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宁民族风雨桥,它又称花桥。它是传统的苗族侗族千百年来传承的古老建筑。风雨桥拥有桥廊、凉亭,桥梁不仅承担着交通枢纽的功能,更是居民休闲娱乐,夏季纳凉的娱乐区域。绥宁县民族风雨桥建成于2014年,横跨在绕流于县城东正路西端的巫水河上,桥长130.26米,宽15.6米,由上中下三部分组成:上部为杉木结构的廊桥亭,三阁两廊制,中心阁为六角三层重檐阁,均采用榫卯结合的梁柱体系连成严密的整体;中部为桥面,采…[详细]
三江风雨桥位于广西柳州三江侗族自治县浔江河上,是一座集侗族特色木构建筑技艺精华于一体的钢筋混凝土月牙形单桥拱。它有7个桥亭,其长度和规模均为世界之最,堪称世界第一风雨桥。三江风雨桥最早修建于1916年,后在最原基础上,由著名侗族木匠师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传承人杨似玉及7个木构建筑工程队共150多人承建。2009年年9月,投资5000多万元兴建的三江风雨桥水泥结构部分竣工并通…[详细]
地坪风雨桥是独具特色建筑工艺,位于地坪村上下寨之间,始建于清光绪八年(1882年),迄今为止已有110多年。该桥桥墩以青石砌成,桥为木质结构,桥的下部由两排各为8根粗大杉木穿榫连成一体。分两层呈天平状向两边悬挑,每层挑出约二米,上部两头又分两层,每层以4根合抱大的古杉用榫连成一排,叠成桥梁架于墩岸之间。桥廊建在梁的上面,桥廊长56米,桥面宽4.5米。桥廊上建成有桥楼3座,中间大两头小。中楼高5米,…[详细]
坪坦风雨桥位于湖南省怀化市通道县百里侗文化长廊,坪坦河上,共有9座桥组成。9座桥分别为普修桥、回龙桥、普济桥、永定桥、永福桥、回福桥、观月桥、文星桥、中步头桥,均始建于清代,为木结构桥。在建桥过程中,不用钉铆,只采用木榫卯,甚至使用了古老的湿藤绑扎法。风雨桥是由桥墩、桥身、桥廊和桥亭等组合而成的。桥墩承重;桥身跨河;桥廊,上铺有木板,两边设有长凳,供人们休息,齐腰处开栏杆,可观赏两岸风光;桥亭则根…[详细]
安化风雨桥群(含永锡桥、思贤桥、马渡桥、十义桥、燕子桥、仙牛石桥、复古桥等)安化风雨桥是一个庞大的风雨桥建筑群,清代至民国时期的风雨桥大小29座,分布在安化县境内17个乡镇。其中永锡桥、思贤桥、马渡桥、十义桥、燕子桥、仙牛石桥、复古桥保存较好,地域特征明显。安化地处湘中偏北,位于资江中游,雪峰山北麓,境内山峰林立,溪谷纵横。安化风雨桥是安化先民在县城境内一些交通要道上逢溪架设的便民交通设施,供过往…[详细]
岜团桥,亦称岜团风雨桥,坐落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独洞乡岜团寨旁的苗江上,规模略小于程阳桥。该桥建成于清朝宣统2年(1910年),桥呈东西向,桥长50米,桥台间距为30.14米。在桥头石台和河中桥墩上架设圆木梁,间隔横木,层层挑出,形成叠梁式桥身。二台一墩,两孔三亭,结构形式与程阳桥相似,不同之处是在人走的长廊边另设畜行道小桥,人畜分道,成为双层木桥,两层高差为1.5米。上层人行道高2.4…[详细]
洗车河是一座桥镇,最具标志性的建筑是两座古桥。小河桥1976年修筑洗车至隆头公路时被拆毁。现存大河桥,由乡绅肖家霖等人于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共同捐资修建,20世纪90年代重修。 桥址位于洗车河镇河西的湾子街至河东的东正街跨河处,系四墩木廊式风雨桥。东西两墩为青石拱墩,西岸一拱由青石码头从河边直通街上,过去是装船卸船的主码头;河中两墩均为梭子形尖角青石墩,各接头铆有铸铁衔口嵌紧。墩高11.…[详细]
瑶乡风雨桥1、回澜、青龙风雨桥:富川是一个多涧河流的地方,据不完全统计境内有各式大大小小的风雨桥75座,从而点缀了瑶乡的景色。而其中具有特色的是名扬遐迩的回澜风雨桥、青龙风雨桥是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它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年),风雨桥是中原古汉族的房屋建筑工艺,有不少与北方相同的房屋结构、装饰门窗、墙的花色图案。旧式的风雨桥皆由石板街,卵石路通往村寨和古道、驿站。(回澜、青龙风雨桥…[详细]
谦岗风雨桥在谦岗,有一座古老的风雨桥,通往景谷,曾经是茶马古道上马帮的一道歇脚处。顺着风雨桥上去的这个小山包叫“奎角”(我们本地人“角”发音为“国”),据说风雨桥以及奎角上的一排瓦房是一户地主家所建。十几年前奎角那里的一排瓦房还做过谦岗小学的教室,操场上有几座坟(有人传说在那里见过“有东西”荡秋千)当时这户地主家在“奎角”这个地方建了一座奎角型的亭子(估计奎角由此得名)。而位处奎角的一棵大青树旁也…[详细]
锦屏风雨桥锦屏风雨桥位于贵州省东南部的锦屏县境内,于2000年12月28日奠基动工,于2003年5月竣工,历经工期两年半,是目前全国第二长的风雨桥,风雨桥由石拱桥和木制风雨楼两部分和谐组成,独石拱桥桥长148米,宽6.1米,高16米。有3墩2台、4拱、拱跨度30米,采用“打岩塘”青石砌筑铺面。由黔东南州交通工程公司赤溪坪风雨桥工程项目部施工。木制风雨楼由黎平古建公司承建,采用春雷林场优质杉木制作。…[详细]
白竹山风雨桥位于永顺县三家田乡白竹村,修建于民国11年(1922年),出自邑惹坝沟匠师张大刚之手。 桥廊主体建筑为单檐歇山式屋顶,中央突出四角攒尖式亭阁,建筑三间,长12.0米。桥面宽3.8米,其中过道宽2.4米,歇台宽0.7米,脊高6.8米。桥墩原为粗大木构支撑,因年久腐朽,1982年改为石构。 风雨桥亦称花桥、凉桥,流行于湖南、湖北、贵州、广西等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建于交通要道,方便行人过…[详细]
地灵风雨桥位于龙胜县境西乐江乡地灵村南边小河上,桥两岸古树参天、风景秀丽;桥下游50米有副风雨桥一座,一条青石板路连接两桥径上游,一座石桥通往村寨。占地面积122.5平方米。龙胜早在北宋前就有侗族迁入居住,侗族《祖先入村》款词述:宋天圣二年(1024年)侗族由黔之黎平和湘之靖州径绥宁迁入龙胜境北、境西。至明代已有大量侗族居住。地灵侗寨是县内第三大侗寨,清代就有700(户)侗寨之称。寨中最早的风雨桥…[详细]
位于湖南省芷江县,自明代万历十九年(1591年,由名僧宽云带头捐建后,几经圯毁,多次修复,一直是湘黔公路交通要塞,也是商贾游客往来云集最繁华的地方,史称“三楚西南第一桥”。1999年初,龙津桥再次动工重修,1999年11月7日竣工。重新修复的龙津风雨桥全长146.7米,宽12.2米,为当今世界第一大风雨桥。整个风雨桥为全木质架构,无一钉一铆,气势宏大,如一条长龙横惯东西两岸,既保留了侗乡建筑文化品…[详细]
风雨桥风雨桥是侗乡特有的公共建筑物,多建于交通要道的溪流河谷上。桥面上竖有亭阁长廊,遮盖桥身,彩绘图案,雕刻花纹,供行人避风遮雨、休息纳凉。为侗寨增添风彩。自治县境以往多处建有,现今大部份朽榻,仅剩彰寨交冲一座。1986年镇屏乡在县城西五华里处之飞凤山麓野鸡河上新建一桥,命名“飞凤桥”。桥体为石筋拱助混凝土结构(以往这类桥为木质结构),可载重15吨。高6.8米,宽3.1米,长90米,两拱抵岸,分力…[详细]
长寿风雨桥长寿桥,始建于清嘉庆六年(即1801年),后几度重修。当年因穿越县城的湄江两岸多长寿老人,故湄江县城段称为长寿江,横跨在长寿江上的这桥就称为长寿桥。此桥最新重修于2002年3月,2004年2月11月竣工,既有现代建筑之气派,更具古色古香之风貌,不但供人赏观江景悠闲小憩怡悦身心,人桥共臻长寿佳境,而且对改善环境,发展本地文化旅游经济事业,将起到不可估量的深远作用。王光英、启功为桥题了字,潘…[详细]
桥边河风雨桥位于永定区王家坪镇桥边河村,是一座富有土家族特点的风雨桥。该风雨桥是湘西地区“盐帮古道”必经之路,连接沅陵、桃源、永定、慈利,当地人说“桥边河是五道连四县之地”。桥边河风雨桥为双孔木梁桥,中间的石桥墩呈六棱形,分水体如斧刃。桥廊由6榀四柱三瓜穿斗式构架组成。直棂栏杆,通间设脊梁,且脊梁上有文字记载、绘制图案,显得非常精致。是研究湘西北土家族文化、建筑历史的重要依据,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详细]
金勾风雨桥 金勾风雨桥位于从江县往洞乡增盈村金勾寨脚,始建于清代光绪十年(1884),1992年重建,重建后的风雨桥面十阔,间长33.60米,宽4.75米,桥屋中部抬升为五层密檐鼓楼楼冠,北端从第二间起南端从第一间起抬升为歇山式五层密檐屋顶,其于部分屋顶为单檐。长廊外侧半装木板,两端桥墩用片石和鹅卵石垒砌。中部桥墩为毛石凝土结构,墩上用原木作加长伸臂梁,一层比一层长用以此支撑桥屋。风雨桥2007年…[详细]
普济桥——又名孝庙桥,建造于明正德年间(1505——1521年间),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了。该桥是景区中唯一保全有关公、文曲星、魁星和土地神四种宗教元素的桥梁。它连接岩寨和大寨,桥长50多米,宽4米多。桥架主体为五段三层交岔衔接而成,纵向使用135根条木,其中两端的四根“地龙木”直径达到85公分。整座桥设计合理,不仅美观,也坚固耐用。桥中间设有四间神龛,分别供奉关公、文曲星、魁星和土地神的神位,…[详细]
合龙桥——位于岩寨和平寨的交界处。始建于1814年,至今已有二百年历史,是景区内又一座古桥。曾被洪水冲毁三次,现存桥为1941年修复。该桥顶部有青白二龙戏珠,象征着双龙共同守护村寨,同时也记录当年建桥时,由当地两位有名的木匠分别从桥两头开始修建,然后在中间对接的史实。桥长42.8米,宽3.78米,水面至桥廊高9米。桥上有桥廊可供行人避雨休息和村民不时聚会座谈。桥廊用36根木柱支撑,每边13根,两侧…[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