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鸦山旧石器时代遗址位于湖南澧县澧南镇高堰村。旧石器时代遗存就埋藏在澧水支流道河左岸二级阶地上覆地层的红土中,相对高度为25米。地质时代为晚更新世晚期,文化时代为旧石器时代晚期。1992年底正式发掘。乌鸦山遗存的石器原料以硅质岩为主,砂岩次之,还有石英、燧石、石英岩等。石器组合有砍砸器、似手斧石器、大尖状器、尖状器、刮削器和石锤等。石器可以划分为大型与小型石器。大型石器包括砍砸器、似手斧石器、大尖…[详细]
伞顶盖遗址位于湖南省临澧县佘市桥镇荷花村(原长湖村)官岭组,东距临澧县城约13公里。遗址地处西洞庭盆地中心冲积湖平原南部外缘的丘岗台地构造-沉积地貌区,海拔110米。属于澧水南部一级支流的道水河在遗址北部约1.5公里处蜿蜒而过。湘西北澧水流域是湖南旧石器发现和发掘最早的区域,也是湖南及华南地区旧石器遗址的最集中分布区之一。历年来,这里发现旧石器遗址超过百处,但经过正式发掘的仅10处左右,绝大多数石…[详细]
条头岗遗址位于临澧县佘市桥镇桃花村,发掘面积30平方米,面积不大但出土了各类石制品约6000件,较为清楚地展示了该遗址是一处石器制造场遗迹。条头岗如此密集的石器分布在湖南以往未曾发现过,出土的大量石片在国内并不多见,而且首次在南方地区出土了大量石叶,表明当时人们的石器制作技术较以前更为成熟,为认识湖南地区旧石器晚期的石器工业增加了重要资料。条头岗遗址反映出一种新的考古学文化类型——“条头岗文化”。…[详细]
•典型的敦煌民间四合院建筑遗址,是当今考证月牙泉古代医学医术发展的历史见证。该遗址始建于清代嘉庆年23年(1818年),占地面积约500多平米,典型的敦煌民间四合院建筑。后经清理,现有出土纪年的木牌2块,各种文物数件,遗迹虽饱受日月创伤,但换壳清晰可见,是当今考证月牙泉古代医学医术发展的历史见证。药王庙又称药王洞古庙。位于小泉湾北坡进山口处。1994年12月13日被景区管理处发现。地址…[详细]
坟山堡遗址该遗址位于良心堡镇同兴村,为一北高南低的台地。该遗址的东南面有一条悦来河,自东向西流过。面积156406平方米,属彭头山文化、皂市下层文化、屈家岭文化,距今8200-5000年。1990年试掘有夹炭陶,泥质红陶,泥质灰陶,其纹饰有刻纹、戳印纹、绳纹、弦纹、镂孔等圈足盘、钵、支座等,屈家岭文化的曲腹杯、罐鼎、甑、簋、豆、瓮和龙山时期的等。2004年1月18日岳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详细]
优周岗遗址位于湖南澧县澧东乡,澧阳平原偏西部,在建的东常高速从遗址西侧穿过。为配合公路建设,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织考古队于2009年冬季开始对遗址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遗址总面积达12万平方米,高速公路穿过的地方占4000多平方米,目前已发掘2300平方米。在遗址西部揭示出了石家河文化时期的栅栏、杆栏式建筑群以及屈家岭文化时期成组的灰坑等一批重要遗存;今年3月到7月,又揭示出了一大批隶属汤家岗、大溪、…[详细]
范家嘴遗址位于津市市保河堤镇民兴村九组。遗址于1986年全国文物普查期间发现。文化堆积0.5~1米。包含物较丰富,陶片俯拾皆是。采集陶片陶系有泥质的红陶、黑褐陶、黄褐陶及灰陶等,纹饰有绳纹、蓝纹、方格纹、附加堆纹等;器形有鼎、高圈足盘、澄滤器、尊形器等。石器有斧、锛、杵等。时代为新石器时代晚期石家河文化。该遗址某些器物有由石家河向着商文化过渡的迹象,其中假腹盘、扉棱鼎足、尊形器与早商同类器物有一定…[详细]
唐林遗址位于湖南省常德市西洞庭管理区祝丰镇唐林村北,西南距常德市约50公里,南距西洞庭管理区约3公里。遗址南接杭瑞高速,北近白芷湖,东距澧水约12公里。遗址所在地为平原地貌,周围河网、池塘、湖泊密布,水系发达,地表种植观赏树木、橘树及农作物等。2010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该遗址,2012年定为常德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3月,当地村民在遗址西部修建鱼塘,挖出大量新石器晚期石家河文化和西周…[详细]
宋家台遗址为新石器时代晚期聚落遗址,位于澧县大堰挡镇宋家台村,地处洞庭湖西岸澧阳平原的台地上。1986年发掘。发掘出一组属屈家岭文化时期的红烧土房基面和一处墓地,并发现遗址周围有环壕。房基面东西长27.7米,南北宽11.8米,面积约500平方米,保存良好。房基由红烧土碎块铺垫,厚度1米-0.6米不等,视其原始地面面貌而定,中间有两条近东西向排水沟,并夹一条走道,将房基面分为南、北两部分。房基面上清…[详细]
杉龙岗遗址地处澧阳平原澧水与澹水之间,面积约3万多平方米,是一处面积较大的新石器前期遗址。岗地海拔高51米,相对高度约3米,周围为平坦的农田和芦苇洼地。2019年,杉龙岗遗址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千家坪遗址位于桂阳县银河乡三都村,湘江上游支流舂陵江左岸一级阶地上,海拔129米。经初步勘探,遗址南北长约300米,东西宽约60米,面积近2万平方米。遗址南、北两端文化堆积较厚;中间地势低洼,文化层较薄。由于村民修建鱼塘,遗址已遭严重破坏。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11年11~12月对该遗址进行了抢救性的考古发掘。本次发掘集中于遗址北端,主要围绕村民修鱼塘挖出的取土沟布方,共布5…[详细]
松溪口贝丘遗址位于沅江中游的辰溪县火马冲镇大桥村,西北距辰溪县城20公里。该遗址于1984年文物普查时发现,是传说中的“辰州文化”遗迹,该遗迹早期距今7800年,晚期距今6600年,发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龙、凤图腾、象形文字等,把中华文明5000年文明史向前推进了3000年,使流传上万年的“辰州文化”找到了实物证明,这是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一个里程碑式的新发现。2019年3月,松溪口遗址入选湖南省…[详细]
征溪口遗址西距辰溪县城约12公里,在征溪与沅江交汇处的二级阶地上,地表高出沅江水平面约20米(图一)。该遗址于1986年文物普查时被发现,总面积近万平方米。遗址总面积近万平方米,实际发掘面积88平方米。遗物以陶器为主,石器次之。陶器又以罐类为主,其次为釜、钵、簋、盘、碗等。该遗址的年代为距今6800~5700年。2019年3月,征溪口遗址入选湖南省第十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详细]
湾遗址位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泸溪县浦市镇北郊,沅水左岸一处低矮台地上,在武陵山脉深处。2017年,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首次主动性考古发掘。该遗址自新石器时代以来,一直有人类繁衍生息。其中,新石器时代高庙文化遗存最为丰富。泸溪下湾遗址原名“下庵”,地处沅水中游,隶属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泸溪县浦市镇印家桥社区,为新石器时代中期高庙文化遗址。遗址位于浦市古镇北郊,座落在沅水左岸(西侧)…[详细]
水口山江洲遗址是目前为止衡阳市的所有考古中发现最早、具有重大的文物考古和学术研究价值的古迹。它位居常宁市水口山镇的一个小州村,坐落于三江交汇处。此遗址中有全国罕见的距今约有12000年前的建筑群;拥有西周高等级的大型村落遗迹,发现的冶炼、铸造青铜器的作坊遗址,提前了湖南的冶炼史二千年,是迄今为止湖南的最雄伟壮观的一座西周古城遗址。2019年3月,江洲遗址入选湖南省第十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详细]
兔子山遗址位于益阳市赫山区铁铺岭社区,总面积约46.37亩,已进行考古发掘区域面积29.67亩。2013年4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湖南省考古所与益阳市文物处联合对该处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目前已发现古井16口,出土了15000余枚简牍及大量瓦当、漆木器、铁器等生活、生产器具。2014年4月9日,兔子山遗址入选201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该城址未间断地保留下了楚、秦、汉、三国乃至唐宋时期的遗迹遗…[详细]
茶陵县地处湘赣边界、罗霄山脉西麓,总面积2500平方公里,古因陵谷多生茶茗而称“茶乡”,后因炎帝神农氏崩葬于“茶乡之尾”而得名“茶陵”。茶陵早在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置县,宋代曾为军,元、明、清曾为州。据相关记载和考证,境内城池较多,自东往西逐渐迁移:早在战国中晚期,在距现县城东北49公里的晓塘村修筑了楚国东南部的防御和对外扩张重要军事城池——晓塘古城;西汉初期,茶陵候刘沂在今火田镇修筑“茶…[详细]
古城郭城址位于柏坊镇东白村境内,距常宁市区20余公里,处在湘江南岸一椭圆形台地上,城址本身包括城墙、护城河、城门等结构及建造工艺,现如今其原护城河依稀可辨,土城墙环台地一周,长973米,城址南北最宽处156米,文化堆积层丰富,出土有简瓦、陶片等。城址于20世纪80年代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被发现。普查人员根据《同治常宁县志》记载认为其为三国吴废帝孙亮太平二年(257)所建,分析耒阳县地所置地为新平县…[详细]
位于大浦镇堰桥村遗存的堰城城址,其完整的夯土城墙、护城壕沟、地下文化堆积等,在我省汉代城址仅此一处。堰城城址地处衡阳盆地东北边沿,位于大浦镇堰桥村中部,当地小地名“城里院”,其坐落处地理环境属山间平地,地域宽广,地势由南向北微微倾斜,缓缓延伸至湘江之濒。从小生活在附近的村民陈从伟告诉记者,原来城墙比现在要高,后来在六、七十年代,村民对城墙进行挖土施肥,高度降低了许多。目前,生活在堰城城墙里的还有三…[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