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7日,经省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委员会审核并经省政府研究确定,现将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73处、与现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合并项目14处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更名项目2处,予以公布。 |
三门宗祠群包括吴岙吴氏宗祠、娄坑俞氏家庙、祁家祁氏宗祠、王家王氏宗祠、亭旁镇杨家杨氏家庙、海游街道悬渚俞氏家庙、珠岙镇石马郑氏宗祠、香山汪氏宗祠、任家任氏宗祠和路上周周氏宗祠。这些宗祠大都建于清康熙、乾隆年间,历史悠久,做工讲究,雕刻精细,在台州沿海地区较为难得。三门宗祠群和罗适墓、仙岩洞摩崖石刻、健跳古长城等均是该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沈家邸位于莲都区碧湖镇卫生巷5号,建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系天井院落式二层楼砖木结构民居,规模宏大,工艺讲究,是碧湖的代表性古建筑。建筑设二重大门,朝西开,外大门三间四柱三楼牌楼式,清水砖拼花砌筑,有雕饰,门额“中山旧家”四字,明间施四组一斗六升砖制斗拱,次间两组,花砖挑檐,小青瓦合铺。外大门隔卫生巷对侧建砖砌照壁,照壁花砖挑檐,檐口墨画六组一斗六升斗拱。外大门内设一条石铺砌的露天庭院。主…[详细]
北山吴氏宗祠原位于在青田县北山镇北山村,系北山吴姓十二世孙吴由礼和吴隆礼为纪念始祖吴畦(中书令、同平章事、拜谏议大夫、进太子太保)于南宋咸淳五年(1269)建成,清道光十六年(1836)修建。2003年,因滩坑水电站工程建设需要,北山吴氏宗祠迁建在第二坪自然村,2006年竣工落成。吴氏宗祠等文物建筑的复建增添了北山滩坑库区的文化内涵,是库区文化旅游中亮丽的历史文化景观。建筑坐东北朝西南,占地面积1…[详细]
在西施村道门自然村,有一座规模宏大的古建筑。这座老宅是清代光绪年间武进士、福建泉州游击将军施化麟的府第,俗称“丛公堂”、“总兵府”,又称“游府”。如今,这里成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史料载,施化麟乳名施文彬,生于同治壬戌年五月,光绪壬午年举人,己丑科进士,历任营守府(京师禁卫军)、军机房行走(兵部机密院传令官)、都尉钦差官等职,后因暗助戊戌变法得罪慈禧,外调任福建前协泉州游击将军。在抗击海盗、反击洋人…[详细]
前岙村卢氏民居为三进两天井式合院式传统民居建筑。清道光年间贡生卢汉扬(1785—1866)所建。建筑坐西朝东,整体平面格局呈纵长方形,沿中轴线上依次为门厅、正厅、后堂三进,两侧分列厢房,总占地面积约880平方米。门厅二层单檐,面阔三开间,明间梁架四柱七檩。雕刻图案内容丰富,工艺精湛,后部明间为廊轩,次间设天花,与正厅、厢房前廊构成室内回环通道。正厅三开间,明间四柱七檩带前后下檐,前设廊轩。后堂开阔…[详细]
贤母桥位于丽水市缙云县壶镇.是清代嘉庆年间一个叫载扬的吕姓弟子修建的,距今已有188余年了。据旧县志记载,“凡十三空,长六十七丈。”贤母桥是一座有十二个桥墩的石拱桥,横跨好溪上游,全部是用块石横联拱砌而成。桥长为201米,跨度为139米,高约8米,宽8.7米,靠南边的是机动车道,有7米多宽;靠北边的是人行道,宽1米多,比车道高出18厘米。贤母桥还有着光荣的历史。1930年9月,红十三军第三团和暴-动-共1600余人,一起经过贤母桥,到壶镇进行革命斗争。战斗结束后,贤母桥下就有三四十名革命先烈壮烈牺牲。在贤母桥两边的石栏上雕刻着红旗、铁锤、稻穗和镰刀等图案。贤母桥之所以叫贤母桥,是载扬为感恩自己…[详细]
独峰书院,坐落在浙江省缙云县的倪翁洞景区内,位于好山山麓,面临好溪(练溪),宋代理学家朱熹讲学的纪念地。元《仙都志》`明《处州府志》等书载:独峰书院在练金溪西,正对独峰。宋淳熙壬寅(1182),晦庵朱先生持常平节上疏劾台守(唐仲友)未报,八月二十二日巡历到缙云县,倘徉于仙都山,以伺朝旨,有:于此藏修,之语。同时,作《追和徐氏山居韵》七绝一首:“出岫孤云意自闲,不坊王事任连环。解鞍盘礴忘归去,碧涧修…[详细]
蕉川“七间大屋”位于遂昌县新路湾镇一村,与潘家大屋(含潘家粮仓)、叶氏宗祠、周家大屋、周氏祠和叶炳林民居一起作为蕉川乡土建筑群,在2011年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黄沙腰村李姓大屋位于遂昌县黄沙腰镇,有东西两座房屋,为晚清时期建筑,因规模较大,占地面积5000余平方米。西大屋创建时间略早,李姓祖辈历时几十年,相继建成一至五进和两边附屋,组合成大屋,中轴线上由门坛、一至五进的五开间排列,东西两边附屋各十四间,门坛东侧门厅六开间,总面宽34.06米,进深67.69米,面积2195.55平方米,正屋每进之间墙体间隔,耳门相通,厅堂走廊两边与附屋相通,形成整体格局。…[详细]
松阳三庙:文庙、城隍庙、武庙(汤兰公所)文庙:建于清代,现存建筑二进二厢四合院式,现存建筑木构件基本保持原貌,内存“松阳重建儒学碑”一通,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城隍庙:建于清代,现存城隍庙建筑自南而北依次有大殿、后寝、厢房、后楼。建筑平面布局和梁架结构保持原貌,做工精细,雕刻精美,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武庙(汤兰公所):建于清嘉庆十四年,中轴线上依次为砍磨砖砌八字门墙、前厅、游亭、厢房、后厅。建筑木雕…[详细]
石仓乡土建筑位于松阳县大东坝镇石仓六村、七村、山边等地,为明末清初阙姓族人迁居石仓后繁衍生息,不断扩充建造的大型组合式建筑群,是研究当地民居演变与断代的重要实物例证,对了解浙西南地区古民居建筑手法具有较高的借鉴作用。…[详细]
云和县城司前巷的王家祠堂,始建于元延祐元年(1314),现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云和王氏传至第十二代祖王挺、王严兄弟时,人丁渐旺,家底殷实,弟王严出资建造了云和最早的街道——浮云街(现解放街老街段),街道长470余丈。元延祐元年(1314),兄王挺出资建造了王家祠堂。明宣德元年(1426),王海澄出资扩建了王家祠堂。明嘉靖年间,云广兵巡王一卿捐资扩建,如今祠堂西首仍保留着王一卿故居。清咸丰五年(1…[详细]
季氏宗祠位于庆元县竹口镇黄坛村。始建于清康熙三十年(1691),后迁建到现址。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对祠门、墙壁、屋面等改旧营新。季承九祠由魁星楼(门牌坊)、祠堂、学堂(轩房)、膳房遗址等组成。占地面积约861平方米。祠堂居中,坐北朝南,木牌楼和学堂相对独立,分别位于祠堂东、西两臂,在祠堂前天井处两侧各开启拱券门通行,组成建筑群。木牌楼朝东,前设照壁,牌楼布局为八字形,五开间,明间、次间进深…[详细]
敕木山村畲族民居位于景宁畲族自治县鹤溪镇,年代为清。相传宋高宗南渡时,山神汤仙女显厥灵异,运木于朝以资国用,高宗大喜,降敕褒封,山因之名,村以山名,故名敕木山村。村落依山而建,建筑呈阶梯状布置,民居建筑简陋朴素,房屋墙基低矮,多为泥墙,内墙以薄木板构筑,居室狭小,为畲族传统的建筑形式。今敕木山村以蓝、雷两姓畲民聚居,唐永泰二年,雷姓畲民迁居景宁叶山头村,明万历四十年,蓝姓畲民从福建罗源迁入澄照乡,…[详细]
鼓楼又称海曙楼,位于宁波市中山西路公园路口。海曙楼的基础是唐长庆元年(公元821年)所建的子城南城门,几经兴衰,几度易名。五代时,称“望海军门(楼),宋为“奉国军门(楼)”。到了元代,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拆城毁城,子城的南门——海曙楼自然也难逃劫难。元至治元年(公元1321年)又建城、楼,名“明远楼”,不久又被毁。明宣德九年(公元1434年),太守黄永鼎重建。明万历十三年(公元1585年)倾圮欲堕,…[详细]
濮院古桥群位于濮院镇老镇区。濮院建镇于南宋,旧镇的规模与布局在宋元濮氏定居时已具雏形,明清时又加以扩展,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濮院古桥梁群现有古桥梁9座,分别为:众安桥、女儿桥、栖凤桥、大德桥、大有桥、大积桥、定泉桥、秀桐桥及王板桥。众安桥:位于濮院镇花园街东河头,始建年代已无查考,清道光四年(1824)重建,东西向跨东市河,单孔石拱桥。桥长16.9,宽2.2米,跨度6.9米。拱圈石以纵联分节并列…[详细]
西塘建筑群包括王宅、卧龙桥、五福桥、圣堂、护国随粮王庙、钟介福药店、倪宅、袁宅等八处文物点。位于西塘镇西街、朝南埭、塘东街社区。王宅位于西塘镇西街社区下西街65弄,清顺康年间,王渊一脉子孙移居西塘,兴此宅第。王宅占地3850平方米,坐南朝北,建筑分中、东、西三路。东路有五进(原六进,仅存五进,中间一进已毁);中路前半东部二进,西部三进,后半部共五进;西路七进。西路现开放前三进,后四进为私人住宅。其…[详细]
幻溇古桥群是浙江省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保护级别是仅次于国保“双林三桥”,它也是由三座古桥组成,分别是明溪塘桥、埭溪塘桥和永安桥,是双林镇又一处闻名的古桥胜景。前两座建于民国时期的位于双林镇的镇西乡土山行政村,后者建于清道光年间的位于双林镇的千亩山行政村。幻溇古桥群中明溪塘桥、埭溪塘桥、永安桥这三桥形制相似、规模相近、工艺相同,并列鼎峙于幻溇古水道之上,至今格局完整、风貌依旧。三桥数据都在长44.4-52.2米,宽2.3-2.4米,高4.2-4.8米之间。幻溇古桥群横跨于太湖溇港之一幻溇河道之上,三座桥均为七孔石梁桥,由北至南依次为明溪塘桥、埭溪塘桥、永安桥。…[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