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洲古城遗址位于津市市区以南约5公里的新洲镇,城址东濒澧水、南临嘉山及豹鸣山。新洲设治据史载最早可追溯到东晋时期,《直隶澧州志》引《世说新语》曰:东晋南平守王胡之避司马无忌之难,置郡澧阴,见允于幼童中。《澧志》谓:“澧阴当即今新城,(车)允产于新城,新城旧隶南平,今治于澧。”而新洲有城的最早记载为唐大历年间,“新城在州治东四十里,车胤读书处。唐大历间,李泌筑。”元末明初,澧州治所曾一度移于此,明以…[详细]
申鸣城城址位于临澧县新安镇古城村。平面呈长方形,东西残长约500米,南北残宽约300米。夯土城垣残存7段,高约3米、宽4米。城址内出土战国时期的泥质灰陶鼎、豆及绳纹板瓦、筒瓦等建筑残片。申鸣城于上世纪80年代被发现,当时以为规模不大。在古城北面、东北面、西面寻找到一些古河道,可能是从前的护城河,并且可能有水门,遗址最晚是东周时期。古城周围的九里墓群不仅有数量众多的大中型墓群,还有许多成片的小墓。由…[详细]
宋玉城在离临澧县城3.5公里的望城乡宋玉村,为屈原弟子楚辞赋家宋玉在此居住而得名。面积约6平方公里,考古证实这是一座先秦古城。四周残留城墙高约4米,宽约5米,南北城门处发现有绳纹板瓦、简瓦,城区内可见遗物有战国晚期的泥质缸罐等。城址四周有护城河环绕,水面最宽处20米。城址临近道水,四周约10公里间,有多处大型楚墓群。城内西北角有《九辩书院》遗址,为清代中叶临澧大财主蒋明试捐建。城东门外100米处有…[详细]
上堡村是一个侗族村寨,地处雪峰山余脉和五岭山系交汇处,是黄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域。上堡村的美,还在于它深厚的历史文化。上堡村历史悠久,自宋代以来,侗族人杨姓一支从外地迁徙至黄桑一带深山中。明朝正统年间(1436-1449),形成人口较多的侗族大寨。明朝天顺年间(1457-1464),麻城人李天保自称唐太宗后裔,组织湘、桂、黔等地的苗、瑶、侗少数民族数万人起义,并在上堡修建金銮殿,自封“武烈王…[详细]
坐果山遗址该遗址位于源远流长东安县大庙口镇南溪村二组的坐果山上。2008年10月,源远流长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当地有关部门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发掘面积约1000平方米。清理出了一组完整的山地居住遗迹,共发现古人用来支撑房屋柱子留下的柱洞100多个,灰坑(包括火堂)10余个。从柱洞的位置可以看出,生活在坐果山下的商周古人采用山石为墙,在山石之间空地立柱搭棚。从中可以复原商周时期人类依据岩山的自然环境来…[详细]
望子岗遗址位于源远流长永州市零陵区凼底乡凼底村。年代蹁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周,是一处文化性质丰富、文化内涵多样的文化遗址。望子岗遗址位于潇水支流桴江右岸,总面积约10万平方米。其中心区位于马鞍型山坡上,山坡长约400米,宽约100米。呈东北──趋向。遗址中心区面积区5000平方米。遗址文化层深达1-2米,共分8层。共发现5组建筑遗迹,其中甲字形和圆形半地穴式建筑,在同时期考古遗址中比较少见,在湘南…[详细]
洛浦古城遗址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保靖县城西南20公里处的大妥乡甘溪村,地处清水江支流、甘溪河西岸的一级台地,三面环山。洛浦古城遗址主要由城墙遗址、彭鼎土司墓、金銮殿周边木建筑群、风筝坪遗址、隘门口遗址、荷花池组成,现残存面积约15万平方米,彭鼎墓遗址尚存,金銮殿周边木建筑群组成的城址布局均可辨识,保存最完好的是城墙遗址。湖南省人民政府于2011年1月将洛浦古城遗址公布为湖南省省级文物保护…[详细]
湘黔古道遗址(洞口段)(含王昌龄题《龙潭夜雨》之西崖洞、水东桥、青云塔、文昌塔、洞口潭碑林、陆军第七十四军湘西会战阵亡将士纪念塔、大平桥、宝瑶古寨驿站、宝瑶至仙人桥古驿道、思义亭)位于洞口县溪瑶族乡、黄桥镇、水东乡、江口镇、洞口镇。年代为汉~清。…[详细]
黄瓜寨乾嘉苗民起义旧址地址:花垣县雅酉镇时代:清湘西苗疆直至清初仍然动荡不安。湘西改土归流后,大批满汉官吏、营兵的“客民”中奸商富户涌入苗区,任意盘剥0苗民并侵吞苗产,苗民不堪肆虐,屡起反抗。其中乾隆至嘉庆年间,湘、黔、川三省苗族农民在石柳邓、石三保、吴八月、吴天半等领导下发动的“乾嘉苗民”大起义对近代湘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起义期间,苗民义军凭黄瓜寨地势与清军多次进行浴血奋战,几捷几陷。起义失败后…[详细]
老卫城是目前湘西保存较好,面积最大的土城之一,依地势走向筑土墙,图片显示了城墙的堆筑层。老司城是土著居民自治的土司所在,而老卫城是中原王朝控制土司和苗民等少数民族设置的军事设施。老卫城近长方形,面积达55万平米。这座土城依地势走向筑土墙,墙基宽10到14米,顶宽3米,残高4到10米。城壕系人工挖造,所取土均用以夯筑城墙,更提高了外墙面的高度。老卫城依地形开有东、西、南、北四门,城内分居住区、设衙署…[详细]
高山坪古驿道,位于湖南省泸溪县浦市镇。由湖南省文物局2008年组织的第三次文物普查发现,古驿道长三十余公里,始建于明代洪武和万历年间,是朝廷与苗民冲突和苗汉融合的产物。当时朝廷为了加强对苗族地区的控制,驿道应运而生,以利于传递信息和运输军需物资。清乾隆和嘉庆年间,由于湘西地区爆发了持续十二年之久的苗民起事,驿道的军事价值对清王朝更显突出,高山坪古驿道便在此时得以拓展延伸。古驿道中途建有两个驿站,驿…[详细]
羊峰古城遗址位于永顺县石堤镇羊峰村,2009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时发现,总面积1156334平方米,是目前武陵山区发现最大的古城遗址。古城坐南朝北,设东、西、南、北四门,城内布局为衙署区、居住区、墓葬区、街道、桥梁、古井等,布局严谨,保存完整,对研究武陵山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2009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时发现。2013年,国务院公布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八十垱遗址新石器时代。位于湖南省澧县梦溪镇五福村,对研究新石器早期聚落形态、水稻栽培具有重要价值。1993-1997年,湖南省考古研究所对澧县八十垱遗址进行发掘。6次发掘面积达1200平方米,其主要堆积层属新石器时代彭头山文化,距今七八千年。遗址可分早、中、晚3期,早期范围超过3万平方米,晚期约200平方米。中期不足3万平方米,却是遗址最兴旺时期,突出标志是聚落环壕与围墙的开挖和堆筑,这样即形成日…[详细]
【老司城遗址】即桑植地方军民宣慰司署址,在县城北50公里荒溪、今沙塔坪乡茶盘口村官屋场,乃向姓另一支土司古城。<宋史>载:绍兴七年(1137),“湖广靖康以来,盗贼盘踞……独向思胜等5人亲号溪洞归朝,誓掌防拓,卒能保境息民,授湖广桑植等处军民宣慰使职,约束苗民,拥有上下桑植地”。向于景炎4年(1279),在澧水北源上游右岸茶盘口筑城,即老司城。袭4世至向仲山,因地处偏僻,迁署旧司城。整个古城城区分…[详细]
炭河里遗址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县黄材镇寨子村塅溪与沩水交汇的台地上,是南方最著名的青铜器出土地。遗址年代约为商代到西周时期。宁乡位于长江以南,却有大量珍贵的青铜器出土,其中包括中国最大的方尊——四羊方尊,最大的铜铙和最大的铜瓿。炭河里遗址现存主要部分为黄材河北岸与土段溪交汇处的扇形地带,城墙西南和东北分别靠近两条河的河岸,城内保存面积约为2.3万平方米,城外新发现保护面积为21万平方米,建设控制地…[详细]
里耶古城是酉水河上的边陲重镇,历史上被称为“楚蜀通津”。“里耶”是土家语,即开垦、耕耘土地之意,是土家族的发祥地。早在距今6000年前,里耶就有人类居住。2002年里耶战国古城的考古发现,被专家称为“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考古学上最为重要的发现”,被评为“2002年全国考古六大发现之一”。里耶,位于湖南省武陵山腹地,湘、鄂、渝、黔四省市在此交界,隶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土家语是开拓这片土地的…[详细]
丝茅岭遗址所在地益阳市资阳区沙头镇友谊村。遗址地势平坦,紧靠资水,是人类理想的栖居地。在遗址附近发现有同时期的或稍晚的古文化遗址数十处,构成了古文化遗址聚落群。遗址现距资水约1.5公里,东西距沙头镇2公里。遗址自发现至今,保存完南北向水整。上世纪50年代至八十年代时期当地村民在遗址的中心部位处开了一条约4米宽,2.5米深的东西向水渠和一条约3米宽,1.5米深的渠。遗址上面的房屋尚未伤及到古遗址。遗…[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