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6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有关规定,核定太原市童子寺遗址等178处不可移动文物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附后),现予公布。 |
于成龙故居及墓地时代:清地址:吕梁市方山县北武当镇来堡村(故居)吕梁市方山县峪口镇横泉村(墓地)于成龙,生于明万历十四年(1586),清代山西永宁州人,顺治十八年出仕,历任知县、知州、知府、道员、按察使、巡抚和总督等地方官,所到之处,皆有政声。死后追赠太子太保,谥“清端”,被康熙赞誉为“天下第一廉吏”。于成龙故居即为其幼年至44岁考取贡生之前在此居住,现存三座宅院。始建年代不详,现由其后人居住。第…[详细]
宿皇寺(第五批省保)时代:明、清地址:吕梁市临县第八堡乡麻峪沟村宿皇寺自然村东20米据民国6年《临县志》记载,宿皇寺原名皇宿寺,为观音寺的下院,后更名为宿皇寺。创建年代不详,元至元、明天顺、成化、隆庆,清乾隆、嘉庆、同治年间(1861~1875)屡有重修。现存建筑除正殿为明代遗构外,余皆为清代建筑。寺坐北向南,三进院落布局,现存文物建筑14座,中轴线从南向北依次建有戏台、韦驮殿、正殿;中轴线两侧各…[详细]
麻家堡关帝庙(第五批省保)时代:清地址:吕梁市文水县南庄镇麻家堡村据庙内清代碑载,始建于清康熙初年,清乾隆三十年(1765)、道光十年(1830)、十八年(1838)、同治五年(1866)、同治十三年(1874)、光绪三十一年(1905)均有修葺。坐北朝南,二进院落布局,中轴线依次建有山门、过厅、正殿,两侧建有东西耳殿、东西碑廊、东西配殿、东西厢房、钟鼓楼。庙外南侧依中轴线建有戏台,与庙宇相对而立…[详细]
开栅能仁寺(第五批省保)时代:明、清地址:吕梁市文水县开栅镇开栅村中能仁寺创建年代不详,据寺内石碣记载,乐楼、关帝殿为清代重建。2002年村民集资对该寺进行了修缮。坐北朝南,二进院落布局,中轴线由南至北分别为乐楼、关帝殿、正殿,关帝殿两侧建有耳殿,乐楼两侧建有东西侧门。现存正殿为明代建筑,其余为清代遗构。正殿石砌台基,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五檩前出廊架构。柱头斗拱三踩单昂,蚂蚱头耍头。关…[详细]
柳溪寺舍利塔(第五批省保)时代:清地址:吕梁市柳林县庄上镇辉大峁村李家庄自然村据塔周《永宁州柳溪寺新建舍利塔记并铭》碑载,柳溪寺舍利塔建于清代乾隆三十一年(1766)。原为柳溪寺附属建筑,现寺毁仅存塔。塔坐东朝西,通高约23米,八角八层楼阁式砖塔,由塔身、塔基、塔刹三部分组成。塔基平面八边形,由条形砂石垒砌;塔身平面八边形,八层,逐层收分,各层檐下仿木构砖雕额枋、斗栱、椽飞、勾滴等,每层檐下斗栱均…[详细]
三多村寂照寺(第五批省保)时代:明、清地址:孝义市高阳镇三多村据碣载,寺创建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清代曾有修葺。坐北向南,二进院落布局,中轴线上由南到北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及两侧观音殿和伽蓝殿,由北向南两侧依次有龙王殿、祖师殿,罗汉殿、地藏殿,二进院东厢房、西厢房,一进院东厢房、西厢房、东禅房、西禅房。现存建筑中山门与大雄宝殿为明代遗构,余皆为清代建筑。伽蓝殿与观音殿内保存明清壁画…[详细]
碧村遗址时代:新石器时期地址:吕梁市兴县蔚汾河及黄河沿岸地区的碧村、白崖沟村等地兴县地处晋陕高原的腹心地带,境内梁峁起伏,沟壑纵横,基岩裸露,河谷穿梭,属于典型的山地经济。龙山时代在这里出现了一股强烈的筑城风潮,出现了大大小小数十个石城遗址,这些石城主要分布于蔚汾河及黄河沿岸地区的开阔地带,个别位于深山之中,面积在2万平方米至120万平方米之间,大体可以分为两大群:以白崖沟为中心的蔚汾河上游石城遗…[详细]
高红遗址(第五批省保)时代:新石器—商地址:吕梁市柳林县薛村镇高红村南三川河南岸二级台地上该遗址又称寺枣垣遗址,发现于1983年,东西长约250米,南北宽约217米。属新石器-商代文化遗存。地表采集有龙山文化的燕类型质夹沙灰陶片,其纹饰有绳纹、篮纹,器形有瓮、钵、罐、鬲、甗等。2004-2006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发现了以柳林高红为代表的独特的晚商青铜时代文化,对遗址内的商时期夯土基址进行了发掘,确定了高红遗址是全国不可多得的保存较好的商代早期遗址。目前,原考古发掘的台面,已回填保护并被全部硬化,树立保护标志,遗址西、南坡现被平整为三阶护坡,护坡表面种植植物被予以保护。…[详细]
晋冀鲁豫边区临时参议会旧址位于晋中市左权县桐峪镇桐峪村。1941年7周7日至8月15日,晋冀鲁豫边区临时参议会在辽县(今左权县)桐峪村隆重召开,历时40天。这次盛会确定成立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并选举出以杨秀峰为主席的边区政府领导人员。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正式成立。晋冀鲁豫边区临时参议会的召开,适应了华北抗战形势的发展和巩同抗日根据地的要求,正式建立了边区政府领导机构。这次会议结束后,边区政府抓紧在各级政…[详细]
南会八路军前方总部旧址(第五批省保)时代:1940年地址:晋中市左权县麻田镇南会村南会八路军前方总部旧址(中共中央北方局旧址)位于晋中市左权县麻田镇南会村中央大槐树下。由于战争形势的变化,1940年11月八路军总部进驻武军寺,年底因日军扫荡,武军寺被日军放火烧毁,八路军前方总部与中共中央北方局移驻南会村。八路军前方总部与中共中央北方局在南会驻扎近一年的时间里,彭德怀、邓小平、左权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详细]
山庄新华日报社旧址(第五批省保)时代:1939年地址:晋中市左权县麻田镇山庄村山庄新华日报社旧址(赵树理旧居)位于左权县东南61公里的麻田镇山庄村,山庄新华日报社旧址与赵树理旧居是山庄村内相邻的两处院落。1940年至1945年,新华日报社进驻山庄村。在此期间,《新华日报》华北版由四版扩为六版,双日刊改为日刊,使报纸的容量扩充了30%,报纸的份数增加了1倍。新华日报社旧址为民国时期建筑,坐北面南,一进院落布局,南北长14.29米,东西宽11.81米,平面呈矩形。旧址内现有建筑4座,其中正房五间,东、西厢房各两间,南房五间。院内居中铺设砂石板甬道。1939至1942年,赵树理居住在山庄村,并创作出…[详细]
北常普音寺(第五批省保)时代:明、清地址:晋中市平遥县段村镇北常村北常普音寺创建年代不详。据《平遥县志》载,普音寺建于唐代,明天启年间(1621~1627)重修,清代补葺。寺坐北向南,一进院落布局,中轴线由南向北建有山门、正殿,两侧为东西配房,东西配殿。现存建筑中正殿为明代遗构,其余为清代建筑。寺内正殿存明代塑像3尊,后檐墙存壁画17平方米,木雕佛龛1座。正殿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前后檐…[详细]
长则普明寺时代:明地址:晋中市平遥县襄垣乡长则村长则普明寺创建年代不详。坐北朝南,一进院落,中轴线上由南向北依次建有山门、正殿,院内两侧为东西配殿、东西厢房,院落整体呈四合院形式。现存建筑全部为明代建筑。山门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前后檐施三踩单昂斗拱,里拽五踩双翘偷心造,柱头、平身科各一攒,前后檐明间设四扇六抹隔扇门,后檐两次间设直棂窗。前檐墙与两山墙交接处设八字影壁,前檐台阶处设十字花…[详细]
福严寺(第五批省保)时代:元、清地址:晋中市昔阳县赵壁乡黄岩村中据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乐平县志》、清雍正十二年(1734)《山西通志》、民国4年(1915)《昔阳县志修编》及重修碑记载,福严寺创建于元至正五年(1345),清顺治十四年(1657)、清咸丰九年(1859)、清同治二年(1863)屡有修葺。坐北面南,一进院落布局,原有大殿、南殿、戏台、钟鼓楼、东西配殿、东西配房、东西廊庑等建筑…[详细]
离相寺在泉港区境内素以历史悠久著称,据明嘉靖《惠安县志》记载,该寺始建于唐天佑六年(公元909年)。相传,当时建筑规模宏大,为九进院落结构,在当地实属罕见。当然,时过境迁,现在已难再见一千多年前的状貌了。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尚保存有一口唐代古井,井壁为细碎石块所砌,井盘由一方整块大石板凿穿而成,井水清洌纯净,寺内用水即取自此井。可惜修建驿峰公路,此井恰位于路当中,不得已将之填覆。离相寺位于泉港中…[详细]
平舒崇福寺(第五批省保)时代:晋中市寿阳县平舒乡平舒村地址:元、清平舒村崇福寺创建年代不详,据清光绪八年(1882)《寿阳县志》记载,唐神功元年(697)崇福寺已有。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万历三十五年(1607)、清康熙十六年(1677)重修过殿,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重修正殿。寺坐北朝南,一进院落布局,中轴线上建有过殿、正殿,两侧为东西配殿,过殿东侧建有关帝殿一座。现存建筑中过殿为元代…[详细]
段王村罗汉寺(第五批省保)时代:元、明、清地址:晋中市寿阳县平舒乡段王村中段王村罗汉寺创建年代不详,据清光绪八年(1882)版《寿阳县志》记载“罗汉寺,在县西五十里段王镇”。据庙碑记载,清雍正八年至十一年(1730~1733)重修。寺院坐北朝南,两进院落布局,中轴线由南向北依次有山门、过殿和正殿,两侧仅存一进院东侧钟楼、东西厢房,二进院东配殿,其余建筑均已不存。现存建筑中正殿、过殿为元代建筑,山门…[详细]
祁县文庙(第五批省保)时代:明、清地址:祁县城内桂林巷29号祁县中学院内祁县文庙创建于金大定中期,明洪武三年(1370)重建、洪武十六年(1383)、天顺年间(1457—1464)、明万历九年至四十六年(1581—1618)、崇祯十四年(1641),清顺治十六年(1659)、康熙四十四年(1705)、五十七年(1718)、雍正七年(1729)、乾隆九年(1744)、三十三年(1768)均有修建。坐…[详细]
梁村洪福寺时代:元、明、清地址:晋中市祁县古县镇梁村据寺内山门、南殿墙上嵌石匾记载,洪福寺始建于唐开元元年(713),明隆庆年间(1567~1572)、天启五年(1625)、清乾隆二十一年(1755)、民国26年(1937)均有重修。坐北朝南,一进院落布局,中轴线建有山门、南殿、正殿,两侧为东西配殿,东配殿东南隅辟僧院,僧院内有一进院西配殿、过厅,二进院落布局,现仅存过厅、西配房。现存建筑正殿为元…[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