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6月8日,第四批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公布。 |
时代:北宋宋陵采石场:宋陵,即宋代皇陵,位于西京巩县(今巩义市)境内。以今芝田镇为中心,南北15公里,东西10公里。在此范围内,按照埋葬的先后顺序,可分为五大陵区,即西村陵区、蔡庄陵区、孝义陵区、八陵陵区、回郭镇陵区。宋陵所用石材,多取自今偃师市南部山区。现存的宋陵采石场遗址,位于大口乡四道沟沟口附近的二条山谷内,谷内石壁上,可以看到因采石所造成的断面以及大大小小的采石坑。另刻有采石题记六处,字迹…[详细]
文集遗址位于平顶山市叶县常村乡文集自然村西南。遗址大体处于澧河北岸的二级台地上,总面积约为60万平方米。2006年5月至2008年10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平顶山市文物局、叶县文化局组建考古队,对叶县文集遗址进行了较长时间与较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发掘面积达11300平方米。共发现各类遗迹1470多个,有建筑基址、房基、灰坑、窖藏坑、灰沟、道路、地灶、火池、砖池、水井、地道、墓葬。其中,最为重要…[详细]
前后户遗址新石器时代河南省汝州市陵头镇前、后户村西侧,荆河东岸台地上前后户遗址东西300米,南北800米,面积240000平方米。1974年临汝县文化馆、1984年汝瓷博物馆先后对该遗址进行调查。发现遗址北部为裴李岗文化,南部为仰韶文化。根据采集到的标本,专家们一致认为该遗址是一处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裴李岗文化及仰韶文化并存的遗址,有些典型的器物属于新郑裴李岗文化和黄河中下游仰韶文化的庙底沟类型。由…[详细]
时代:新石器时代至夏李楼遗址位于汝州市杨楼乡李楼村西北200米,东距市区约23公里,北距汝河约1公里。遗址附近村民称该地为柏树圪。原为圆形土台,现在为略高于周围地面的长方形坡地,东西宽670米,南北长660米。目前,遗址发掘面积约300平方米,共清理出房基6座、墓葬12座、灰坑15座,复原陶器82件,此外,出土陶器、石器、骨器、角器、蚌器等遗物250余件。该遗址地层堆积厚达3—4米,局部灰坑深达5…[详细]
永安寨遗址位于安阳殷都区南士旺村西约1公里的一块高台地上,遗址平面为椭圆形,东西长约100米,南北宽近50米,总面积约5000平方米。在永安寨遗址中,有较大的灰坑、袋状窑穴、数目众多的半地穴式房屋基址等遗迹后人大量的陶片、红烧土块、石器等遗物。从采集的遗物观察,此遗址的上限为龙山期,下限可以延至西周及战国时期。 永安寨遗址在2004年11月19日被公布为安阳市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在2006年…[详细]
渔洋村遗址(含明清民居建筑)新石器时代安阳县渔洋村坐落在风景秀丽的漳河岸边,北望河北,东有平原,西为丘陵。四周村村相连,远远望去,渔洋村与其它村子没有什么不同,是个极其普通的小村庄。但只有走入其中,你才可以从一砖一瓦中感受厚重的文化。曲曲折折的青石板一路延伸,直到我们看到一座用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精美鹅卵石搭建的古寨门。从寨门上依稀可见的碑文可以看出此门曾在乾隆五十五年重修过,遂沿用至今,而究竟它…[详细]
刘庄遗址,位于河南省鹤壁市淇滨区大赉店镇刘应村,是新石器时代的古遗址,为夏商周断代提供了可靠的资料。遗址位于淇河北岸的第二、三级阶地之上,南水北调中线干渠662公里处。东距京广铁路300余米,紧邻铁路以东的鹤壁市新城区。遗址位于淇河北岸的第二、三级阶地之上,地理坐标东经114°15′,北纬35°44′,海拔高程在104~108米左右,淇河自西向东从遗址西部、南部环绕而行,属卫河流域。遗址面积30余…[详细]
王庄遗址是一处保存较为完整的小型聚落遗址,大体可分为早、晚两期,从地层及陶器演变序列方面分析,早、晚两期是一脉相承、连续发展的。王庄遗址的面积虽小,但与太行山东麓华北平原的其他同时期的遗址相比,有四特点:1、遗址紧邻太行山,西距太行山大约只有3公里,但距河流较远,南部最近的河流沧河距遗址约有1.5公里,这里的居民所依靠的水源应是遗址北部的一泓泉水,因此这应是一处滨泉居龙山文化晚期遗址。从遗址上直接…[详细]
时代:西周至汉琉璃阁位于河南新乡辉县市区内,原名文昌阁。琉璃阁所在的地表为一个岗台地貌,地下为一处面积达12万平方米的古文化遗存,集商代遗址、殷墟墓葬、春秋战国至汉代墓葬等5个时期遗存于一身,地下埋藏丰富,文化堆积上下连续达1000多年。琉璃阁遗存为中原地区十分罕见的大型古文化遗址,正因如此,这一带的考古工作起步较早。发掘殷墓3座、战国大墓5座,春秋、战国中小墓23座,汉墓25座,获精美文物108…[详细]
重门城遗址位于辉县市高庄乡大史村西北隅600米处。亦名方城遗址,是曹魏少帝曹芳早年的王宫(齐王宫)和嘉平六年(公元254年)被司马师废黜之后的齐王幽宫遗存。据勘察,遗址的南城墙上原设有城门,其他三面的城门设置情况不详,北城墙保存基本完好,西城墙南段残失,南墙与东墙不存。西、北、东二面原有城壕。北城墙长约300米,宽约80-135米,高5-8米;西城墙残长280米,宽30-100米,高3-4米。在西…[详细]
郗城遗址位于沁阳市柏香镇贺村西北。根据地貌调查,郗城地处一高台地上。潴龙河(济水)从城东北侧向东南流淌,经对古城址进行多次调查,郗城始建于西周,春秋、战国增筑沿用,汉代废弃。2006年6月8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历史地名辞典》注:“一作絺邑。在今河南沁阳县西南。周襄王时赐其邑于晋。”《说文解字·段注》云:“郗,周邑也,在河内今沁阳。”《水经注论》云:“济水又东南,…[详细]
浊鹿城遗址为第四批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浊鹿城遗址,是汉献帝退位后,以山阳公身份所获封国的都城遗址。浊鹿城又名浊城、清阳城、北修武城,遗址在今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东北李固村南。…[详细]
该遗址位于濮阳县五星乡高城村北。20世纪60年代,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就十分关注卫都帝丘遗址,并组织人力到此进行调查。以后考古工作者又对该遗址进行多次钻探和初步发掘,发现四面城墙等遗迹。2005年,进行大规模试掘。该城面积约916万平方米,城墙保存完好,是一个由龙山文化、商、西周、春秋战国、汉几个时代夯筑层叠压的古城址。整个城址平面形状为长方形,城墙之外有一周护城壕。东周时期城墙的修筑过程设有祭祀…[详细]
西水坡遗址位于河南省濮阳市,为新石器时代经东周至汉代的遗址。1987年5月,在西水坡发现大规模的古墓葬群,包含仰韶、龙山、东周和汉代等几个时期的文化遗存,尤以仰韶文化最为丰富。其中45号墓最为显耀,墓主人的东西两侧分别摆有蚌塑龙虎图案,经科学鉴定,距今已有6400多年,其中龙的形象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时间最早、体型最大、形态最逼真的龙形象,被专家誉为“中华第一龙”。-据历史记载,卫国故城消失于汉代…[详细]
时代:新石器时代许由寨遗址位于鄢陵县陈化店镇许由村及其周围,南临玉带河,西临老潩水。该遗址高出地面约5米,文化层厚3—5米。许由寨遗址遗迹、遗物丰富,由于该遗址保存状况较好,遗迹、遗物均在遗址中部分寨墙处有所暴露。考古工作人员在许由寨遗址发现的遗迹有灰坑、墓葬等,灰坑有筒形坑、袋状坑和不规则形坑等,墓葬为小型土坑竖穴墓;发现遗物有石器、陶器等,石器有铲、斧、镞、刀、梭等,陶器分为夹砂陶和泥质陶,还…[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