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3月16日,经浙江省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委员会讨论审核,浙江省政府同意浙江省文化厅、浙江省文物局提出的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共计163处)和与现有浙江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合并项目(共计16处),现予公布。 |
胡氏宗祠位于梅林街道岙胡村。宗祠始建于清嘉庆,大殿重建于清咸丰年间,仪门与戏台重建于民国年间。平面布局,沿中轴线为外天井、仪门、戏台、大殿,内天井两边为厢房。宗祠的木雕工艺精细,戏台与勾连廊建有三个藻井,为省内所罕见,我县仅有3例,该藻井保存了始建时的原貌。整座祠保存完整。…[详细]
霞山汪氏宗祠(含启瑞堂)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年代:清、民国 公布时间:2005年3月16日汪氏宗祠,坐北朝南,前后三进,面阔五间,设戏台、厢房,总面积842.12平方米。一进门厅梁架为七檩,五架梁前双步用四柱,明次间设一活动戏台,戏台为重檐歇山顶。天井两侧为过廊。二进大厅,梁架为八檩,五架梁前双步后单步用四柱。三进后堂及两侧过廊,均为二层单檐。整组建筑保存完整,为浙西地区规模较大的祠堂。 启瑞…[详细]
白龙山石殿(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年代:明公布时间:2005年3月16日该建筑群建在白龙山之阳半腰,总占地约2000平方米。由山门、石殿、照壁(石)、石亭、石塔(部分构件)等组成。山门位于寺右,坐东朝西,仿木构石构建筑。石殿,原为自然洞穴,明万历十年在洞前增建仿木构大殿,明间檩下铭刻“明万历十年壬午正月朔旦僧道航肇建”。石殿前照壁,为四柱三间,下置须弥座,明间浮雕佛像八十尊,两次间佛像各四尊及鹿一只。…[详细]
萧王庙,位于奉化市萧王庙街道西首,2005年3月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萧王庙,为纪念宋天禧年间奉化县令萧世显而建。萧世显令奉的第三年,境内大旱,萧巡行阡陌间,教民筑堤捍水、凿河灌田。次年旱且蝗,萧又教民捕蝗,在巡行途中中风暴卒。人民为纪念他,在庆历年间即建庙祀之,原称萧公祠,历代均有毁建,现存的殿宇系清代建筑。萧王庙坐北朝南,建在铜山余脉的高坡上,居高临下,数里之外,就可望…[详细]
庙建于明初,根据志书记载,清乾隆、道光、光绪年间作过维修更新,民国时期亦曾作小的修理,为清中晚期庙宇建筑。 建筑群分主次轴线,主轴线上自南至北为门楼兼倒座台楼连前戏台、大殿,后倒座台楼连后戏台(原后殿等),前后院均有厢楼。大殿通面宽二十五点三五米,通进深十一点八米。明、次间抬梁式构架,为九架前后双步廊用四柱,余为抬梁、穿斗相结合构架。前廊卷棚顶。身内梁枋、垂莲柱等饰雕刻,前廊梁架与前檐柱头雕饰华丽…[详细]
大乌石雷公殿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年代:清 公布时间:2005年3月16日坐东朝西,两进,并设戏台、亭,总面积约800平方米。两进均为五间两弄,悬山顶。第一进前厅,梁架为八檩,明间五架梁前双步后单步,前檐明、次间金柱间均设门,后檐明间与戏台连接。戏台,歇山顶,内设八角藻井。亭子,歇山顶,后檐与二进前檐明间连接。天井两侧以庑廊连接两进。第二进后殿,梁架为八檩六柱,用中柱。 雷公殿,在布局和构筑上,…[详细]
云岫庵座落在鹰窠顶山腰,海拔150米,庵名出自东晋陶渊明的《归去来辞》“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返”名句,形象地点出了云岫庵世外桃源的意境。云岫庵始建于北宋建隆年间初,建庵伊始,即供奉观音大仕。一千多年来,庵曾五废五兴,明代中叶为鼎盛期。当时普陀山屡遭倭乱,曾有僧尼渡海前来避难。民间传说,观世音菩萨的道场在普陀,因香火旺盛,日夜难以安静。于是,听从龙女献计,于晚上跨海来此休息,后因走漏消息,善男信…[详细]
纯阳宫(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年代:清公布时间:2005年3月16日纯阳宫在金盖山南麓,自南朝名士陆静修于此结庐修习始,渐成道教活动场所。自南而北,建筑错落有致,依山势从低到高,分三进而建。现存建筑多为清同治年间及清末民初重建,总占地面积约2500平方米。第一进建筑有天将殿、抱云庵及存希堂;第二进建筑有祖师殿、五祖殿、宗德堂、官厅子、讲堂及小厢楼;第三进皆为带廊楼屋,有玉皇阁、巢鸾阁、斗姥阁、祖堂及古…[详细]
枫桥大庙(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年代:清公布时间:2005年3月16日坐北朝南,平面长方形,中轴线依次为门厅、戏台、中厅、后厅,两侧有厢房、钟、鼓楼、耳房等。门厅面阔五间,明、次间抬梁式,稍间穿斗式,单层硬山造。戏台与门厅相连,平面方形。藻井用穹隆斗拱、梁枋。雕刻精美,金碧辉煌,中厅呈凸字平面,面阔三间二弄,前后屋面勾连,规模宏大,用材考究。大庙原名紫薇侯庙,祭祀明朝敕封船工杨俨为护国保民紫薇侯而建,…[详细]
峡口大公殿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年代:清 公布时间:2005年3月16日坐北朝南,前后三进;大门位于院落之东南角,单间两坡顶。主体建筑大公殿,原来兼作家族书塾使用,故又称水星阁、文昌阁。建筑为三层楼阁,八角形攒尖顶,柱网呈内外双槽形式,用通柱;底层外圈为廊。楼阁后有厅三间,两坡硬山兼出歇山顶,明间五架梁前后单步用七檩,梁架施彩绘。后厅东侧又有小三合院建筑,可能原为管理用房;大公殿前置水池一。周围…[详细]
普济寺又名“前寺”,位于是国务院确定的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其前身是有名的“不肯去观音院”。唐大中年间(847-859年),日僧慧锷在五台山请得一尊观音像归国,遇狂风险浪阻隔,且有铁莲花围船,无法航行,只得上岸,与山民张氏在潮阴洞建此院供奉观音。梁贞明年间(915-920年),由“不肯去观音院”扩大为寺。宋朝先后改名为“五台圆光寺”与“宝陀观音寺”,香光始盛。宋嘉定七年(1214年),皇帝御书“圆…[详细]
卢福庙(又名扁鹊庙),位于浙江省庆元县松源镇,是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卢福庙坐东朝西,总体布局为四进,平面呈倒“丁”字,占地面积23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600平方米。第一进与二进间,有倒座、戏台、中亭、厢房;倒座与厢房均为二层单檐,倒座进深一间,厢房进深一间,带前廊;戏台为单檐歇山顶,中亭为重檐歇山顶,建在高差为2.5米的台阶上,后檐与二进明间相接。后三进均为五开间。第二进明间为过道。二进与三进…[详细]
武山庙位于武山南麓,原为溪口镇上蒋、张、单、宋、任五姓氏族共同享用的众庙,用于红白喜事。故名武山庙,因坐落在武山南边脚下而得名。庙屋结构完整,分前后两进,东西两厢廊庑,中间天井设戏台,后进前廊增设盘龙石柱,保持清中叶前江南庙宇建筑风格。武山庙是溪口镇内重要祠庙,坐西北朝东南,轴线上为山门、戏台、东西厢房、大殿,东西有厢房各三间,建筑总面积达500多平方米。戏台呈方形,歇山顶,内置藻井,大殿前檐为青…[详细]
处州府城墙位于浙江省丽水市,城墙始建于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至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处州府城墙历史悠久,始建年代明确,布局具有鲜明山区府城特色,砌筑技术科学合理,是研究中国古代城墙发展历史和古城布局的实物例证,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始建于唐,元至正二十七年(1290年)割旧址之半而新筑之,设望京,岩泉、行春、南明、括苍、通惠六门,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知府张大韶重修加筑,易…[详细]
嵊州城墙,位于浙江省嵊州市城北鹿胎山东南麓及城南剡溪北侧。为嵊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今存二段:一在城北鹿胎山东南麓,残长47.80米。一在城南剡溪北侧,长590.30米。据南宋嘉泰《会稽志》:“旧经云,县城周十二里,高一丈二尺,厚二丈。孔晔记云,县治本在江东,吴贺齐为令,始移,今县城盖齐所创也。南临大溪,溪流湍暴,至庆元初,为水所啮,存者才二三尺。”万历《绍兴府志》:“嘉靖时,倭患作,三十四年,知县…[详细]
嘉兴子城遗址建于三国时期吴黄龙三年(公元231年)。当年,由拳县“野稻自生”,吴大帝孙权认为是祥瑞之兆,下诏改由拳县为禾兴县,同时命令郡县“修城郭,起谯楼,掘深池大堑”,修建起城池。赤乌五年(公元242年),孙权立儿子孙和为太子,和禾同音,为避讳,改禾兴县为嘉兴县。唐末文德元年(公元888年)或乾宁三年(公元896年),嘉兴扩筑大城,周十二里。人们把-的大城叫母城,把围内的老城叫子城,其垣墙称为子…[详细]
昱岭关(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年代:宋—民国公布时间:2005年3月16日古代关隘。坐西朝东,横跨昱岭山口隘,敌台关墙,依山势用块石砌筑。关口通高8.45米,通宽9米,总长70余米,收分明显。门洞宽5.95米,高近6米,门洞呈券形,中部设关门,用块石砌筑。敌台两侧设堞墙,中部设关门。垛口高0.74米,宽1.6米,厚0.9米,中间马道宽3.35米。敌台1933年维修,关口两面均有关额,行书“昱岭关”,边…[详细]
丁鹤年墓亭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年代:明 公布时间:2005年3月16日古茶场由临街并列的三组建筑组成。坐东朝西,自北往南依次为茶场庙、茶场管理房及茶场等。茶场庙规模最小,由砖雕台门、天井、正殿组成;正殿单檐硬山,三间九檩,梁架有雕刻。管理房由门厅、天井、正厅等组成;门厅单檐两坡顶,三间五檩,制度简单;正厅单檐硬山,三间七檩。门厅、正厅各于南端加出一间,略呈四开间格局。茶场建筑均为二层,由砖雕门…[详细]
罗阳石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年代:明公布时间:2005年3月16日罗阳石亭位于泰顺罗阳镇三垟村菖蒲垄自然村,是古代泰顺通往温州驿道旁供人歇脚休息之所,亭旁古驿道蜿蜒曲折,路边一方小池,山泉清澈甘洌。石亭坐西朝东,平面纵长形(进深大于面宽),东面开敞,其余三面均用蛮石砌墙围护,屋顶歇山式。平面柱网分布颇有特色,前檐减柱为一开间,利于路人进入;室内分作三间。进深梁架为四架梁带前双步后单步,脊檩下刻有“…[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