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口城遗址:位于泰和县城西南3公里赣江南岸,城址面积23万平方米,形状呈倒梯形,分为内外城。外城全长1941米,除西北部部分损毁外,大部保存完好。内城平面呈方形,处在城内北侧,全长861米,面积4.3万平方米。外城现存7处豁口,西北角、南正中及北上中3处豁口可以肯定为城门。内城为东、西北、南面3处豁口,均可确定为城门。西北角城门宽35米,其底基距赣江水面落差仅2米,赣水上涨时,河水可直接入城内,推…[详细]
李渡烧酒作坊位于江西省南昌进贤县。该作坊从元代一直持续到近现代。遗址考古勘探面积1600平方米,2002年考古发掘面积300平方米。揭露的文化堆积主要为元、明、清遗迹与遗物。其文化堆积的11个层面分为南宋、元、明、清、近代、现代6个时期,未见南宋遗迹,其余5个时期的酿酒遗迹有水井、炉灶、晾堂、酒窖、蒸馏设施、墙基、水沟、路面、灰坑、砖柱等。水井位于李渡烧酒作坊遗址。遗迹中心部位,始建于元代,后经增…[详细]
国家4A级旅游景区。位于景德镇老城区中心地带的珠山中路。元代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元世祖忽必烈在景德镇珠山设浮梁瓷局,负责为皇家监造御用瓷。皇帝派员到景德镇监制宫廷用瓷,创造出无数陶瓷精品。明代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朱元璋将浮梁瓷局改建为御厂,宫廷瓷器开始注明皇帝的年款。清代康熙年间御厂改称御窑厂,到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止,绵延近七百年。是我国烧造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工艺最为精湛的…[详细]
沂源猿人遗址位于山东省沂源县鲁山脚下土门镇九会村骑子鞍山,距县城3公里处。1981年9月18日,沂源县文物普查人员在此山石灰岩裂隙中发现了猿人头骨化石。经中国科学院古人类和古脊椎动物研究所及北京大学、山东省博物馆等权威机构鉴定,为旧石器时代的猿人化石,与举世闻名的“北京猿人”同时期,距今约四、五十万年,地质年代属更新世中期,并命名为“沂源猿人”。沂源猿人遗址首次出土了一块头盖骨,后又出土了六颗牙齿…[详细]
北辛遗址位于官桥镇东南北辛村北首薛故河南岸,面积约5万平方米。该遗址在1964年全省文物普查中首次发现,1978年冬--1979年春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发掘,出土大批陶器、石器等文物2000余件。经科学方法鉴定,这片遗址距今约7300--8400年,是我国在黄淮地区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由于这一文化遗址反映了自身特有的文化风貌,因而被国家命名为北辛文化,已在一九八二年间向世界公布并编入国…[详细]
王因遗址位于山东省兖州市王因镇王因村南面的一片稍隆起的台地上,与周边平地高约1米。遗址东2公里为古老的泗河,遗址北侧有一条古河道。遗址中心部分面积为6万平方米,外缘面积12万平方米,是一处较大型的遗址。1975年秋至1978年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此遗址共进行了7次发掘,揭露面积10180平方米,发掘新石器时代墓葬899座,房址14座,灰坑423座。出土了大量石、陶、骨、玉、蚌、牙、角质器…[详细]
东贾柏遗址位于汶上县城东3公里的东贾柏村东南约300米的高地上。遗址东西长约300米,南北宽约50米,总面积约15000平方米。1986年文物普查发现,1989年春至1990年春,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组织力量进行钻探发掘。两次发掘出揭露面积1000平方米,发现房迹10余座,灰坑十几个,清理墓葬19座。房迹形状有葫芦形、圆形两种,均为半地穴式建筑。每座房子面积8—20平方米不等。墓葬分布较为集…[详细]
小荆山遗址位于山东省章丘市刁镇茄庄村南约200米处,地处小荆山山阴的平原上而得名。小荆山遗址是以新石器时代早期西河文化为主的遗址,兼有北辛文化晚期~大汶口文化早期、龙山文化、东周~汉代及宋元时期的遗存。遗址南北约800米,东西约300米,总面积约24万平方米。1991年秋,市县对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遗址文化堆积厚为1.5~2米,内涵较为单纯,主要为西河文化遗存,具有明显的氏族部范特征。部落内区域…[详细]
东岳石遗址位于大泽山镇东岳石村南100米处,淄阳水库内东北部。该遗址东依大泽山,南依高望山和明堂山,西和胶莱平原相接,西北与东岳石村有一坝之隔。1959年,修筑淄阳水库时发现的。东西长约200米,南北宽约70米,地势较高。由于多年被水冲刷,遗物暴露地表甚多。1960年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进行发掘。东岳石遗址发掘报告《山东平度东岳石村新石器时代遗址与战国墓》发表于《考古》1962年第10期。出土陶…[详细]
白石村遗址位于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新白石路西段北侧,专业上称为海岸贝丘遗址。白石村遗址是胶东史前文化序列中最早的一种文化。根据发掘情况看,白石村遗址所处时代的人们,其居室属于半地穴式的海草房,他们能够制作各种石器,如有石斧、白石村遗址石镰、石球、石箭头、石磨盘和石磨棒。从出土的石器看:“白石村人”制作器具从选料到成品,都十分用心仔细,付出了大量时间和劳动。他们在石器打制和磨光中,不仅对器物的形有充分…[详细]
两城镇遗址位于东港区两城镇,是第一个龙山文化的典型遗址,1934年发现,1936年发掘。据牛津大学《世界史便览》记载:“公元前3500年—前2000年的两城镇为亚洲最早的城市”。发现龙山文化和周、汉时期遗址400多个,出土各类文物标本3000余件。出土的陶器以黑陶为主,胎薄质坚的蛋壳陶水平最高,造型优美,附加堆纹。两城镇遗址发现成人墓和儿童墓50多座,随葬品主要是陶器。其中一座墓随葬品丰富,有琢磨…[详细]
“尧王城遗址”位于日照市岚山区高兴镇南辛庄子和安家尧王村周围,距日照城17公里,东距黄海5公里,是一处以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为主,地表还有商、周、汉代遗存的遗址。1977年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国务院核定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东西长约630米,南北长约825米,总面积约为52万平方米。文化堆积约2—3.5米。遗址中心部分高出周围地面4—5米,自古至今一直被称为“尧王…[详细]
东海峪遗址位于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石臼所东南海峪村西北。遗址总面积8万平方米,其东北部高出周围地平面2.2米,当地称为“鏊子顶”。1960年被发现,1973年以来曾进行过三次考古发掘。全国仅有的两件完整的蛋壳黑陶镂孔高柄杯均出土于东海峪遗址,位居1992年中国文物精华展中200件文物珍品之一。该陶器高26.5厘米,嚣壁薄处仅有0.2—0.3毫米,每件重量仅22克,造型规整,质地细密,厚薄均匀,色泽光…[详细]
后李遗址位于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齐陵镇后李官庄村西北约500米处的淄河东岸二级台地上,西北距临淄齐国故城约2.5公里,西南距辛店约12公里。后李文化也因临淄后李遗址而得名,后李文化遗址距今约8500~7500年,是山东地区目前已知较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后李文化主要分布在济南、邹平、章丘、淄博、潍坊一带,居民已过着以农业经济为基础的定居生活。器物类型简单,圜底器较多。1965年,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详细]
三里河遗址位于山东省胶州市南关街道办事处北三里河村神仙沟西。遗址面积约为5万平方米。60年代初,山东大学历史系刘敦愿从一件题有高风翰诗序,画有插莲花三足陶器的绘画条幅中发现线索,按图索骥,找到这处古遗址。1974年秋和1975年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对遗址进行两次考古发掘,共出土文物2000余件。遗址的地层堆集分为上、下两层,上层属龙山文化层,下层为大汶口文化层,经两次发掘,出土文物…[详细]
东营傅家遗址位于广饶县城南1.5公里处,傅家村就坐落于遗址的中部。从遗址向东约200米是东辛公路,潍高公路从遗址中部东西穿过。遗址中部高,四周低,俗称“傅家顶盖子”或称“摩天岭”,是目前鲁北地区发现的最有代表性的大汶口文化遗址。该遗址平面为椭圆形,东西长750米,南北宽500米,总面积37万平方米,中心部分18万平方米。遗址文化堆积层厚约1-3米,内涵丰富。自1985年至1996年,山东省文物考古…[详细]
教场铺遗址位于山东省茌平县城南20公里乐平铺镇教场铺村西南高地上。相传战同齐孟尝君曾在此设主练兵场而得名。遗址土山称金牛山,古称茌山,秦在山下平地设茌平县(今茌平县南)。从2000年开始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及聊城市文物局联合进行了4次发掘。其中2001年挖掘出土的3座陶窑是山东目前发现的龙山文化中最完整的一组。遗址东西长250米,南北宽200米,高4米。1976年后出土…[详细]
归城城址位于山东省龙口市城东南6.5公里县境最高山峰——莱山之间,莱阴河自南向北穿过故城,汇黄水河向西北汇入渤海。据文献记载,归城为周代莱国的国都。《春秋》宣公七年(公元前602年),“夏,公会齐侯伐莱。”杜预注:“莱国,今东莱黄县。”自《元和郡县图志》至《齐乘》、《读史方舆纪要》,以及《春秋》、《战国策》的一些疏笺者俱袭此说。清人叶圭绶《续山东考古录》对此虽有怀疑,但无新说。范文澜、郭沫若等亦持…[详细]
郯国故城位于山东省郯城县北郊的高地上。《通志·氏族略》云:“郯氏,祁姓,子爵,或言赢胜,少昊之后。”一曰己姓。《左传》昭公十七年(公元前525年)载:“秋,郯子来朝”,昭公问“少?白皋?氏鸟名官,何故也?”郯子答以“我高祖少?白皋?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仲尼闻之,见于郯子而学之。”战国初期灭于越。《史记·越王句践世家》《索隐》引《纪年》曰:於粤子朱句“三十五年灭郯”,时当…[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