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宗乘之庙始建于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四年后建成,是“外八庙”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庙宇,因仿拉萨布达拉宫而建,俗称小布达拉宫。这座寺庙内大小建筑约60处,殿堂楼宇,星罗棋布,依山面水,巧于利用地势和景物衬托,布局灵活,又不失庄严肃穆。主体建筑大红台,通高43米,台中央万法归一殿是主殿,殿顶部高出群楼,殿顶都用鎏金鱼鳞铜瓦覆盖,金光闪闪,富丽堂皇,极其雄伟壮观。底部因三层群楼合围,影阴暗,光照对…[详细]
导游全寺分前后两部分,前部主要由山门、钟鼓楼、天王殿、会乘殿等组成,其中,会乘殿是寺内主殿,殿内供观世音、文殊、普贤三菩萨,像前左右置三层楠木佛龛,两侧各一座楠木万寿塔,内供无量寿佛。后殿主要由宝相阁、清凉楼、香林室和配殿等组成,宝相阁内原有木雕骑狮的文殊菩萨像,阁名是乾隆帝御笔亲题。殿阁外还堆砌有别致的假山,可沿小道迂回而上。介绍在承德市避暑山庄之北,东临普陀宗盛之庙,建于乾隆三十九年,仿山西五…[详细]
须弥福寿之庙是外八庙中最后建造的一座,所以在藏式风格中更多地融入了传统的汉式风格,如庙的前部就完全为汉族形制。庙后部的大红台妙高庄严殿是全寺的主体建筑,其建筑为三层楼阁,沿袭了藏式风格,殿顶铸有八条鎏金铜龙,每条铜龙重约一吨,做工精细,栩栩如生。看点在大红台东北角有一座重层小楼,名为吉祥法喜殿,是六世班禅寝殿。在庙的最北端是一座八角琉璃万寿塔,塔顶覆以黄琉璃瓦,结构玲珑,色调古雅,突破了全庙的空间…[详细]
承德汤泉行宫承德附近,温泉胜多,但是被清朝皇帝青睐且开辟为皇家行宫的却只有承德县头沟这一处。在距承德市区仅44公里的头沟镇汤泉村,有清代汤泉行宫,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706年),现在仍存正殿、门殿、汤池、御制石碑、假山和围墙。康熙皇帝第一次发现汤山温泉是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他入浴之后,觉得温泉水更得暄暖,乃宜于体,于是便筹划修建行宫。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承德的避暑山庄已…[详细]
土城子城址位于河北省承德城西北隆化县隆化镇下洼子村。城始建于北魏延和元年(432),隋唐时为奚王西省地,辽圣宗时在此建北安州,金元改称兴州,明太祖朱元璋时废弃。在南北朝和辽金元时期,这里始终是燕山北麓的军事重镇和政治经济中心。城址占地面积0.41平方公里,东、南、北三面城墙残存,高2~5米。城址中心有一片较高的台地,疑是官署建筑遗址。1976年、1980年、2007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等单位先后对…[详细]
会州城位于河北省平泉县城西南约10公里处会州城村。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筑城,置会州卫于此。城址呈方形,每边长约900米,占地面积约81万平方米。城墙为黏土夯筑,墙外四周壕沟深6米,共设四门。尚存残垣数段。曾出土“神山县印”、“慧州之印”、大陶盆、蟹青釉大缸、石狮子等文物。2006年会州城作为辽至明代的古遗址,被国务院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石羊石虎墓群位于平泉县柳溪乡石虎村西梁山山根的坡地上,南临老哈河,东距柳溪乡15千米,东南距县城45千米。1976年平泉县文化局对该墓群进行了调查。墓群占地面积265754平方米,地表封土保存基本完好。地表现存石像生13座,其中石虎7只,均有残缝;石羊4只,微残;石翁仲2尊,均残缺头部。墓群附近近几年发现有砖瓦、石建筑构件、铁斧、陶器残片等遗物。石羊石虎墓的石像生与辽宁省凌源市宋杖子北沟金代墓群…[详细]
木兰围场,位于承德市西北117公里处的围场县境内。从承德避暑山庄出发,经隆化县城,再向北走50多公里处有一狭窄山,周围群山起伏,到这里一刀两断形成立陡悬崖,这就是隆化和围场县交界处——崖口,也是进入木兰围场的门户。当年清朝皇帝在进入“秋弥”必在此停留,并建有行宫,如今除在崖口南面的山崖上,还耸立着一座用汉、满、蒙、藏文字镌刻的石碑,可做历史见证外,行宫已损坏无存。由此北行就进入当年“木…[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