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奕墓位于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临江镇岙底村龟山西麓,坐南朝北。墓葬为块石砌圈椅式,上下三坛,墓前正中设一卵石砌甬道。墓室略上拱,内外两层块石砌墓圈。三坛祭坛平面均呈八字。第一坛立面左右有程奕后代墓碑两方,为清代。第二坛正中立任道逊书写的墓志铭,青石材质,残损,须弥座底座。第二坛与第三坛间中部设两级踏步,第三坛与甬道间设三级踏步。墓圈立面均为块石对缝斜铺,祭坛用方块石错缝平铺。程奕墓神道门位于临江镇岙…[详细]
西丹古民居俗称五落官厅,位于深土镇西丹村,为清代殿前侍卫西丹入氏林演登所建,距今已有将近200年的历史,被列为漳浦县文物保护单位。西丹古民居的主体格局为九落五进布局,规模宏大,结构紧凑,体现出家族人丁兴旺、团结一心的特点。 据说清乾隆年间,一个叫林邦的漳州大商人曾在漳州一带连开13间丝线行。有一天,林邦外出路过西丹村时刚好碰上天气变坏,在土地公祠躲避风雨。休息时土地爷托梦于他,要求他拿回自己的西丹…[详细]
舒家巷古民居群舒家巷位于华阳镇绩溪县博物馆东侧,大体保存清代的原有街巷布局,其中12号、27号、28号三栋古民居保存较好,文物价值较高。胡芝琴宅坐落在华阳镇舒家巷27号,建于清代,坐北朝南,占地面积420平方米,该建筑为上下对堂,二搂通转,中设天井,东西厢房。该宅用料硕大,做工别致,梁柱全部做成方形,室内的木构件略施雕刻,中进的上首有一块朱漆描金书有“耆英冠社”的匾额,是清朝乾隆二十三年,此宅主人…[详细]
棠樾古民居位于歙县城西南7.5公里处的郑村镇棠樾村,古民居为明清时期所建,主要建筑介绍如下:欣所遇斋及存养山房:清嘉庆年间建,为清两淮盐运总商鲍志道之弟鲍启运故宅“遵训堂”的偏厅,分为南、北两部分,南为欣所遇斋,北为存养山房,中间用一屏大型花墙相隔,总占地面积418.8平方米。皆为二层楼房。书斋三开间,楼下为厅,匾额为清书法家胡长庚篆书。山房亦为三开间,前有较宽敞庭院,东边有过厢,可与书斋相通,匾…[详细]
时代:明清类型:古建筑地址:南昌县三江镇三江村前、后万自然村简介:万村古民居位于南昌县三江镇三江村前、后万自然村,自北宋神宗年间故兵部尚书、爱国先贤万迪公始迁至此,迄八百余载。该自然村地临四县之交,秀挹三江,世代文风蔚然,忠诚义士,人才辈出,历朝金榜题名之进士,有记载就有十五人,举人秀才数百名。该自然村自宋迄明肇基以来,世代繁衍昌盛,古建筑群蔚为大观。现存的61幢古建筑,均系砖木石结构,外墙下砌花…[详细]
白沙圩乡腊元村腊元村位于宜章县白沙圩乡东南部,距白沙圩乡约2公里,距宜章县城约34公里,与莽山风景区相接。据陈氏族谱记载:永乐九年(1411年),从茶陵卫力梓树下奉调到宜章笆篱堡镇守了十年的千户陈闻中,因筑城屯田、镇匪安民有功,被朝廷加封为四品都尉。功成名就的他思量着选址卜居,繁衍生息。他信奉青山绿水出佳地的道理,于是,从笆篱堡往南走去。约莫走了四五里路,只见那地方青山如黛,帽若乌纱,还有一溪潺潺…[详细]
翠郊古民居是迄今为止在江南地区所发现的单体建筑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民居,堪称江南古民居之杰作。翠郊古民居被收入中国“老房子”大型画册,并于1998年在世界图书博览会上展示,引起国内外建筑界专家的关注。又称翠郊大厝、洋里民居、吴氏老房子,位于距福鼎市区20公里的白琳翠郊。翠郊古民居建于清乾隆10年,距今约250年,兴建者系春秋五霸之一的吴王夫差第104代孙,历经13年、耗资白银2万两。整个建筑占…[详细]
祝家楼古民居位于红安县华家河镇祝家楼村,清代建筑。坐北朝南,依山而建。民居由三条南北纵深、互相平行的巷道相连,每条巷道口均建有门楼,自东向西依次为花门楼巷、曹门楼巷、香铺行巷。花门楼巷两侧为祝正本老宅、祝尚珍老宅、祝尚贵老宅、祝正林老宅、祝建功老宅、祝中洲老宅、祝先满老宅、祝先辉老宅;曹门楼巷两侧为祝正英老宅、祝正宁老宅、祝中斌老宅、祝永海老宅、祝先杨老宅、祝正喜老宅、祝尚方老宅、祝忠汉老宅;香铺…[详细]
百丈岩古民居建筑群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坐落在团风县东北部,龙王山脚下,距团风县城50公里。古宅建筑群为典型明清古建筑,依山而建,山青水秀,和谐宁静,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是创意写生、协会研讨、-休闲的好地方。中湾林祝堂旧居:三米宽的青石板,拾级而上百余步,进入中湾古民居。林祝堂旧居主建筑一进三幢九大间,室内有天井六个,为悬山顶式砖木结构建筑,青砖布瓦,全部是青条石叠起的台基。门厅与前厅间…[详细]
闽清杏园古民居坐落在福建省闽清县鹿角村360号,始建于1925年-1927年间,占地面积2500多平方米,整个建筑集明清、民国及南洋建筑风格,是一座独具特色的南方古民居。杏园始建于1925年-1927年间,由鹿角刘氏二十九世刘观邱出资兴建。刘观邱生于1899年(光绪巳亥年),早年赴南洋创业,开设和利园农场,后归国返乡,在鹿角家乡亲自设计建新厝,新厝建成后,将西边一半房产售让给其兄刘观泗,因刘观泗号…[详细]
中龙院古民居位于新宁县一渡水镇石楼村,始建于清乾隆九年(1744年)。古民居由何儒达等兄弟修建,系“三渡水节孝坊”所旌表之人李赵钱之妻何氏的出生地,该建筑占地1710平方米,坐西南朝东北,为三进二天井、三重封火山墙围成的院落式布局。2011年被邵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民居设计精巧俊秀,布局主次分明,呈左右对称之式,分为前院和后院,前院为主体建筑。其坐西南向东北,三进、二天井、三重封火…[详细]
沿着一条曲曲弯弯几乎绿透的村道走进邦塘村,就如走进绿的世界。邦塘村地处城郊,远离尘嚣,满目恬静的田园风光。七月流火,正是炎热时节,这里却清风徐来,沁人心肺。青竹迎风摇摆,老榕树绿荫如盖,依然生机勃勃,没有丝毫老态。榕树下,铺设着供人坐卧的青石条,不知经过多长岁月,棱角都磨光了,仍然横卧在这里,接纳来访客人。邦塘村的巷道开得很特别,横向大巷不平直、纵向小巷却是笔直的。走在邦塘南村村头,有两条保留得很…[详细]
西山古民居群坐落在县城西山顶南向一带地方,为清代徽派建筑之精品含18、19、22、43、44号宅。章恒本宅地处西山43号。面阔三间,进深五间,占地面积194平方米,硬山屋顶,马头墙,抬梁穿斗并用,上下对堂法式,室内的槅扇、斜撑和雀替都有很精美的雕刻,是清代盐运大使章道基的官厅。章洪柏宅地处西山18号,坐西朝东,面阔三间,进深七间,占地面积380平方米。硬山屋顶,四围封火墙,抬梁穿斗并用,三合土地坪…[详细]
三河大捷遗迹及古民居位于肥西县三河镇。1858年11月(清咸丰八月十一日),太平天国将领陈玉成、李秀成、李世贤和捻军将领张洛行联合对清作战,在三河镇全歼湘军6000余人,湘军头目李续宾、曾国华葬身于此。史称三河大捷。现存三河大捷遗迹有太平军城垒、太平军驻三河大本营等,有太平军火炮、太平军石雕、石刻等文件。太平军城垒位于东街及中街,有一小对面段、供销社段、二中段、一小校内段、医院段、食品厂段。太平军…[详细]
高迁古民居群位于风光秀丽的仙居风景名胜区。在西部白塔镇境内,距县城19公里,拥山环水。古民居群规模宏大,布局精巧,保存完整,递数百年而不衰。民居外型优美,立面简洁,构架坚固,尤以镶嵌在门窗棂台上精美的石、木雕刻闻名遐迩。这些石、木雕刻玲珑剔透,风格多样,或古拙,或匀称、或简洁,或繁复,或遒劲雄奇,或细密工整,是我国古代民居雕刻艺术的集中体现,具有高度的观赏和研究价值。尤以木透雕动物花卉,木浮雕人物…[详细]
清溪古民居群位于城步苗族自治县东北角,距县城10公里。历史上,这里曾拥有过享誉一方的政治地位。城步杨家氏族名将众多,据不完全统计,自宋以来从这里走出去的将官就达五十多位。据《杨氏族谱》记载,清溪始祖为杨再思第六世孙杨应魁,南宋开庆元年(1259年)时由禀生,任职绥邑莲荷巡检司,后下籍清溪,繁衍生息,形成聚居村落。聚居村民1500来户,人口2150余人,苗族人口占80%,且多为杨姓,汉族及其他少数民…[详细]
南城古民居位于连云港市海州区南城街道东大街、西横街等。现有保存较好的古民居二十一处,主要分布在东大街(原称凤凰街、海宁街)两侧,分别为新浦区南城镇东大街10-2、12-1、20、27、29、30、32、33、39-2、44、46、61、73、76、80、82、85、88、104、106号,西横街7号。有的为青砖灰瓦、斗拱出檐,但大部分是用片石砌墙,其建筑工艺颇具特色。每个院落门面不大,但进入院中空…[详细]
石桥营古民居建筑群位于平顶山市新华区香山管委会石桥营老村,是历史上香山街所在地,民俗文化传承连绵不断。它继承了香山街的观音文化(神话传说遗迹如一步两眼井、三步两孔桥)、农耕文化、古寨文化等。明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下诏以山西移民为主在宝丰县境设军屯营三十四营,石桥营为其中一营。清咸丰年间又在明代基础上扩建周长1600多米的青石大寨一座(此寨现存三分之一)。寨内一条主街东西长约500米,南北小街数条,…[详细]
白寺村位于浚县县城西9公里火龙岗上白寺山东部山坡,东临共产主义渠,南傍明代长丰渠,居山傍水,风景秀丽。白寺村于2016年12月第四批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单。村寨内至今保持浓厚的历史韵味和古朴风貌。大量青石砌筑的传统民居集中连片,随山坡地势而建,从山麓递进山顶。院落多为石砌四合院,临街建有过道门楼。房屋建筑形式为一层或两层不等的硬山式灰瓦顶,另有少量平顶房屋分布其间。建筑用材多为青石,局部配少量灰砖,…[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