琐园村位于金华金东区澧浦镇,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琐园文风鼎盛,人杰地灵,被称为“奇村”。现保存的古建筑有严氏宗祠、黄氏旌节牌坊、务本堂、怀德堂等明末清初厅堂十余座。这些厅堂建筑结构、艺术风格各不相同,都极具江南古民居的典型特色。400多年前严氏祖先选址琐园村还得从一首风水民谣说候。“头顶灵岳山,脚踏金鞍桥,口食西湖水,两手披麒麟”据专家学者考证,现在金华孝顺镇的严店村、车客村、紫江塘村,塘雅镇…[详细]
埭头古村位于大若岩镇境内。古称埭川或埭谷,地型由西向东倾斜,其型如船,人称船型之地。埭头古村建于元代后期,背依九螺山,丹崖如染,面对梧山,苍翠挺秀,为陈姓血缘聚居之村落,现有1400余人。埭头古村以陈氏大宗祠到卧龙岗为中心区,分布着陈氏宗祠、积翠祠、墨沼池、墨沼生香、裕后祠、屈庐等古建筑,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层次分明。尤以华祝祠(亦称鲁班祠)与松风水月最为著名。在这里可看到士习民风、耕读传家的深邃…[详细]
独树岗(曾称树溪、同树)始建于元朝至大末年(约公元1330年前后),座落北江支流芦苞涌南岸的一片岗丘之上。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独树岗方圆达8平方公里,耕地一万余亩。据传,独树岗因古时候村中山岗上的一棵巍然屹立的参天大树而得名。七百年前,朱姓人家最早在独树岗的杉岗一带开村,故此处早期曾称朱家村。其后有蔡、周、冼等氏族先后来到独树岗定居;自清末民初始,有以打鱼为生的梁氏人家上岸定居。因蔡氏人丁兴…[详细]
被誉为“客家民居第一村”的茶山村位于梅县区水车镇西面,距梅州城区30公里。村内原有一棵古油茶树,故而得名“茶山村”。村落肇始于明代初期,逐渐兴盛,清末达到鼎盛。村中现存34座传统民居,其中绍德堂为明代建筑,有500多年历史;三百多年历史建筑三座——萼辉楼、创毅公祠、伯荣楼。据记载,至废除科举制度期间茶山村共有进士、贡生、监生以上称谓者48人,村内仍保存有16根楣杆石。近、现代人物有黄钧选、黄琪翔、…[详细]
桥溪客家民俗文化村位于梅县雁洋镇桥溪村,距雁南飞茶田4公里,是雁南飞茶田旅游度假村新开发的旅游景点。该村现有人口216人,常住人口50多人,有海外华侨三胞6000多人。该村是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桥溪村始称叩头溪,方圆约1平方公里,四面环山,东有五指峰,西有义安寨,南为笠麻顶,北为香炉峰,奇峰秀顶,气势昂然。村口的五彩林,有七棵古树,均为百年大树,有五种树种,分别为红楠(樟科)、青蓝树(黄叶树科)、…[详细]
田家庄村传统民居位于三门峡市陕州区菜园乡田家庄村。年代为明、清。田家庄村传统民居是河南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田家庄历史悠久,明朝时曾出过四个进士和不少官员。村中心有一座赵氏祠堂,是赵姓族人的精神家园。作为农耕文化和耕读文化的产物,赵氏祠堂修建于明朝万历年间,清朝和解放后都有翻修。祠堂坐北朝南,墙和门楼由仿古青砖砌成,大门上方是“赵氏祖祠”四个大字。祠堂南边有并排的两座古院落,据说本是一家三兄弟一起…[详细]
东坪乡新坳村古民居始建于宋朝时代,因南宋胡氏先祖忠简公隐居于此而兴建。整个古民居群落布局有序,属湘南客家民居。据史载该村落历代人才辈出,先后有忠简公于宋高宗时位居公紫光禄大夫,户部尚书;胡性聪为明朝进士,历任四川重庆府长寿县知县,胡璇为明朝举人,任太平府同知诰命奉政大夫,胡凯,胡方仲,胡元葵,先后考取举人,清朝道光年间胡正元被授予武魁,胡康凤被授予进士。另一大姓为周姓,是理学鼻祖周…[详细]
上清湾古村位于高要城区西北面,临水靠山,周围红墙黛瓦的古民居如繁星点点洒落其间,错落有致,静谧闲适。这里有异国情调浓厚的中西合璧建筑天主堂,有体现纯朴民风民情的青砖古舍、麻石小巷、渔村古渡、古榕修竹。上清湾优美的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吸引无数的远近游客前来探秘,近年来被诸多爱好摄影、绘画与旅游的人士所青睐,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栏目曾前来拍摄专题节目。坑尾村古村落坑尾村,一个风景秀丽且民情淳朴的古村落…[详细]
夏富古村位于仁化县城西南面,由县城出发,经大岭、车湾、到董塘河与锦江河的交汇处,距县城15公里,交通便利,历史上曾是锦江下游的第一商埠。它位于世界自然遗产丹霞山风景区阳元山景、巴寨风景区中心;它合丹山、锦水特色美景为一区,是登山探险、水上漂游的好去处;它集自然生态、田园景观为一体,是生态旅游、观光农业的理想地;它融乡土民俗、历史文化为一身,是吃住游乐、休闲度假的好地方。夏富古村依山面水,广有田园,…[详细]
下樟村位于丽水龙泉市西北部,史称“云坞古村”,宋时龙泉管师复隐居于村后白云崖,管师复广种樟树以驱毒虫,然后附近有吴氏等山民迁入。明末清初郑承恩从福建荣阳迁徙下樟(郑氏系郑成功后裔),并形成村落。因村水口有一千年古樟,故得名“下樟村”。古村四周绿树成荫,森林茂密,云雾缭绕,幽若仙境。古村起源于北宋,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村四周山高涧深,森林茂密、石奇瀑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将其展示得淋漓尽致,村内有保…[详细]
木棉村,位于广州市从化区太平镇,相传由宋代谢氏建村。村中的五岳殿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据《从化文物志》记载,其建筑为宋朝风格,约一千年历史,其梁架、斗拱、柱式、出挑、开间等早期建筑构件和风格做法尚存。村中另有宋清时古建筑约六七百间,皆保留原貌,可惜年久失修,多成残垣。村中有古码头一个,为昔日船只经商往来之重地。村中环境清幽,民风淳朴,于流溪河畔自成一隅,怡然自得。木棉村是从化区第一大村。村中传统民…[详细]
沙田镇龙井村位于八黄二级路边,分为龙和片、龙井片两个自然片,主要以张、黄、莫三大姓氏为主;村寨建于清朝同治至光绪年间,是一个约有四百多年历史的古建筑群。龙井村的古民居建筑技术精湛,建筑物雕龙画凤,人文历史悠长,这里的古驿道全部用条石铺设而成,总长1000多米,虽然经历了数百年的沧桑,仍可见当年的历史足迹;居民区的龙井泉水甘甜芳香,泉水从井底不断涌出,水珠串串,常年不竭,为品茗上等泉水,据村民说,龙…[详细]
竹林村位于揭阳市榕城区紫峰山南麓,东连群英、群光二村,西与普宁市南溪镇交界,北面吉荣公路横亘。竹林村古称林厝寮,因明代弘治年间有林氏在此搭寮居住。后来林氏移居他处,现在全村居住着洪、杨、王三姓。王氏祖先于明代嘉靖三十一年(1552)到此定居,三姓同居一村,和睦相处。竹林村旧时四面翠竹环抱,景色优美,清康熙乙丑年(1685)翰林学士兵部郎中杨钟岳题有“竹林山”三字刻于中央寨门石匾,“竹林村”因此得名…[详细]
据传是欧阳族人于清嘉庆三年(1798),从白云区江高镇沙溪村迁来此地建成,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有欧阳宗祠一座,民居40座,共4l座。高溪村历史文化保护区以古村落、田园风光为主体,被流溪河灌溉渠划分为南、北两片。聚落的空间系统基本完整、自然景观富于特色。保护区建筑群主要以村面建筑为主。村面建筑保存较好,排列整齐。完整的古村落风貌、天人合一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融入生活与艺术的书院文化,娟秀的而发达的…[详细]
黄林村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目前保留的建筑多为清末民初、卵石原木构筑的老房子,总计68幢、289间,其中有百年以上历史的古民宅达13幢、62间。这些上了年岁的老屋沿着半山腰分布,有的七间联体,有的九间联体,最大的还有十间联体。村中老屋皆是普通民居,没有深宅大院的宏伟,更没有雕梁画栋的瑰丽,镶嵌于青山碧水之间,朴素自然。这些老屋错落有致地沿半山腰分布,村间小道均由卵石铺成。石头砌的墙,石头铺的路,满是…[详细]
吴布村,距景宁县城东北16.9公里,取吴村、布袋后两村名第一字得名。”据吴村的老人介绍,400多年前这里只有3户人家,一户由附近的郑山头村迁入,另外两户是兄弟俩,他们沿着广东——福建——包凤,最后迁入吴村。吴村原本是吴姓人的村庄,后来由于各种原因,吴姓人陆续搬出村庄,村名却一直沿用了下来。现在的吴村全村村民均姓雷,是纯正的畲族村。吴布村较完整地保留了畲民原生态生活模式,传承和保留了畲族的炼火、织彩…[详细]
屿北古村位于永嘉北部重镇岩坦,距县城60多公里,与国家级森林公园四海山接壤,该村三面环山,一面临水,青山叠翠,环境清幽,风光秀美,苍松翠柏,秀竹茂林,四周有金山、昔山、屿山、阳山、和尚山环抱,犹如莲花瓣簇拥着整个村庄。屿北民居建筑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建筑整体感很强,民居多以坐古朝东,村内古建筑占现有民居建筑85%以上,新区与老区分明,民居平面分一字形、H字形、口字形、日字形等多种形式,所有民居建筑…[详细]
三都镇中田村李氏始祖李玉与李金、李元、李亨三兄弟从江西同徒居湖广郴阳府兴宁县各立基业,有古建筑256栋66670平方米,是一个古建筑相当集中的自然村。村落由古民居、祠堂、古井、欧式古楼等构成。整个村庄其民居、巷道、池塘、清泉布局紧凑通融,村落空间变化韵味有致,建筑风格大气磅礴,村内设有公厅和祠堂,大厅设有天井,大厅门口有精细的木雕、对联,门前有空坪,房屋端头有鸡冠垛子,房屋采光用的是雕花的石窗和木…[详细]
林头古村,位于顺德区北滘镇东部,东临谭州水道,距北滘镇中心1.5公里。明朝年间,顺德建县后,林头曾隶属于桂林堡,地处桂林堡八乡之首,故有“桂林首步”的说法,得名“林头”。林头村从唐朝开始就有人聚居,在宋朝形成村庄。在宋朝时期,林头村人已开始兴修水利,叠土成基,并开展多门类、多层次的农业。明朝,有了果树种植、水产养殖等生产活动。清末民初,林头刺绣已远销东南亚和欧洲等国家。清朝中期,林头村的商品贸易趋…[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