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宁下架山镇碗仔村,是一个以马姓为主的聚居村落,包括碗仔村、下洋、白马坷、龙潭、望岭和岭尾6个片村。村落建于16世纪末,历史悠久。盐岭古道穿村而过,进村石阶、古石板桥保存完好,村里古树名木种类繁多。村庄建在半山腰,建筑沿山坡分布,四周青山环绕,村中绿树掩映,鸟语花香,静谧古朴。碗仔村得名于山体形状。碗仔村先民到此定居时,因聚居地前有一长若案几的山丘,乃命名为案仔村。后因聚居地四面环山,呈凹形,状似…[详细]
潭角村:潮风长在临水烁金蓝城区磐东街道潭角村,古时被称为“潮临”,后来改称“潭角”。这里三面环水,村内水系纵横交错,古村格局保存完好,历史人文底蕴深厚,古迹繁多。据介绍,潭角许氏开基祖许光公宋时由福建来到揭阳,发现潭角是理想的定居之地,于是举家落籍。后来子孙繁衍生息,分创四处古寨场,分别为新围、沟美、南厝、北厝,古称“四寨一村”,目前全村现有人口5300多人都为“许”姓族人聚居。村内保存有祖祠5座…[详细]
闲雅的氛围,山风柔柔地吹过,看端庄儒雅的茶艺师娴熟的茶道表演;看绿绿的茶叶在杯中沉浮;看身旁青竹摇翠,远处云雾缭绕,耳边水声敲石,诗情画意难以言说。该景点包括:半坡街、百茶屏、铁观音、古镇广场(古镇戏台)、醍醐灌顶。地址:深圳市盐田区大梅沙东部华侨城茶溪谷景区内类型:特色街区游玩时间:建议0.5-1小时电话:0755-88889888官方网站:http://www.octeast.com/inde…[详细]
新田古村是韶关最古老的村落,坐落于广东省南雄市东北约38km乌迳镇腹地。新田村自西晋建新三年建村至今已超过1691年历史。古村落中,有明、清、民国初年古民居建筑多幢,其中保存较好的明清建筑达1万多平方米,虽多为客家建筑,但保留着许多中原风格,青墙玄瓦、凤头檐角,错落有致。南雄民谚称:“先有新田李,后有乌迳镇;先有新田李,后有浈昌县。”到过南雄市东北约38千米乌迳镇腹地,北傍乌迳街,有“南雄第一村,…[详细]
坑背古建筑群位于中新镇坑背村(广汕公路旁),建于明未清初,通面宽152.43米,通深53.96米,面积8225.12米。整体建筑分类10列5排,面向东北方向。房屋为硬山顶,绿灰筒瓦,锅耳封火墙,施彩绘,面阔均三间,排、列之间纵横青云巷,是广州市历史文化保护区。增城坑背古村落是一个鲜为人知的古村落,村内的民居均建于明末清初时期,虽历经百年风雨,但古代碉楼、明清古院落风采依然,保存相当完好。村落依山面…[详细]
惠来县隆江镇孔美村是一处有着7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聚落依龙江河岸北侧,呈复合状分布,建筑为泥瓦木平房结构。孔美村位于隆江镇龙江河中下游北岸,处于龙江河出水口湾口处的末端,全村800多户,人口7000多人,均为唐姓族人聚居,旅居海内外的乡贤侨胞众多。孔美村地处平原地带,村落布局整齐合理,村子古香古色的老建筑,承载着孔美村700多年的历史与变迁。早在南宋年间,孔美村就有罗姓族人在这居住,直到元末,唐…[详细]
恩村地处城口镇政府西南7公里,距丹霞山景区30公里,106国道从恩村境内穿过。该村下辖8个村小组和1个村办林场。全村人口1400多人,是个历史悠久、建筑风格独特、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古村落。恩村蒙氏始祖蒙念四于宋神宗元丰年间由江西于都来韶州经商,卜居仁化恩村。经历宋、元、明、清几个朝代,这个小小山村,九百年来飞出26位进士,考上武举、岁贡、拔贡、监生、庠生、太学生等三百多人,可谓冠盖连云,人才济济,…[详细]
西湾村位于板桥镇政府西,距黄河古镇碛口仅一公里之遥,以独具特色的民居建筑闻名于世,完整的居民建筑群是依靠黄河船运发迹的陈氏家族历经明末到民国300年历史逐步修建而成的,占地3万多平方米,依山面水、背风向阳,随势而上,如波涌浪卷,层次感极强。西湾村有两横五纵七条小巷均匀地把各处院落串联起来,院院相通、户户相连,楼房院墙不拘一格,样式多变,不同地势随行程序、错落有致,与周边环境十分和谐,防盗、防火、排…[详细]
河湾山寨,位于重庆酉阳县后溪镇境内,被誉为中国最美土家山寨,因土家人的母亲河酉水河弯曲流淌于境内而得名,幅员面积15.5平方公里,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部落聚集。河湾山寨建于(1370)年,即明洪武三年。山寨依山临水而建,阶梯式布局、层次分明,错落有致,寨中古木参天,翠竹青青,山寨建筑为土家吊脚楼,走马转角风貌独特,寨后层层梯田,自然环境优美,被誉为中国最美土家山寨。至今已有600余年历史,…[详细]
阴德河村位于永和县乾坤湾乡西北部的黄河岸边,距离乾坤湾景区仅15分钟车程,是唯一可以在乾坤湾上俯瞰到全村景色的村子。以前叫鸭子河村,如今依然保存有匈奴式窑洞,整个村落布局也隐含了中国传统的建筑布局。阴德河村是四方标志物——朱雀发祥地。阴德河村相传是四方标志物朱雀的发祥地,这里有源远流长的黄河文化,这里有博大精深的德孝文化,这里有光耀千秋的红色文化。村内有跃进大鱼池、同根老槐树、德孝文化墙、民俗博物…[详细]
蓼江镇秧田古村: 段氏先祖明代迁居于此,古民居建筑选址于山水之间,前依绿水,背靠青山,有大小建筑 70 多栋,其总建筑面积超过 12500 平方米。秧田古村的段氏祖屋建筑布局分别呈“U”型、“一”型设计,藏风聚气,其巷道、池塘、建筑、古井、清泉布局紧凑通融,村落空间变化韵味有致,建筑风格大气磅礴,每个自然村村内都设有公厅和祠堂,大厅设有天井,大厅门口有精细的木雕、对联,门前有空坪,房屋端头有鸡冠垛…[详细]
鸡鸣村地处苏浙皖三省交界之处,鸡鸣三省,故得名鸡鸣村。这里有着清代的祠堂、明代的古民居,置身其中,你可以感受到三省居民朴实的生活场景。鸡鸣村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整体建筑集中了三省的建筑风格,除了有着白墙黛瓦、马头墙的徽派风格,同时又不失江南小桥流水人家的韵味,而浙江园林宅第建筑中的“缩天之美”在此也一样有所体现。另外一方面,在鸡鸣村,游客朋友还能看到苏浙皖三省不同的风物特产,如江苏这边的板栗、竹…[详细]
丹灶南沙棋盘村:南沙陈氏自南宋迁移至南海开村。明代万历年间始,宗族渐旺。南沙棋盘村古村落始于明末清初,清嘉庆年间因族中有人做生意发达(至今有“扫地北”传说),大兴土木,三十间大屋同时动工,每间大屋规格统一,座东向西。棋艺巷,分三巷,每巷十间,前五间之后留横巷,六至八间再留横巷,最后再建两间,三条巷中可以横直行走,形成棋盘之势,故称棋盘巷。现村中15条棋盘巷和2条棋艺巷分列,布局井然。村中古建筑以其…[详细]
海港村地处神湾镇西南,由大排、芒冲、磨刀三个自然村合并而成,全村面积约九平方公里,常住人口逾三千。大排,西与斗门隔河相望。据传,此处于清道光初年便淤成沙洲,俗称沙仔。咸丰初年有人聚居围垦,同治初年筑成围,并从围中间自西至东开涌。因多河沙,附近的人常来挖沙,便称大把沙(粤语为很多沙之意),后以谐音命名大排沙。聚落在二围涌南、北两岸呈线状分布。芒涌,约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有人聚居。因该地…[详细]
三都镇流华湾古村选址遵循“天人合一”的自然格局,体现了古代风水学的建设理念。古村坐北朝南,北靠原资兴八景之一程乡绿水,辰冈微应,后山龙脉源自辰冈岭山脉,像一块屏风,藏风聚气,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四向相合,四周围成园局。流华河蜿蜒全村而下,形成水抱地,有腰前锦玉带之贵,面临万顷粮田,视野开阔,突显中庸仁和之度。古村建筑全部为青砖碧瓦,鸡公垛到栋,所有大门横梁雕龙画凤,古色古香,整个古村内石…[详细]
黄屋古村(潼湖镇黄屋村)隶属仲恺高新区潼湖镇,坐落在潼湖镇南面中部位置,毗邻潼湖湿地,于明末约1522年建村,至今约490年,村内现仍保留有明清时期民居500多间,占地面积约3万平方米,村内有古石巷道2000多米。沿着一条弯曲的水泥村道一路深入脚下的大青石板,约两米宽的小路弯弯曲曲向下延伸。黄屋村的探寻之旅由此开始。书室的青砖清水墙,经过岁月的洗礼,依然保存着厚重的历史韵味。如今,黄屋村的许多老房…[详细]
邓边村在120多年前就开始有人居住,住过58户人家,曾是甄、伍两姓的“天堂”,盛极一时。后由于战乱频繁,该村村民纷纷出走,最后变为人去村空的村庄,那些带不走的房子和家当只好被遗弃在岁月里。村子长不过800米,宽不过600米,偌大的村庄杂树遮天蔽日,几乎密不透风,处处充满着空虚、孤寂和恐惧气氛。白天,这里听不到外面半点喧嚣,流水将村隔成田野阡陌中的一座小岛,高大的老树和穿插其间的藤蔓又构成一道10米…[详细]
赵沟村传统民居位于渑池县段村乡赵沟村。年代为清。赵沟村传统民居是河南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赵沟古村位于段村乡境内,占地面积24平方公里。该村始建于秦末汉初,距今已有2200年历史,被外界誉为“中原石头城,深山小迷宫”。该村不但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而且还遗存着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古村的核心保护区域全长800余米,宽100余米,现有保存较为完好的明清古建筑84所,村内多以石头建筑为主,石头房、石头墙…[详细]
中村村位于浙江余姚市鹿亭乡东南部,古村拥有众多的历史人文景观,区域内有白云桥、仙圣庙、古戏台、中村战斗纪念碑等人文景观节点和舞龙、沙船、抬阁等民俗风情资源。关于中村的命名,民间有两种说法。一说该村距余姚、宁波、奉化三地距离均等,故曰中村;一说跟这里的两个大姓即龚和郑的平衡有关,据说龚姓居住在先,而郑姓人数居多,龚姓取名龚村而郑姓不愿意,于是两姓协商最终以中村命名,取中庸之意。《石潭龚氏宗谱》显然支…[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