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家坟民宅是由当地郭姓人建于1931年的一所民间民宅,座北朝南,砖木结构,分东西俩院。东院北房四间,南房三间,东房已毁,门楼一间;西院北房五间,明间及次间前接戏台,东房五间,明间穿堂可通东院,西房原建已毁,现为临时建筑,南房五尖,其中明、次间为二层建筑,上层绣楼与戏台相对。整座建筑占地面积1033.6平方米,建筑面积569.05平方米。该组建筑集中体现了清末及民国初张家口地区民间建筑中的砖碉艺术和…[详细]
镇水塔位于涿鹿县张家河村四面环山的高地之上。塔平面八角形,仿木结构密檐实心砖塔,现高七层,约15米,塔基下部埋于土中,首层塔身四面设假门,余面设盲窗,檐下施五铺作双抄斗拱,制作精致。以上各层檐均施四铺作砖雕斗拱,各层椽飞亦如实做出,是重要的辽代建筑遗存。 1993年7月,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涿鹿鼓楼位于涿鹿县旧城中心,又称“文昌阁”,建于明万历十至十七年(公元1582—1589),系重檐歇山顶式砖木结构0建筑,其下部为高大十字券洞台基。底部为方形,边长15米,高8.5米,四面通衢,各面门洞皆有匾额,南曰“文明”北曰“拱干”东曰“捧日”,西曰步蟾。东门洞北侧有券洞可登楼上。台基之上建二层0。0重檐回廊,檐角微翘。风岭叮咚。下层为“文昌阁”南面出廊,俗称“小南天门”有匾额:“古涿鹿郡”。…[详细]
下沙河遗址位于涿鹿县大堡镇下沙河村,该遗址平面呈不规则形状,南北最长处约200米,最短处约50米,东西最长处约800米,最短处约50米,总面积50000平方米。北面临沙河断崖处可见文化层厚1.5—2.5米。有明显灰坑痕迹。暴露有新石器龙山、夏店、西周、战国等文化,其中采集有打制的石片,以及泥质彩陶、夹砂红、黑、褐、灰等各色陶片,纹饰有素面、点纹、粗细绳纹等,可辩器形有:鬲、罐、壶等。是一处内涵十分…[详细]
蚩尤寨遗址位于涿鹿县矾山镇龙王堂村,属战国、汉时代,该遗址为三个旧城遗址,分南、中、北三个城堡,其中唯北寨保存好,城墙夯土筑成,南面有门一座,传说为黄帝城蚩尤时,蚩尤屯兵之所。蚩尤寨南北排列为分南、中、北三寨。南寨东西宽72米,南北长100米,南墙已无存,东墙仅剩一小部分,中寨已轮廓不清,只西南角有少部残垣,北寨保存尚好,距中寨300米,呈长方形,东西宽100米,南北长120米,寨墙损毁严重,东南…[详细]
涿鹿故城又名“黄帝城”,位于涿鹿县矾山镇三堡村。据《史记》记载,黄帝杀死蚩尤,服炎帝后,“邑于涿鹿之阿”即建都城于涿鹿山下的平地之上。据传,黄帝城即黄帝所建华夏建一都城。因《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涿鹿之野”,又“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另《括地志》载“涿鹿故城妫州东南五十里,本黄帝所都也”。因此,人们又将涿鹿故城称为“黄帝城”。以黄帝城、黄帝泉、蚩尤寨、蚩尤泉为…[详细]
前阳坡遗址位于张北县两面井乡两面井村东南3500米阿拉庙山之前阳坡缓坡上,东北侧为山坡草地,西北侧临沟,西南侧至坡下,东南侧为耕地。一条西北东南向深沟从遗址东北侧穿入,东南侧穿出,另一条西北东南向深沟切遗址东北角向东南延伸,两条深沟平行。面积约33060平方米。地表分布有少量新石器时期的石核、石叶等,分别属于仰韶文化及龙山文化。为研究坝上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聚落分布、区域类型、文化谱系等提供资料。1…[详细]
位于县城西北十五公里处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元代除大都和上都之外的第三大都城,其政治地位、城市规模、经济文化在当时世界上享有盛誉。其遗址位于张北县馒头营乡境内的白城子,是元代三大都城中唯一保存较好的一处。遗址由宫城、皇城、廓城呈“回”字型相套。宫城城垣保存完好,皇城城垣呈土垅状。已探明了建筑形制,出土了大批石、陶、铁、木及玉雕、砖雕等建筑构件,及铜、铁、骨器。其0土的较完整的汉白玉角部螭首的雕工…[详细]
澍鹫寺因坐落在鹫峰岭而得名,因此目前人们仍以鹫峰寺相称,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阳原县县城西南方向22千米处的白家泉乡窑儿沟村西南方的半山上,至今有保存完好的佛塔,即澍鹫寺塔,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天镇县志》记载,鹫蜂寺始建于唐贞元年间(785年一805年),距今已有1100多年的历史。清咸丰年间(1851年一1861年)重修。寺西侧的高塔,俗称唐塔,与寺同期建成。鹫峰寺依山就势修筑,坐西面东。…[详细]
东城玉皇阁座落在东城北街,是阳原县目前保存最完好的古代建筑之一。据赵可化《东城建玉皇阁记》,该阁建于明嘉靖四十一年(17562年)。清咸丰七年(1857年)正月十五,道士烧香不慎失火,三层殿阁尽毁,铜铸玉皇大帝的一条腿也被熔化,后用泥浆补上。同治八年(1869年)重建。1984年重修,1993年被确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进行了大规模修缮。这座高大庄严、造型美观、工艺精湛的古代建筑成了…[详细]
东谷坨遗址是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一个遗址。位于河北省阳原县东谷沱村许家坡。根据古地磁法断代,年代约为距今100万年,地质时代处于早更新世末或中更新世早期。东谷坨遗址地处泥河湾盆地东部边缘,是该地区发掘次数和出土遗物最多的早更新世旧石器遗址之一。 东谷坨遗址所出土文化遗物有石制品1600余件,包括石核、石片和石器。石器种类有刮削器、尖状器和砍斫器。另外还有打击过的骨片。该遗址与其附近的小长梁遗址被合称…[详细]
关子口遗址位于关子口村西约150米,为龙洋河北岸第一阶地。面积30000平方米。是宣化县龙洋河流域一处内涵丰富的龙山时期遗址。由于河水的长年冲刷,东南两侧已受破坏。1984年春季曾做过调查。为进一步了解遗址内涵,探讨张家口地区新石器时期考古文化序列与编年,张家口市文物事业管理所与宣化县文物管理所,先后于1989年秋和1990年冬对其进行了复查。…[详细]
小白阳墓群位于宣化县李家堡乡小白阳村西1000米处的一座小山坡上,墓地南北长160米,东西宽80米,面积3450平方米。内涵丰富的夏家店上层文化为主和内蒙古长城地带文化因素的遗存,1984年春曾做过调查,为进一步摸清墓地内涵,曾在1985年4月至5月,对小白阳墓群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此次发掘共发现11座,墓葬48座,皆长方形土圹竖穴式。随葬器物中有陶器、兵器和生产工具,其中装饰品种类繁多,有铜泡,铜…[详细]
北辛堡墓群位于怀来县北辛堡乡北辛堡村,其墓群中 心约在北辛堡乡政府所在地一带,其南北、东西均有分布。这里海拔高度为507米,经度为:115°45’。纬度为北纬40°25’。该墓群北靠燕山山脉,京张公路在其上东西穿过,其西有沙河,东为耕地,属妫水水系。墓群东西长约200米,南北宽约150米,其保护单位面积约30000平方米,其遗存属春秋、战国时期,具有“鄂尔多斯”风格的燕国墓群,该墓群无封土,一…[详细]
察哈尔省民主政府旧址,西距北京175公里,人口30余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河北省历史文化名城、我国北方古老的塞外边城。宣化秦时为上谷郡,唐为武州,清朝改为宣化府,解放后为宣化市,1963年改为张家口市宣化区。这座三进四合院,原是1930年由天主教察、冀、晋、鲁四省五个教区联合在宣化城牌楼西街天主教堂(1902年用庚子赔款所建)东侧修建的一处“若瑟总修院”。这组建筑为砖柱带檐廊的砖木结构,中…[详细]
时恩寺位于镇朔楼西侧百米处,始建于明成化六年,具有典型的明初建筑艺术特点,为宣化地区唯一一座殿顶式建筑、顶部为黄色琉璃瓦,建筑面积为388平方米,故又称“二道边”。现已被列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址:张家口市宣化区鼓楼北街40号电话:0313-3012964…[详细]
金河寺悬空庵塔群,年代为元、明。位于河北省蔚县小五台山金河口峪内,现存历世禅师之灵塔6座,均为砖仿木结构。建筑风格、形式及特点为辽代建筑。其中第4号塔是佛教教派“临济正宗廿四代传人资中政公灵塔”。当地群众俗称南、北塔林,据说原有明塔72座,暗塔72座。北塔林位距金河寺约500米的一座小山上,现存5座塔。其建筑形式有两种,即窑檐式塔和-式塔。金河寺南、北塔林,虽历经几年风雨战乱,至今仍屹立于群峰边拱…[详细]
释迦寺位于河北省蔚县城南关西侧,建于元代(1271年-1368年)和明代(1368年-1644年)。河北蔚县释迦寺位于蔚县城南关,俗称卧佛寺。释迦寺殿宇规模宏伟,寺中有天王殿、中殿、卧佛殿等。国家文物局、省文物局、省古建筑研究所等单位考证,均认为释迦寺中殿具有元代的建筑特点。中殿面宽3间,建筑形式为单檐歇山布瓦顶。建筑面积为141.05平方米,屋顶相当平缓、檐头和4个翼角都翘起,从侧面看更为明显,…[详细]
真武庙位于河北省蔚州城西北隅。通过对真武庙的建筑结构特点分析及与其它有确切线条的建筑相比较,结合碑文记载推断,真武庙应为明洪武年间建筑。大殿前的歇山卷棚抱厦应为清康熙、雍正时期所重修增建。钟楼四根卷刹柱为元代遗物,明代利用。真武庙坐北朝南,坐落在高约3米的夯土包砖台基上,殿宇禅房相连,形成一个封闭式独立院落。占地面积2944平方米。正殿分布在南北一条中轴线上,东西配殿各两座,四面房转角垣墉环绕,院…[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