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批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4月) |
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北河下25号。始建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同治十二年(1873年)上海法籍神父来扬聘请扬州工匠建造,教堂坐西朝东,占地面积2080平方米,建筑面积1302平方米。大门为中式水磨砖砌门楼,上嵌石额,刻“天主堂”三字。教堂为中世纪哥特式建筑,两坡顶,屋尖竖铜十字架,正立面有三拱门,两侧有钟楼。堂内用簇柱,窗户镶嵌彩色玻璃,装修精致华美。教堂以南有北向神父楼一座,保存完…[详细]
陈去病故居同里镇三元河畔,有一条石板小街三元街,往西不远处,便是陈去病故居。大门面街临河,罩墙高耸,环静幽静。陈去病故居是一处古朴平常的清代居名,占地一千三百六十四点平方米,门楣上方原有“孝友旧业”匾额,进门见有半亭、家祠旧迹,百尺楼、浩歌堂等建筑,历经风雨沧桑,垣几近残危房。进门朝东有一月洞门,楣额“绿玉青瑶馆”五字,已是青苔微绿。据载,绿玉青瑶馆初建于1932年,距今已有六十多年。故居原占地二…[详细]
如皋公立简易师范学堂旧址时代:1903地址: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古城东南隅学堂建于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为全国第一所独立设置的公立师范,创办人为清翰林院编修(民国初任江苏省议会议长)沙元炳。沙在协助南通张謇创办“通州师范学校”的同时创办该校。建筑格局参照日本宏文学院图样,融合中国书院风格。一百多年来,保持了原貌、原址、原办学方向,有“师范教育活化石”之称,近5万名学生分布于海内外各地。200…[详细]
通州天生港大达轮步公司旧址位于南通市天生港。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张謇建立通州大生轮船公司,购置轮船,开辟通沪航线;光绪二十九年,在唐闸建大达内河轮船公司;光绪三十年,筹建天生港大达轮步公司,次年又在上海十六铺建立大达轮步公司,并在天生港建“通源”、“通靖”两座趸船码头,近代航运日趋兴隆。两座码头与古老的泽生街共同构成天生港古港风情区。1995年4月,通州天生港大达轮步公司旧址被公布为第四批…[详细]
周恩来童年读书处旧址位于江苏省淮安市清河区漕运西路由周恩来童年故居和陈家花园私塾馆组成,1988年3月5日对外开放,1997年李鹏题写馆名,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旧址是周恩来6-10岁随父母、嗣母在清河居住、读书的地方。在这里居住的四年里,外祖父万青选家的藏书为周恩来广泛阅读古今书籍提供了良好条件。生母万氏的持家处事、嗣母的倾心教育,对周恩来才智、人品、性格的养成,处事能力的干练…[详细]
顾正红烈士故居江苏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第四批1995年4月顾正红烈士故居1905年滨海县正红乡乡正红小街东南约两公里的篆河边上。这是一座普通农舍,为三间座北朝南泥墙草屋,木质门窗,占地面积仅为28.7平方米,故居大门左侧,镶嵌着一块大理石碑,上刻:“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顾正红烈士故居/江苏省人位/顾正红烈士故居/江苏省人民政府/一九九五年四月二十八日公布/盐城市人民政府立”。顾正红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详细]
徐州耶酥圣心堂位于徐州市区青年东路216号。是1910年法国传教士艾赉沃出资、德籍教士建筑师吴若瑟设计并主持修建的。教堂平面呈十字形,东西宽25米,南北长52米,屋脊高145米,高耸入云的三角架高达25米,总面积1258平方米。教堂以青砖青石构筑,室顶券成穹窿顶,而屋面为中国传统的抬梁式重檐结构。教堂的主要部分为前廊、礼拜堂、钟楼、音乐楼、更衣室等。最南端是由3个圆形拱门构成的前廊,前廊后部两侧…[详细]
丽则女学校位于南濠弄东端,与退思园仅一墙之隔。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2月由退思园园主任兰生之子任传薪创办并任校长。丽则女学校址有校门、国耻纪念碑、教学大楼组成,1995年4月19日经省政府【苏政发[1995]48号】批准列为第四批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为吴江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光绪三十三年(1907)春,女校增设女子艺术教育,开设艺术专修课。宣统元年(1909)开设师范专科班(师范班即…[详细]
东明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位于东台市区玉带桥南。东明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老电厂),位于东台市区玉带桥南,1917年由清末状元、著名实业家张謇先生亲手创办,是苏北地区最早的发电厂之一,也是我市最早的工厂之一。1995年4月19日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张应春烈士墓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市北库乡。张应春,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11月11日生于吴江县黎里葫芦兜村(今黎里镇北厍社区黎星村)。这一天,是农历十月初一,农谚中有云“十月芙蓉应小春”,故取名为蓉城,字应春,号秋石。张应春从小就读于本村私塾和国民初级小学,后随父进入黎里女子高级小学学习,由于勤奋刻苦,各门功课都颇为出众。民国八年(1919),她考入上海两江女子体育师范专门学校,很快地接受了…[详细]
现为南京博物院,是中国第一所由国家兴建的现代综合性大型博物馆。1933年4月,在国民党元老、著名学者蔡元培的倡议下,国民政府教育部设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办公地点设在北极阁中央研究院。中央研究院在人才和经费上对博物院支援良多。院舍工程进行一年多后,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敌机对南京频繁轰炸,一日数惊,建筑工程不得不于8月底停下来。抗战期间,中央博物院筹备处连同所属的文物,迁往四川、云南等地,几…[详细]
新四军东进泰州谈判处旧址位于江苏省泰州市陵园路122号。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鲁苏皖区游击副总指挥部设在这里。1939年至1940年,陈毅三赴泰州,在此与国民党地方实力派李明扬、李长江谈判,团结抗日取得成功。旧址原为西山寺(今泰州中学内),现存清构二殿。大雄宝殿,面阔五间21.5米,进深十一檩17.4米,硬山顶。前有月台,梁架有一斗九升斗拱。天王殿,面阔五间21.5米,进深七檩12.7米,硬山顶。梁…[详细]
新四军重建军部旧址相传泰山庙为兴化进士、吏部尚书李春芳所建。1941年1月25日,新四军于皖南事变后在盐城重建军部,同年2月27日新四军军部迁驻庙内。正殿为新四军司令部作战室,军参谋长赖传珠在此办公。后殿为藏经楼,-政委和王前夫妇分别住楼下东、西房内,当中为小会议室,-在这里主持召开过两次华中局高级干部会议,陈毅也在这里接待过外国友人希伯和罗生特。同年7月,日伪军发动对盐阜区第一次大“扫荡”,军部…[详细]
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殉难烈士纪念碑所在地是建湖县庆丰镇北秦庄。该碑高13米,顶端嵌有金色的五角星,五角星下是一面红旗,象征着在党的指引下,革命文艺大旗千秋万代永远飘扬。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创建于1941年春,院址设在盐城兜率寺和贫儿院,刘少奇兼任院长。全院分设文学、戏剧、音乐、美术四个系,一个普通班和一个少年班,共有师生400余人。正当这株文艺新苗茁壮成长之时,日、伪军集中了一万七千余人,由东台…[详细]
中共中央华中分局成立65周年来临之际,华中分局旧址纪念馆在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建成开馆,再现了老一辈革命家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历史瞬间,吸引了游客千余名群众和游客驻足观看。1945年10月25日,根据党中央的指示,中共中央华中分局、华中军区在淮安成立,邓子恢、谭震林分别担任华中分局正、副书记;张鼎丞任华中军区司令员,粟裕和张爱萍任副司令员。华中分局统一领导华中面积约2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2300余万…[详细]
南京中华门外菊花台上有抗日九烈士墓。墓园坐落在台的正南坡,墓丘面南,9座墓排成一字,似摺扇形,每座墓丘均以混凝土浇筑,平均长2.65米,宽1.85米,略为高出地面。这里松柏长青,象征着烈士们坚贞的爱国情操和崇高的民族气节,为后人所景仰。各墓均书刻墓主人的职衔和姓名,这九位抗日烈士的名字是:中国驻马拉总领事馆总领事杨光泩、领事莫介恩、领事朱少屏、主事卢秉枢、随习领事萧东明、随习领事衔领事杨庆寿、随习…[详细]
总前委旧址原为民国时期戴则均私人住宅,俗称“戴家花园”建于1934年。1949年2月24日,总前委迁至丹阳,驻进“戴家花园”。总前委是中共中央在淮海战役前线的代表机关,于1948年11月成立,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刘、陈、邓为常委,邓任书记。总前委负责领导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的行动,统筹淮海前线一切事宜。淮海战役结束后,奉中央军委1949年2月指示,继续行使领导中原和华北地区…[详细]
苏中七战七捷纪念碑位于海安县海安镇。1946年夏,在粟裕、谭震林的指挥下,以3万兵力迎击国民党12万正规军的大举进犯,在一个半月时间内,连打七战,每仗皆捷,歼敌53000余人,缴获--支14000余支,取得了驰名中外的“苏中七战七捷”。1988年,南京军区、中共江苏省委、省人民政府在海安建立了苏中七战七捷纪念碑,主体为一座高27米古铜式“刺刀”。“苏中七战七捷纪念碑”九个大字由姬鹏飞题写,其造型别…[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