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第七批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2011年12月19日,江苏省政府同意省文物局提出的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现予公布。
    朝墩头遗址

    朝墩头遗址位于高淳县固城湖东约3公里,南距胥溪河2公里。遗址呈台形,1989年发现,现存面积约l万平方米。当年,南京博物院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掘面积500平方米,发现墓葬17座,灰坑8个,出土可复原的遗物近500件。遗址文化堆积一般厚2米左右,包含新石器时代和周代文化遗存。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经历了早、晚两个时期。早期陶器以红陶为主,器形有鸭嘴形足鼎、壶、圈足豆等,还有石斧、石锛、石铲及玉雕饰品,时…[详细]

    窨子山古文化遗址

    窨子山古文化遗址位于大明路与窨子山路交叉口,面积80×90平方米,高8~12米,为平顶大土墩。距今近三、四千年,为一处青铜器时代文化遗址,属湖熟文化类型。1952年曾经试掘,文化层厚3.2~3.3米,出土陶器以夹砂红陶最多,橙黄细陶较少。还有器壁很薄的轮制黑皮陶以及石箭头、石刀、兽骨等。在2~3米深处,尚发现铜箭头。1982年列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窨子山古文化遗址原属雨花台红花乡东风村,区划调整…[详细]

    螺丝墩遗址位于宜兴市杨巷镇杨巷居委,为新石器时代遗址。2009年5月,宜兴市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12月19日,江苏省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螺丝墩遗址范围南至广通路,东至安前路,北至清泉路(杨巷中学1954年春新建校舍,出土磨制石斧、石锛、石凿、石刀、有孔石斧等多件文物。1979年至1981年连续多年在遗址区发现出土文物。经南京博物院考古队两次调查考证,确认螺丝墩为五千年前新石器时代遗址。现地表仍有少量新石器时代陶器残片,地层剖面螺丝壳堆积及文化层丰厚。…[详细]

    龙头岕窑址

    龙头岕窑址,位于丁蜀镇周家村分洪桥南九十头山龙头岕裆(新长铁路南50米),与小窑墩窑址相距500米,是宜兴六朝青瓷窑址集中的区域。2009年5月,宜兴市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12月19日,江苏省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龙头岕窑址依坡势而建,创烧于东汉,盛于西晋,产品主要有青瓷盘口壶、罐、钵、洗等,胎体较厚重,釉色青中泛黄,装饰有网格纹、连珠纹等。目前,窑址…[详细]

    黄龙山紫砂泥矿井

    黄龙山紫砂泥矿井位于丁蜀镇黄龙山,共有大水潭、台西井、五号井三口井。2009年5月,宜兴市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12月19日,江苏省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黄龙山紫砂泥矿井-大水潭,位于丁蜀镇中心广场。大水潭马路北面山地剖面,可见紫砂矿岩石的脉络。大水潭据说为明代泥料矿,挖掉后便留下的水潭。面积约6503平方米。黄龙山紫砂泥矿井-台西井,位于宜兴市丁蜀镇白…[详细]

    翠屏山窑址

    翠屏山位于徐州东郊,在山东南脚下的荒草和灌木丛中,残存几处古窑址。此地村民说,上世纪五十年代,路旁、沟底,随地可以看到废弃的窑具。窑具以支座为多,棕色,有喇叭状、束腰喇叭状和覆盆状的,有的支座带有底面,支座腹部留有一两厘米大小的气孔。支座均是中空,直径达到15厘米,其高矮不一,可见是用来支承大小轻重不同器物的。支座的出现表明烧造水平的提高。从陶器残片可以发现,这里烧造的陶器,主要有罐、壶、釜等。陶…[详细]

    溧阳神墩遗址

    神墩遗址位于溧阳市社渚镇孔村,这里虽然偏僻,却是苏皖两省通衢之地。几经辗转,记者终于看到神墩的真面目:外观为平原地带高出四周地面1至2米的长条型土墩,东西约150多米,南北约200米,总面积近3万平方米。在现场,南京博物院考古专家田名利告诉记者,神墩遗址的文化层平均厚度为1.5-2米之间,发现了距今7000-6000年的新石器时代马家浜文化时期相对完整的氏族公共墓地,共清理墓葬252座,婴幼儿瓮棺…[详细]

    秦堂山遗址

    秦堂山遗址位于江苏常州溧阳市上兴镇,2011年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南博对该遗址进行了第一次考古勘探和试掘,发现遗址总面积约18万平方米,涵盖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马桥文化和唐宋、明清等不同时期文化遗存,其中马家浜时期文化遗存最为丰富,约4.5万平方米。2014年12月至2015年11月,南京博物院、溧阳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再次对该遗址进行发掘。发掘工作分Ⅰ区和Ⅱ区…[详细]

    牛场窑群

    牛场窑群位于江苏省溧阳市戴埠镇、南山景区管委会的牛场村,由华神山古窑址群、坝上头古窑址、下西窑村西北古窑址、大塘村东古窑址、大塘村西古窑址、下西窑村西古窑址、下西窑村南古窑址、木竹颗村南古窑址、杨山古窑址、木竹颗村北古窑址、包家村1号古窑址、包家村2号古窑址、长岗古窑址、窑墩山古窑址、新湾村古窑址15处古窑址(群)组成,其中华神山古窑址群,西南到东北围绕山体成半圆形,占地面积达十余亩,陶片堆积层厚…[详细]

    塘桥徐家湾遗址

    徐家湾遗址位于塘桥镇花园村境内徐家湾。遗址原为一高地,总面积2万余平方米。1985年5月和8月,苏州博物馆和沙洲县文化馆联合发掘,发掘面积425平方米,发现墓葬13座、灰坑18处、房基3座以及水井、水沟、灶台等。出土文物280余件,其中墓葬出土文物166件,探方出土文物103件,采集文物20余件。出土的器物有锛、斧、钺、刀、凿、耘田器、石球、箭镞、纺轮等石器,有璜、玦、管、耳坠等玉器,有豆、罐、鼎…[详细]

    维新遗址是位于江苏省太仓市双凤镇维新村的一处古文化遗址,面积6万平方米。2003年维新村基建时在郏家屯土墩发现,之后太仓市政府收回土地,停止基建。经考古研究,冈身于公元前4000年左右形成,这是太仓首次发现石器时代的遗址,大大向前推进了太仓的人文历史。2007年启动了占地约1.5万平方米的保护工程,并修建了建筑面积630平方米的遗址陈列馆。良渚文化时期的土台和红烧土遗存是维新遗址的主要遗存,出土文物有陶器、骨器、石器等。在T1525探方的第七文化层发现的石箭镞是当时的远射武器,约公元前2500年,为冷凝岩制成,扁平柳叶状,良渚文化遗存。在T2413探方的红烧土堆积下层发现了几何印纹灰陶罐,约公…[详细]

    黄泗浦遗址

    黄泗浦遗址位于杨舍镇庆安村与塘桥镇滩里村交界处。唐天宝十二年(753年),鉴真和尚在前五次东渡未果后,率众弟子乘日本遣唐使归舟,从黄泗浦出发开始第六次东渡,获得成功。1963年,鉴真和尚逝世1200周年纪念委员会在黄泗浦竖立石质纪念经幢1座,以作永久纪念。1984年古黄泗浦遗址公布为沙洲县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和2004年,张家港市政府在黄泗浦遗址先后修建鉴真纪念馆、经幢亭、诗碑亭、东渡桥等设施…[详细]

    二涧遗址

    二涧遗址位于连云港市锦屏山南麓,地属连云港市海州区锦屏镇岗咀村,面积约2400平方米。1958年发现,1959年和1960年江苏省文物工作队进行两次发掘,发掘面积共336平方米。遗址文化堆积包含新石器时代青莲岗文化、龙山文化遗存、岳石文化以及西汉时期文化遗存。青莲岗文化墓葬7座。皆为单人仰身直肢葬,头部多用红陶钵覆盖,头向东或东南,随葬品较少,陶器以红陶为主,器形有平底钵,扁足或圆锥足鼎、三足陶釜…[详细]

    朝阳遗址

    朝阳遗址位于连云港市连云区朝阳街道新县居委会朝阳水库西北侧,面积约3200平方米。朝阳新石器遗址堆积较厚,遗物丰富。1976、1994年进行两次发掘,其上层多见夹砂红陶,器形多为鼎、盆、罐,纹饰多指甲纹、附加堆纹,鼎足多为圆柱形、扁凿形。下层多见鸟头形鼎足以及薄如蛋壳的黑陶,属典型的龙山文化。另外,还有属于大汶口文化的泥质红陶残片。朝阳遗址是江苏省距海岸线最近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之一,对研究龙山文化的…[详细]

    罗庄城遗址

    罗庄城遗址位于连云港市东海县温泉镇罗庄村。遗址整体呈方形,南北距离420米,东西距离443米,面积约180000平方米。遗址东、南、北、三面城垣基本消失,但东北、东南、西南三隅明显高起(最高处海拔51米,与周边农田落差3米),疑是与城垣相连之高台或角楼。遗址西部残存城墙剖面呈梯形上收,基宽11米,内墙以35°缓坡延伸至城内。遗址东部因大量取土而形成陡坡,从坡底水沟里采集到陶罐、陶豆的残片具有春秋时…[详细]

    龙苴城遗址

    龙苴城遗址位于连云港市灌云县龙苴镇古城村。据《隆庆海州志》记载:“龙苴故垒在海州西南60里,有大小二垒,韩信下齐,项羽遣龙苴筑城于此,后因名龙苴”。此遗址占地面积约26.7公顷,其中主要建筑物的台基约14.4公顷,高出地面约6米,呈正方形,边长120米,周围城垣清晰可见。龙苴古城遗址,对研究连云港地区汉魏六朝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有着重要价值。2010年被公布为连云港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20…[详细]

    磨脐墩遗址

    磨脐墩遗址位于金湖县西部,属金湖县戴楼镇官塘乡小集村,中心地理坐标为N32º58′20.39″、E118º55′14.44″,海拔高度为16米。遗址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300米,东西宽150米,文化层普遍深度为3米。遗址延续时间较长,文化内涵丰富。地表散见大量遗物,种类有红陶罐、灰陶鼎、灰陶钵、夹砂陶鬲、磨制石器、红烧土块等。相传,金湖远古是一片海洋,磨脐墩就是海岸边。那里有古…[详细]

    宋墩遗址位于金南镇宋墩村三联组,1986年--物专家多方考证,认定是西周早期遗址。该遗址为椭圆形土墩,东西87米,南北95米,高近6.5米,面积8200多平方米,文化层厚约2米。地表常见泥质红陶、灰陶及黑皮陶片,可辨器形有鬲、罐、碗等。宋墩遗址是我县丘陵片遗存的西周较大遗址,对研究当地的西周文化历史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为了加强该遗址保护,1989年1月就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4月列为淮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并于6月立碑保护。2011年12月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甘罗城遗址

    甘罗城遗址在今江苏淮阴县西南码头镇北约里许。《舆地纪胜》卷39楚州:甘罗城“在淮阴县北一里。俗传以为秦甘罗所筑。雨后常于土中得小钱,状如钟,有篆文,不可识,号甘罗钱。或云,宝应有甘罗庙,盖甘罗葬于此”。旧尝移清河县治此。清为运口重地,设山清河务同知及清河县丞驻此。传为秦甘罗所筑。在今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码头镇东北。元泰定元年(1324年)移清河县治此。清时为运河重地,设山清河同知及清河县丞驻此。20…[详细]

    韩信城遗址

    淮阴侯韩信是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被萧何誉为“国士无双”,刘邦评价曰:“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韩信熟谙兵法,自言用兵“多多益善”。作为战术家韩信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战术典故: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临晋设疑、夏阳0、木罂渡军、背水为营、拔帜易帜、传檄而定、沈沙决水、半渡而击、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清江浦城南,从贯穿淮安市区南北主干道淮海路南端,过大运河桥,向西不远,有韩信城。筑于公元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