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韩城金城区隍庙巷东段。占地面积1.75万平方米,座北向南1957年公布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城隍庙始建于明穆宗隆庆五年(1571),明万历年、清康熙年间重修。主要建筑分布在中轴线上,有扶化坊、威明门、广荐殿、德馨殿、灵佑殿和含光殿。偏后两侧设有道院,配列建筑有“一亭”、“两庑”、“四楼”、“四门”、“四坊”。整个建筑雄伟壮观,主次分明,浑然一体。庙门外有九龙琉璃影壁,砖雕仿木构式,璧面各嵌…[详细]
平度城隍庙位于平度市李园街道。年代为明、清。 2013年,平度城隍庙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山东省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据道光《重修平度州志》记载,城隍庙始建于元代,明初原只有大殿两座,经明、清两代数次重修,增筑了山门、两厢、主持住房等建筑,成为一座占据州城南一隅的大型庙宇,直到民国初仍保留着昔日的盛貌,香火一直很盛。民国期间,当局废庙宇、毁神像,从此,城隍庙就仅存一座大殿了。目前的城隍庙大殿,仿…[详细]
嘉义城隍庙坐落在台湾诸罗县(今嘉义县)嘉义市东区民族里吴凤北路,最早是由清朝时期的诸罗县知县周钟瑄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修建的。此庙正殿供奉的大城隍爷是台湾的本土雕刻,神貌细致庄严,终年香火鼎盛。同台湾其它地区的城隍庙一样,嘉义城隍庙在历史上也曾历经多次修缮和重建,其中日治时期的昭和十一年(1936年)五月,由嘉义市尹伊藤英三发动劝募,诸位士绅及众多善德捐款达九万多日圆,准备将旧有庙貌彻底新…[详细]
马公城隍庙亦可称妈宫城隍庙,是位于台湾澎湖县马公市内的古迹庙宇,供奉城隍爷。它是继文澳城隍庙之后澎湖地区的第二个官设城隍庙,为中华民国内政部设定的三级古迹。马公城隍庙始建于1777年(清乾隆四十二年),1779年(清康熙四十四年)完工。1885年因中法战争,法军占领澎湖,马公城隍庙被烧毁;1886年由通判程邦基在今马公市重庆里重建,其后在1889年,澎湖厅署迁移至马公,马公城隍庙的官祀地位得以巩固…[详细]
“新竹城隍爷,北港妈祖婆”,在台湾民间信仰里,新竹城隍声威显赫,与北港妈祖的声望不分轩轾。事实上,新竹城隍爷是台澎地区“官阶”最高的城隍祀神,从清代就香火鼎盛;而其城隍庙也有250年以上历史,名列三级古迹。由于城隍爷灵验昭著,新竹又是人文荟萃、经济繁荣之地,新竹城隍爷之名于是益加威播。直到今天,新竹城隍庙仍然是新竹居民的重要信仰中心,来自各地的香客也终年络绎不绝。自庙埕进了三川殿门,市街的喧闹立即…[详细]
城隍庙是一座佛道合一的庙宇,位于210国道183公里处,县城北5公里,长安河中的沙洲上,四面环水,远远望去就像一艘乘风破浪的帆船。它始建于乾隆50年,即1786年,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它是陕南唯一一座保存完好、设计独特的庙宇,在陕西乃至全国来说都是堪称一绝。潺潺南流的长安河至此分为东西两条水道,使城隍庙四周环水,妙趣横生。每当明月当空,左右两河,银波荡漾,相映生辉。故此,有“月镜双辉”的美名…[详细]
台北霞海城隍庙位于台北市大同区迪化老街上,是台湾地区的三级古迹。该庙庙地十分狭窄,面积约只有46坪大,却是大稻埕一带地区的重要民间信仰中心,与法主真君庙、慈圣宫妈祖庙合称“大稻埕三大庙”,也是大台北相当重要的庙宇之一。台北霞海城隍庙是由福建泉州同安人到达台湾后于1856年筹建的,1859年落成,因为主祀的霞海城隍神像,来自福建省泉州同安县霞城(下店乡)海边的临海门庙,因此庙名定为“霞海”。在祭祀神…[详细]
鹿港城隍庙位于台湾彰化县鹿港镇,是一间民祀城隍庙,旧称鳌亭宫,是“不见天街”上唯一的合港大庙,于1985年11月25日公告为县定古迹。据说此庙所供奉的神像是康熙初年一位在鹿港开设“日兴行”的福建永宁高姓商人因货物失窃,而自故乡请城隍来捉拿窃贼。后来窃贼不久后便人赃俱获,而城隍也自此留在了鹿港。鹿港城隍庙在道光廿八年(1848年)时因大地震而严重受损,但得到地方的大力支援而迅速重建完成。在此之后,城…[详细]
全台首邑县城隍庙为台湾清治时期所设的对应台湾县的官祀城隍庙,当时称为“台湾县城隍庙”,位于台南市中西区。虽然其历史可追溯到清康熙年间,但现在的庙宇建筑是二战后于1980年1月重建而成的,为台湾最主要的城隍庙之一。全台首邑县城隍庙由台湾县知县张宏捐俸兴建,最初位置是在东安坊的县署旁边,后来到了乾隆十五年(1750年)知府方邦基、知县鲁鼎梅将庙移到了镇北坊赤崁楼右边,但隔年又移到了县署北边,之后屡次修…[详细]
在贵定县城内,因“城隍”而建其庙。“城隍”乃护城之神。《北齐书·慕容俨传》:“城中先有神祠一所,俗号城隍神,公私每有祈祷。”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占地面积10000余平方米。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贵定县治从旧治移至今县城后,扩充城墙,城隍庙增建山门、耳房、厢房、大殿、二殿等。清嘉庆十年(1805)失火后重建。道光二十年(1840)增建阴曹十二殿、十八层地狱及七层0一座。后0毁于火,…[详细]
城隍庙工字殿江苏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第一、二批1982年3月调整公布城隍庙工字殿明洪武三年(1370)苏州市景德路包括“苏郡城河三横四直图说”碑,清嘉庆二年(1797)立位于景德路94号,1956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包括《三横四直图》碑)。苏州城隍庙宋元时在子城西南隅,元末毁于兵火。明洪武三年(1370年),就古雍熙寺基(传为三国东吴周瑜宅址)新建苏州府城隍庙,即景德路今址。历经明弘治、嘉靖…[详细]
台湾省城隍庙是一间主祀城隍爷的庙宇,位于台湾台北市中正区的武昌街。原先在台北市汉口街一带有庙,奉祀台北府城隍,称为“台北府城隍庙”。台湾日治时期,城隍庙因故被拆。信众遂将“台北府城隍”神像,移到松山供奉,建立了松山昭明庙,2002年8月8日经台北市政府民政局核准复名为“台北府城隍庙”。 二次大战结束后,台北善信在武昌街新建庙宇,称为“台湾省城隍庙”,除了主祀“省城隍威灵公”,另外也奉祀观音、济公等…[详细]
新城隍庙位于临潭县东35公里的新城乡北街。是临潭县唯一仅存的明清古建。据传原址为宋时吐蕃喘厮锣首领“鬼章王”的宫殿。又传元世祖忽必烈南下攻取大理时,则以洮岷为后方补给站,驻跸于此,俗呼“金銮殿”。明初,沐英重修洮州卫城,辟为城隍庙。清同治二年,毁于兵燹,光绪八年重建,1929年“河湟事变”中又遭火焚.后又修复。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临潭县城(新城)驻军城隍庙.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召开了具有…[详细]
城隍庙始建于宋仁宗宝元年间,即公元1038-1039年,初为秦州刺史狄青的议事厅,所以又称之为“狄青府”。明朝初期,当时青城的军事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朝廷便在此实行屯兵,并将议事厅改为守备府,使其成为青城守备军的指挥部。明朝后期,青城的军事战略地位不再重要,朝廷将守备府改移他处。雍正二年,金城的城隍庙进行维修,各地便开始竞争请督城隍的活动,经过青城人的多番努力,最终挫败了其他县府,为青城请来了督城隍…[详细]
台湾府城隍庙是奉祀台湾府城隍威灵公的道教庙宇,位于台南市青年路,属国家二级古迹。它始建于明郑永历二十三年(1669年),当时被称为承天府城隍庙,是台湾最早的官建城隍庙,也是全台最知名的城隍庙。台湾府城隍庙主祀台湾府城隍威灵公,配祀有城隍夫人、观音菩萨、地藏菩萨、注生娘娘、天上圣母、福德正神、月下老人、十八罗汉、文武判官、范谢将军、甘柳将军、二十四司、门神等-,门神彩绘是彩绘大师潘丽水的作品。寺庙的…[详细]
汤溪城隍庙是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成于明成化八年(1472年),由汤溪县第一任知县宋约所建,现保留的城隍庙为清同治五年(1866年),占地面积约2.26万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3300平方米,是一座建筑宏伟、雕刻精细、保存完整的古建筑,也是朝观古圣先贤的旅游胜地,其建筑构件雕刻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特色,具有较高的艺术和历史欣赏价值。现被人们誉称为“江南第一庙”。城隍庙马腿、斗拱、花牙子以及大部…[详细]
城隍庙戏楼,在宜兴市张渚镇下场街。1996年11月宜兴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城隍庙戏楼为张渚城隍庙的一部分。张渚城隍庙始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原在新街河口,太平天国时期毁于兵火,后移建今址。现存建筑建于清光绪七年(1881),有门楼、戏楼、大殿等组成。通面阔17.50米,进深44.25米。戏楼面北座南,单间,歇山顶,面阔7.50米,进深5.60米,台口高2.60米。檐下…[详细]
东福殿城隍庙坐落在屏东县东港镇延平路,在当地惯称为“境主公庙”,即为东港七角头之一下头角庙宇。相传它由本地的一名商贾在万年州﹙今之凤山﹚的一次机缘中获得了一小香火,携返家中朝暮膜拜祷祝,而得神的灵感后于嘉庆十九甲戌年间(1814年)建造而成。庙内主祀神祇城隍爷,配祀卢府千岁、颜府千岁、朱府千岁、水仙尊王、城隍夫人、阴阳司、速报司、文武判官、谢范将军、戴将军、马将军等神祇。东福殿城隍庙建成以后曾历经…[详细]
新密城隍庙位于河南省新密市老城中心十字街口北侧,东为鼓楼街,西与法海寺节孝祠相邻,北有县衙。始建于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年),清康熙、乾隆年间重修。城隍庙建筑群现存明清建筑93间,总面积4140平方米。坐北面南,由南向北按中轴线对称分布,大门前原有琉璃照壁、铁狮、石坊,现存有山门、戏楼、东西廊房、大殿、东西配殿、寝殿及东西道院。琉璃照壁、铁狮、石坊在文革期间被毁。现存建筑中戏楼面宽5间,进深2间…[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