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云寺·王母宫是国家4A级景区。位于泾川县城西北1公里处,沿312国道分为王母宫、大云寺两个景区。位于回山和泾汭河交汇处的王母宫景区,是西王母发祥地和祖庙所在地,被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和中国民俗学会授予“国家重点民俗文化景区”称号。据碑刻史料和文物古迹考证,王母宫始建于汉武帝元封元年,后经宋初、明嘉靖年间两次重修,是中国最早、最大的西王母祖庙,清代毁于兵燹,改革开放后台湾信众捐资重建。位于泾河对岸的…[详细]
大云寺位于城东北隅。原为前凉国王张氏的宫殿。前凉王张天锡升平年间,舍宫置寺建塔,本名宏藏寺。唐武则天天授元年(690),天下诸州各置大云经,遂改为大云寺,后又改名为天赐庵。西夏时,改名为护国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夏碑,就是天民安五年(1094)为重修寺院感通塔而立,即《凉州重修护国寺感通塔碑》。大云寺是历史上的名刹古寺,在古代不仅是国内游人游览的重要胜地,也引起了国外僧人的高度重视。明洪武年间…[详细]
大云寺塔俗称瓦岗塔,在县城南25公里瓦岗村东北隅,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依宋初原塔旧迹补建而成,塔高21米,青砖迭砌,仿木结构,七级八角形,逐层内收,层层出檐。大云寺塔为七层平面八角形仿木结构,青砖叠砌,层层出檐,逐层内收,卯榫相扣,十分坚固。因塔刹及第七层遭到损坏,塔原来高21米,现高19.3米。塔基高0.85米,八面各宽1.9米,周长15.2米。第一层高4.75米,周长14.4米,叠涩出檐…[详细]
看点:大佛殿殿内保存有五代壁画21平方米,东壁绘“维摩变相”佛教故事。扇面墙正面绘观音、大势至二菩萨。拱眼壁和阐额上保存有五代彩绘11平方米。殿内还保存有五代石香炉、宋代石经幢和石罗汉。:大云寺在平顺县城西北23公里的实会乡实会村北龙耳山中,创建于五代晋天福三年(938),初名“仙岩院”。东、西、北三面环山,南临漳水,林木交荫,僻静幽深。大云寺座北向南,共为两进院落,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现存山…[详细]
武乡大云寺武乡大云寺(第五批国保)时代:宋地址:武乡县城西25公里故城镇故城村创建年代不详。据寺内北宋治平元年(1064年)重修碑记载,寺曾为东汉涅氏县治所,初名岩静寺。北齐河清四年(565年)重修。北宋治平元年(1064年)改称今名。金大定年间重建三佛殿。元、明、清时期均有修葺。现存主体建筑大雄宝殿为金代原构。余皆为明清所建。寺坐北朝南,两进院落。总占地面积7900平方米。主要建筑有观音殿、大雄…[详细]
原址位于今东李镇张法寺村东南。始建于金,后因年歉兵,迄于元末,殿宇倾屺几尽。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法师张福广(掖单人)来此经营重修。至明天顺癸未(1463)竣工,历时70余年,始成煌煌大寺,共建各式大殿一十八座。“三佛、0、大悲、五百罗汉、金刚”诸神象俱全。憎房、仓库、浴室、后房等配套设施无一不备。“栋宇鲜丽,金光流映,煌然为东藩伟观”(清《夏津县志》艺文志。盛时僧众达百余人,为方圆数百里名…[详细]
荆庄大云寺大雄宝殿荆庄大云寺大雄宝殿(第五批国保)时代:金地址:浑源县荆庄乡荆庄村原名大云禅寺。据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浑源县志》载:“大云寺旧志大云禅寺二,一在城西南四十里龙山为上院,一在城西荆庄为下院,胥元魏时建”,由此可知大云寺的创建年代应在北魏后期。寺院原规模宏敞,现仅存大雄宝殿三楹,为金代遗构。元、明、清均有修葺。寺坐北朝南,共由三进院落组成。现仅存大雄宝殿。大殿面宽三间,进深四…[详细]
大云寺坐落在商洛市城中,始建于唐代(公元690年)。现存大云寺面积8000平方米,4座大殿基本保持原貌,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云寺内有《五戒本生》的壁画,描写佛教“五戒”(戒杀生、戒偷盗、戒邪淫、戒妄语、戒饮酒)缘起的五个故事。壁画绘于大云寺大雄宝殿东墙,五组画自右向左,从上到下依次排列。唐朝时武则天借《大云经》中“弥勒下生作女王,威伏天下”等语,改唐为周,做了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女皇帝,嗣后…[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