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3月20日,江苏省政府同意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文物局)提出的第八批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名单,现予公布。 共有122处古遗址、古建筑、古墓葬、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入选。 本次入选的文物类型包含古遗址22处,古墓葬5处,古建筑39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47处,其他3处,扩展项目4处,以及调整公布2处。 |
梁台遗址位于南京市江宁区湖熟街道句容河北岸,1951年南京博物院考古调查时发现。该遗址呈台型,传旧有梁昭明太子萧统的读书楼,故名。现存遗址文化层较厚,遗物丰富。遗址东西长约50米,南北长约36米,高约10米,占地面积约1800平方米。遗址下方,南、北为公路,东面10米处有一沙场码头,堆积着大量江沙。西、南两侧民房较多,遗址顶部西北侧有电视插转台一座,占地面积约260平方米,另有一座40平方米民房,其余全建为水泥晒谷场,供当地农民晾晒稻谷使用。1951年发现并试掘,1982年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江阴高城墩遗址是良渚时期又一处规模大、有严谨的布局规划和严格建筑方法的高台墓地。已发掘面积1000平方米,1999年的发掘清理了13座大、中型良渚文化早中期墓葬,出土琮、璧、钺、锥形器、珠、管等玉器155件(组)以及石器、陶器等。在已清理的400平方米墓地范围内,墓葬呈人字形向西北、东北方向排列。墓葬大都有棺椁类葬具,发掘时找到了清晰的棺、椁板灰及木纹的痕迹,搞清了棺椁的结构以及椁与墓坑的关系。该…[详细]
湖陵城遗址位于沛县龙固镇三里庙村、前程子村、龙东村,山东微山县张楼镇程子庙村一带。湖陵城建于战国时间。公元前286年,楚国置湖陵县,明朝嘉靖末年,由于黄河溃决,该城陆沉于地下。此后,这座古城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2003年,因水利工程徐州市博物馆考古队曾对南城东南角区域进行考古发掘工作,发现部分城墙遗存及一处大型高台建筑基址,另发现西汉晚期墓葬5座,出土十余块汉画像石。2013年,经勘探,湖陵城由南…[详细]
下邳故城遗址位于江苏省睢宁县古邳镇,古邳,历史上为“古下邳”。下邳地处沂水与泗水交汇,一度是兵家必争之地。下邳国自商代就有,为诸侯国;战国时,古文名篇《邹忌讽齐王纳谏》的邹忌封地就是下邳;汉初,韩信作为最早被封的异姓王,被封楚王,国都亦在下邳;东汉明帝刘庄置下邳国,封其子为下邳王。三国时刘备、曹操和吕布在此明争暗斗,吕布就在下邳被曹操缢死,关羽就在此地投降了曹操;东晋葛洪曾在此炼丹,南朝宋的开国皇…[详细]
青城墩遗址位于横林镇张村,南距大运河2公里,距太湖20公里,北距寺墩遗址12公里,距长江24公里,发现于二十世纪70年代,曾出土玉琮、玉瑗等良渚文化遗物。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为配合工程建设,南京博物院、我市考古研究所、复旦大学组成联合考古工作队,对青城墩遗址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取得重要成果。为保护遗址真实性和完整性,我市修改相关规划,对该遗址实施原址保护。2019年3月,该遗址被公布为…[详细]
梅岭玉矿遗址位于溧阳市天目湖镇平桥与广德县庙西交界处,上世纪80年代首次发现透闪石软玉矿床。目前,环太湖区域内所发现的玉矿,仅有溧阳梅岭玉矿一处。通过地矿成分比较分析,发现梅岭玉中品质较佳的软玉与江苏武进寺墩、吴县草鞋山等地出土的良渚文化部分玉器材质基本吻合。学术界认为溧阳梅岭玉矿可能就是良渚文化玉器原料的一处来源地。2019年,梅岭玉矿遗址入选第八批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广福村遗址位于苏州市吴江区桃源镇西南约3公里。遗址现存面积28000平方米,于1984年文物普查时发现。1994年苏州博物馆考古部和吴江市文物陈列室进行了考古调查。1996年配合广福村基建,苏州博物馆考古部和吴江市文物陈列室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遗址主要文化遗存为马家浜文化(晚期),距今6000多年。在已发掘的160平方米面积中,发现墓葬20座、房址1座,出土器物56件,以及鹿、麋、猪、牛、狗、龟…[详细]
樊村泾遗址在太仓城厢镇樊泾村小区西,上海西路北,致和塘南岸。2016年1月,樊泾河北延沟通工程施工发现。经过2016年初至2017年底的抢救性考古勘探,发掘出的大型仓储遗存、居住基址、道路、桥梁基址等,系元代太仓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遗址是目前除龙泉窑址考古之外,规模最大的一处龙泉窑青瓷遗存,出土150吨元代中晚期精美龙泉窑青瓷器、瓷片,数量惊人。对补充元代龙泉窑青瓷标型器和建立元代龙泉窑…[详细]
掘港国清寺是江海平原著名佛寺,曾受过皇帝的敕封。唐朝初期,崇尚佛教。唐太宗曾下旨:“交兵之处,各建寺刹,招延僧侣,法鼓所振,变灾火于青莲;清梵所闻,易苦海于甘露。”唐元和年间(806~820),天台山(今浙江省内)国清寺天台宗第十祖、著名法师行满奉命,在时为海防门户的掘港按天台山国清寺风格建筑佛寺。所建佛寺也取名国清寺。建寺期间,行满法师亲手在新落成的大雄宝殿后植银杏两株,其树枝繁叶茂,绵延千年。…[详细]
土船顶遗址位于连云港市海州区朐阳街道园林居委会锦屏山北麓白鸽涧西南坡积台地上,是一处坡积黄土高墩。遗址东对马耳峰,西接蔷薇河,南倚锦屏山,北近海州城,因其外形像船,故名“土船顶”。遗址东西长100余米,南北宽30余米,高约4米,总面积约3500平方米,文化层厚约2米。经地面采集和整理,其遗物有红陶及灰陶鬲足、鬲口、几何印纹陶片、豆把、砺石、石斧等。遗址中含木炭,并有多处火烧痕迹。土船顶遗址为一处商…[详细]
城头村遗址位于淮安市淮安区复兴镇城头村。遗址于1961年由南京博物院开展区域考古调查时发现,淮河故道位于其北侧约14公里。遗址所在区域为黄泛冲积平原,勘探表明,遗址位于一条东西向、明显高出周边的岗地之上,后经黄泛淤积而与周边近平,除中部略高区域未见黄泛层外,其余区域均被黄泛层所叠压,局部区域文化层位于两米深的黄泛层之下。…[详细]
板闸遗址位于淮安市生态文旅区枚皋路、翔宇大道与里运河合围区域。遗址本体主要由古河道、水闸、堤坝、码头和建筑基址五个主要部分组成,其范围内还分布着三元宫、淮安钞关遗址等文物遗迹。2015和2016年,南京博物院和淮安市博物馆联合对板闸遗址进行了两次考古发掘,挖掘总面积约5500平方米,出土了大量陶瓷器、铁质工具、铜钱和石建筑构件等3000多件文物。…[详细]
考城遗址又名古城岗遗址,位于盱眙县天泉湖镇陡山村韩郢组。遗址东西宽约600米,南北长约800米,面积约48万平方米,东、南两边依稀可见夯土城垣,西、北城墙已无迹象。遗址为江苏为数不多的楚国城址,为研究江苏境内的楚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详细]
盱眙淮河石堤遗址位于盱眙县城北淮河东岸,老船塘、前街、码头街、北门街一带。为抵御淮河洪水,盱眙历史上曾多次修筑护城堤防。现存淮河石堤建于明清,长约750米,东北-西南走向,由长条石交错垒筑而成。盱眙明清淮河石堤遗址兼具防洪和护城功能,是淮河水位和河道的变化重要史证,对研究淮河治理、洪泽湖形成历史以及盱眙城市变迁均有较高价值。…[详细]
盱眙古城墙位于盱眙县城沿淮山脉山腰,西临淮河,沿象山、戚大山、天台山、上龟山及淮河一线依山傍水而建,形势险要,易守难攻。据目前勘探,城墙遗址全长约13千米,现存约8千米。盱眙古城墙始建年代无明确记载,根据文献考证,疑为宋金对峙时期张浚所筑盱眙山城,后毁于明初靖难之役。…[详细]
抬饭墩遗址位于金南镇抬饭村缪大庄南300米,1984年第二次文物普查时发现。遗址为圆形土墩,墩高近4米,直径约80米,总面积约7000平方米,文化层厚度约2米。该遗址的保护对研究淮河流域人类聚落的分布及文明起源,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价值。…[详细]
双琚遗址位于宝应县夏集镇双琚村南。2006年、2008年扬州市考古队和宝应博物馆两次进行考古勘查,调查时发现最早的遗物为商周时期的陶片以及唐、宋、明、清时代陶瓷片,文化层内涵相当丰富。该遗址的发现对研究江淮地区当时的人类活动踪迹等具有重要意义。保护范围:北起双琚河南大堤,南至凤凰沟;西起凤凰沟,东至凤凰沟。控制地带:北起双琚河北大堤,南至凤凰沟南堤;西起凤凰沟以西120米,东至凤凰沟东堤。…[详细]
孙家村遗址位于镇江新区丁岗镇,北距长江及吴国贵族土墩墓群所处的长江南岸山脉约10公里,东北距断山墩遗址约3.6公里。遗址位于山地向平原过渡的丘陵地带。西侧有一条宁镇山脉余脉,呈西北至东南走向。遗址所在的镇江大港区域为吴文化的发源地,分布着较多的高等级贵族墓、台形遗址,构成了吴国遗址群,孙家村位于该遗址群的南部。考古中发现,这一区域人文遗物、遗迹十分丰富,显示人口众多,可能是吴国的一个中心区域。结合…[详细]
京口闸位于江苏镇江,是江南运河上的第一座闸,堪称漕运咽喉、交通枢纽,历经唐代至清代,民国时期填埋为路。2011—2012年,考古揭示出唐代堰(闸)及北宋至明清京口闸东侧闸体、河道、码头、道路、碑亭等遗迹,出土唐代至民国时期陶瓷生活用品、祭祀供器等各类遗物,其中两件元代青花香炉尤为珍贵。京口闸遗址是大运河文化遗产的精华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2019年,京口闸遗址入选第八批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