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山是中国佛教曹洞宗祖庭,天下举宗,曹洞宗弟子遍及世界,早在公元840年就有日本瓦室能光、朝鲜利严等和尚在洞山长住,使曹洞佛法徒入日本及朝鲜。现在,曹洞弟子在日本就有千万之众,良价大师(公元835年)创立的曹洞佛法,传扬世界,良价于咸通十年(公元869年)唐懿宗敕以“悟本禅师”法号,圆寂后敕建“慧觉宝塔”建于洞山后山。洞山,不但是佛教曹洞宗祖庭,且是一处集佛教文化、自然生态于一体的旅游胜地。景区原…[详细]
黄檗山是唐宋时期盛极一时的著名禅宗道场,也是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之一临济宗的发祥地。希运禅师佛学造诣相当深厚,是佛学集大成者。他年轻时遍访名师,得奉新百丈山怀海禅师正传,后见黄檗山三面环山,为山之源头,风水极佳,遂驻锡黄檗,希运于唐大中十一年(857)圆寂,唐宣宗赐以“断际禅师”的谥号,葬在此处。塔上刻着“断际禅师塔”字样,罗围后面石碑上还刻“开山始祖上希下运谥断际禅师之塔”字样。亦苇岸禅师塔该塔造形像蒙古包,当地人叫“大钟盖小钟”,也叫“塔中塔”,内塔高2.47米,宽1.2米。在中国只有一座这种形制的佛塔,堪称独一无二,佛塔建于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塔身正面刻“亦苇岸禅师塔”。外塔后侧石墙…[详细]
崇文塔,位于宜丰南屏公园最东端耶溪之滨、绿秀山尾。此塔非佛教寺院之藏经塔或贮舍利之塔,乃为崇文而建。明天启六年(1626)创基,崇祯四年(1631)建第2层,十三年(1640)建第3层,清康熙元年(1662)建第4、5层,康熙五十六年(1717)方续建第6、7两层,历时91年始合尖。乾隆四十年(1775),改砖刹为瓷刹。崇文塔,嘉庆二年(1797)又改瓷刹为铜刹,光绪十九年(1893)重修。崇文塔…[详细]
黄竹岭反第一次大“围剿”前线指挥部旧址,位于君埠小别村黄竹岭山上。君埠黄竹岭是通往龙冈的必经之地,现在的黄竹岭虽然看不到“红烂漫”的场景,原因是建国后经植树造林改种杉树,当年龙冈、君埠一带有很多枫树。930年12月24日和26日,红军主力军两次在宁都小布设伏歼灭谭道源师,谭道源部按兵不动,于是,毛泽东同志当机立断,目标西移,准备先消灭张辉瓒师。12月29日,红一方面军随毛泽东、朱德等同志从宁都小布…[详细]
杨万里故里是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从赣粤高速公路吉水互通口下,至黄桥镇有通村公路直达。距吉安市23公里。是南宋中兴大诗人、诚斋诗体创始人杨万里故里。湴塘村文物古迹较多,现保存古建筑120余处,杨万里墓、杨万里著作木刻板、南溪桥、御书楼等均保存完好。湴塘杨氏文人忠烈众多,仅宋朝就有贤士70余人,民族英雄岳飞手下大将、战死于河南小商河的杨再兴,也出自湴塘杨氏。在游览杨万里故…[详细]
解缙墓初葬吉水县仁寿乡(现今醪桥镇)一都霸溪(县城北4公里处),嘉靖40年知县罗黄裳因河岸坍塌危及墓体安全,令将解缙墓迁移县东门外东山亭(即现吉水气象局院内)。解缙因谗被害,家人携柩回归故里,原先偷葬于醪桥镇坝溪村。嘉靖四十年(1561),知县罗黄裳奉旨将解缙墓迁葬于县城东门外东山亭,墓地坐东向西。1957年,省文化局列解缙墓为省重点文件保护单位,拨款重修。后因修昌赣公路(105国道)取土被毁,迁移今气象局西侧。1985年,政府拨款修缮。由县人罗洪先论述解缙品德与功业的《解学士文集序》,镂刻在墓后的户碑上。碑为高近2米,宽近1米的白色硬青石,文为慷慨激昂美文,字为阴文正楷直书。书法工整清秀,笔…[详细]
罗钦顺墓座落在上模乡油居村委桃岗村南150米的山上。罗钦顺(1465~1547)字允升,号整庵,上模乡西岗村人,明--六年探花,官至南京吏部尚书,嘉靖六年辞官回乡,潜心研究哲学之中的气学。著《困知记》四卷和存、续二稿,《中国哲学史》对其唯物思想作了论述,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罗钦顺殁于嘉靖二十六年四月二十四日,享年83岁。谕祭,谥文庄,赠太子太保,葬桃岗,墓朝东北,面积约3400平方米。1988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玉虹塔坐落于章贡区水西镇的赣江西岸,距离章、贡两江合流处的下游约2公里。这座塔始建于明万历年间,不仅是一座典型的风水塔,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塔身高达30米,共有9层,采用六面九级楼阁式设计,底部以红石砌成稳固的须弥座。从第二层开始,便以砖石结构砌筑,别具一格。塔的平面为六边形,巧妙地在三面设立了门洞,南面正中更是开设了正门,门楣上精雕细琢的龟纹花卉图案栩栩如生。各层之间还巧妙地辟有真假门洞,塔…[详细]
瑞金龙珠塔俗称白塔,座落于瑞金市区西南方向约3000米之绵江河畔。该处因塔建寺,因寺而设地名,塔下寺这一历史地名一直沿用至今。近年来,瑞金城市建设迅速发展,龙珠塔及与之毗邻的瑞金市烈士纪念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历史纪念馆、百县林融为一体,成为我市重要的城市园林景观及旅游景点景区。龙珠塔是瑞金典型的水口塔,是瑞金城市的重要标志。龙珠塔始建于明代万历壬寅年(1602年),清代道光十八年(1838年)西关…[详细]
1930年12月,红一方面军在此召开了总前委会议(黄陂会议),批判了立三路线,讨论与决定了进一步实施第一次反围剿的战略方针。会议主要批评李立三“左”倾错误,重点研究战略--问题。红一方面军总政治部则在黄陂下排召开了团以上干部参加的宣传工作会议,研究了政治动员和瓦解敌军工作。“黄陂会议”后,总前委印发了毛泽东、朱德起草的《八个胜利的条件》,下发了《三十条作战注意入12月下旬,总前委在小布河滩麻糍石下…[详细]
翠微峰摩崖石刻(含金精福地、平寇颂、金精胜概、游金精)。金精福地”石刻,题于北宋皇佑年间。《平寇颂》,记载的是元军镇压蔡五九起义军的历史。“金精胜概”,明朝万历年间赣州府同知南宁何天德所书。为江西省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朗际节孝坊位于宁都郎际的村中部,是省政府1987年12月28日公布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正面书有“旌表儒童萧行三之妻黄氏坊”字样,上端书有“圣旨”,背面书有“节孝”大字,是清代乾隆年间为该村萧行三的妻子黄氏所立。据徐帝福介绍,当年寡妇黄氏含辛茹苦把儿子抚育成人,当儿子考取功名衣锦还乡时,她却因积劳成疾与世长辞。乾隆皇帝知道后,传下圣旨建立贞节牌坊。村里还有其他几座祠堂、古屋,让人遥想当年这里的繁荣岁月。…[详细]
黄陂山堂古窑址位于宁都县黄陂镇山堂村窑前排后山。1979年6月被发现,黄陂山堂窑岭由4个长条形堆积组成,平面作“山”字形排列。曾从窑岭中发掘出各式青白瓷碗,盘,钵,杯,瓶,壶及器盖等残片和粗大石钵,垫饼,垫柱,组合支圈,转轮釉臼等瓷器制作工具。其产品胎质坚薄,色泽光洁,造型别致,制作精巧。器物外壁常有流云,树叶,花卉,波涛,龙虎等生动活泼的刻划纹饰,技艺之高超可与景德镇湖田窑宋元时期的产品相媲美。…[详细]
中共江西省委旧址位于兴国县城红军大道(牛坑塘)。1931~1932年中共江西省委设此办公,期间领导全省人民在扩大红军、支援前线、发展生产、支援革命战争、保卫和建设苏区等方面均取得巨大成绩,为巩固扩大根据地和改善群众生活作出了重要贡献。省委对兴国工作的指导尤为关注,指导兴国县在苏区各项工作中创造第一等工作,成为著名的苏区模范县。1932年省委书记李富春在《江西兴国扩大红军的记录》一文中,总结和推广了…[详细]
大乌山山巅之上有座古庙,相传建于唐代中宗神龙元年(705年),由于年代久远,历经沧桑,毁建数次。整座庙宇全用花冈条石砌成,规模壮观。正栋为玉皇殿,殿内佛像陈列,有钢铁铸的,有石凿的,有木雕的,还有陶制的,其貌庄严,威武神气。右为观音殿,神台上的观音娘娘坐于莲花之上,双手平摆于膝,相貌慈善。左为罗汉殿,十八罗汉各开笑口,形态不一。大乌山的命名有有两种说法:一是远望大乌山,乌蒙蒙的一片,所以,人们就叫它“大乌山”。另一种,就是明洪武翰林学士解缙在山上庙里过夜,大风吹灭了蜡烛,庙里黑乌乌的,他开玩笑说:“现在不是名(明)山,而是变成了乌山了。”于是,人们就戏称它为“乌山”。南宋爱国英雄文天祥游历到此…[详细]
中央红军总医院旧址位于江西省兴国县鼎龙乡茶岭村李氏宗祠。1932年6月,学校重返雩都,恢复教学,同年8月,经中革军委主席朱德批准,学校迁到红军总医院所在地兴国县茶岭村继续办学。1931年——1934年,军医学校在茶岭驻扎期间先后招收了三期共580余名学员,每期培训一年左右,结业后分赴红军部队和地方医院工作,成为我军自己培养的第一批军医。1934年4月,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迁往瑞金。旧址建筑占地面积…[详细]
清同治三年(1864年),天京(南京)沦陷。太平天国幼天王洪天贵福(洪秀全长子)在干王洪仁轩等人的保护下,率太平军余部南下,10月9日途经广昌与石城交界处杨家排古岭脑时遭党清军席宝田部伏击,10月23日幼天王被清军捕,即囚禁于桂花屋花厅。月初,幼天王被押抵省城,28日被江西巡抚沈葆祯杀害于南昌。该客家民居与太平天国诸多巧合,时间巧合:该民居修建于1851年,落成于1864年,与太平天国起义、沦陷时…[详细]
江西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全坊亭合一的建筑。位于石城县小松镇杨村燕交坪,距县城约20千米。坊式亭为清代所建,用麻条石、青光石和红细质条石砌成亭状。南北端各置亭门,亭门正方各砌石牌坊,亭坊结合,中有通道。牌坊勒“圣旨”字,还雕刻人物故事,南进门额上有“三英战吕布”、“空城计”浮雕,北门是“八仙过海”、“郭子仪拜寿”。边饰蝙蝠和变形奔兽图案。底边饰香草龙和如意花卉图案,两端雕刻内容形式有异有同。亭坊合一…[详细]
五龙岩摩崖石刻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距县城西约4公里,位于琴江镇西外村,西华山南麓。长150米,最宽处约3米。岩中石刻多处。宋陈孝荣题刻:行书阴刻“清胜五龙岩”五字,繁体。“清胜”二字在上,长120厘米,宽57厘米。“五龙岩”三字在下,长180厘米,宽57厘米。左下阴刻竖行楷书“嘉定己卯结夏日邑人陈孝荣书”数繁体字。陈孝荣系陈敏第七子,官武经大夫,殿前司催锋军统制。宋赵东之七律《停骑》诗刻;诗后有文曰…[详细]
1932年5月,邓小平调任中共会昌县委书记。6、7月间,邓小平受党的重托,在筠门岭坝笃下和芙蓉寨,先后组建了中共会寻安中心县委和江西军区第三分区,并任中心县委书记、三分区政委。从此,邓小平坐镇中央苏区南大门,领导南线军民投入到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斗争之中,在筠门岭工作、生活了10个月。邓小平到南线任职后,根据闽粤赣边区实际,坚持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主张,抵制王明“左”倾错误。一是加强了各县党政建设,…[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