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19日,广州市人民政府文件穗府[2015]24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和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的审议意见,市政府同意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核定的《第八批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共计62处)和《第八批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临时保护范围和临时控制地带及保护管理要求》,现予公布。 |
该楼原主人叫陈少白,他是孙中山先生的挚友与革命的同道人。陈少白于1890年认识孙中山先生后,就一直跟随他搞革命。1895年与孙中山建立了香港兴中会,策划广州起义。1921年被就任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的孙中山聘为-顾问。这座楼房是陈少白的故居,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先生就曾在这里的二楼居住过。近年来,在珠江景观工程设计中,此塔影楼的去留问题增一度引起争议。一种意见认为“广州外滩”应该宽敞开阔,此楼即使…[详细]
泮溪酒家贵宾楼位于荔湾区龙津西路151号泮溪酒家内。2015年8月19日,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八批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至龙津西路规划路西边线,北至泮溪酒家建筑北墙线,西至迎宾楼西侧庭院西走廊外缘边线一线,南至迎宾楼南侧3层建筑西北、东北外立面。东至龙津西路规划路东边线,东南至荔枝湾路现状路东南边线,其余从保护范围外延约30米。建设控制地带:23…[详细]
荔湾协和堂位于荔湾区西增路18号。2015年8月19日,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八批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广州市协和高级中学内从建筑外缘外延5米。建设控制地带:从保护范围外缘外延30米。…[详细]
德国教堂旧址位于荔湾区芳村大道东。2015年8月19日,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八批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信义路5号钟楼及礼拜堂:从文物本体向东、北、南各延伸5米,西至西侧规划路东边线。办公楼:西至信义路现状路西边线,其余从文物本体外延5米。北楼:东、北、南从北楼外墙外延5米,西至西侧相邻建筑东墙线。钟楼及礼拜堂、办公楼:东至珠江岸线,其余从保护范围外延约30米。北楼:西至西侧相邻建筑西墙线一线,北从保护范围外延约15米,其余从保护范围外延约30米。…[详细]
梁家祠位于中国广州市荔湾区龙津西路梁家祠街34号,为梁氏族人的家祠。建筑坐北朝南,三间三进,为典型的岭南风格的祠堂建筑。总面宽12.9米,总进深54.3米,占地面积约700平方米。硬山顶,尖形人字封火山墙,碌灰筒瓦,青砖石脚。头门面宽三间,进深三间约10米共十一架。前后有木雕封檐板,雕刻有花卉图案,大门前有一对石狮子。中堂面宽三间,进深三间共十一架。花岗石梅花檐柱,木雕梁架保存较好,梁架透雕博古纹…[详细]
龙津西路泮溪酒家对面,隐居着一个小庭院,名“云津苑”,里面有一座被视为“风水宝物”的古塔——文塔。文塔高13米,为六角形金字尖顶砖木结构,塔底每面宽2.5米,塔高二层,塔门向北,门首有“南轴”石匾,二楼窗顶上方嵌有“云津阁”石匾。塔基座为石砌,塔身为东莞大青砖所砌,塔尖顶部有陶瓷葫芦,高达2米。在文塔周围,本是河涌遍布,荔枝树丛生,花艇游弋,如今变成十里通衢的花街,文塔静立其间。文塔建于何年待考,…[详细]
小蓬仙馆位于花地街上市新隆沙东,建于清道光年间,咸丰六年(1856)重建,为水磨青砖的三进建筑,坐北向南,有大殿、精舍,殿后有小花园,曲径清幽,亭台山石,风景秀丽。光绪年间,仙馆被改名为“七公祠”、“八公祠”,并被用于兴办学堂。建国后,曾为芳村公安分局和芳村文化馆所占用。1958年,这里成为炼钢场所,受到严重破坏,现仅存前殿和两边侧房,但仍可窥其建筑水平之高。前殿正面石额“小蓬仙馆”为80厘米丁方…[详细]
广州黄大仙祠始建于清朝已亥年,即公元1899年,并于1904年得各界热心人士捐款重修。当年这里地虽偏僻,但曾是广州的宗教圣地之一,其香火鼎盛,对广州市区及珠江三角洲一带有极大的影响。该祠虽于1910年遭受破坏,但旧祠所留下来的遗迹,如石刻对联、浮雕石柱、扁额、门饰、石狮等,都饰以精致的雕刻,由此可以想见当年祠殿的宏伟规模和精致的建筑艺术。1915年,原黄大仙祠的主持人梁仁庵道长携带黄大仙的画像、灵…[详细]
潘氏家庙位于海珠区同福西路龙庆北2号、龙溪南首约17、19号。2015年8月19日,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八批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至龙溪首约东侧相邻建筑外墙线,北至相邻2层建筑外墙线,西至市第三十三中学主教学楼外墙线,南至龙庆北街现状路南边线,西南局部至相邻建筑外墙线。建设控制地带:东至东侧规划路东边线,北至同福西路现状路南边线,南、西从保护范围外延约30米。…[详细]
“双清楼”是廖仲恺、何香凝夫妇于1897年10月底婚后不久,迁到廖兄廖恩焘家中居住时之居所,位于广州市同福西路龙溪新街42号,是一座三开间旧式民房,占地面积约400平方米。廖仲恺夫妇先住在楼下神厅后面的房子,后迁到在天台自搭的0,因取“人月双清”之意,将居所命名为“双清楼”。现此楼仍在,基本保存完好。1982年8月,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于其正门上作记,上 书:“双清楼,1897-1920年廖仲恺何…[详细]
汇津桥俗称马涌桥。这座始建于清代中叶的三孔花岗石梁桥,如今依旧以古朴的风姿稳跨马涌(今海珠涌中段)。因珠江潮涨时,江水自海珠涌东西两端同时灌入,至此汇合,故名“汇津”。桥北接马涌直街,南接西华北街。桥南东侧仍保留着清代重修“禁占官涌”的碑记,当年此桥的地位可见一斑。时至今日,该桥仍是附近居民的主要通衢,桥上行人络绎不断,是当今广州古桥中尚未退役的佼佼者。…[详细]
镜波黄公祠又名五世同堂。位于松洲街槎龙村仁德里路。是磋龙村人黄镜波生前所建的私伙生祠。建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2005年3月由槎龙经济发展总公司出资100多万元人民币重修。坐西朝东。由牌坊、庭院、家祠等三部分组成.是一个中西合璧的建筑群,总占地面积约1200平方米。门口牌坊面阔5.56米,高7.5米,是用花岗岩石砌筑的三间四柱冲天式牌坊。方身石柱,半圆拱门,拱门下立两根欧式柱,正面坊额阴刻“…[详细]
伊秉绶书叶氏墓表位于白云区白云山郑仙岩畔“天南第一峰”牌坊东侧台阶旁。2015年8月19日,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八批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从墓表石刻外缘外延5米。建设控制地带:无。本次文保单位的建设控制要求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白云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规划》的有关规定相衔接。…[详细]
百花冢位于广州市白云山梅花坳。是明末广州著名歌女张乔的墓。墓已毁。据莲香集载,张乔墓前原有石碑,刻“张丽人墓”4字,还有墓志铭。现墓地仅存一块高约3米的大石,上面刻“百花冢”3个隶书大字。其余均不存。张乔(1615~1633年),字乔婧,号二乔。《歌者张丽人墓志铭》载,张乔生于广州,琴棋书画无所不能,红颜薄命,19岁时去世,由广州名士彭孟阳在白云山梅花坳择地安葬,出殡之日,骚人墨客百余人前来送葬,…[详细]
贪泉遗址位于白云区石井街兴隆居委铁道部石门疗养院西侧白沙河边。2015年8月19日,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八批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从贪泉石碑外缘外延5米。建设控制地带:东至广州铁道休养院西围墙边线,南从保护范围外延约20米,包括西南侧水塘,其余从保护范围外延30米。…[详细]
九善堂碑位于白云区太和镇大源村林安物流园北门左侧。2015年8月19日,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八批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至东南侧2层建筑西边线,北至北侧陡坎护坡上边线,南至南侧规划路南边线,西至西侧跨河涌便桥东边缘线。建设控制地带:无。由于文物本体较小,因此不划定建设控制地带。…[详细]
官洲村陈氏大宗祠位于黄埔区官洲村居。2015年8月19日,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八批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由外街8号东北、西南从宗祠建筑外缘外延5米,西北从宗祠建筑外缘外延5米,局部至相邻建筑外墙线及居由外街北边线,东南至宗祠前现状水塘北边线。建设控制地带:东北、西北从保护范围外延约20米,东南至宗祠前池塘外规划路西北边线,西南从保护范围外延约15米。…[详细]
文冲炮楼位于黄埔区文冲街文冲社区东坊大街南埠里四巷7号。2015年8月19日,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八批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从炮楼(含入口台阶梯级)外缘外延5米。建设控制地带:东至南埠里三巷现状路东边线,北、西从保护范围外延约20米,南从保护范围外延约27米。…[详细]
深井村里有最完整和最大的建筑就是“凌氏宗祠”,凌氏宗祠始建于明末,曾于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重建,同治元年(1862年)修葺,是深井村凌氏始祖庙,祠中供奉凌氏自始祖以来先人的牌位。凌氏宗祠上的石雕木刻,虽然现在已经相当破旧,但昔日华美精致的砖雕、木刻,还是保留了下来。原规模宏大,除主体建筑外尚有衬祠。主体建筑面阔三间,深三进,建筑占地面积578.47平方米。该祠建筑装饰华丽,木雕、砖雕、砖雕…[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