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五大”会址陈潭秋革命活动旧址位于武昌区都府堤20号,建成时间不详,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旧址占地3000平方米,现保存有四栋原房,临街一栋楼上为当年陈潭秋夫妇住房。该地原为武昌第一小学。1927年4月27日,中共“五大”在学校小礼堂举行开幕式,原址小礼堂已不存在。“五大”后移汉口双洞门黄陂会馆继续举行。中共“五大”是在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的危急关头时召开的。由于共产国际影响,会议没能担负…[详细]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位于武汉市武昌区阅马场广场北端,是依托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建立的纪念辛亥革命为主题的专题性博物馆。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的前身是清末湖北谘议局,始建于1909年,1910年建成。湖北谘议局旧址自成一个规整的院落,它的主体建筑谘议局议场是一幢砖木结构二层红色楼房(俗称红楼),其建筑形式完全依照近代西方国家议会大厦,风格典雅庄重。1911年10月11日,取得武昌起义…[详细]
三烈士亭在武昌解放路南端,原清湖广总督署大门前(今武昌造船厂东门内)。1911年10月8日,武昌起义的机密泄露后,革命党人彭楚藩、刘复基、杨洪胜3人在执行任务时先后被捕,1911年10月10日凌晨被杀于此。1931年在烈士就义处修建纪念亭。1956年进行维修。武昌造船厂扩建时将亭划进厂区,1981年迁建于距原址20米处,保持原亭形式。亭为木结构,八角切尖顶,亭额匾为“三烈士亭”。亭内立“彭刘杨三烈…[详细]
李时珍陵园在蕲州古城东风景秀丽的雨湖畔,占地80亩,由李时珍墓地、李时珍纪念馆、李时珍医史文献馆和药物园四部分组成,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李时珍墓地座落在蟹子地,与李时珍诞生地瓦硝坝隔湖相望,依山傍水,风景优美,古时即列入“蕲阳八景”,李时珍父子原墓及墓碑保存完好。李时珍纪念馆由-同志亲笔题写馆名,为仿古(明代)建筑群,气势恢弘,错落有致。馆内陈列大量珍贵的医学资料、…[详细]
明代末年,位于湖北省通山县九宫山麓牛迹岭。面积约8000平方米。是著名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的殉难处。李自成(1606~1645),名鸿基,陕西米脂人,号称闯王。李自成以“均田免赋”为号召,举行农民起义,经十余年转战。崇祯十七年(1644),建立大顺政权,年号“永昌”。继而攻占北京,推翻明王朝。清军入关,李自成率军迎战山海关。后战败,退出北京。大顺永昌二年(1645)5月,李自成由武昌挥师东下南京,在…[详细]
陈友谅墓位于武汉市武昌区蛇山南麓。陈友谅(1319-1363),湖北沔阳人,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自称汉王,至正二十年(1360年)杀徐寿辉称“大汉皇帝”,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在鄱阳湖与朱元璋作战身亡,还尸武昌,葬于黄鹄山(蛇山)南麓。现存墓冢为民国元年(1912年)重修,1981年维修。墓地面积约200平方米,墓冢为圆角长方形,高2米,砖砌墓墙。(第一批)…[详细]
施洋烈士陵园位于武汉市武昌区洪山南麓,方圆28亩,南望石牌岭、北枕东湖风景区、东陵武汉大学、西接黄鹤楼,正处武珞路繁华闹市地段,整座陵园由烈士牌坊、瞻仰广场、纪念碑、烈士墓和纪念馆五个部分组成。施洋烈士陵园是为纪念大律师、早期工运领袖、共产党员施洋烈士而建的。施洋,1889年出生于湖北竹山、早年结业于湖北法政学校、大律师,任武汉公会副会长;1922年由早期共产党人的领袖许白昊、项德隆(项英)同志介…[详细]
苏联空军志愿队烈士墓在武汉市汉口解放公园内。是抗日战争时期为支援中国人民而英勇献身的苏联空军志愿队15位国际主义战士的坟墓。原在中山大道陈怀民路万国公墓中,1956年迁此。左倚朝梅岭,右靠夕桂山,墓地面积1万多平方米。墓扩用花岗石砌成,高3米,宽23米,正面嵌15位烈士墓表,左右置记事碑,分别用中文和俄文字镌刻。墓前广场有高10米的四方锥形纪念碑巍然卓立,碑身正面镌刻“苏联空军志愿队烈士墓”。碑前…[详细]
彭楚藩烈士墓位于鄂州市鄂城区西山街道办事处西山灵泉寺后。彭楚藩(1884-1911),湖北鄂城人,近代民主革命者,辛亥革命首义“三烈士”之一。曾参加日知会、共进会、文学社等革命团体。1911年9月被推为湖北革命军总指挥部军事筹备员之一。1911年10月9日晚,与蒋翊武等商量起义时被捕,翌日牺牲。1934年迁葬于此。封土底径6.3米,高1.6米。墓前立碑及石柱架,墓后挡土墙嵌纪念碑。(第一批)…[详细]
陈定一烈士墓位于武汉市洪山区石门峰公墓。陈定一(1907-1926),武汉市人,中共党员,湖北省学联领导人。1926年8月为策应北伐军入武昌城被军阀逮捕,牺牲于武昌火巷口,北伐军攻克武昌后,将其遗体身首缝合,易棺改葬。墓原在洪山南麓,1958年扩建马路迁此,坐南朝北,砖混结构,前立有石碑,高1.9米,宽0.7米。(第一批)…[详细]
红色战士公墓位于武汉市汉阳区龟山。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武汉卫戍司令部在武汉疯狂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至1929年春,被屠杀的共产党人、革命志士、革命群众近千人。烈士牺牲后,遗体有的由家属、亲友认领安葬,有的无人认领,被弃于刑场。目睹烈士们曝尸刑场、无人收殓的惨烈情景,共产党员陈春和不顾个人安危,多次带领几位工人划船过江,趁夜潜入汉口济生善堂广坪、余记里空坪和武昌文昌门外等地的刑场,冒险…[详细]
庚子革命烈士墓在武昌洪山东部北麓山坡上,进省军区八一路北门即到。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为反对慈禧-,以求改良中国政治,自立军准备在汉口起事。事泄,首领唐才常、傅慈祥、林圭等遭清廷杀害,唐才常等7位烈士被草葬于洪山北麓。1912年4月孙中山来鄂,为了表彰自立军的历史功绩,安抚烈士遗孤,将唐才常等21位自立军烈士合葬于此,立“铁血精神庚子革命烈士之墓”石碑,并建陵园。庚子烈士墓座南朝北,依山而…[详细]
京汉铁路总工会旧址位于武汉市江岸区解放大道2185号。京汉铁路总工会旧址原为江岸分工会所在地。1923年2月,京汉铁路总工会领导人从郑州来到汉口,在此办公。张特立(张国焘)、李震瀛、陈潭秋、林育南、项德隆(项英)、杨德甫、施洋、林祥谦等曾在这里开会,起草宣言、电稿,编写宣传品,一时间成为领导京汉铁路总同盟-斗争的指挥部。1923年2月4日上午,林祥谦在这里下达了-命令,江岸机厂(现江岸车辆厂)锅炉…[详细]
二七烈士纪念碑在武汉市汉口江岸“二七”革命纪念馆院内。为纪念1923年在“二七”大-(即京汉铁路大-)中牺牲的烈士而立。碑用花岗石砌成,碑身为圭形方锥体,置于束腰石座之上,通高12.6米,碑正面镌毛泽东手书“二七烈士纪念碑”七字。碑座四面,镶嵌着白色大理石的浮雕艺术装饰,前面为象征工农团结、高举革命火炬的图案,左右两侧嵌有浮雕画图,生动地再现了武汉各工团声援-和铁路工人赤手空拳与全副武装的反动-英…[详细]
辛亥首义烈士公墓坐落在武汉市江岸区球场路2号,为纪念在阳夏战争汉口保卫战中牺牲的无名烈士而建。占地面积4326平方米,是武汉地区现存辛亥首义烈士陵园中保持较为完好、安葬辛亥首义烈士最多的一处。1911年10月10日,震惊中外的武昌起义爆发,武汉三镇相继光复。清王朝为挽回灭亡的命运,起义将士为捍卫革命成果,于1911年10月26日至11月2日,在汉口刘家庙(今二七路)、大智门(今车站路)一带展开了殊…[详细]
拜将台,位于武昌阅马场首义广场南端,与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军旧址遥遥相望。1911年11月3日,湖北军政府都督黎元洪效汉刘邦拜韩信为将仪式,在此筑台拜将,任黄兴为战时总司令。故此地有“拜将台”之称。1928年,辛亥首义同志在此修纪念亭。1948年,因亭毁改建纪念碑。现紫红色水磨石纪念碑乃1955年武昌区人民政府改建。现拜将台的纪念碑北向,正面镌刻“拜将台辛亥首义鄂军都督黎元洪任黄兴为总司令在此授印”,…[详细]
北伐军官兵公墓位于武汉市武昌区洪山南坡。为纪念1926年9月攻占武昌城牺牲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将士,由独立团团长叶挺主持修建。烈士墓占地约300平方米,土顶,片石砌筑,正面嵌高1.74米,宽0.8米的原青石墓碑。1954年维修。1980年扩建为陵园,面积约1.1万平方米。1986年增建牌坊、阵亡将士纪念碑、曹渊烈士纪念碑。(第一批)…[详细]
辛亥铁血将士公墓位于汉阳扁担山公墓南九区与南十区中间的半山腰,沿石阶上蹬180余级,看到麻石所围一墓园。墓园门占地510平方米。园门楼书“辛亥铁血将士公墓”,墓园后面翠柏护坡。墓园里树立4座墓冢及碑,刻有民国二年黎元洪题“铁血精神鄂军起义阵亡诸烈士之墓”15字。该墓是民国政府为辛亥首义时期,在阳夏保卫战中浴血奋战、英勇牺牲的将士而修建的公墓。1913年始建于龟山西南麓补乾亭(六角亭)。1955年因…[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