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清河郡王纪功载政之颂碑,俗称“风动碑”,位于河北省正定县城解放街西侧,唐永泰二年(766年)刻立。该碑通高6米、宽2.5米、厚0.48米。碑额上刻有“大唐清河郡王纪功载政之颂”十二个大字。碑文刻有楷书29行,总计1398字,现存1007字。内容是颂扬当时成都军节度使李宝臣“功德”之辞及立碑人姓名、官职等。该碑的碑文保存了有关河北地区唐代的政治、军事等方面的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碑文书法…[详细]
西洋仰韶文化遗址位于西洋村西约500米处,遗址南北长约120米,东西宽约100米,中间为一大土丘,高约10米。丘顶原有一庙,俗称疙瘩庙,今已废。仅存康熙八年(1669年)《重修兴龙庙碑记》。从遗址地表看,内函欠富,未发现完整器物,仅从断崖处发现仰韶时期绘有墨彩的红陶片和商代的灰陶口沿及锥状足等,从丘北田间发现战国时期的灰陶片。1956年,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西洋仰韶文化遗址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小客遗址,位于正定县城西北12公里处的小客村东250米处,地跨小客、北早现两村。1981年秋,北早现中学学生经常从小客村东的一块地里拣到石斧、石铲等,正定文保所立即派人前往调查,在遗址断崖处发现灰坑和红烧土数处,并采集到一些磨光黑陶、灰陶、红陶、夹砂红陶片,另外还有石器和骨、蚌器等。从这些遗物中可分析出器物有陶鬲、大口尊、大瓮、豆、罐、石斧、石铲、石锛、石杵、蚌锯、卜骨等。陶片纹饰有篮纹、绳纹、篦…[详细]
位于新城铺村北750米处。解放前,此处有三个大土丘,群众称“城岗”,曾多次出土铜器。现仅存中间一个土丘,南北长32米,东西宽23米,高6米。当地农民数次发现商代铜器、石器和陶器。县文物保管所藏有此遗址出土的青铜器15件,且多有铭文。1982年7月23日,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新城铺商代遗址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大城山遗址位于唐山市路北区陡河西岸的大城山东坡上,遗址总面积约9000平方米。1955年春发现该遗址, 河北省文化局做过调查后,于当年秋进行了发掘, 文化遗迹除有白灰面、土沟、人工铺石、墓葬、灰坑外,其文化遗物颇为丰富,玉器有圭、铲、琼等;石器有斧、石锛、穿孔石铲、石矛、刮削器、石等;骨器有骨锥、骨针、骨镞、骨匕、骨鱼钩等;陶器种类繁多,陶质分泥质灰陶、泥质红陶、细泥黑陶、细泥白陶、夹砂灰陶、夹砂…[详细]
1941年1月25日,日本侵略者在潘家峪制造了惨绝人寰的血案,全村1700口人中有1230名惨死于日本侵略者的屠刀之下。潘家峪人民没有被-吓倒,他们擦干身上的血迹,掩埋好亲人的尸体,拿起武器,继续斗争。为了纪念发生在1941年1月25日潘家峪村的大惨案死难的同胞,解放后,有关部门对潘家峪惨案遗址的保护和利用,1952年唐山专署拨款,修建了村南陵园,陵园内有四座坟茔,一座纪念碑,一座祠堂。1972年…[详细]
定慧寺俗名还源寺,位于丰润区城西北10公里的西佑国寺村东的高台地上,东面、北面接近山脚,西面、南面二百多米以外即是洼地,高低差近十米,使定慧寺的座落旷达高显,位置突出。据《丰润县志》记载:县北二十里,古定慧寺也。其寺群山外拱,万木中铺。其俗名还源寺,因还源僧也。此寺始建于金天会年间(公元1123-1137),原寺东西宽80米,南北长145米,占地18亩,是一座规模宏敞的佛教寺院。定慧寺坐北朝南,在…[详细]
车轴山座落在东经118.15度,北纬39.8度的位置上。海拔高度58.9米。其顶上有1260.9平方米的山顶平面。在这个平面上原来建有二阁一塔。山的四周地势平坦。丰韩公路由山西侧脚下南北走向通过。山北三公里处有东西流向的泥河西流,折而南下注入蓟运河。这里土地肥沃,适宜种植各种农作物。山顶上的二阁一塔,即是无梁阁、文昌阁和药师灵塔。据亁隆年间刊修,《丰润县志》记载:“寿峰寺,在县南二十里车轴山有无量…[详细]
位于河北省乐亭县大黑坨村,建于1881年,座北朝南,占地面积为1010.1平方米。系冀东农村典型的穿堂院形式砖木结构建筑,周围有砖墙环绕。故居分为前院、中院和后院。前院东侧三间厢房是李大钊的伯父李任元教学馆旧址,西侧为碾棚。自中院往北至后院,又分为东西两个半院,李大钊住东半院,西半院是其三祖父李如璧的住所。中院有东厢房三间,李大钊就诞生在此房的北间屋里,屋里陈列着李大钊母亲的遗物。东厢房北面为三间…[详细]
爪村遗址1982年被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迁安县人民政府以迁政[1983]99号文件公布了遗址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重点保护区以H86019为基点,向东南460米至冷大路西侧,向南720米至冷大路北侧,向西480米至流水沟东侧,向北400米至大厅山南麓;建设控制地带:以重点保护区边线为基线,东外扩5米至民房;东南外扩10米至冷大路边;西南外扩40米至磁山脚下;西外扩20米到流水沟…[详细]
安新庄遗址位于迁安市城东北6公里安新庄和新寨两村之间,滦河东岸的台地上,延绵起伏的沙丘和冲积台地上遍布陶片及残石器等遗物。1976年当地群众在挖沙时,发现器形完整的 遗物近百件。省、市、县文物主管部门进行了调查,随后,省文研所于1978年对遗址进行了调查发掘 ,发掘出居住址和灰坑遗迹,并出土了大量手制陶器和制作精细的石器、骨器。陶器有筒形罐、钵、碗、杯等,并在细泥磨光的器表上精心刻划出之字纹、…[详细]
三屯营镇府记碑位于迁西县三屯营镇府旧址碑亭内。戚继光在三屯营镇守16年,防御蒙古诸部的袭击,修补长城,立下丰功伟绩。他于明万历五年(1577年)重修镇府,并建《重修三屯营镇府记》碑,高3.56米,宽1.12米,厚0.26米,碑文为戚本 人所撰,颇具历史价值。…[详细]
玉田县净觉寺始建于唐代,千余年来岁月沧桑,展现在今人面前的仍保留了它的宽敞、豁达、庄严和肃穆的风貌。有人说:“净觉寺是一首诗,它用凝重而含蓄的语言,陈述着既古朴又玄妙的哲理,诉说着既美妙又虚幻的企盼,净觉寺是一本书,它的魅力不仅在于那华丽典雅的装帧,更重要的是它那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内涵。”净觉寺享有“京东第一寺”的美誉。古建专家评价,规模可观,工艺高超,风格奇特。净觉寺是座佛寺,但又不同于其它佛…[详细]
河北遵化市马兰峪村有一座古塔,名为——永旺塔.现在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塔高17米,底径3米,整体为八角8层密檐实心结构.永旺塔由塔刹、塔身、塔基3部分组成.塔基分上下两层,下层用方石砌成,上层须弥座由青砖垒砌,束腰32个壶门间柱相隔且均有砖雕.座上为砖雕斗拱出檐,檐上第一层塔身高约6米,在塔身8个转角处各建一座小塔,造型与主塔相似,一半露于外面,一半嵌入塔身,与主塔浑然一体,故又有九塔之称.塔身…[详细]
清东陵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最后一个王朝首要的帝王后妃陵墓群,也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体系最完整的古帝陵建筑,共建有皇陵五座—顺治帝的孝陵、康熙帝的景陵、乾隆帝的裕陵、咸丰帝的定陵、同治帝的惠陵,以及东(慈安)、西(慈禧)太后等后陵四座、妃园五座、公主陵一座,计埋葬14个皇后和136个妃嫔。清东陵入口处的文物保护碑清东陵坐落在河北省唐山市的遵化市境,西距北京市区125公里,据说是顺治到此打猎…[详细]
隆尧碑刻群。1980年,县文化局将分散于全县各处可移动文物集中到文物保管所东院,建成了碑刻群,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碑刻群北半部分陈列历代碑刻和墓志铭58件,以杨宣碑为代表;南半部分有石刻、造像、经幢共计127件,主要文物有天录辟邪二兽浮雕、释迦说法像、唐陵石狮等。…[详细]
柏人城在隆尧县西部的双碑乡境内,是春秋时期的历史名城,距今已有2600多年,是华北地区罕见的古城池之一。柏人城系夯土建筑,它北邻抵水,三面环岗,依山傍水,形势险要,向为历代兵家所看重。城墙全长8017米,城廓面积约4平方公里。东城墙长2225米,西城墙长1451米,南城墙长1915米,北城墙长2426米,平均厚度为15.1米,最高处为9.15米。城墙夯土层为10厘米左右,每高60厘米铺有一层横木,…[详细]
大唐帝陵位于隆尧县正南6公里的魏家庄镇王尹村北200米处的大唐西陵,为唐高祖李渊-祖宣皇帝李熙的“建初陵”和三代祖光皇帝李天赐的“启运陵”,二陵共茔,合称“大唐帝陵”,简称唐陵或唐祖陵。唐高祖时始建。唐太宗贞观廿年(647年),累遣使臣左骁卫府长史长孙尊师与邢州刺史李宽、赵州刺史杜敖等检谒茔域,画图进上。唐玄宗于开元十三年(725年)派上柱国田再思、象城令宋文素等在陵东500米处建光业寺,为唐陵附…[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