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城城墙遗址位于襄樊市樊城老街区,明、清时期。现存定中门、屏襄门、柜子城。定中门是樊城的北城门之一,位于人民路西侧,砖拱发券洞门;屏襄门俗称鹿角门,位于东风路西侧,也是樊城的北城门之一,为石拱城门洞;柜子城为樊城西面的一座子城,现仅存夯土所筑的城墙,残高5米、宽20米、长40米。(第四批)…[详细]
卧牛山寨(团山寺)位于南漳县东巩镇东南14公里处,是湖北省荆山生态旅游区主景区之一。依山而建的古城墙全长7.5公里,全部由块石垒砌而成,设有东、南、西、北四个重要关口,城墙高5米,宽3米,烽火台、炮台、防御工事掩体、点将台、骑兵阅马场(5000平方米)、步兵操练场(4400平方米)、小校场(1000平方米)等保存完好,共有石屋300余间,属典型的三国古战场遗迹,山寨中古石刻碑文上“关圣人收周仓处”…[详细]
鸡鸣城遗址位于公安县狮子口镇龙船嘴村和王家厂村交界处。该遗址为一新石器时代城址,平面略呈圆角梯形,南北长约480米,东西宽330-430米,面积约18万平方米,距今5000多年。城垣外有城壕。城内高地沈家大山一带有厚达2米以上的文化层。城东南100米外也发现一处小型遗址,文化层厚1米以上。城址范围内采集有大溪文化至石家河文化时期的文化遗物。鸡鸣城遗址对研究江汉地区远古时代的社会发展水平、生态环境、…[详细]
聂家河古兵塞遗址位于宜昌市夷陵区聂家河村一、二组羊岭头,明、清时期。兵塞建于孤峰岩石上,范围25公里,依地势布局,均为石块垒砌,石墙厚12-1.5米,护城墙内壁修有50厘米宽的哨巡走道,石墙每间隔3米设有了望口。塞内砌有兵室、战壕、箭垛、烽火台等军事设施。(第四批)…[详细]
南襄城遗址位于远安县洋坪镇南襄城村四组百担丘大片农田中,时代为战国至汉代,城址为不规则的长方形,南北长900米、东西宽300米、面积27万平方米。城址现残存北城墙和东城墙,长213米,墙宽21米,高1.9米,为夯筑而成,城内有大量的战国至汉代的瓦块及陶片,陶质以泥质灰陶为主,泥质红陶次之,器形有鬲、豆、盂、罐、纺轮等,出土有青铜剑40余把,最长的一把达62厘米。在残城墙东南500米处发现一口深10…[详细]
香炉石遗址位于长阳县渔峡口镇,夏、商、周时期遗址。面积700平方米,历年发掘共获得石器、陶器和铜器等文物近万件,并发现一批早商时期的巴人墓葬。(第四批)…[详细]
青龙泉遗址位于郧阳区杨溪铺镇财神庙村,该遗址于195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队在配合丹江大坝一期工程文物保护时发现。2002年11月7日,青龙泉遗址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青龙泉遗址的文物保护与考古发掘工作对开展长江与黄河流域,中原、关中与江汉地区南北文化交汇地带,文明起源阶段的考古学文化及相关学术课题的研究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详细]
马家垸城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五里铺镇显灵村古河道的东岸,1989年10月发现,为新石器时期古城遗址,距今4500年左右。是我国中南地区规模最大、年代最久、保存较完整的古城遗址之一。城址呈长方形,南北长600—700米,东西宽300—400米,总面积约50万平方米,城垣为土筑,夯层清楚。城垣内筑护坡,一般宽5米,城垣外坡陡直。城垣外有护城河,东、南、西、北各辟一城门,其中西城垣及东城垣还设有…[详细]
荆家城遗址 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毛李镇付黄村,为新石器时期遗址,距今 6000— 6500年。遗址西倚一座自然土岗,东、南、北三方均为平坦的稻田,遗址处在高出三面稻田 8米左右的平岗上,极像一座平地拔起的城池,因此,当地群众一直沿袭称之为“荆家城”。城址四方各有一门道,分别为东城坡、南城坡、西城坡和北城坡,其中东、南、北三面早期为低洼地带,似为周河(护城河),在西南部曾筑墩设桥,供人通…[详细]
位于黄州区禹王街道办事处禹王城,面积约翰1.5平方公里。城址平面略呈长方形,南北长1280~1420米,东西宽610~740米。城垣宽8~15米,残高5~8米,夯层厚0.1~0.25米,城垣四角外有面积约150~250平方米、残高5~8米的夯筑贺形台基。城内出土东周遗物有铜剑、戈、锛及蚁鼻钱,陶片以泥质灰陶为主,夹砂红陶次之,纹饰有绳纹、弦纹,器形有鬲、豆、罐、钵等;汉代遗物有泥质灰陶和瑳砂灰陶绳…[详细]
位于黄梅县王埠乡湖口闸村东500米,新石器时代,省文物保护单位。面积约2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7—1米。1983、1986年共发掘700平方米,其中包括同期墓葬36座。出土石器有锛、凿、刀、铲、钺、镞;玉器有璜、玦、笄;陶器以夹砂红褐为主,泥质黑陶次之,有少量彩陶,纹饰有弦纹、刻划纹、附加堆纹、篮纹及缕孔,器形有鼎、鬶、豆、罐、壶、杯、盆等。…[详细]
新店土城遗址位于赤壁市新店镇土城村,南临潘河,东、西、北三面为小丘陵。1999年~2006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后7次调查、钻探和发掘。遗址由大小土城及城址北部的王家岭、花园岭、祝家岭三处墓地构成。发掘共揭露面积4153平方米。大城为战国时期,小城为西汉时期。城墙均为黏土夯筑,城墙周围有护城壕,现存大城与小城重叠西南角和西垣南段大部分。土城城外分布有王家岭、花园岭、祝家岭三个墓地,整体保存较好,…[详细]
施州城墙遗址位于恩施市六角亭老城区,明、清时期。系施州府建筑的城墙,现存西门、南门两个城门和数段城垣。西城门门洞、南城门门洞保存较好;城墙系土筑,始建于宋代,明、清重修。(第四批)…[详细]
安居城址位于随州市安居镇王楼村,东周至汉代城址。城南北长约190米,东西宽约170米,东、北、西三面城垣保存较好,均高出地面近1米,城东南角发现一处夯土台基。…[详细]
陈献甲墓,又名献甲花坟,位于浮屠镇西南5公里的献甲村。墓地为蛇形山丘,花坟座落在“蛇”嘴,乡人称之为风水宝地,名曰“王侯(蛇)吐信”。该墓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建筑面积200㎡,由牌坊、前室、祭坛、墓室、墓碑、护栏等部分组成。均以青石为材料,雕有“双凤朝阳”、“犀牛望月”、“鹿鹤同春”、“鱼跃龙门”等等鸟兽虫鱼。工艺精湛,形象逼真,堪称艺术珍品。石碑坊高7米,三门,宽约15米,宏伟壮观。墓主陈献甲,为…[详细]
安乐堰墓群位于南漳县武安镇安乐堰村,距县城28千米。北与南漳县九集镇温家畈村接壤,向南2.5千米处是蛮河。墓群于20世纪50年代发现,自90年代发现后经多次调查。墓群分布在两座相距1.5千米的土岗上,共发现墓葬200余座。墓葬封土一般高20米左右,其中封土堆底径达百米的有十余座。分布面积约5平方千米。l957年,重修“白起渠”时,在一座墓葬0土了“蔡候朱之缶”青铜缶。安乐堰墓群墓葬数量多,等级高,…[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