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古围,又名金钱山古村,位于从化江埔凤一村,就在双凤山脚下,一片灰褐而泛着白色的陈旧屋顶遍布,呈整齐而规划地排列,这个山脚下的小村落,很像武侠小说里世外高人们居住的地方。与其它从化的古村略有不同的是,凤凰古围里的建筑更接近客家古围,这大概也是它“凤凰古围”名字的由来。如果从高处俯瞰,可以看到村子里的房屋排列十分规整,横纵成行成列,井井有条,四周被围楼或围墙包围起来,平面呈方形,呈现完整的客家围村…[详细]
玉龙古村-中华第一村,位于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沙拉镇查海村西南2.5公里处,距阜新市25公里。是一距今有八千年的古代先民生息繁衍留下的历史文化遗址,1996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一文化遗址面积约三万平方米,在其中八千平方米的范围中,已发掘出原始房址55座,房址之间密集有序,排列成行,方向一致,呈方型圆角半地穴式,直接劈凿于花岗片麻岩上,按使用功能分大、中、小三种攒尖结构房屋建…[详细]
江华瑶族自治县大圩镇宝镜村是一个迄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的古村落。据《江华瑶族自治县地名录》记载,因其“村前有田峒,有一井塘水清如镜,可食饮,又能灌田,故名宝镜。”据宝镜《何氏族谱》记载,宝镜先祖何应棋,怡情山水,性喜遨游,于清顺治年间由道州溯沱水、冯河而上,见该地风俗淳厚,土肥水美;遂挈家人于此建宅定居,繁衍生息,距今353年。宝镜古民居至今保存完好,占地80亩,由9井18厅组成,共108间房,俗称…[详细]
桃源村位于开化国家公园的西面,是七彩长虹4A景区的重要核心区块。该自然村是北宋名臣范仲淹后裔迁居地,村庄自然环境优美,具有独特的山区地貌和民居风情。村内有近千亩龙顶茶园,其中中山堂茶园与日月相伴,和池水为侣,集以天地之灵气,表以山川之仙境,被誉为“江南最美茶园”。据《桃源范氏宗谱》记载,宋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长孙范旭因战乱逃离至此,见此地外圆内方,山青水秀,云雾缭绕,鸟语花香,为风水地,遂安…[详细]
东屏村属三门县横渡镇。因村东的东坑山形似帷屏而得名。东屏村位于湫水山腹地,濒临三门湾海口。背靠龙母山,环村皆山。前邻南溪,近接琴江。有控山带海之势,得屏山颍水之胜。沿着岙里溪,经过风月桥,曾经繁华的商业街依然保持原来的面貌。历经几百年的风雨,三门县东屏村年代久远的老房子、老街,向现代的人们,展示富有“中国元素”的乡村实景。东屏村位于浙江东南沿海三门县横渡镇,因村东的东坑山形似帷屏而得名。下辖大岙坑…[详细]
阳山村位于桂阳县正和乡境内,距市里30公里,经高等级公路、郴仰公路与万华岩、仰天湖形成旅游金三角。村落因依骑田岭(古称阳山)而得名。这里青山环绕、秀水萦回,颇类《桃花源记》所述之境界。自明初迁始祖而定,子孙繁衍,聚族而居,已逾600余年。村落始建于弘治年间(1497年),成于康乾盛世,而盛于道光年间。占地万余平方,现存古建筑60余栋,五千平方。村落座型北朝南,依山造屋,傍水结村,小溪流贯全村,谓之…[详细]
在江西省第三次文物普查中,安福县文物工作者发现了该县现存历史最早的古民居,这幢民居距今已有600余年。该民居现有人居住,保存完好,在民俗学、建筑学等方面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古民居坐落在金田乡柘溪古村的中央,位于村内蛇形山足下。房屋坐东朝西,依山势而建。外墙体砌有很多铭文砖,铭记为“柘溪瑜造”。检《柘溪刘氏族谱》,“瑜”即十九世纪刘瑜洁,明洪武年间在世,房屋当始建于斯时。-物工作者细心考察,…[详细]
山下鲍村位于浙江省金华市,是一个不起眼的历史古村落,山下鲍原有几户鲍姓居住,故称山下鲍,山下鲍村依金溪两岸狭长的谷地而建,村落依山就势,四周群山环抱,山岭林木葱茏,植被情况良好。虽然名为山下鲍,但奇怪的是这个小村庄里的绝大多数村民不姓鲍而姓涂。村里的老人说,古时候村里确实曾住过鲍姓人家,“山下鲍”的村名也由此而来,但后来涂姓人家越来越多。究其原因,据山下鲍村的《双溪涂氏宗谱》记载,在清朝雍正年间,…[详细]
茅镬(huò)村原来四周茅草丛生,潭水清澈,山上有形似镬盖,由此而得茅镬村村名。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却有着“浙东第一古树村”的美誉。这里生长着90株400年以上的古树,那一片古树的根,拱出地面,盘根错节,似是诉说着历史沧桑,生命变迁。茅镬,一个很生僻的名字,也许好多人还不知道镬字的读音,辞海里对其的解释是我国古代炊具,无足的鼎,与现在的大锅相仿,主要用来烹煮鱼肉之类的食物。而又有一种说法镬是一种古…[详细]
观一村就位于樟林古港港湾一隅,是秦牧先生的故乡。这里是海上古丝绸之路发祥地之一,潮汕大多数先贤从这里乘坐“红头船”漂洋过海,外出谋生创业。古港河河水清澈透亮,倒映着朵朵白云,犹如天空之镜,蜿蜒流向深处;两岸疏竹掩映着灰黑色的老屋旧墙,却有一种清幽的意境,让人忍不住顺着边上的石板小路,向深处探幽,不知不觉就走进了观一村的腹地。古港河上的仿真红头船景观成了大家瞩目的焦点。观一村由南盛里和南康里两个自然…[详细]
作为茶马古道的源头,明嘉靖初,羊楼洞的制茶业已相当发达。村镇随之而兴,极盛时茶庄200余家,人口近4万,有5条主要街道,百余家商旅店铺。“洞茶”远销海外,为“中国大茶市”,誉称“小汉口”。如今的羊楼洞已不见当年的繁华,但那条以明清建筑为主的石板街依然还在,街面全以青石铺设,房舍街店或青砖黑瓦,或木质竹垒。队员们和众游客一同漫步在石板街上,被古色古香的街边店铺、各式各样的纪念品、小玩意所吸引,从各家…[详细]
灵溪大围村,又名翰享村,位于灵溪河上游,约在清代早期由外省迁徙而来,现村内186户共1000人左右,绝大部分村民属黄姓。据村中族谱记载:因旧时-匪贼横行,村民为能安居乐业,造福子孙,于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5年)11月起环村修建围墙,历时二年多建成,至今已有二百多年历史。围墙大部分用花岗岩石块垒砌,坚固牢实,围墙周长1625米,高7米,厚1米,每隔3米有枪眼和探望口,墙内有人行跑道。大围设有东、…[详细]
任佳溪村地处慈溪市掌起镇东南部辖区,由原上宅、下宅、湖墩三村合并而成,溪以所居大姓任氏得名,村以溪名,因溪水清冽美好,故后又称任佳溪。村南群山起伏,开合处汇成条条小溪。“定海灵绪乡之西曰任溪,以邑大姓任氏得名。其外大海际天,波涛万里,蜃楼蛟室,变化莫测。内则重岩叠嶂,高险深阻,飞瀑如练,下注溪壑,蜿蜒曲折,若锵金奏玉,听之不倦。良田广亩,犬牙交错,五谷之入,穰穰满家,无有饥岁……”明初文学家、史学…[详细]
界首处于松阳和遂昌交界处,依山傍水,风水上佳,村庄偎依在松阴溪北岸,呈现出一条腰带形状。村中保存着一条完整的古驿道,以驿道为主线,两边坐落着驿站、祠堂、学堂、民居、禹王宫、圆拱门、牌坊等明清古建筑群。2006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界首村为第三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界首村虽小,却地杰人灵。刘姓是界首大姓,祖上系刘基同支,明初自青田迁徙而来。刘氏家祠建于清初,祠堂牛腿精雕细镂,体现了精湛的雕刻工艺。祠堂正…[详细]
上排门古村落上排门古村落(古民居建筑群),明清至中华民国。位于桐城市唐湾镇唐湾村湾前、湾里、湾西、河高村民组,镇区西北,前临桐潜公路,面积20000余平方米。古村落三面环山,依地势由东南向西北逐层构筑,所有建筑均为砖木结构,木构架基本形式为穿斗式或抬梁式,檐墙和槛墙均以长35、宽20、厚10厘米的青砖错缝平砌围护承重,建筑内部以编泥墙或板壁相隔,建筑局部点缀雕饰和彩绘,院落以鹅卵石人字形铺墁,门楼…[详细]
樟树下古建筑群地址:梅田镇樟树下村时代:清类型:古建筑级别:省级概况:樟树下古建筑群占地面积3万余㎡,为清至民国初的青砖青瓦椽檩结构建筑。村中巷道纵横交错,四通八达,人文底蕴深厚。据碑文记载,樟树下古民居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当时规模很小,道光至咸丰年间又有续建,逐渐形成现有规模。民居均为青砖青瓦两层砖木结构建筑,门楣、窗格多数雕刻有精美的人物、草虫、花卉图案。巷道相通,宽敞,青石铺地…[详细]
璜溪村古村落建筑群呈坐南望北走向,青砖屋居多,有部分为镬耳屋,总体布局方正严谨,密集整齐。众多古筑建于明清、晚清民国时期。村内横街纵巷,四通八达,古屋用材考究,石门框、石窗制作精细,木雕、彩绘、石刻书画、匾额楹联琳琅满目,门楣屋檐多处有雕梁画栋,建筑装饰中的木雕、砖雕、石雕、灰塑,充分体现了广府传统的建筑特色,集艺术价值与历史文化价值于一体。李氏大宗祠:面积619.01平方米。四进(现后楼正拆,剩…[详细]
龙潭村位于广州市海珠区新窖镇,是一个拥有着悠久历史和浓厚文化的岭南古水乡,也是一个拥有神秘传说和丰富物产的村落。传说这村子是龙的居所,是龙出没的地方,由此得名龙庭,后才改名为龙潭。龙潭村村里河涌交错,是典型的珠三角水乡,龙潭村的端午风俗已延续了上百年。食“龙舟饭”,是珠三角农民的大聚餐,是传统的社日宴饮的继续,宴会开支的款项来源,主要是村内工厂、店铺、专业户、个体户和普通村民的捐赠,港澳同胞、华侨…[详细]
石寨村:又名石城,位于陆丰市大安镇,是“双料”国家级古村落。在中国古村落中享有盛誉,该村始建于唐朝武德五年(公元622年),至今有1300多年历史,到明未进行大规模建设,据称,石寨村最先定居者系石姓人家,因而名叫石寨,该村原是石、陈、谢三姓聚居地,而今居民均为黄姓,该村历史传统建筑包括石城、和安里、黄忠贞公祠三部分,总面积约10万平方米。石寨重视耕读和“伦理教化”,明清时曾过3进士、7举人,是广东…[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