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监狱位于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城内古槐南路066号。1965年被列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3月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监狱总面积为1090.3平方米,牢房区面积726.9平方米,有普通牢房、狱神庙、死囚洞、虎头牢、丈八墙、苏三井等组成。整座监狱结构严谨,布局合理,是研究封建社会县衙监狱规制和刑律的宝贵实物资料。监狱始建于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也就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登…[详细]
金城堡遗址金城堡遗址(第一批省保)时代:新石器地址:尧都区刘村镇金城堡村西遗址位于临汾盆地西边缘,西依吕梁山,汾河从其东面流过。遗址50年代调查时发现。1993年全省文物普查时复查,现存面积15万平方米。遗址从断崖上观察到的遗迹主要有灰坑及白灰面房址。遗物采集陶器以夹砂陶为多数,纹饰多饰绳纹,器形主要有釜灶、盆、罐、豆、杯、鬲等。其文化面貌与特点与陶寺遗址同类器物十分相似。应为龙山时代陶寺文化的又…[详细]
上贤遗址上贤遗址(第一批省保)时代:新石器地址:文水县城南9公里上贤村遗址面积较大,范围东至太军公路西侧的土坡,西至上贤梁顶部,北至马村界沟,南至上贤村南,面积2万平方公里。遗址距地表深60厘米,文化层厚度2—3厘米左右,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遗址地层断面多灰坑,地面散存绳纹灰陶片。采集到的标本有石斧、石削、陶鬲、灰陶片、红陶片等。遗址东部多是灰坑,发现陶窑址两处。西部为山坡地带,有穴居房屋遗…[详细]
“四八”烈士殉难处“四八”烈士殉难处(第一批省保)时代:1946年地址:兴县城东南东会乡寨上村北黑茶山山侧1946年4月8日,0中央委员王若飞、秦邦宪、新四军军长叶挺、0中央职工委员会书记邓发、贵州老教育家黄齐生、十八集团军参谋李少华和随行人员魏万合、赵登俊、黄晓宏、高琼等16人,由重庆飞往延安途中,因天气恶变,迷失航向,于下午二时左右,在此山失事,不幸遇难。为了纪念诸烈士和教育后代,山上立有“殉…[详细]
大铁钟大铁钟(第一批省保)时代:宋地址:盂县长池镇藏山村东原为盂县县城内西寺大殿之物,后移至大王庙保存,现悬挂于藏山祠南洞钟亭。宋宣和六年(1124年)铸。高210厘米、口径286厘米、围长900厘米、壁厚4厘米,重约2000公斤。龙纽身躯盘曲成环状。钮下一圈覆莲,再下是两栏铸铭,以线条分隔成方格,葵形口沿。铭文记载了铸造时间和铸地及助缘人姓名等内容。 原为盂县县城内西寺大殿之物,后移至大王庙保存…[详细]
林遮峪遗址林遮峪遗址(第一批省保)时代:新石器地址:保德县城南35公里林遮峪乡林遮峪村南500米墩儿梁该地背山面水,地势平坦,遗址长1000米,宽500米,面积约为50万平方米。从断崖观测文化层厚0.5---1米,器形有鬲、罐等,以夹砂灰陶为主,泥质红陶为次。1971年在此遗址内清理出一座商代晚期墓葬,出土了30多件青铜器,有铜鼎、铜爵等随葬品。为商代代表性器物。…[详细]
亦名朱氏石坊,位于原平市城西14公里的阳武村。是晚清中议大夫陕西延榆绥兵道加盐运使武访畴为其母朱氏所修的节孝牌坊。武访畴10岁丧父,32岁中进士,仕途顺利,为官清正,颇受好评,晚年讲学于西河书院。武访畴母亲朱氏,阳高县人,28岁时丈夫不幸亡故,朱氏矢志守节,抚育孤儿,享年73岁。武访畴为官陕西时,朱氏曾随衙居住,经常教诲儿子做官要做好官,是被礼教认为标准的道德楷模,所以在道光十五年,清宣宗圣旨特加…[详细]
永凝堡遗址永凝堡遗址(第一批省保)时代:西周地址:洪洞县城东北5公里永凝堡村1957年3月,该村村民取土时发现了重要铜器300余件,其中在一件鼎器内壁有铭文2行8字:“□□乍(作)父丁宝鼎□□”。簋一器内底有铭文:“乍(作)永商彝殴。”从器物形制和纹饰来看,该墓及其所出青铜器当属西周早期。1980年6月及10月,考古工作者对永凝堡进行考古钻探、发掘。钻探面积13000平方米,共发现灰坑20个,墓葬…[详细]
坊堆遗址坊堆遗址(第一批省保)时代:西周地址:洪洞县城东北7.5公里坊堆村1954年试掘时,遗址南北长210米,东西宽72米。北、西两面高出地平面1---2米,南、东两面与现在的地面相平。在遗址中部偏西发掘清理西周墓葬18座。出土器物有陶器、铜器、玉器、蚌贝器等。陶器有夹砂灰陶、细绳纹鬲;铜器有鼎、簋、甗、戈、铜鱼。玉器有璜、环等。另外遗址中西部出土的一鼎器口沿下内壁有铭文“父乙”。坊堆村出土了卜骨,其中一片刻有一条卜辞,共8个字,卜辞释文为“□囱□三止又疾贞。”这是西周甲骨文在国内首次发现。…[详细]
曲沃古城遗址曲沃古城遗址(第一批省保)时代:周地址:曲沃县西北2公里与侯马市交界处的风村附近东起下西关、大南关,西至林城、南靠浍河岸,北到曲沃机电厂,总面积约10平方公里。是一处西周时期晋国古城址。1982年考古工作者对遗址范围概况进行了勘察,在西韩村至东韩村之间,发现有古城墙遗迹,城墙厚4米。…[详细]
晋襄公墓晋襄公墓(第一批省保)时代:春秋地址:襄汾县城西北30公里东柴村南塬上晋襄公名驩,为晋文公重耳之子,在位六年。据《史记》载,晋国建都襄汾、曲沃一带。晋襄公陵建于襄陵县(今襄汾县)城北30公里(今刘庄),县由此得名。晋襄公墓现存墓冢高18米,东西长40米,南北宽40米。墓南北排列有太子、太妃两座墓冢。墓地保存有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墓碑一通。…[详细]
赵康古城遗址赵康古城遗址(第一批省保)时代:春秋地址:襄汾县城南30公里赵康镇古城址东距汾河5公里余,西距九原山4公里,面积约5万平方公里。相传为春秋时期的“古绛都”和汉的“临汾城”,当地人称“古晋城”。古城平面近似长方形,南部较宽,周长约8480米,城内地形北高南低,形成层层台地,高差约在10米上下。有一条明显路迹自北墙城门外向南延伸千余米。城外周有明显的护城河遗迹,至城的右下角处向南汇成巨川,…[详细]
寺头遗址寺头遗址(第一批省保)时代:新石器地址:襄汾县与尧都区交界的邓庄乡寺头村西约100米属于塔尔山西麓的山前坡地,地势东高西低,呈缓坡状,汾河从其西面流过。遗址发现于50年代末期。1996年进行了复查。总面积在10万平方米以上。该遗址暴露在外的主要遗迹有灰坑和白灰面房址两种,遗物主要是陶器,以绳纹和夹砂灰陶为主,器形有鬲、豆、盆、罐、钵等。另外还采集有铲、刀等石质工具。从采集陶器看与陶寺遗址出…[详细]
临汾尧庙位于城南约3公里处。史载,初建于晋,址于汾河之西。晋元康中迁于汾东,当府城西南。唐显庆三年(658)迁今址。唐至明清因故多次修茸重建。1965年被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1998年,两度重修广运殿。2001年,新增尧都广场及尧都华表。2002年,进行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尧庙宫及广运殿的重修,全面恢复宫内殿宇。主体建筑包括:宫门、仪门、光天阁,尧井亭、广运殿、舜殿、禹殿、帝尧寝宫等…[详细]
高堆遗址高堆遗址(第一批省保)时代:新石器地址:尧都区刘村镇高堆村西北约150米处遗址东临汾河,西靠吕梁山,属于吕梁山东麓的山前坡地,地势西高东低,地层断面较多。50年代调查时发现。总面积达7万平方米。2001年春,为了配合大运高速公路建设进行了大规模的发掘,揭露面积约4000平方米。发现了主要属于新石器时代庙底沟文化和陶寺文化的遗存,精致的房子、陶窑和规模较大的窑穴,说明这里在上述两个阶段是当时…[详细]
元好问墓位于城南10里的韩岩村北,建于元代,因葬时墓前筑土5方,每方高5丈,张幕画花为记,故又名五花坟。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山西秀容(今忻州)人。生于金章宗期元年(1190年)、于元宪宗蒙哥七年(1257)九月初四日卒于获虎(在今河北省)窝舍,归葬故乡系舟山下山村(今忻府区韩岩村)。元好问进士出身,历任内乡令,南阳令,尚书省左司都事员外郊。金亡不仕,工诗文。在金元之际破负…[详细]
向阳遗址,位于忻府区豆罗镇向阳村东约500米的牧马河北岸台地上。遗址东西200米,南北250米,面积约5万平方米。1957年发现,未调查发掘。文化层堆积厚0.5~2.5米。采集有夹砂灰褐陶、夹砂红褐陶、夹砂灰陶和泥质灰陶片,其纹饰有蓝纹和绳纹等。为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1965年5月24日,山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赵武灵王墓位于灵丘县新华西街西段。灵丘县名由此而来。赵武灵王(约前340—前295年),名雍,战国时赵肃侯之子,赵国的第六代国君。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军事改革家。他所推行的“胡服骑射”政策,对于当时和以后中国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山西大同市…[详细]
麻庄汉墓群(第一批省保)时代:汉地址:浑源县城西北8公里麻庄村西汉时,麻庄汉墓群所在地为雁门郡崞县境,是汉民族与少数民族频繁接触的地区之一。墓群位于麻庄村的古城洼周围,有封土堆20余座。1973年发掘清理了两座汉墓群。两座墓群的形制均为斜坡墓道的长方形土坑竖穴木墓。一座有两具漆棺,木周围填有沙子和卵石。出土的随葬物有铜钉、铜熏炉、铜博山炉、铜绢、石砚等,推测此墓应是官吏夫妇合葬墓。另一座有棺具一付…[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