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湘阴县城湘江东岸美丽的滨汀大道马王?地段(原县政府大院后门,现岳州窑商业街西端),耸立着一座仿古城楼,它就是2003年兴建的“岳州窑遗址博物馆”。打开中门是宽敞明亮的大厅,映人眼帘的是正面墙上嵌挂的用黑色蒙古石阴刻的《岳州窑记》及岳州窑精美器物的展橱。大厅中央,小锈钢护栏护着长4米,宽3米的特大玻璃罩。透过玻璃罩,打开地下灯,一条由北向南的隋代龙窑呈现眼前:那一排排摆得整齐的匣钵和匣钵巾存留的器…[详细]
据史书记载,零陵古城始建于公元前124年,时为泉陵侯城,后为泉陵县邑。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为零陵郡城。唐代建子城,城厢格局形成。宋嘉定间,刺史赵善谧增修里城,绍兴、开庆、景定年间三次修葺,筑砖质城墙,增两廓。明洪武六年(1373年),拓建砖石城,城厢周九里二十七步,高三丈余,阔一丈四尺五寸,雉堞2942个,城门七:东、南、西、北及太平、永安、潇湘,增建镇永、望江、德胜、五间四座城楼。古城历…[详细]
磨形窑遗址宋元青白瓷窑址。位于耒阳市磨形乡瓦子坳、虾塘、青陂、瓦子窝、老背山、栾岭、窑门前、南塘、凤形山等地。诸窑均烧制青白瓷,故概称磨形窑。器形多为碗、杯、盘、灯、碟、壶,瓶、炉等,均采用覆烧法。壁细薄,透亮,多芒口,圈足露胎或施开片满釉,器心也有露胎的作风,釉色白中泛青或泛黄,外壁常印仰莲纹、折波连珠纹、龟儿连花纹、勾连云雷纹、回字纹、竹叶纹、梅花纹等。在瓦子坳瓷窑出土的窑只.垫钵内发现有淳祐…[详细]
唐家窑,位于湖南省祁东县归阳镇,初创于唐末五代,极盛于南宋,是一处规模较大的制瓷窑厂,是继长沙铜官窑之后最能体现湘江流域制瓷业成就的典型窑厂之一,专家将其命名为唐家窑。2015年6月26日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排业务人员对祁东县归阳唐家窑遗址进行了为期17天的考古调查,于2015年7月12日完成了野外调查工作。经本次考古调查,初步确定了归阳唐家窑遗址的位置、范围与面积、堆积状况、年代与文化面貌,基…[详细]
召伯窑址:一座见证邵阳兴起的千年古窑西周召伯,甘棠布政,春秋白善,垒土筑城,说起邵阳的建城历史,大家都知道,距今已有2500多年,不过大家有没有发现,邵阳很少有大型人类活动遗址,难道这2500年,是嘴上说说的吗?不过,最近一项考古发掘很好的回答了这些疑问,那就是召伯窑址。上月初,在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张兴国带领下,经过23天的辛勤努力,对召伯窑址进行了一次考古调勘,许多重大发现为破解召伯窑址历…[详细]
鹞子尖古道,位于黑茶之乡湖南省安化县江南镇境内。古道从江南镇黄花溪村的缘奇桥起,至江南镇资江岸边五福宫码头止,全长30公里。鹞子尖古道主要节点由南向北分别为:缘奇桥-大坪歇伙铺-鹞子尖石板路(甘露亭、义冢、古碑、摩崖石刻、孟公庙)-爵公桥-洞市老街-永锡桥-思贤桥-江南镇资江边(良佐茶栈、德和茶行、江南梁家码头、五福宫码头)。鹞子尖古道全面涵盖了湘西梅山茶产区茶源地的茶叶生产、茶叶运输、茶叶加工、…[详细]
外兴窑是铜官古镇唯一一座尚在使用的古龙窑,它依山傍水、靠山坡顺势建造。该窑长56米,西侧设两张窑门,东侧设六张窑门,共有窑眼56对,穿着完整的“龙袍”,十分壮观。外兴窑用土砖筑成隧道,分窑炉头、窑床、窑尾3部分。龙窑窑背两侧相隔50厘米左右开一对火洞(俗称鳞眼洞),作为投放燃料和观察火候的窗口。龙窑从装坯、烧毕到开窑取货一般为一星期左右。外兴窑的琉璃制品质量上乘、广受欢迎,还留下了一个传说:原来陶…[详细]
君山青砖窑(君山明代南京都城城墙砖官窑遗址)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君山区许市镇,是明代洪武年间营造南京都城时朝廷钦定的烧制都城城墙砖的窑址群。君山青砖窑共发现42处遗迹点,分布在横垱湖东北岸与白浪湖西南岸的二、三级台地。多为馒头形、鹅蛋形两种型制,窑体有火塘、烟道、窑床等。发现的城墙砖均制作规范、精细,表面平整光滑,色泽青亮,规格尺寸不尽一致。砖铭皆模印于砖的一侧或两侧,内容主要为负责监制的地方长官、烧…[详细]
长安营位于县境西南面,南山脚下,这里是湘桂黔三省交界之地,地势险要,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清朝政府为保长治久安,在此建署屯兵,取名长安营,俗称“宝庆二府”,史载最多驻兵达8000多人,曾盛极一时,至今尚存长安营古城、跑马场、校兵场遗址及古街道,长安营自此留住着满族。现主要包括大寨风情文化村、东晋人工古杉群、长坪红军纪念碑、岩寨延季蔬菜基地等景点。在大寨风情文化村,可以喝到侗族油茶,听到侗族山歌,看到侗…[详细]
桐木岭矿冶遗址位于桂阳县仁义镇大坊村和浩塘镇桐木岭村交界处,遗址面积约11万平方米。遗址中心部位有一个炼渣堆积形成的山体平台,台面略呈三角形,东西长度约100米,南北长度约50米,面积约5000平方米。站在高处可以清晰地看到整个区域呈“品”字形,分成3个不同的功能单元——一个焙烧单元和两个冶炼单元。冶炼单元中有1至3个冶炼作坊区,每个冶炼作坊以槽形炉为主体,分布着搅拌坑、洗煤坑、沉淀坑、提炼灶、堆…[详细]
这是一条保存完好的古驿道,名称“湘安古道”,起点湘(潭),终点安化梅城。这条古道虽然蜿蜒曲折,三尺来宽,却是古代大梅山地区进出的主要通道。此古道未见县志、族谱记载。其名,根据仍残存于古道上的光绪三十一年(1905)《复修半排上乐善亭碑记》,当地人现称呼该道路为“湘安古道(湘乡至安化)”。现存完整古道7.5公里长。宽度均匀,为1.3米(符合清代古制的“三尺三”)。台阶长约1.3米,宽约50厘米,高度…[详细]
竹田湖商代墓地位于津市监狱四大队的一处台地上,是一处商代晚期墓地。1990年9月农场修建安全台时从淤泥下部深处挖出M1,出土铜觚、铜爵各一件,青铜器上饰饕餮纹、云雷纹等精美纹饰,造型和风格具有典型的中原商文化晚期风格,在墓葬填土中还发现有陶片。该墓地发现的商墓是湖南发现的第一座商代铜器墓。墓0-土的青铜器风格与中原地区同时期同类器一致,其组合形式也是中原商墓最基本的组合形式。竹田湖商代墓地对于研究…[详细]
白龙泉汉墓群位于津市市区以南约5公里的新洲镇,石子岭东南麓,肖家湖以西,与雷家湾墓群隔湖相望,又与石子岭墓群绕山相接。该墓地于1986年在全省文物普查工作中调查发现。1992年配合湘北公路建设,在肖家湖西岸及山坡上清理两汉时期墓葬数十座,出土各类文物数百件。其中肖家湖17号西汉墓出土青铜礼器两套和精美的釉陶器数件。特别是该墓地东汉墓葬较密集,墓葬规格、形制较高。现沿石子岭南麓至山峪洼地还分布有三座…[详细]
刘家岭壁画墓于2010年发掘,墓葬内甬道、墓室皆有精美壁画,真实形象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丧葬习俗。该墓葬是唐代以后北方贵族南迁的重要历史见证,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位于中国最南端的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壁画墓,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研究价值。该墓是继新化和新邵发现古代壁画墓之后的湖南第三处古代壁画墓,而且是湖南境内保存最为完好的古代壁画墓,该墓由墓道、甬道、墓室三个部分组成,总长14米,高3米,占地面积经50平方米。墓道为土坑竖穴,长约700厘米,前端宽128厘米,后端宽176厘米,深232厘米。墓道底部后端的甬通比较平坦,内长116厘米,内宽190厘米,内深190厘米。由于该墓没有发现留有墓志铭…[详细]
青史留名的青文胜墓位于南禅寺大雄宝殿左侧民房外。新增添了市保碑和后裔重修的光荣碑。墓茔占地2000平方米,经过了后人的修复。墓碑看上去是老的,刻有“青惠烈公之墓”、“大明洪武二十四年奉旨御葬”、“清康熙十八年阁邑人士刊立”碑文,此墓碑旁边还立有题款为“前国务总理兼财政部总长清翰林院编修熊希龄敬撰”的颂德碑,碑文用工整秀丽的行书刻就。在大墓的花岗岩护栏外面,还有两块与此有关的石碑,一块是青文胜后人所…[详细]
龙泉寺建于唐开元五年(718),毁于1958年,仅保存寺后及明方冲等十四座舍利塔。1992年何育秀、奉孝盛等人筹集资金修复,占地586平方米。寺周山势纵绵,有如九龙朝拱。寺下,岩石之中喷出一股清泉,近听犹如龙吟,远视好似蛟龙喷水,常年四季流量不增不减,六天暴雨,泉水不浑不浊,夏日水如冰水,十分可口;冬寒胜似温泉,可沐浴健身。每到炎夏,一至二次泉水呈黄色粘液,恰似活龙吐涎,据传乃巨龙戏水而成。故称此…[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