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田古建筑群位于常宁市庙前镇中田村,始建于明末,在康熙年间和乾隆年间逐渐形成规模。目前仍保留古建筑100多栋。天井200多个,巷道108条,面积达38000平方米。整个古建筑群座南朝北,砖瓦结构。雕刻精美,规划整齐,气势恢宏。附近有东汉时期汉墓群;明代时期金龙岩摩岩时刻;抗日战争时期的腊园口阻击战遗址等不可移动文物点。2002年被常宁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详细]
位于常宁市三角塘镇罗田村(现为双湾村)的刘氏大屋,有着浓郁的庄园风格,历经200多年,仍保存较为完整,目前在整个湘南地区都不多见。勾镂的窗花,对称的天井,飞翘的檐角,坚固的0,设计合理的粮仓以及一些精致的小部件,无不彰显着当年刘氏大屋的繁华和兴盛。据《刘氏族谱》记载,刘氏先祖是常宁荫田镇人。清朝嘉庆年间(1796—1820年),刘氏后人为人正直且经商有道,在创造了一定的财富后,觉得祖辈所在的荫田镇…[详细]
周家大屋古建筑,又名“五美堂”,始建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时由北宋宋明理学创始人周敦颐后裔周德智所建。据周氏族谱记载,周敦颐系周德智的先祖(周家大屋原住民为周德智的后裔),周家大院还增设了爱莲池和爱莲说碑记,让游客在欣赏古建风格的同时,瞻仰周敦颐这个历史人物,在休闲的同时,又能回味历史,增加文化底蕴。建筑群坐东南朝西北,建筑面积3680平方米。砖木结构,硬山顶,小青瓦,封火墙;三进四厢,大小…[详细]
大河滩,地处“五龙抱珠”、引人入胜的风水宝地。据《耒阳县志》记载:大河滩,在唐朝就已形成集市,到清朝光绪十二年(1886年),有二十多家店铺。因紧靠水路,每逢“一、六”圩日前后,均有永兴、资兴、郴州、安仁和本县各地的客商往来,上市以土纸、纸浆、茶油、豆油、豆笋等商品及楠竹、木材、煤炭及汉白玉制品等远销长沙、汉口、北京等地,输入以大米、豆类、布匹、南杂货等为主。大河滩古街以三角形圩坪附近的中正街为商…[详细]
◆闻名遐迩的洛阳湾古建筑群地处双峰县城北面的测水镇。洛阳湾是明朝前人对测水镇的雅称。建于明朝永乐年间(公元1403年至1423年)的古建筑群由关圣殿、观音阁、龙王阁、文昌阁四大建筑组成,四者背山面水,互为犄角,连成一体,整个建筑朱栏画栋,亭角峥嵘,气势雄伟壮观。江心有一巨石,其上建石塔,巍峨雄伟,与四大建筑相映成趣。塔上有对联云:“为学相期登道岸,余灰尽使付东流”。◆观音阁临江骑石,一线青石板傍江…[详细]
彭氏宗祠始建于清代,石基砖木青瓦结构,四合院建筑风格,坐北朝南,建筑面积2370.4平方米,风火墙及牌楼式大门突出,纵向中心轴线上有乐楼、主堂、享堂、关公堂,厢房和杂房均衡配置。祠内有碑文和族谱等文献资料,对研究地方历史和家族文化的人文历史发展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现杨市镇彭氏人口约有两至三万。彭氏是一个宗族系统保护完整的宗族,彭氏先祖在明朝便修建了彭氏宗祠。彭氏也是湖南娄底涟源杨市镇的一个大姓。…[详细]
世业堂,位于湖南省涟源市三甲镇铜盆村,始建于清嘉庆初年,道光28年挂匾。由举人梁治达主修,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占地面积8600平方米,座北朝南,石基砖木结构,由前堂、正堂、可以居、左右厢房、护卫墙、上下马石、水井、停尸堡等组成,天井院落组合型格局,世业堂绘雕工艺精美。颇为罕见的是,“世业堂”院落前的人行道上,有两块一米高成“11”形刻有图案的下马石,凡是骑马路过此地的达官贵人都要下马行走,以示…[详细]
“六房院”位于冷水江市三尖镇新屋村,2011年1月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六房院是我市一处规模较大,保存较好的晚清典型的乡村庭院,其主体建筑及整体结构基本完整。占地约3000平方米,建筑风格在湘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石件雕刻非常精美,檐下壁画至今鲜艳夺目,栩栩如生。这是一处很值得保护的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的村居院落。对研究我市晚清时期的风土人情和民间建筑特色都有很大的利用价值。“…[详细]
湘军名将故居群(含老刘家、存厚堂、光远堂、德厚堂、师善堂、云桂堂、锡山堂)涟源市杨家滩俗称杨市,是湘中地区有名的千年古镇,曾是湘乡、邵阳、安化交界处的交通要地,境内巍巍龙山高耸入云,涓涓孙水蜿蜒东流。据史记载汉代涟道故城就在今杨家滩地区,唐高祖武德年间就形成了集镇,到近现代,这里更是人文荟萃,名人辈出,“把把戏戏南岳山,花花绿绿杨家滩”的古老民谣足以反映当时的繁华景象。杨家滩的繁荣兴盛与湘军的崛起…[详细]
葛氏宗祠坐落在涓水河畔的荷叶镇长塘村。葛氏宗祠为砖木结构,具有典型的明清建筑风格,是娄底市境内现存的规模较大、保护较好的宗祠之一。葛氏宗祠分东西两个祠门,祠堂前是宽阔的坪地。“葛氏宗祠”四个大字书在正面的山字墙上,大门上悬挂“上达学校”牌。两侧各有一处小门,分别谓“义路”、“礼门”。葛氏宗祠建筑外观宏伟,内部布局合理。过大门为过厅,过厅楼上为戏台。空阔的祭厅名为“敦伦堂”。神龛上安置着葛洪、鲍姑始…[详细]
柏荫堂是中国茶业一代名商戴海鲲(1890—1965,班名丹楹、字鹏翔)于1934年所建。清光绪十六年(1890),戴海鲲出生于习文讲武世家。曾祖父为太学生,诰封建威将军;祖父亦为太学生;父亲24岁英年早逝,未及3岁的戴海鲲,只好依靠母亲刘氏佣工及二伯父的资助长大。戴海鲲8岁入私塾,18岁入湘乡简易师范。学成回乡,设馆授徒度日。由于谋生艰难,奉母命弃教经商。民国4年(1915)春,经二伯介绍赴汉口,…[详细]
万宜堂,位于双峰县荷叶镇峡石村,建造于曾国藩去世后的同治十二年(1873年),是由曾国潢主持建造的一座颇具明代风格、规模较为宏大的住宅,名字寓意“万代千秋”和“宜室宜家”。万宜堂建筑占地面积达30亩,东西两侧各三块高大的山字墙显得格外雄伟壮丽。万宜堂的西面有一口泉井,泉水冬热夏凉,甘甜可口。万宜堂的山字墙都是由青一色的子母砖砌成,内墙则是由土砖砌成,至今毫发无损。据说在制作土砖时,加了不少食盐进去…[详细]
坳上镇古民居位于苏仙区坳上镇坳上村,在苏仙区城南17公里处,是郴州市迄今保存较完美的古建筑群之一,2011年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坳上古民居占地面积约75亩,建筑面积2万多平方米。村落近一百幢清代风格砖木结构的房屋依山而建,层层迭迭、错落有致,高低搭配、首尾相接,鳞次栉比、连成一片,院落与院落之间有青石板路回环相通。整个古建筑格调统一,规划整齐、结构紧凑、布局合理;历史风貌保存完好,雕刻精美,工…[详细]
桂阳昆曲古戏台(含骆氏宗祠、魏氏公祠昆曲古戏台)地址:桂阳县大和镇、城郊乡桂阳戏台很多,居全国之首。到民国末年桂阳古戏台尚存481个。据1989年冬,县文化志编写调查,城关镇城隍庙戏台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是目前已知建得最早的古戏台。这些戏台大多精美绝伦,精品极多,展现了湘楚古建艺术的特点。其中泗洲乡下阳村欧阳氏宗祠戏台、竹溪村颜氏宗祠戏台及黄沙坪街道大溪村骆氏宗祠戏台,连同宗祠一起,均被…[详细]
榜眼故里大湾村大湾村位于莲塘镇境内,北倚白阜岭,南傍潭流水,东对大字岭,西靠鸾山,自古以来,就有白阜开云、镜潭印月、鸾山暮雨等“八景”之说。据《桂阳大湾夏氏谱序》记载:“夏氏自明代初叶来居桂郡北乡大字山下(即大湾村)”,至今650多年。据《夏氏宗谱》记载,夏氏由江西泰和县鹅颈丘徒居桂北。始祖以布衣农耕,自足自给,故家无巨富,亦少怠惰,至十八世梅心公始发家。夏梅心少时习武,早年从军,随湘军名将陈士杰…[详细]
陈士杰故居是湘昆发祥地,是桂阳唯一以二品规制设计建造的官厅。它又是同治中兴名臣留下墨宝最多、造访最多的地方,是陈士杰广武军的创始之地,同时也是太平军焚烧最为惨烈的地方。陈士杰(1825年-1893年),字隽丞,号俊臣。湖南桂阳县泗州寨(清湖南桂阳州)人。是曾国藩的重要军事幕僚,他有义救鲍超、王鑫等名将,花园堡挫败石达开,献计攻取九江等功绩,深得曾国蕃常识,历任江苏按察使、山西布政使、浙江巡抚和山东…[详细]
观音岩是湖南一座千年古刹,位于便江中下游右岸,距永兴县城2.5千米,为殿阁式庙宇,最早建于唐朝中期,历代复建。殿宇依山崖而建,共九层,高30米,历史为游览胜地,明末著名旅行家徐霞客曾来过观音岩考察并有记述。…[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