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7日,经省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委员会审核并经省政府研究确定,现将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73处、与现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合并项目14处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更名项目2处,予以公布。 |
霞山永锡堂座落在开化县马金镇霞山二村东北面。座西北朝东南,共有三进,平面呈凸字形,占地面积约660平方米。为郑氏祠堂。第一进戏台,悬山顶,重檐翘角,明间柱上有牛腿承托;第二进厅,面阔五间,通面阔18.3米。明间两缝五架抬梁带前双步,檐柱上有牛腿,曲梁两端用雀替。明间有减柱造法,曲梁、月梁雕刻精细,有龙凤、人物故事图案。第一进至第二进中间有天井,两边下为走廊,上有厢房;第三进,面阔三间,通面阔11.…[详细]
张思村乡土建筑位于天台县平桥镇,年代为明至民国。古老的村落,朴实的民风,张思村留下了三座祠堂,也留下了十多幢明清风格的院落,还有数幢民国年间的民居。张思陈氏宗祠,又名上陈宗祠,位于村中心墩头西北面,为务园陈氏第十三世祖浙峰公为其始迁张思高祖所建之祠,祠堂始建于明末,乾隆五十四年和嘉庆十九年有过二次重修,现存建筑为清光绪五年修建。门楼为民国十七年重修,大门上的“陈氏宗祠”的匾额落款为“民国戊辰裔孙重…[详细]
杭州市天主教堂,坐落于杭州市,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在李之藻家和杨廷筠家设堂。明天启七年(1627)秋,杨廷筠又捐献大批资金在观巷(观桥西,今中山北路415号天主教所在地)建造杭州天主教第一座圣堂。正殿顶部呈环弧形,堂内明朗,色彩鲜丽,光辉夺目。设有3座祭台,正祭台供救世主像,两侧祭台分别供伯多禄和保禄两像。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在李之藻家和杨廷筠家设堂。明天启七年(1627)秋,杨廷…[详细]
孝子祠坐落于临安区清凉峰镇的杨溪村,今天的孝子祠已经不是明代时期的建筑,而是清代时期所建。乾隆二十五年,皇上御赐重建祠宇,到了咸丰年间祠堂因为战乱被毁,于1807年重建。孝子祠屡经损毁拓建,规模宏大,祠堂坐北朝南,呈典型的廊院式徽派建筑,青砖汉瓦,四水归堂马头墙。硕大笔直的96根或圆或方的柱子与鼓形、六边形、方形、覆盆形等形态各异的石础,整齐排列,顶端支起数百根拱形大梁,构成祠堂空间层次丰富的梁架…[详细]
钱塘江海塘(余杭段)位于杭州市余杭区乔司镇、临平镇,年代为清。钱塘江海塘北岸余杭段新发现近7000米保存较为完好的清代捍海塘。这条气势宏伟、工艺高超的捍海塘为清中期修筑,大体呈东西走向,西起乔司镇胜稼村与江干区九堡镇交界处,东至南苑街道钱塘社区与海宁市许巷镇翁家埠交界处,总长近8000米。此前,2003年,文物部门在乔司吴家村至乔莫公路东三村发现约1000米“乔司海塘遗迹”,被列入首批市级文物保护点。程浩大的钱塘江海塘堪称我国古代海塘工程技术的巅峰之作,其砌筑技术在世界海塘史上是一项杰出的创造,与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我国古代最著名的三大建筑工程。塘线全长317公里,其中北岸海塘西起杭州转塘镇,…[详细]
桂芳桥又名东茆桥,横跨临平上塘河,始建年代不详。南宋时,临平徐宣与弟寅、垓同登进士,3人联合太学生数十人,上 书-劾贾似道,入狱。贾败,沉冤昭雪,徐氏兄弟皆衣锦荣归。里人为表彰徐氏昆仲敢于与权贵斗争,在重建时改名桂芳桥,寓兄弟兰桂腾芳之意。元、明、清历经修葺。1990年12月,当时的县政府对其进行了抢修,现为保护单位浙江文物。…[详细]
清真寺位于宁波市海曙区月湖街道天一社区后营巷18号,2011年,被公布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初建于宋咸平年间(998-1003),几经毁建,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重建于今址。寺坐西朝东,布局呈长方形,以中轴线和对称布局为主,注重平面组合,由头门、望月楼等组成。 自宋代以来随着宁波(明州)港口的对外开放,很多阿拉伯人、波斯人到宁波从事通商贸易和文化交流。一部分人在宁波定居,同时把他们信仰的伊…[详细]
七塔禅寺七塔禅寺位于浙江省宁波市江东区,南至百丈路,西靠箕漕街,北接箕漕街38弄,东近彩虹北路,历史上即为浙东佛教四大丛林(即天童寺、阿育王寺、七塔寺、观宗寺)之一。1983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首批重点开放寺院。寺院殿堂结构典雅,古朴庄严,为典型的禅宗伽蓝七堂建制,主要建筑有:七佛塔、山门牌楼、天王殿、圆通宝殿、三圣殿、法堂暨藏经楼、玉佛阁、祖堂、钟楼、鼓楼、东西厢房、综合楼等。七塔禅寺初建于唐大…[详细]
新五房位于慈溪鸣鹤古镇鸣兴村新五房弄1号,岳庙江以东、街河以北。该建筑坐北朝南,呈矩形,由照壁、门厅、主楼和东西厢房组成的正院及东侧跨院组成。总占地面积约1670平方米。照壁呈内八字;门厅为双坡顶,面阔五开间;主楼为九间两弄重檐硬山顶二层楼;东西厢房均为四间一弄重檐硬山顶二层楼;主体建筑东侧为跨院,由前后进偏房、南侧二间小平房及古井组成,前进偏房为三间一弄重檐硬山顶二层楼带北侧二间小平屋,后进偏房…[详细]
通济桥横跨余姚城中的姚江之上,由于它是姚江上最长最高的桥,故被称为“浙东第一桥”。该桥始建于北宋庆历年间,原为木结构,初名德惠桥,后又改名虹桥,屡建屡毁。元朝至顺三年,改建为石砌三孔桥,定名为通济桥。现存桥身为清朝雍正七年至九年重建。通济桥全长90米,高大雄伟,桥旁立了一块石碑,上面题道:“海舶过而风帆不解”八个字,便足以证明。北宋时王安石任鄞县县令时旅行至此,更是情不自禁地赞叹道:“山如碧波翻江…[详细]
白云桥初建于唐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以后历有毁建,现存之桥重建于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不论从造型或其建筑风格来看均具特色。白云桥是座陡拱式单孔石桥,桥北是余鄞公路,桥西为高耸的牛山,距仙圣庙仅50米左右。白云桥全长25.3米,桥基高度1.1米,桥面宽3.8米,桥孔净跨12.65米,拱矢高度6.6米,桥北石阶22级,桥南石阶24级。白云桥仿佛像一条彩虹轻盈地横跨在大溪上。白…[详细]
金鸡山炮台坐落在金星金鸡山村前的金鸡山顶。据考证,炮台为清代建筑。民国《象山县志》载,金鸡山设有隘口,委官一员,配兵三十名。炮台东南临石浦港,与高塘岛隔港相望,扼守三门口海道,地理位置险要。炮台台基呈长方形,占地约118m2。台身为梯形,高3.8m,东北西南两面底宽8.5m,顶宽7.6米,西北、东南两面底长13.85m,顶长13.5m。四面均由条石砌成,共19层,每层条石直横相间。条石厚18cm,…[详细]
东门天后宫始建年代不详,现存为清嘉庆二十四年重建。1988年又进行了重修。宫坐北朝南,门楼连戏台、厢楼,与大殿合为纵长方形四合院落。大殿歇山顶,通面宽16.8米,五开间,进深8.77米,明间侧缝为七架前后廊,前廊露明,四架卷棚式轩廊。石板地面、门楼、厢楼硬山道混合构架。门楼五开间、五架梁、明次间前步为门廊,亦作四架卷棚顶,明次间辟大门,大门前置石台阶为进出天后宫之通道。厢房各三开间,四架梁。戏台名…[详细]
江心寺系全国重点开放的著名古刹丛林,位居温州市北郭永清门外瓯江之中的一个小岛屿上。全岛屿的原来面积仅约一平方公里左右(现经填塞淤浅扩大地面,添建了新的游览点),两端各有一座小山峰,峰顶都有一座凌空的宝塔,东西相对峙,即名为东、西塔。东峰西麓原有“普寂禅院”(即今“温州烈士纪念馆”),西峰东麓有“净信讲寺”又名“西塔院”(即原“温州博物馆”)。唐咸通七年(866),在江心孤岛的东山建普济禅院。宋开宝…[详细]
江心屿浩然楼位于鹿城区江心屿文天祥祠东侧。楼原址在文天祥祠前,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重建移今址。据清光绪《永嘉县志》记载,取意文天祥《正气歌》中的“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而命名。一说楼名“浩然”,从语本《孟子.公孙丑上》:“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句;一说因唐朝山水诗人孟浩然曾游江心屿,是为纪念他而建的。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温处分巡道秦瀛以先贤之名不宜命楼,改“浩然楼”为“孟楼”。清光绪…[详细]
张璁祖祠坐落在永中街道普门村,祠面宽五间(通面宽32.3米)共两进,左右厢房各七间,重檐悬山顶,天井中月台、甬道均用长条石横铺;还有照墙、牌坊,东、西仪门等,在1982年被公布为温州市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张璁祖祠始建于明朝嘉靖初期,原在普门村。在1558年被倭寇所毁。到明万历年间,在永中三都沧河东岸今址重建,1661年清代顺治间,永强一带奉清廷命令内迁祠再毁,1693年康熙年间,仍在旧址复修。30…[详细]
王瓒家庙位于其家乡殿前村李浦路12号,即李浦王氏家庙,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在这之前的南宋淳熙年间,王瓒先祖曾创建家庙于九甲监桥之北(今永兴街道南桥北村福善寺),明洪武元年王氏族人徙居李浦,又建家庙于殿前村雁泽桥之西,再迁于李浦路。现家庙坐西朝东,三进,砖木结构,建筑风格古朴庄重,飞檐雕栋,古风犹存。门口是两尊雄伟的站立式石豹,家庙牌坊正刻有“王氏家庙”,背刻“三槐世裔”,原为明嘉靖皇帝御敕坊表,当时…[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