潞泽会馆位于河南省洛阳市老城东关新街南头,俗称东会馆。原为山西潞安府、泽州府商人所建,是当时潞安、泽州在洛阳商人聚会之所。现存有舞楼及东西配房、钟鼓楼、大殿及东西配房、后楼及东西厢房等建筑,多为清代建筑遗存。另有石狮两对,古碑石数通等,四周有围墙。潞泽会馆始建于清乾隆九年(1744年),占地15000多平方米,该建筑群呈较为严格的中轴对称,坐北朝南,轴线上依次为戏楼、大殿、后殿,另有东西厢房、耳房…[详细]
陕西会馆陕西会馆位于唐河县城北20公里源潭镇,陕西会馆亦称关帝庙,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清雍正九年,为陕西客商集资修建。陕西会馆座北朝南,二进院,占地5000平方米。现存大殿、东西配殿、东廊房和铁旗杆一对。大殿座于2米的石基上,为二层建筑,面阔3间34米,进深2间11.2米,高16米,殿内面积128.52平方米,大殿两侧各建配殿塔。配殿亦为两层楼房,略低于大殿,总面积158.26平方米。大殿左…[详细]
洛阳山陕会馆位于河南省洛阳市老城区南关马市街,又称西会馆,是清代山西、陕西两省商人在洛阳的聚居之地,是山、陕两省的富商大贾集资修建的。始建于清康熙、雍正年间,嘉庆、道光年间两次重修。会馆坐北朝南,占地4970平方米,布局前密后疏,保持了原来的建筑格局。现存琉璃照壁、山门、舞楼、正殿、拜殿等建筑,门前还有两对威风凛凛的石狮子。其中正殿是会馆的主体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歇山式顶,琉璃覆瓦。照壁高1…[详细]
周口关帝庙位于周口市颍河北岸,是“豫平原保存较好,建筑艺术价值较高的古建筑群”。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号称“周口八景之冠”。它犹如一段凝固的历史,记载着昔日周家口商业的繁荣和经济的鼎盛。关帝庙本名“山陕会馆”。始建于康熙三十三年(1693年),乾隆、嘉庆时多次扩修,至道光十六年(1832年)全部建成,前后历时145年。东西宽105米,南北长158米,面积达12590平方米,占地20余亩。整座建筑…[详细]
太康县黉学又称文庙,位于县城黉学街,座北向南,占地2400平方米。汉始建,隋唐因之,元末兵燹,明洪武三年知县王辰建。永乐二年,宣德二年,景泰年间,成化七年重修。弘治十三年建棂星门,弘治十六年修正殿,增建两庑三十六间,塑先贤像。崇祯十五年毁于兵火。清顺治五年知县田六善修大殿七间,建东西庑各五间,戟门、棂星门各三间。康熙元年增修东西庑各十间。原建有半池、棂星门、戟门、拜殿、大成殿、崇圣祠等,从南到北依…[详细]
汝州文庙位于河南省汝州市市区中部。创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现建筑多为清代重建。汝州文庙(学宫)又称黉学,是古时童生、秀才们学习、聚会的地方,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据《正德汝州志》记载:汝州学宫学基在元朝忠襄王祠堂,明洪武三年改建为学宫,后于明永乐十四年重修。明崇祯二年和民国五年学宫两次被毁,“殿庑渗漏……墙壁多颓”。文庙(学宫)南北长325米,东西宽50余米,总面积20870平方米。东西…[详细]
方城县裕州文庙,位于城关镇和平街第一小学院内,座北向南,1963年确立为县保,1986年确立为省保。 文庙始建时间无考,据《县志》记载:明洪武三年(1370年)改建,明清两代虽多次维修,建筑群仍比较完整。文革期间拆除文庙部分建筑,后又因年久失修,再次损失部分建筑,现仅存大成殿和戟门。大成殿:面阔七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五踩重昂斗栱,抬梁式结构。台基长29.27米,宽15.40米,高1米;月台…[详细]
白云禅寺位于河南省民权县西南20公里处的龙山晚期文化遗址上。民权、睢县、杞县三县结合部。坐落于尹店乡白云寺村。白云禅寺始建于唐朝贞观年间(公元627年)。始叫观音堂,又名白衣庵。唐开元十四年,由四世方丈一明和尚重建,时值夏秋交替,烈日暴晒,万里无云,工匠们施工难耐酷暑,一明方丈望空祈祷,遂有白云遮日,天天如此,直至竣工,祥云散去,故改名为白云禅寺。白云禅寺在1300多年的历史上,历经兵火战乱,社会…[详细]
菩提寺位于镇平县老庄镇,始建于唐,唐高宗永徽年间(公元650——655年)由菩提禅师朱智勤主持营建,以后各代有兴有废,是中原八大名寺之一,河南省唯一的一座园林式寺院,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与开封相国寺、洛阳白马寺、嵩山少林寺一样声名远播。清康熙时,襄阳十方主持在此披荆斩棘、扩-教、开山辟麓而鼎建。寺院坐落在山水环抱之中,寺内四重院落,依势而建,由低到高,鳞次梯比,掩映于茂林修竹和古树名木之间…[详细]
观音寺坐南朝北,前低后高,走进门去,依次可以看到一座硕大的山门,高耸的钟楼,三间大的头殿、二殿、三殿(正佛殿),精致的石砌“一步三空桥”,左右对称的迎旭阁、横霞阁及两孔石窑。东面窑里的石雕佛像,额题是“何须面壁”,两侧挂着“莫向他山借石,还来此地做人”的一副对联,所含禅机耐人寻味。西面窑额题“圣泽日新”,窑内有一股清泉流出,经石桥绕向前院,注入东西汤王池。窟后建有一座高台,上有大汤王殿及东西厢房。…[详细]
沁阳北大寺位于河南省沁阳市市区自治街中段。创建年代未详,明万历八年(1580年)重修,清代增建并重修。沁阳清真寺,俗称北大寺。寺院坐西朝东,分男寺、女寺,占地面积约3100平方米。女寺为多座硬山灰瓦顶建筑。男寺规模大,现存大门、过厅、南北讲堂、拜殿等。主体建筑呈轴对称布局,三进三段,内存明清碑刻通,轴线建筑自前而后体量与高度逐渐增加,分别以孔雀蓝、绿、黄三彩琉璃瓦件饰顶。厦殿设门二道,前置栅栏门,…[详细]
朱仙镇清真寺初建于北宋太宗年间,扩拓于明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重修于清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距今已有千年历史,整个寺院占地9000余平方米,在全国百大清真寺中,其建筑风格和装饰均属罕见,据说,岳飞大战金兵时元帅府就设在寺内。当时岳飞在寺里乘凉的槐树,被群众称为“相思槐”的国槐树,现仍在寺里保存,寺里尚保留一座清嘉靖十年的阿拉伯文碑,记载当时朱仙镇穆斯林朝拜真主的盛况,是河南省保存最完整…[详细]
荆紫关古建筑群位于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城西北44公里荆紫关镇。该镇西傍丹江,东依猴山,居豫、鄂、陕三省接壤地带,位置险要,临着丹江航道重要码头,是商业要地、军事关口。古镇依丹江东岸走势南北延伸2.5公里,700多间清代建筑风格的房舍沿街分布,古建筑林立,星罗棋布,错落有致。南街设关门,砖石结构,二层级,单拱门,跨街而立,-“荆紫关”三个大字,1914年建。关门内为平浪宫,建于清初,屡有重修,取名寓风…[详细]
北舞渡山陕会馆彩牌楼在舞阳县城北25公里北舞渡镇。镇临汝水,西通汝洛;东下江淮,北转郑汴。江南商货由此吞吐中转。有“装不完的赊旗店,填不满的北舞渡”之称。镇内山陕会馆为-巨商筹金创建。彩牌楼居会馆拜殿前,清道光五年(1825年)山陕粮商同建,为三间六柱五楼。建筑精巧玲珑,雄伟壮观。清朝初期,北舞渡镇的商贸活动盛极一时,山西、陕西等地的商人云集此地,为了迎来送往、商贾联谊,两地商人合资兴建了山陕会馆…[详细]
伯灵翁庙戏楼:位于禹州市西南30公里的神垕镇西大街路北,是该庙的两用主体建筑,它有伯灵翁庙戏楼、关帝庙戏楼、木牌楼等组成一组布局完整的古建筑群。伯灵仙翁庙,也称“窑神庙”,位镇区老街中心。据史料记载,始建于宋代,据现存碑文记载,重建于明朝弘治八年(即1496年),一九八六年被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钧瓷文化的象征性建筑,是神后“钧都”、“瓷镇”的重要标志。庙内主要建筑物有窑神庙、花戏楼…[详细]
王薛民居位于温县杨垒镇王薛村内王陶金家。始建于清乾隆三年(1738年),为清代朝义大夫家宅。原建筑为并排四座院落,后大部被毁,仅此一处较为完整。民居坐北朝南,东西宽10.9米、南北长48.36米,总面积约527平方米。现存建筑为两进院落,为典型的北方四合院式建筑。1986年11月21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其为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清·道光四年(1824年)为布政司经历赵珂立。赵珂,祖籍-,明初迁新乡,清初移居饮马口,到道光四年已七世同居,皇帝为旌表赵珂的军功和七世同居拨银建造。牌坊面南背北,横跨街心,青石结构,柱及坊顶等构件,悉仿传统木结构房屋建筑雕刻而成,坊高10米,宽8.5米,通体用细青石仿五楼四柱三重檐的木结构建筑雕刻而成。主间檐下正中南北两面均刻“圣旨”二字。再向下,有三道门楣被两道题款相隔。正背面题额分别是“旌表…[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