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第二批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沙彦珣墓

沙彦珣墓沙彦珣墓(第二批省保)时代:辽地址:山阴县-庄乡沙家寺村东500米处沙彦珣,生卒年不详,山阴县沙家寺村人。始任圣都指挥使,累迁应州刺吏、大辽平军节度使。墓地南北长500、东西宽300米,封土堆无存。据明正德年间《大同府志》记载,正德六年(1511年)墓地曾出土碣一通,记载有墓主人姓名及官职等。现墓地存有长0.9、高0.7米的石羊两只。有石碣长5尺余,额篆书“沙公碣铭”。…[详细]

繁峙古城遗址

繁峙古城遗址繁峙古城遗址(第二批省保)时代:汉地址:应县镇子梁乡城下庄村东北城址为长方形,长1120米,宽120米。城墙残高0.5—2米。1958年调查,地面暴露遗物有铜镞和陶豆、陶罐等残片。陶器纹饰为绳纹。未发掘。…[详细]

马邑汉墓群

介绍: 马邑汉墓群分布于朔州市朔城区四周20公里以内范围。朔城区现址是秦汉马邑城的一部分,地处雁门关外,为中原地区通往塞外漠北草原的必经之路。南部通过阳方口、雁门关可达中原,北有腊河口、刘家口可达平城(今大同市),西南有大水口、北岔口直达黄河。历史上胡人的南侵掳掠,汉人反击围剿,均以该地区作为重要的进攻和防守目标。尤其在汉代,这里是重要的关外军事重镇。那些守卫边关的将士死后大都埋葬在这里,形成这一…[详细]

梵王寺墓群

介绍: 梵王寺墓群位于朔州市朔城区西南25公里处的梵王寺乡梵王寺村附近3公里以内范围。亦即汉初楼烦县放城的近郊。这里紧靠阳方口,与宁武关相望。70年代以前,西起照壁山之巅,东到恢河西岸,西汉至北朝时代的墓葬封土星罗棋布。后因村民整地平田,原有封土大部铲平,成为良田耕种。现存明显封土21处,分布于梵王寺、水泉梁、趄坡、梨元头四村之间,封土均呈圆锥体,残高2—7米,底边周长20—100米。   这…[详细]

沁水石塔

石塔石塔(第二批省保)时代:唐地址:沁水县城东70公里玉溪村东庙墙根塔创建于唐,明正统十年(1445年)重修,平面方形,高五层,密檐式,青石塔身,通高6.29米。塔基砌筑三层,中层基座束腰部四周刻建塔缘起并施财人姓名。塔身高3.4米,通体收分,共有五层。塔一层较高,南向辟门,门二侧雕守门力士,拱券上雕飞天坐佛、云彩等。塔室中刻释迦佛、迦叶、阿难及二胁侍菩萨。自二层起塔身显著低矮。各层四面均开尖拱龛…[详细]

八里坪遗址

八里坪遗址八里坪遗址(第二批省保)时代:新石器地址:沁水县城东35公里郑庄镇八里村东北台地八里坪遗址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形成阶梯状。东接荒沟,西至晋禹公路,北靠圪聚沟,南临沁河。东西长约1300平方米,南北宽约1200米,面积约15.6万余平方米。从暴露地面的灰层、灰坑、石灰面、墓葬等迹像表明,内涵遗存比较丰富,因遗址靠山近水,交通方便,顶部平坦,适宜人类生活劳动,时间延续比较长。在遗址内发现三处规…[详细]

下川遗址

下川遗址下川遗址(第二批省保)时代:旧石器地址:沁水县城西70公里的下川乡遗址主要分布于中条山东端的垣曲、沁水、阳城三县毗连的纵横二、三十公里的范围内。文化遗存以下川盆地最为集中。盆地位于中条山主峰——历山的东麓,南北向狭长约4.5公里,东西最宽处2公里,海拔1550米,盆地下伏基岩和周围山峦为寒武纪和奥陶纪灰岩组成,盆地南端有一狭谷,坡度较大,水流由此泄出。下川地区地层保存较好,遗存最为丰富,故…[详细]

阳城寿圣寺及琉璃塔

阳城寿圣寺及琉璃塔时代:明地址:阳城县城西北20公里芹池镇阳陵村简介:据清同治年旧志记载,寺建于后唐,原名福庆院,宋代改为泗州院,毁于真宗年间。天禧年间(1017——1021年)僧人法澄等重建,治平四年(1067年)英宗赐额为“寿圣禅院”。寺内布局为二进院落,现存主要有大雄宝殿和琉璃塔,大雄宝殿为清康熙36年所建。琉璃塔为寺内主体建筑,八角十级,高约27米。塔身平直,收刹甚微。塔基为两层,皆为砂石…[详细]

屯城东岳庙

屯城东岳庙屯城东岳庙(第二批省保)时代:金地址:阳城县屯城村东的卧虎山脚下庙创建于金,明清时期均有修葺。规模最大的一次修缮是在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庙坐北朝南,为单进四合院落布局。庙内建筑现仅存中轴线上舞台、正殿,两侧存垛殿、西廊房、钟楼。正殿为金代遗构,余皆为明清时期所建。占地面积1932平方米。正殿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前檐设廊,单檐悬山顶,殿顶筒板瓦覆盖。建于一须弥式长方形台基之上,台…[详细]

仙翁庙

仙翁庙位于高平市寺庄镇伯方村。坐北朝南,一进院落,占地面积约2122平方米。创建年代不详,据碑文记载,元皇庆二年(1313年)、明景泰六年(1455年)、嘉靖十七年(1538年)均有重修,现存建筑主要为明、清遗构。仙翁庙沿中轴线自南向北建有山门、乐楼、过廊、献殿、正殿,两侧建有耳殿、配殿等。正殿面宽五间,进深六椽,筒瓦悬山顶,琉璃脊饰,正脊上有明“嘉靖十七年”题记,檐下施五踩单翘单昂斗栱,前檐柱为…[详细]

三王村三嵕庙

三嵕庙三嵕庙(第二批省保)时代:金地址:高平市城东南10公里三王村南岭上创建年代不详,唐代已有。现存主要建筑正殿为金代遗构。庙坐北朝南,整个建筑由一排三个院落组成,现仅存中院和东院。中院为该庙院的主体建筑,主要有正殿、拜殿、舞台、东西耳楼、厢房等,东院亦有殿宇数间,唯正殿建筑规模宏大,为金代遗构。正殿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歇山式屋顶,斗栱四铺作单下昂,昂为琴面,无补间斗栱,梁枋断面规整,梁架结构…[详细]

高平资圣寺

资圣寺(第二批省保)时代:宋地址:高平市城西南20公里的大周纂村创建年代不详,宋代已有。明正德元年(1506年)曾进行过重修。寺坐北朝南,建于村子中央,古朴葱郁,殿宇巍巍壮观。现存山门、中殿、后殿、东西配殿等建筑。中殿为宋代遗构,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歇山顶,举折平缓,出檐深远,斗栱五铺作双下昂,批竹真昂,梁架规整,整个结构仍为宋代原构。正殿面阔五间,为元代时重修。东西配殿为明代建筑。寺内存碑碣…[详细]

陵川千佛造像碑

千佛造像碑千佛造像碑(第二批省保)时代:隋地址:陵川县礼义镇平川村北碑由沙石制成,高3.2m,宽1.1m。前后左右共有大小佛像400多尊。碑正面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分有13层小坐佛,下部分有一佛龛,龛内有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佛龛两侧刻有3层小佛像;背面亦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分有14层小坐佛,下部分有2层供养菩萨立像。千佛造像碑配有清代正方形砖砌碑亭,亭前有1.5米高砖券门一道,门顶端刻有“唵嘛呢”三…[详细]

高平千佛造像碑

千佛造像碑千佛造像碑(第二批省保)时代:北魏地址:高平市城东北15公里的建宁村该碑系北魏太和二十年(496年)镌刻,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漫长历史。碑高2.5米,梯形,碑首半圆形,底宽1.08米,厚0.68米,碑身四面皆雕佛像,约有1608余躯。碑的正面下部为一大龛,内置一佛二弟子,碑的阴面同正面相同,大龛两侧均有字迹。碑的左右两个侧面,底部雕刻有捐赐施主姓名,字迹清晰可辨。中部有上下两层佛龛,佛…[详细]

长平之战遗址

长平之战遗址,现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范围广阔,西起骷髅山、马鞍壑,东到鸿家沟、邢村,宽约10公里;北起丹朱岭,南到米山镇,长约三十公里,东西两山之间,丹河两岸的河谷地带均属于重点保护区。长平之战是我国古代战争史上非常著名的一次战争,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此次战争过去已经两千多年了,但是,白起坑杀赵卒40万,令人触目惊心的杀谷,仍然浸透着萧瑟的战争气氛,而成为人们凭吊古战场之胜地。 …[详细]

高都东岳庙

高都东岳庙高都东岳庙(第二批省保)时代:金地址:泽州县城东北21公里的高都村亦名东大寺。始建于金大定年间(1161年—1189年)。清康熙五十七年与乾隆五年重新整修。现存建筑为山门、东西廊庑、大齐殿、藏经阁及两侧垛殿等。其中大齐殿为金代原构,余皆明清重建。大齐殿内奉齐天大帝。殿前月台上建卷棚顶抱厦一座,大齐殿面宽三间,单檐悬山顶筒板瓦顶,前檐为一间敞廊,廊柱上刻有金大定年间布施题记。檐下斗栱四铺作…[详细]

景忠桥

景忠桥(第二批省保)时代:元地址:山西晋城市城区东关东门外沙河上景忠桥又名永济桥,俗称东关桥、东大桥。晋城老城区古桥,从清朝泽州府时期至今,仍是山西晋城市东向交通往来的必经之路。据清乾隆《泽州府志》载,桥始建于元至正年间(1341——1368年),初建时为木构桥梁,明弘治年间(1488——1505年)仿晋城西关景德桥大券拱式样,改建为石桥。清乾隆三年(1738年)重建,四十八年(1783年)又进行…[详细]

泽州崇寿寺

崇寿寺崇寿寺(第二批省保)时代:宋地址:泽州县城北25公里西郜村寺始建于北魏,唐开元七年(公元719年)重修,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119年)重建,金、元、明、清屡有修建。现存建筑布局山门内为天王殿,两侧有钟、鼓楼,中为释迦殿,东西配殿为地藏、罗汉殿,最后为雷音殿。殿旁东西各有小院一区,东为菩萨院,有三大士殿,西为关圣院,有关帝殿。释迦殿为宋代遗构,殿身三间见方,单檐歇山顶,檐下斗栱古朴,为五铺作双…[详细]

石马寺

位于昔阳县西南15公里处的石马村。这里,原是一处规模不大,以石刻为主体的摩崖造像群,后人依像造屋,筑以殿阁,遂成为佛寺布局。宋代时,名为寿圣寺,因寺前有石马一双,人们俗称之为石马寺。石马寺中,现存石刻造像千尊左右。这些石雕中,大者5米,小者5厘米,高1米以上者66尊。其中,北魏、北齐造像约占70%,其余均为隋唐作品。石马寺时代:北魏至唐地址:昔阳县西南12公里处的石马村是一座石刻造像与庙堂建筑相结…[详细]

榆社石塔

石塔石塔(第二批省保)时代:北齐地址:榆社县城西北40公里杨家沟村西果老峰据传此地为张果老得道之处,故名果老峰。峰顶有石槽,半山之中有直径约10米的凹地,名为驴打滚。石塔建在峰顶之上,塔身呈方形,通高3.53米,由整块麦矾石凿成,束腰厚10公分,顶略平,分为四层,每层四面雕龛,龛内雕有佛、菩萨、弟子像数尊(自上而下,南北向为三、三、二、五尊,东西向为三、三、三、五尊)。除侍者外均置于平台之上。石塔…[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