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批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于1997年8月29日公布125处,另有2处调整内容,4处被撤销,其中古遗址11处,古墓葬16处,古建筑68处,石刻造像、摩崖题记刻6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24处,1998年11月30日公布1处增补。 |
张家堡双牌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年代:清公布时间:1997年8月29日张家堡双牌坊位于浙江苍南县平等乡张家堡村,与古石桥,榕树相依,构成了一处内涵独特的人文景观。双牌坊,石质结构,北为节孝坊,南为孝女坊,相距20米,呈“一”字型面东而立。形制尺寸和雕刻纹饰基本相同。四柱三间,面阔7.1米,通高5.3米,每柱侧脚置抱鼓前后合抱,四柱头置蹲狮。坊明间顶梁面额镂雕双龙纹,正中均嵌有题刻“钦旌”两字御碑,…[详细]
铁塔位于塔山云黄山麓的双林寺内,故名双林铁塔,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铁塔。双林铁于五代后周广顺二年(952年)朱宏基铸造于云黄山下双林寺内,原有两座,为八面5层,仿木结构,楼阁式,其中一座毁于战乱。留存这座仅残存2层,高2.15米,四周八面铸铁围栏,塔身铸有人屋、禽兽、佛家、花卉、水波等图案。形象逼真,栩栩如生。除局部生锈外,外表仍乌黑发亮。现残存三檐二层,高约2.20米.一层四面设壹门,另四面各铸9尊…[详细]
南屏塔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年代:宋、清 公布时间:1997年8月29日位于昌化镇东大桥南端50米。北宋熙宁年间建,清康熙六年(1667年)遭雷击,康熙二十年(1681年)重修。砖木结构楼阁式塔,六面七层,通高36米。塔基须弥座式,饰有砖雕。每层有腰檐、平座,均用斗承托。地面至三层为北宋原建。四层以上清代重修。塔身挺拔,结构讲究。塔顶为铁铸七重相轮。1992年重修,并重建副阶。…[详细]
瑞岩净土寺塔位于距黄岩城区25千米的北洋镇瑞岩村,塔系五层六面仿楼阁式砖塔,塔砖有“瑞岩院僧了性造”“至元癸巳”等字,初定为元至元三十年(1293)建造。塔北原有瑞岩净土寺,始建于唐,清同治年间寺废,留有大殿、放生池等遗迹。曾有日本僧人来访瑞岩净土寺。瑞岩净土寺塔,由塔座、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塔通高10.45米,塔座用方块条石错缝砌叠而成。塔身自下而上逐层递减,面宽亦逐层收敛。底层各面设拱形壸门…[详细]
位于绍兴市区城市广场东南隅(原西营大善寺内)。大善塔始建于梁天监三年(504年),南宋庆元三年(1197年),寺、塔焚于火。明永乐元年(1403年),重建寺、塔。今塔为明代建筑,高40米,六角七层,砖木混合楼阁式。塔顶为圆形大藻井,其上用铸铁覆钵盖顶,重约5000斤。缘梯登高,可鸟瞰绍兴古城全景。清咸丰年间,塔刹、腰檐、楼阁均毁于兵燹,塔身犹存。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原建于大善寺内,故名。今寺毁塔存。…[详细]
发宝象龙塔立于武义县城东北金安山上,始建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2),竣工与万历三十六年(1605)。塔名取叶经上“狂象无言问老龙”之意。发宝象龙塔为砌体,仿楼阁建筑形式。平面六角形,共7层,高42.26米。塔身逐层收分,每层相闪错开辟窗。腰檐用平砖和菱角牙子相同叠瑟,层层挑出。塔内用砖砌出踏道,转虚其中,盘旋而上。塔顶用传叠瑟逐层收缩而成。每层塔内都有不同朝向的牵木,牵木上铺设木地板,大大加强了…[详细]
报本塔位于平湖市当湖街道东湖公园沙盆圩上。清代寺观塔幢。俗称“平湖宝塔”或“东湖宝塔”。始建于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后经多次重建、改建、修葺,现存之塔竣工于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属楼阁式文峰塔。报本塔由石质台基、砖木结构塔身和铁制塔刹三部分组成,通高49.39米,底径8.18米,内径3.58米。塔身系仿木砖结构,平面呈八边形,高五层,东、南辟券门可以进出,其它面设假券门。两层之间外壁以…[详细]
浙江绍兴上虞之九狮桥位置:绍兴上虞市丰惠镇西南500米年代:嘉定七年——元至正——明万历1997年列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清乾隆五十七年刊《绍兴府志·建置志二·闗梁·上虞县》记载:九狮桥(於越新编)在县东等慈寺前(上虞县志)。元至正中重建洞桥。(黄和中九狮桥诗:几年危蹬倦攀跻,叠石成功信可稽。楹列九狮留旧事,车乘驷马待新题。长河俯瞰多飞鹢,高岸横列有断蜺。多谢老僧能起废,尽针胜揽付招提。)按嘉泰志云等慈寺桥在县东一里即九狮桥也。清光绪十七年刊《上虞县志·桥渡》记载:九狮桥在县东等慈寺前(於越新编),歳久圮。元至正癸未寺僧永贻、良玉、普益、似蘭、大逵等募缘重建洞桥(正统志),沈奎刊补云,九狮桥题字…[详细]
恩波桥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年代:明 公布时间:1997年8月29日位于富阳镇富春路与富春西路交接处。原为木桥,建于何时不详。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县令施阳得改建为石桥。清顺治、康熙年间曾两度重修。三孔石拱桥,东西走向,横跨苋浦。长57米,宽6米,净跨49米,中孔跨度18.4米,两边小孔跨度各为15.3米,下设分水尖。为敞肩弧拱,桥面用条石错缝铺设。两侧设望柱、栏板,望柱雕刻垂莲、莲蓬、…[详细]
迎仙桥位于浙江省新昌县桃沅乡(今南明街道)刘门坞附近的惆怅溪上,该桥系国内首次发现的近似于悬链线拱的古石拱桥。为我国最古的悬链线拱石桥。迎仙桥长29米,宽4.6米,净跨15.6米。悬链线拱桥型系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国外发明的世界先进桥梁科技。迎仙桥远早于国外应用了这项桥型技术。该桥在明万历《新昌县志》有载,清代道光时重修。该桥的桥名源于民间传说。相传东汉时吴县青年刘晨和阮肇入天姥山采药迷路。在刘门坞遇见了二位仙女,双结伉俪。不几日,刘、阮回乡,世上已是其七世孙时代。此桥因刘、阮在此遇仙得名。此桥位于刘宋诗人谢灵运开辟的“唐诗之路”通向天姥山的门户处,经历了数百年商贾军旅的穿行,至今安然无恙,足见其…[详细]
金清大桥年代:清金清大桥位于新河镇城南村。又称“寺前桥”。建于清嘉庆初年。五孔石拱桥,跨金清港。长64米,宽4.6米,高12米,中孔净跨为10.01米。拱券纵联分节并列砌筑。每个拱顶的桥面是平台,平台之间有10级石阶呈斜面相联,纵观整座桥身呈曲折状。桥上两侧置望柱、栏板。望柱共108支,柱头圆雕狮子、荷花、莲蓬等。两端有桥亭,四角攒尖顶。桥面铺砌别具匠心,每个拱顶都是平台,而平台之间则有十道石阶成…[详细]
通洲桥位于兰溪市梅江镇塔山脚村,跨梅溪。塔山村昔为金衢通往严州的咽喉,因苦于梅溪阻隔,村民群起建造了通洲桥。通洲桥原为木桥,建于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清嘉庆五年(1800年)毁于洪水,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易木为石。六墩五孔,圆弧形石拱廊桥。桥身全长84.8米,桥面宽4米,拱券矢高8米,净跨9米。拱券为纵联砌筑。桥面铺条石,两侧设条石护栏。桥上建廊屋21间,两端为重檐歇山顶门楼,飞檐翘…[详细]
西津桥位于永康城西,横跨永康江上。这里在600多年前是个渡口。著名的“西津晚渡”就出在里。每当夕阳西下,江面波光粼粼,立在船头,远处燕子低飞,眼前鹜鸭争游,景色分外艳丽,是永城八景之一。迄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始建成一座木造结构桥梁。此后屡坏屡建,最后一次修建于清嘉十二年(1807),并在桥头立了一块《西津桥志》石碑表彰。这次修建不仅已复旧貌,而且比先前更坚固更雄伟了。西津桥设计巧妙,造型奇特…[详细]
铁栏井(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年代:宋公布时间:1997年8月29日位于铁栏井7号。井栏呈圆形,内壁铁铸,下圈铸于北宋元祐六年(1091年),上圈铸于南宋庆元四年(1198年)。清咸丰元年(1851年)于井栏-以青石,口沿用扇形青石板平铺成环状,口径1.69米。井腹似瓮,用青石垒砌,深约5.6米,井水清冽,常年不枯。…[详细]
石灯柱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年代:明 公布时间:1997年8月29日位于城关镇月塘村下赵巷。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造。白石质。通高3.45米。上部为灯屋,前空后实,并在两则镂成“火”字形窗孔,内空可放置灯具;下部为灯柱,方形柱身,宽0.35米,厚0.29米。正面刻楹联一副“柱参巽地从今黎庶还淳,灯应奎光自此文风丕振。”背面刻款“大明嘉靖丁未(1547年)仲春之吉立”,两则刻捐建者姓氏铭文,…[详细]
石马山岩刻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年代:南朝 公布时间:1997年8月29日位于林溪乡溪坦村石马山西坡。岩面垂直,自地表高起6米,宽约10米。按自然界缝可分三组,第一组位北首,面积约高1米,宽2米,岩面损蚀严重。第二组位中部,是岩刻主体。面积约高2米,宽3米,阴线刻划佛塔一座,七层,高1.6米,每层刻佛像,中间三层还刻文字。塔两旁刻佛像、人物和“永定元年(557年)七月二十七日”纪年文字。第三组位…[详细]
双港桥贞节坊石刻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年代:清 公布时间:1997年8月29日位于新建镇双港桥村西50米。刻在七星宫后山西麓山嘴岩石上,为四柱三间五楼重檐牌坊式样。用半浮雕。宽3.70米,高4米。明间正中刻“圣旨”二字,额枋上刻“贞节”二字,下刻“旌表陶尔泰妻马氏坊”,柱上刻“缙云知县汤成烈儒学田希伊”及“咸丰十一年(1861年)孟秋三月□日立”。刻于清咸丰年间。据传后人无力建坊,故使用石刻方式…[详细]
英国驻温州领事馆旧址年代:1894位于江心屿。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增辟温州为通商口岸。次年4月,英国领事进驻温州。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建一幢三层西式楼房为领事馆。占地面积1309平方米,为三层砖木结构。面宽14米,进深11米,中间入口小厅设主梯,两边各六间,立面采用券柱式外廊,清水墙面,窗子砖砌拱券。1895年又扩建一幢两层楼房,坐北朝南,面宽11米,进深9米。如今,领事馆旧址“变…[详细]
亭旁起义旧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年代:1928公布时间:1997年8月29日位于城南10公里的亭旁镇胜和村。原为宁海县衙署。1872年改建成亭山书院,辛亥革命后改为亭山高等小学。1927年,农-动以此为据点,开办“平民夜校”,组织农民协会,从中发展党员,培养干部,为1928年5月的亭旁农民起义作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起义军和当地群众还成立了全省第一个苏维埃政权。亭旁起义历时二年三个月,是中国共产…[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