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泉山,曾名覆船山,又名薛道山,位于重固镇中心地段。福泉山呈不规则长方形,东西长94米,南北宽84米,高7.5米。考古发现证明,它是古代太湖地区在沼泽地带中的一种典型的高台墓地,完整地保留了6000年以来各个时期的文化叠压遗存,内有丰富的新石器时代的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与战国时代的遗存,考古界一致誉其为“东方的土筑金字塔”、“古上海的历史年表”、“上海的发祥地”等。福泉山曾进行多次发掘,…[详细]
霸王台古文化遗址位于潢川县城东南25公里的张集乡霸王台村,它与龙王台古文化遗址隔水相望,距东南角的三河岔(出土石斧、石凿等地)1.5公里,距裴东岗类型文化的石磨盘出土地约2公里。遗址高出地面3-5米,呈不规则的长方形,南北长约560米,东西宽约470米。据传,西楚霸王项羽路过此处,命士兵以衣服包土堆台,一夜间堆成此台,霸王于此处扎营安帐,遂有霸王台之名。霸王台高4米多,南北长310米,东西宽300…[详细]
亭林古文化遗址(TinglinGuwenhuaYizhi)位于金山县亭林镇西北部祝家港东岸。分布面积约2万平方米。1972年试掘,1973、1975、1988、1990年先后四次考古发掘,清理面积合计1196平方米。遗址发现良渚文化墓葬23座、宋代墓葬2座,石器制造场地1处;出土较多良渚文化、马桥文化、吴越文化等遗物。1966年发现,经多次发掘,第一层为东周和西周时代遗物,如灰陶三足盘、细高把豆等…[详细]
好川古文化遗址位于遂昌县城西12公里的三仁畲族乡好川村。1997年夏季在好川村东部土名岭头岗的小山岗上进行考古发掘,发掘面积四千平方米,清理墓葬80处,出土石器、玉器、陶器、漆器等计1062件。经专家鉴定,属于良渚文化晚期,距今四千年左右,在浙西南地区是首次发现,为1997年全国重大考古新发现。好川文化与周边的良渚文化、花厅基地、昙石山文化、樊城堆文化、山背文化、石峡文化、肩头弄文化、马桥文化以及…[详细]
薛家岗遗址位于安徽潜山县王河镇,总面积约10万平方米。自1979年开始,安徽省考古研究所和广州中山大学古人类学系先后6次对潜山薛家岗遗址进行发掘,出土文物3000多件。在这些出土文物中,尤以石铲和奇数多孔石刀等石器最具特色,其孔眼周围绘有花果形图案,极为罕见;其中一把13孔石刀,不仅在国内首次发现,在世界考古史上也绝无仅有。该遗址坐落在潜河边上,高出附近农田3-7米,为一椭圆形台地,总面积约有六万…[详细]
马庄遗址 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在濮阳经过了七、八千年前的裴李岗文化时期,五、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到三、四千年前的龙山文化三个较长的历史时期,其中仰韶和龙山两个时期具有文化面貌鲜明、具有典型意义的遗址存在,前者以西水坡遗址为代表,后者以马庄遗址为代表。龙山文化的绝对年代在公元前2600年至公元前2000年,在这一时期,生产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社会结构也经历了从母系氏族到父系氏族的重大转折,并最终迎来…[详细]
新开流古文化遗址新开流景区位于兴凯湖中部,这里既可观大兴凯湖,又可赏小兴凯湖,生态环境保持完好。相传,七仙女姐妹,经常偷偷下凡到兴凯湖洗浴嬉戏。一天,她们游兴正浓,突然狂风骤起,兴凯湖浊浪排空,七仙女顺手将一条丝巾抛出,丝巾立刻化作沙岗横贯东西,从此兴凯湖隔成大小两湖,给人们留下了不可多得的新开流天然浴场。每年夏季,新开流天然浴场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人来此避暑,在这里体验超脱闹市喧嚣,回归大自然的感…[详细]
城头山古遗址新石器时代。位于湖南省澧县车溪乡南岳村,此为国内发现时代最早的古城址之一,并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水稻田。城头山古城址是澧县文物考古干部在文物普查中发现的,后由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1996、1997年进行发掘。通过对西南城墙的解剖,确认古城曾经4次修筑过,其中第一期城墙建于大溪文化时期,高3米多,垣底宽10米多,距今6000年前,是目前中国发现的最早的古城址之一。第二期筑造于大溪文化二期…[详细]
昂昂溪遗址位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昂昂溪镇附近。昂昂溪镇附近有很多沙丘,高数米至十余米不等,沙丘之间是洼地,遗址就分布在沙丘上,迄今共在四个沙丘发现有文化遗物。1928年初次调查时,曾在第一座沙丘上发现了一座墓葬。1930年,中国著名考古学家梁思永在对这座墓进行试探性发掘时,又在该墓的北边发现了一座墓葬。新中国成立后又经过了多次调查,发现有大量的细石器和陶片等文化遗物,以及灰坑和墓葬等遗迹。文化遗存…[详细]
位于青浦县城向东五公里处的崧泽村,经过一系列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发现了一个原始村落,距今约有五、六千年,并保存了大量的文物和史迹。它是上海地区迄今为止最早的古文化遗址。发现可人工培植的籼稻和粳稻的谷粒,证明了青浦地区的先民在距今六千年左右已掌握了水稻种植技术,更证明了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家。崧泽古文化遗址位于青浦县城向东五公里处的崧泽村,它东近佘山、南临淀浦河、西傍油墩港、北依318国道。崧…[详细]
古人类活动场所,遗址呈75米×75米正方形,高5米。黑土和少量红烧土,文化层较厚,延用时间较长。地表到处布满陶片、蛤蜊、兽骨和砖瓦,有残石锛、残陶纺轮、残骨锥,划纹红陶板状鼎腿,青石斧、扁锥状红陶残鼎腿,灰陶绳纹短档短足锥形尖足鬲腿,加砂红陶绳纹柱状平足鬲腿,灰陶绳纹扁园形平足鬲腿,红陶指窝纹残柱状鼎腿,灰陶绳纹平底罐底部,红陶附加堆纹残片,灰陶附加堆纹残片,敝口稍卷沿鼓腹绳纹平底罐底部,平翻沿划…[详细]
六公岩古文化遗址级别: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址:平南县官成镇旺石村石山屯小旺石山东边半山腰处简介:该遗址座落在官成镇旺石村大旺山旁的小旺石山上,距县城12公里。洞口向西南,洞內呈葫芦形状,洞口高4米,宽1.5米,洞深约3米,内宽2~3米,面积约10平方米,靠近洞口的地方的表土被破坏扰乱,从扰乱的土层中采集到同灰褐色的泥土胶结在一起的螺壳、蚌壳、兽骨、炭屑和砾石打制石器。其余都被板覆盖着,板盖约二十…[详细]
窦堌堆是新石器时代至商代的文化遗存。位于东明县陆圈镇杨楼行政村东北。1992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清代其上曾建有小庙,故又称窦庄祖坟地。该遗址1963年被发现,1976年菏泽地区文物工作队组织试掘。经铲探得知:遗址南北95.2米,东西85米,面积8092平方米。现存堌堆南北76米,东西52米。堌堆平面呈椭圆形,略高于四周地表,保存基本完好。出土的新石期时代的遗物以灰陶占优…[详细]
南京大墩子古文化遗址为典型台形遗址,高15米,面积8000平方米。是六合县程桥镇东北2.5公里羊山村一商周古文化遗址。距六合县城9公里。1984年8月,南京博物馆、六合文委会及南大地质系联合对大墩子进行过调查,并采集了大量石器、陶片和贝壳等文物,经验证为商周时代遗址,是滁河水系重要的古文化遗址。1992年10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南京市博物馆在大墩子布5x5米考古探子8个,面积200平方米,对大墩子…[详细]
戚家墩古文化遗址分布于杭州湾东北部金山区山阳镇戚家墩村防汛海塘内外两侧。最初发现于1935年,1962年2月、1964年5月先后进行考古发掘。遗址上层属西汉时期文化,下层则以几何印纹硬陶和釉陶为特征的春秋战国文化。遗址发掘灰坑4座,古井2口,发掘墓葬8座。在出土文物中,有陶器与釉陶,其中几何印纹陶占39.9%,泥质陶占39.5%,夹砂陶占12.5%,釉陶占8.1%.器形有炊器,如鼎、鬲,釜、甑;饮…[详细]
商周早期古文化遗址,距今约4000余年,由于商周先民长期居住,生活而形成。东面冢脚下一条生产路,南、西紧靠大港,西北角距洪河500米;东南距侯营1公里,北距曹营1公里,东北距王营1公里。遗址呈圆形,东西长90米,南北90米,高3米,占地面积8100平方米,文化层较薄,地表散布之陶片,遗址到处散落着红烧土、蚌壳、蛤蜊、牙齿、兽骨、残陶片、有灰陶鼎腿、鬲腿、平底罐部等,灰陶多,红陶少,纹饰多是绳纹、附…[详细]
石脚山灯盏岩古文化遗址该聚落位于平南县正南大新乡新和村石脚山灯盏岩,离城三十五公里。石脚山系大新乡山区白沙江冲积平原上的一座孤立石灰岩石山,全长170米,宽60米,高25米。山上、山下有灯盏岩、山顶洞、年鼻岩、半山岩、大岩和通天岩六个岩洞,除大岩、通天岩外,其他五个岩洞都有文化层,其中文化层最厚、最丰富的第一是山顶洞,第二是灯盏岩。这五个洞穴保存完好,文化层深2米至3米,其他洞穴文化层已被破坏,其…[详细]
神墩岗古文化遗址位于湖北武汉市黄陂区蔡榨镇官河村桥头湾,属新石器、商、周时期文化遗址,1988年12月25日被武汉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该遗址由大、小神墩岗,窑墩三部分组成,呈不规则长方形土台墩,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3米,采集新石器时期陶片以夹砂灰陶为主,有少量夹砂红陶和泥质灰陶,纹饰有篮纹、按窝纹、刻划纹,器形有鼎、豆、钵等,属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商代陶片以夹砂灰褐陶为…[详细]
飞鼠岩古文化遗址级别: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址:平南县官成镇旺石村大旺石山东南山边位置简介:该遗址位于平南县官成镇旺石村大旺山东北面山边,,距县城15公里,面积约15平方米,洞口向东南面。1973年11月区文物工作队和县文管所普查发现的,属石灰岩洞穴遗址,洞内堆积着灰褐色泥土和螺壳、兽骨和打制石器、石片、石料等胶结物。对研究南方古人类史有重要价值。1981年10月29日县人民政府(平政发[81]7…[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