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唐经幢全名“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为上海地区现存最古老的建筑物,位于松江区中山小学内。该石幢建于公元859年(唐大中十三年),材质为石灰岩,1962年大修,现存21级,高9.3米。幢身8面,刻有《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并序,以及建幢铭。其余各级,如托座、束腰、华盖等部分,雕刻精致,有海水纹、宝相莲花、卷云、力士、天王、菩萨、供养人及盘龙、蹲狮等。整个建筑高大美观,雕刻细腻,线条洗练圆熟,人兽以至花…[详细]
陀罗尼经幢位于河北省赵县县城内。赵州陀罗尼经幢是在北宋景祐五年(1038年)由赵州人王德成建造的,陀罗尼经幢全部用石料雕琢而成,共七级,平面呈八角形,高约18米,是中国现存石经幢中时代最早的一座,也是最高的一座。经幢的方形台基上刻有“妇女掩门”、各种伎乐、菩萨、蟋龙、莲花等图案和花纹,线条圆润、飘逸,人物造型栩栩如生,充分体现了当时高超的雕刻艺术。经幢上刻有陀罗尼,中间饰满了佛教人物、经变故事等图…[详细]
邢台威县有宋淳化二年的《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幢》,简称弥勒经幢,因该经幢上同时刻有《弥勒菩萨上升兜率天经》和《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两部经书,所以也称作威县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简称陀罗尼经幢。1993年被列为河北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弥勒经幢(陀罗尼经幢)修成于北宋淳化二年(公元991年),全部用青石料选砌而成,共分十层,通高3.28米,1993年被列为河北省重点保护文物。1985年8月25日,由威…[详细]
前南庄陀罗尼经幢准,位于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区杨税务乡前南庄村,现移至廊坊市博物馆的碑碣苑保存。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经幢于1990年5月被发现,缺刹。基座下有两层青砖铺砌的方台,幢座下部为八边形盘状石雕,四面浮雕奔驰状瑞兽,四面浮雕花卉,各面交错排列,顶面雕祥云图案;幢座上部为圆形盘状仰莲石雕,莲瓣重叠向上作盛开状。幢身由大八面柱体、八角形托盘、小八面柱体组成。大八面柱体阴刻楷体字《…[详细]
梵天寺经幢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凤凰山东麓梵天寺路。梵天寺为五代吴越国名刹。据《吴越备史》载,梁贞明二年(916年),钱镠迎鄮县(今鄞县)阿育王寺释迦舍利塔到杭州,建城南塔珍藏。后城南塔毁于火。乾德三年(965年),吴越国王钱弘俶重建,后改为梵天寺。梵天寺经幢建于公元965年,是南塔寺的门前遗物,左右各一对,高近15米。经幢通体用太湖石雕刻而成。双幢形式、结构基本相同,南北对峙,相距13米,幢高1…[详细]
蔡家镇经幢位于张家洼街道办事处蔡家镇村。年代为唐。 2006年12月7日,蔡家镇经幢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山东省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蔡家镇,872亩地,220户,759口人。村始建于元末,明初蔡耕由河北枣强迁此,故名蔡家镇。蔡家镇村南首,有座市级重点保护文物——唐经幢,此幢建于公元709年,八棱形,莲花座,幢翼角起,高3.62米,周长2.24米,八面均有阳刻文字,其中一部分胜陀罗尼经,一部分是…[详细]
邢台道德经幢,位于今河北省邢台市旧城内东北部,现南长街办事处后院内。经幢高约七米,以亭覆庇,由顶、身、座三部分组成,八面棱形,分为三截。一至七面,阴刻楷书《道德经》原文及玄宗皇帝对《道德经》的逐句注释。经幢文革期间被毁,后修复。 经幢高约七米,以亭覆庇,由顶、身、座三部分组成,八面棱形,分为三截。 刻文内容 一至七面,阴刻楷书《道德经》原文及玄宗皇帝对《道德经》的逐句注释。第一面开头阳刻篆书“大…[详细]
卢龙陀罗尼经幢卢龙陀罗尼经幢座落在卢龙县城内南门里十字路口处,东、南、西三面皆是水泥街道路面,北面是土质街道路面。卢龙县陀罗尼经幢为八棱多据《平州石幢记》载,石刻经幢为唐仪凤年间始建。后于“正隆四年五月二十日遭风雷暴至仆之于地”。现存石幛为金大定九年(1169)兴工重建,十一年落成,奇巧之势,十倍于前。经幢的第四节刻有《重修北平石幢记》,结尾落款刻有“大明万历二十八年岁次庚子十一月初一日立”的字样…[详细]
惠山寺经幢,在无锡惠山寺古华山门内两侧,南侧为唐陀罗尼经幢,北侧为宋大白伞盖神咒幢,两幢中间相距10米。唐陀罗尼经幢,建于唐乾符三年(876)。高6.26米,底部直径1.48米。由幢基、幢身、幢顶三部分组成。幢基为三组八角形束腰式基座,底部为束腰形须弥山;中间一组底座上满刻海水纹,八角形束腰上浮雕狮子四个,姿态各异,上乘覆莲瓣托座;上面一组八角形束腰上面刻壶门式龛八个,内雕佛像,结跏趺坐,其上为仰…[详细]
三口镇石经幢(唐宋)石经幢位于连云港市灌南县三口镇大北村古来安河北岸。该经幢仅残存幢身部分,高160厘米,直径30厘米,幢顶与幢座皆已佚失。幢身顶端留有一直径约12厘米、高8厘米的石榫,用以固定幢顶。幢身用整块青石凿成,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部为一高80厘米的长方体,东、南、西三面刻有佛像。三幅佛像均身着通肩式法衣。面向南方的佛像,结跏趺坐于莲花形须弥座上,头发垂至耳后,头顶肉髻,面容慈祥;其余两尊…[详细]
南安桃源陀罗尼经幢位于南安市丰州镇桃源宫内天井,建于北宋天圣三年(公元1025年),丰州葛姓夫人陈二十二娘为亡夫祈求冥福而建。经幢为花岗岩石构筑,通高7米,八角七层,分幢座、幢身、幢顶三部分。座上施用八角形水波纹平座,上置覆盆。幢身第一层浮雕双龙戏珠,二、三层浮雕佛像,四层刻“尊胜陀罗尼经咒”,上端横镌“奉为今上皇帝资崇佛幢一座”,六层挑檐翘角,间以仰莲。幢身每面浮雕佛像,神态各异。七层幢身与檐均…[详细]
太平兴国石经幢为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太平兴国禅寺附属建筑,太平兴国禅寺,为南朝齐建元年齐高祖箫道城所创建。初名建元寺。宋太平兴国年间(976年—984年),改名太平兴国禅寺,并置石经幢两座于山门两侧。1950年土地改革以后,寺院房屋大部分为武进县人民法院及看守所使用,寺中仅存的一些佛像,也在“文革”时期北捣毁。两座石经幢,一座于20世纪50年代被人砸毁,现仅存一座。1964年被常州市人民委员…[详细]
石柱岗经幢位于郑州市荥阳市豫龙镇石柱岗村西,又名《朱氏宗族图记》,通高6米余,座高1.4米,为八棱柱形,每面宽0.26米,基础为须弥座,座刻覆莲狮子。经幢四面刻-,另四面刻“朱氏宗族图记”6个大字,其余小字漫漶不清,落款隐约有“大金”字样。经幢上刻八角流苏华盖,华盖之上刻仰莲并立四方柱,其三面各刻一佛,幢顶仿屋檐,其上有四节云盘基火焰宝珠顶光。经幢是一种带有宣传性和纪念性的艺术建筑。佛经或佛像起先…[详细]
天护陀罗尼经幢位于中国北部河北省的石家庄市,是一座唐代(公元618~907年)的佛教经幢。天护陀罗尼经幢为青石质,残高5米,直径约64公分,雕刻建造于唐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幢身下施覆莲座、须弥座及方形石础。幢身呈八边形,施宝盖二重,上承须弥山,再上为重层仰莲托八面石柱,石柱各面的尖拱龛内各雕有菩萨立像1尊。幢身南面刻“为国敬造佛顶尊胜陀罗尼幢”,-后题有年款。幢顶残缺。天护陀罗尼经幢是中国…[详细]
时代:五代、北宋地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灵隐寺内。两石塔始建于五代或北宋初,系钱弘俶重建灵隐寺时而立,当时立塔四,今唯存大雄宝殿前东西两侧之双塔。两石塔相距42米,皆为八面九层,仿木构楼阁式塔。两经幢分别位于天王殿东西侧,据经幢所镌之《建幢记》及附记中所载:石幢由吴越国王建造于北宋开宝二年(969年),原立于钱氏家庙奉先寺,后吴越国纳土于宋,奉先寺毁,乃于景佑二年(1035年)由灵隐寺住持延珊…[详细]
原在沁阳县城西北20公里北范村兴福寺内,因寺已不存,1975年运至沁阳县博物馆内。经幢用青石雕刻,通高约4.10米,由座、身、顶三部分组成。 幢座下部为圆覆莲基座,上部为八角形座面,每角雕一兽头,口衔圆环,环垂丝绸结扎的长帛,每角之间用璎赂相连,其上有覆莲两层,下为帷幔。 幢身为八棱形,高1.43米,楷书阴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后有“大唐开元十有八年”纪年,表明了雕刻年代。 幢顶形似塔刹,分七层…[详细]
陀罗尼经幢位于卫辉市卫辉宾馆大厅内,该处原为宁境寺所在地。宁境寺早已毁坏,而建于五代后晋开运二年(945年)的经幢,历经千余年风雨仍然巍然不动。陀罗尼经幢用青石雕刻对接而成,由座、身、刹三部分组成,八楼七级,通高6米,壮若石塔;基部刻有舞狮,柱顶八角盘上刻有伎乐人;第四节龙柱上刻有楼台和侍女等。陀罗尼经幢刀法娴熟,刻工精湛,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后晋在中国历史上是个短命的封建王朝,其石刻艺术存世极少…[详细]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位于荥阳市京城街道办事处平庄行政村扁担王自然村西南,经幢高约7米。整体分作幢顶、幢身和幢座三大部分。其中幢顶由宝珠、云盘和仰俯莲台等组成。幢身有上、下两段,上段的主体为小八角形石柱,立于仰莲台上,其上四面开小龛,内均浮雕一坐佛;下段亦立于仰莲台上,主体为八棱石柱,高2.1米,每边宽0.185米,上刻《佛说父母恩重经》和《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在上、下两段幢身之间,置有华盖,上雕兽…[详细]
法隆寺经幢位于金华城南金钱寺村。是浙江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法隆寺已毁,经幢尚保存完好。现存部分底座埋于土中,露地面部分高6.3米,呈平面八角形,幢身为八棱柱形,上刻有“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和建幢记,及唐大中十一年(857)十一月十五日树”字样,距今已有1140余年历史。柱身上浮雕文殊骑狮、普贤骑象及众多佛门弟子,雕刻形象生动,再上置园形华盖,盖底有4个伎乐飞天,颇似敦煌石窟伎乐飞天造像。法隆寺经幢…[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