廊房改建为东西排房。解放后,洧川县人民0设在这里。尉、洧合县后,洧川县撤销,现在城隍庙为尉氏县人民文化馆…[详细]
西宁城隍庙,自明洪武十九年始建,历经明、清、民国几代,曾经几度修缮,遂成昔日的规模,透过迷信香烟纸烛的燎绕,可直观到古城西宁文化艺术真品的辉煌。西宁城隍庙座北朝南,从“大照碑”到牌坊山门开始,向北步入庙门。从中轴线分东西对称,向北进深有五院。主要建筑有:三楹大牌坊(山门)、大戏楼、砖砌半墙栏“香厅”(照胆台)、“鉴心殿”、“后寝宫”。东西对称的有“钟、鼓楼”,东西“廊坊”(十八阴司、十八层地狱),…[详细]
朱家角城隍庙,坐落在上海市西郊约四十公里的青浦区朱家角镇,该镇是江南历史文化名镇,周围湖荡满布,镇内河道交叉,小桥流水,风景优美,明清建筑大部保存完好。通常城隍庙在古代县城的建设中都颇为重要,其地位仅次于衙署和文庙。朱家角城隍庙为青浦城隍的行宫,又称“伯府行台”,原庙址在镇南雪葭浜,于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迁现址,位于朱家角古镇的核心部分,临河而建,城隍庙的照壁前即为跨河而建的城隍庙桥。整座…[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