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游列山古墓群位于朗县金东乡林邛公路旁,距4公里多的列村东北约1.5公里的列山南坡上,海拔3200米。列山古墓平面呈梯形,坐北朝南,封土堆高1.68米,封土未经夯打,封土内夹有网状石墙,东西长5.80米,南宽7.50米,北宽5.31米,石墙厚度为0.30米,高0.53米。该建筑群气势宏伟,构筑奇特,整个墓群延绵几公里,是西藏境内难得一见的景观。烈山古墓群不仅反映了1000多年前西藏的丧葬制度和墓葬…[详细]
以卫东区新华路北段铁路工人村为中心,东、北至月台河;南至建设路、西至市政府。 该遗址中心地带地层共分上、下两层,下层为新石器时代中、晚期遗存,主要为灰坑,发现有一座儿童瓮棺葬,文化层单薄,厚0.4—1.00米,其中包含遗物较少,主要为泥质红陶和夹砂灰陶,红陶主要为素面和彩绘,灰陶上饰绳纹和蓝纹。器形主要为钵和罐。上层为西汉早期墓葬,1997年至2002年,在此共发掘西汉早期平顶空心砖墓100…[详细]
扎滚鲁克古墓群,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且末县托格拉克勒克乡扎滚鲁克村西2公里处绿洲边缘地带的台地上。墓地可分为三期,第一期属于先且末国时期,第二期属于且末国时期,第三期为东汉至魏晋时期。目前发现五片墓地,近千座墓葬。一号墓地墓葬分布相对集中,东西宽750米、南北长1100米,面积达825000平方米。墓葬形制有长方形竖穴土坑墓、长方形竖穴土坑棚架墓、洞室墓等。一、二期以多人合葬为主,三期多为单人或二…[详细]
四角埠古墓群位于莱州市柞村镇。年代为汉。2013年,四角埠古墓群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山东省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四角埠古墓群地处山坡丘陵地带,中部高高隆起,四周逐渐低缓,由“中间大墓”、“东小墓”、“西小墓”和“墓南祭祀处”四部分组成,总占地面积约100多万平方米。来到现场后,从外观看,三座古墓与丘陵无异,呈品字形排列,封土呈覆斗形,均为夯土筑成。其中,“中间大墓”即四角埠,当地俗称“雁王顶”…[详细]
琼博拉古墓群琼博拉古墓群位于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琼博拉乡琼博拉村南的山坡上,有沙石公路相通,交通较为便利。海拔1380米。墓葬分布在乌孙山北麓的琼博拉沟口东侧的山前坡地上,墓葬约150座。可分三片。主要分布在琼博拉沟口东侧1公里的范围内,约有100多座,其中大型墓1座,坟堆高2米,直径约30米,坟堆外环绕有带状石圈,石圈宽0.8米,中型墓20余座,坟堆高约l米,直径10—13米;其余为小型墓,高约0…[详细]
金山屯横山古墓群遗址是黑龙江省北部重要的金代古墓群。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金山屯横山经营所北山,东经129。21’北纬47。20’,汤旺河左岸。遗址东西宽100米,南北宽300米,一处面积为3万平方米的向阳坡马蹄形谷地中,分布有56座古代墓群。1965年金山屯区开垦农场时发现了这个古墓葬。据《金山屯区地方志》载:横山在辽代,为女真人领地,属五国部之盆努里国,旋属汤旺河兵马司及五国部节度使司。金代属…[详细]
渤海国古墓群位于景区西北部六鼎山中,是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公元698年,靺鞨粟末部首领-在敦化建立震国,后被唐玄宗册封为渤海郡王,传世二百多年,全盛时期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疆域广阔,与高勾丽和日本等国往来密切,史称“海东盛国”。渤海国在敦化立都57年,除古墓群外,还遗存东牟山城、渤海二十四块石等遗迹。作为渤海国早期王室贵族的陵寝,六鼎山古墓群建制古朴,与山形地貌浑然一体…[详细]
天子庙古墓群位于斗南街道办事处小古城社区居委会东1500米。1974年发现,经1975—1999年五次发掘墓葬140多座,出土春秋晚期至西汉时期青铜器、陶器、玉石玛瑙器等文物数千件。41号墓出土的“巫师纹铜鼎”、“五牛盖铜筩”、“双钺形铜戈”堪称“滇文化”之稀世珍品。市政府1983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天子庙古墓群因始建于明的天子庙而得名。庙内存嘉靖十六年(1537)《重修土主庙碑记》等碑共三…[详细]
东周及明代墓群。位于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八岭山镇,南与长江相望,北与纪山为邻。中心地理坐标:东经112�15′02″~112�15′07″,北纬30�33′74″~30�33′82″。面积约4000万平方米。是楚王族墓地和明辽藩王墓地。八岭山古称“龙山”,又名八宝山。自然风景优美,“八岭松云”为旧时江陵八景之一。相传楚庄王等十余座楚王墓及明代辽…[详细]
申盟亭古墓群位于广饶县乐安街道申盟亭村北约200米处,2009年3月广饶县开展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时复查。经调查勘探发现,申盟亭古墓群共5座,其中3座存有封土。其中1号墓位于保护标志碑正东约120米处,封土高约2米,占地面积约100平方米;2号墓位于1号墓西北约20米处,封土高约1米,占地面积约60平方米;3号墓位于2号墓东北约20米处,封土高约1.5米,占地面积约90平方米;4号墓位于保护…[详细]
龙头山古墓群位于吉林省和龙县的龙头山上。墓群所在地的范围,东西长500多米,南北长400米,地面有12个封土堆。较大的一座墓前立有两块大石柱,南面的平地上有建筑基址。已发掘的一座是渤海国第三代王大钦茂的第四个女儿贞孝公主的墓葬。建于八世纪的末叶,原来的地面上有砖塔,现已塌毁不存,只留下墓室。最珍贵的资料是墓中绘有12个壁画人物,这是首次发现的渤海壁画。在墓室通道的东西壁各绘有一个武士,在长方形的墓…[详细]
狼牙坝古墓群批次和公布时间:第五批 1999.2.26地址:乾安县城西乡年代:青铜时代类别:古墓葬管理单位:乾安县文管所是否开放:否狼牙坝泥林位于乾安县西35公里处大布苏东岸的西 坡 , 南北长约5公里,东西宽约5公里。距 地表I米左 右的横断面上,显露出两个 文化层 ; 一 个是新石器晚期 和青铜时期的原始文化 , 暴露出的文物有手制粗沙质陶 器残齐 、 陶纺轮 、细石器 、蚌刀 、骨箭头 、铜…[详细]
丰州古墓群年代:西晋~唐座落地点:南安市丰州镇旭山村、桃源村等简介:西晋、东晋、南朝、隋唐时期墓葬群,分布于丰州华侨中学附近狮子山。两晋及南朝古墓大多为券顶砖室墓,唐墓有土坑和砖室两种。砖室墓平面有长方形、刀形、凸字形,墓砖纹饰多样,出土遗物以青瓷器为主。纪年墓砖有“太康五年(284)”、“咸康元年(335)”、“咸安二年(372)”、“宁康三年(375)”、“太元三年(378)”、“元嘉四年(4…[详细]
加音塔拉石室石棺古墓群加音塔拉石室石棺古墓群在和布克赛尔蒙古治县县城东南方向,与县城直线距离为22.5km。加林塔然古墓葬共有六处,300座占地面积为1.2万平方米,在长期侵蚀作用影响下,一些石棺墓的顶部已被剥蚀掉,用来砌石棺的石板己露出地表,石板为厚5-10cm的页岩,围成方形、圆形或六边形等形状。其中有一方形墓,大小为3.2mx2.2m,内有一方形小墓,大小为0.85mx0.82m,上方紧靠着…[详细]
位于长治市壶关县南部的分水岭一带,是古代的一个墓群。亩墓中的文物古迹,为研究长治的古代历史和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1957年以来,市博物馆配合山西中文物部门对分水岭的占墓群进行了有计划的发掘清理。现巳发掘清理春秋、战园、汉代及其以后的墓葬270多座,出土了大批石器、青铜器、玉器、陶器、瓷器、琉璃器、铜器、铁器等数千件,其中有礼器、乐器、兵器、车马器、装饰器等珍贵文物。分水岭战国车马坑于1972…[详细]
介 绍 焉不拉克古墓群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柳树泉农场焉不拉克村,面积达8000平方米,是新疆东部最重要的一处青铜时代的墓地,距今约4000年。墓葬分布在两条西北一东南走向的土岗上,地表没有明显痕迹。墓葬形制主要有竖穴土坑墓、竖穴生土二层台墓,葬式为曲肢、直肢两种。随葬品主要有陶器、石器、木器、铜器、铁器、金器、骨器和毛纺织品等。彩陶纹饰与甘肃地区四坝文化和辛店文化彩陶纹饰相似。新疆哈密市…[详细]
南董元代古墓群位于藁城市南董村,距离藁城北偏西12.5公里,是南董镇政府所在地。南董元代古墓群1988年被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3月被省政府公布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董元代古墓群在南董村东侧,是元朝开国元勋董俊、董文炳父子兄弟的墓地,其后裔大多也葬于此。董氏于元代为卿,父子并列于朝,其墓地地势高阔,占地981亩,分前后两墓区。前墓区为董文炳父子墓区,为元代古墓群,有御赐神道碑…[详细]
连氏祖墓群位于广东省佛山市勒流街道富裕村沙富岗山麓,面向沙富环山路。明代墓葬,清道光十八年(1838)重修。坐西南向东北。占地144.3平方米。共三座主墓,分三层。第一层主墓为振云连公与梁氏墓,前有灰砂平台,“一”字形麻石拢环,麻石山手、挂榜及踢靴,麻石墓碑、碑框,墓碑顶有“祥云涌月”图案。第二层为始祖芝涧连公与陶氏墓、三世长安连公与邹氏墓。半环形麻石拢环,麻石山手、挂榜及踢靴,麻石墓碑、碑框,墓…[详细]
李家山古墓群位于云南省江川县龙街镇温泉村李家山,为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至东汉(公元25年-220年)初期的墓葬。李家山地貌为隆起的丘陵,面积2.5平方公里,古墓葬主要分布在山顶和西坡。墓葬为竖穴土坑墓,长度在4~6米的大墓14座。墓地出土了3000多件(套)各种随葬物品,包括兵器、乐器、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装饰品。特别是出土的牛虎铜案以及铜编钟尤其珍贵,此外还有铜扣饰、铜贮贝器和数…[详细]
阿敦乔鲁石栅古墓群及岩画群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温泉县城西约37公里处的阿拉套山南麓浅山地带,遗址居北,墓葬偏南,两者相距约1.8公里。阿敦乔鲁是蒙语,意为“像马群一样的石头”。以阿敦乔鲁为代表的博尔塔拉和上中游青铜时代的聚落和墓葬,是新疆最早的青铜时代的古代文化,遗址分布的与博尔塔拉河、鄂托克赛河沿岸,逶迤延续达百余公里,已发现多个较大的古代人“聚族而居”的遗址群。这种分布的密度…[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