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实书院原名延陵家塾,始建于清道光年间。书院前有一半月形池塘,院门为牌坊式砖木结构,飞檐翘角,雕龙镂凤,古朴典雅。书院内现存清宣统元年谌百瑞书写的“大学之基”的匾额。可以说,崇实书院是研究我国近代教育体制演变发展和书院建筑格局的重要实物。由书院再往前走50余米,就可以看到一脉悠然的绿水穿镇而过,这便是溆水。一座古老的风雨桥横跨溆水之上。在这里,你可以卸下身体与心灵的包袱,静静地坐在风雨桥上休息。远…[详细]
官舟村古建筑群位于会同县团河镇西端,其历史悠久,距今已有700余年历史,现存较完整的古建筑房屋l2栋。所存的古建筑房屋均为三开间二层穿斗式梁架木结构,四周围有封火墙,房屋建筑布局合理,宏伟大气,窗花雕刻精致,花鸟龙兽栩栩如生,具有江南独特的古民居建筑风格。2011年被列为湖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林源寨门位于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铺口乡林源村境内。寨门由上寨门、中寨门、下寨门构成,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林源团寨巷道纵横,分五纵二横排列,族人分上寨双鼓门、中寨桂花门、下寨狮子门三门族居。团寨中现存水塘、水井、石板路、土地庙、清代窨子屋、乾隆五年修路碑以及一些残存的团寨古围墙等遗迹。寨门是村民的公共文化广场,也是村民议款、议事、开会、休闲、乘凉的地方。村民十分爱护村寨,历史上三个寨门连着围墙,将团寨围…[详细]
坪溪寨门为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始建,距今已有397年历史,是迄今为止全国发现最早、保存最为完好的侗族古建筑。 坪溪寨门位于通道侗族自治县菁芜洲镇坪溪村,座北朝南,西临金殿河,东靠枫木山。由前门、二道门和偏楼组成,建筑占地面积125平方米。前大门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年(1612),二道门始建于清雍正四年(1726),偏楼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有题梁可鉴。上述建筑均为穿斗抬梁木构架,双坡…[详细]
赤峰塔,座落在黔城镇高桥村沅江边,巍峨雄壮,高耸入云,与黔城古城一水之隔,遥遥相望。距离洪江城西22公里的赤宝山顶。塔因山而得名。宝塔建于清咸丰九年(1859年),有建塔碑记一块,塔身全部为青砖垒砌,塔周长29米,内园直径4.6米,厚2米,高约28米,共七层八方,每方有绘画及小窗,每层相接处为花纹角砖砌成。顶角8方有铜铃,被风一吹,铜铃发出优雅清脆之声,远近皆闻。位置:位于黔城镇高桥村。清嘉庆年间…[详细]
清溪古民居群位于城步苗族自治县东北角,距县城10公里。历史上,这里曾拥有过享誉一方的政治地位。城步杨家氏族名将众多,据不完全统计,自宋以来从这里走出去的将官就达五十多位。据《杨氏族谱》记载,清溪始祖为杨再思第六世孙杨应魁,南宋开庆元年(1259年)时由禀生,任职绥邑莲荷巡检司,后下籍清溪,繁衍生息,形成聚居村落。聚居村民1500来户,人口2150余人,苗族人口占80%,且多为杨姓,汉族及其他少数民…[详细]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新宁古八景排名第二现今幸存的新宁四阁之一--放生阁,始建于北宋年间,自1999年8月,新宁县人民政府公布“放生阁”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3月17日,被列入湖南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新宁县金石镇中兴路西,居夫夷水犁头湾东岸峭壁上,背靠摩柯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原名狮蹲阁。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明季重修,掘土得古碑刊“放生”二字,因改现名。清顺治初,知县王蔚建大士阁,禁渔…[详细]
宛氏宗祠位于白沙镇宛旦平村,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系湘南颇具特色和规模的民间祠堂建筑之一。宛氏宗祠从清同治八年开始兴建,于清同治十一年竣工,历时四年。宗祠坐北朝南,占地面积3640平方米,主体建筑由正门廊庑,左右厢房,中厅,后堂及中厅与后堂连廊等组成,为砖、石、木结构围合式庭院。附属文物包括:惜字石塔、岗子口驳岸码头、杨溪石板古道、古树名木等。该宗祠较完整地保存了清代建筑格局,文物本体建筑真实且完整,…[详细]
隆回县罗洪乡下罗洪村有座建造精美的古牌坊,这就是著名的舆地世家邹门欧阳氏节孝坊。紧靠牌坊有一清代驿亭。邹门欧阳氏坊建于清咸丰五年(1855),系楼阁式石牌坊,四柱三门,面阔9米,高9米。底座为四块条形基石,四根立柱,主体内外两侧各有圆雕石狮。正楼有匾,正背分别镌刻竖额“圣旨旌表”四字;横额“贝也赠修职郎县学生邹汉纪妻欧阳氏坊”楷书大字。青石雕刻四周为镂空浮雕的龙云。竖额与横额之间嵌有阴刻小楷“贝也…[详细]
雅居坑古建筑群位于太芝庙镇龙山村雅居坑,地处龙山南麓,海拔670米。房主系龙山锑金矿创始人陈氏家族。台基平面为不规则长方形,坐北朝南,由中间正房和左右楼房三个四合院组成一个院落群,总建筑面积3200平方米。现有住房近100间。始建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至光绪年间(1857—1908年)多次扩建。布局紧凑,结构严谨,工艺简洁大方。窗棂、门楣等木结构件镂雕花鸟人物,技艺清湛。研究清代晚期…[详细]
2009年2月寨市古镇被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2011年1月寨市古建筑群成功申报湖南省第九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8月寨市古镇被批准为湖南省特色旅游名镇,湖南省三星级乡村旅游区。寨市古镇恢复建设花繁果硕,旅游逐渐升温。自2009年以来,寨市古镇接待了中央、省、市、县各级领导的参观考察,接待了成批的中外游客和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寨市已成为红色游、民俗游、古镇游的热土。…[详细]
大园苗寨古建筑群是个具有历史悠久且保存完整的建筑“博物馆”。自唐贞观二十一年(647),松外蛮之一酋长杨同外、杨剑松等受朝廷招抚封官赐地后,其后裔的一分支便开始在其领地皇家冲(原音注:黄瓜冲)一带安居乐业。此一说见于正史和部分地方志.而《杨氏族谱》则说是杨再思之孙杨光裕定居大园(大园有杨光裕墓).由于朝廷一些显贵对少数民族的歧视,徭税不堪重负,拒缴滋事屡起祸端.朝廷为保一方太平,每每派兵剿抚并施;…[详细]
在山清水秀、美丽而神奇的绥宁县东北部,有一处颇具规模、保存较为完好、始建于明清的古建筑群大院落,它就是隐姓埋名200多年的深藏闺秀,李熙桥镇李熙桥村的于家大院。于家大院坐北朝南,为砖木结构建筑群体,排列整齐,屋顶飞檐翘角,雕梁画栋。至今仍完好保存着窨子屋25座。从远处观望,座落于太极图阴阳分界线S形山脉弯里的于家大院,享受着朝阳防暑、背风通气、近水防洪、靠山安全、视野开阔等五大风水之利。古落建筑群…[详细]
正板村属绥宁县寨市苗族乡,总面积6.12平方公里。正板村国土总面积6.1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总面积1445亩(水田1087亩,旱地358亩),现辖10个村民小组,313户,1123人,其中移民261人,现有人口中80%为杨姓,苗族。2008年被县树立为文物保护单位“正板古民居”,2011年被省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正版村古建筑群。正板村现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有20余栋,石板古巷道6条,古井3口,消…[详细]
陈锡兰故居位于绥宁县李熙桥镇陈家寨村,为比较典型的清代建筑,面积760平方米,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陈锡兰故居现已经申报了省级保护文物。陈锡兰(1827-1885),咸丰元年(1851)中举,同治二年(1873)任陕西兴安府宜君知县,光绪二年(1876)调任兴平知县。在任时,重视农业,清政爱民,颇受百姓爱戴。告老还乡时,宜君、兴平两县民众赠“万民伞”。朝廷念及政绩突出,敕封为五品知府,享五品俸禄。陈…[详细]
洞口宗祠建筑群(含兰陵会馆、钟元帅庙、谭氏宗祠、潘荣公祠、曾八支祠、尹定公祠、黄氏宗祠、廖氏宗祠)有“天下宗祠”美称的湖南洞口县,境内保存着百十座古宗祠建筑群,结构完整,美轮美奂。一座座宗祠恰似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湘西南的青山绿水间,但一直“养在深闺人未识”。近年来,随着19座宗祠陆续列入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洞口宗祠之美才逐渐为世人所发现。洞口宗祠的选址无不刻意讲究风水,均为依山傍水而建…[详细]
石江武安宫,位于洞口县石江镇城区中心,处平溪江南岸。武安宫又名忠烈祠,始建于明朝,清康熙三十四年、光绪十六年两次复修。1935年1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团长征经过石江时,曾借宿武安宫,开展抗日反蒋、打恶济贫等革命活动。2000年到2004年,石江镇各界人士自发筹资近60万元,对武安宫的关圣殿、南岳殿进行了抢修,并原址重修了牌门、戏楼和左右厢房。2012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武冈文庙位于武冈市都梁路市文化馆内,据清光绪二年(1876)《武冈志·艺文志》载:武冈文庙始建于北宋崇宁五年(1106),由武冈学正陈沂实主持修建大成殿,原址在宣恩门外(今市药材公司内);南宋绍兴八年(1138)迁至今址;淳熙二年(1175),知军王可大撤而新建;嘉泰元年(1201),提刑陆世良重修。元末毁于兵事。明洪武三年(1370)在原地重建;天顺元年(1457),巡抚王俭、总兵李震、巡按御史…[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