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宗祠位于潮州城区中山路中段,原为李姓祠堂,1987年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因为它是黄埔军校潮州分校旧址。早在1925年3月,东征军占领潮州后,为使随军东征的黄埔军校第二期学生能有机会补习课程,筹设潮州分校。未及一月,军校学生奉命返回总校。1925年10月,国民革命军二次东征,11月再次占领潮州,复设黄埔军校潮州分校于李厝祠(1926年5月1日改称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潮州分校),招生范围为惠、潮、…[详细]
李氏宗祠建于1920年,发起者为李氏第十七代裔孙李曰垓(即艾思奇父亲),全部工程历时六年才完成。宗祠坐落于水碓村与刘氏宗祠之间,占地约四千平方米,背枕山坡,面向来凤山,依山势而建,雄伟壮观。由正殿、两厢楼、二门、前天井、大门及两月宫门组成。从大路起步直达殿堂九重台基,石磴一百余级。拾级而上至台阶转折处为两道石拱门。接着拾级而上至月台,再上是雄伟的三开间牌楼式大门,穿过前天井进入眼前的大殿及两侧三面…[详细]
李氏宗祠:始建于明永乐甲辰年(1424),由两个朝门及宗祠组成,砖木结构。宗祠座西朝东,占地面积364平方米,面阔三间,纵深三进,由门楼、前厅、中厅、后厅、厨房组成。门楼单檐歇山式,鸿门粱镂雕双龙戏珠,顶棚彩绘历史故事,露台青石铺就。大门及两边的侧门门板上均彩绘门神,形象威猛。大门前立一对石鼓,石鼓顶部各卧一石狮。大门上方悬“钦赠铁券”匾,门楣上方书“李氏宗祠”。前厅、中厅、后厅之间用两个天井隔开…[详细]
李氏宗祠位于山东省章丘市绣惠镇茂李村村南,于清咸丰初年(1855年)创建,距今已有140余年历史。根据建筑柱础看,现存的建筑体应为清代。据民国十二年(1923年)修《李氏族谱》记载:李氏元代由河北枣强迁至章丘茂李村。 整个祠堂院落南北长100米, 东西宽22米,分前后两院。前院主要建筑为大门和过厅。硬山顶,上施灰瓦,砖、石、木结构,门上悬“李氏先祠”匾1块。过厅居前后院中间,5间, 面阔12.4米…[详细]
金盆圩镇的李千二古村,这里有一处代表着李氏宗族文化与灵魂归宿的地方—李氏宗祠。李氏始祖李百一,原籍江西泰和县,宋末因躲避战乱带领族人迁居湖南新田,因金盆圩镇地处盆地,气候宜人,非常适宜人居住,便决定迁此地,并于元天历二年(1329)组织族人在此始建李氏宗祠。岁月变迁,李氏宗祠几经风雨洗礼,但族人们仍承先志,不遗余力多次维修宗祠。据族谱记载明永乐十五年(1418)李文昇发动族人对宗祠进行了整体重修;…[详细]
在距离韶山毛泽东同志故居向北大约不到两公里的韶北村落里,有一幢灰砖青瓦的建筑掩映在民居里,格外庄严肃穆,门匾上写着“李氏宗祠”四个字。这里是一座祠堂,也曾经有多年是当地的小学,但她的意义远远不止这些……1925年,毛主席曾携夫人杨开慧在这里创办农民夜校,传播革命火种,夫人杨开慧曾亲自授课,韶山李氏宗祠从此与红色革命神圣“结缘”。(1945年,中共湖南省工委书记周里同志与夫人也曾在宗祠小学以教书为掩…[详细]
时代:清地址: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沙济乡上章村。该祠堂座落于青阳与黄山接界的黄萌岭下,坐北向南,建筑面积887m2。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重建大宗祠碑记》记载:此祠始建于明代,重建于清乾隆46年(1781),嘉庆四年(1799)完工,历时二十年。其建筑工程巨大,雕刻技艺高超,一向为人称道。而最为众所注目的乃是其工艺精细的木雕、石雕、砖雕。祠堂正面,有三道大门,中门最为高大,两旁有一对黑色大理石的…[详细]
李氏宗祠矗立在黟县奕村,占地1200多平方米,是一处始建于明代的家族祠堂建筑,属于李氏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重修于清朝。整个祠堂结构严谨,气势恢宏,布局独具匠心,显示出中国古代民居建筑规划设计的高超水平。外有小院,进入后方为大门,且为圆洞门,洞内是大院,院中央地面上用碎石镶嵌着一个巨大的风水八卦图,很是奇特。上几级台阶,便是一个长20米宽8米的平台,全由“黟县青”铺成。再上两级台阶,就是祠堂门…[详细]
尧头古镇向我们陈说着,“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浓”。陕西的渭北高原不似八百里秦川旷远辽阔,也不似陕南山地高深空灵,它就像是永远攥紧的拳头,有不绝的内力鼓动其中。亿万年前河水冲刷出的地貌,如今是缺水的地方,土干涸凝固成大地的雕塑。尧头,就是在这片土地上。沟壑纵横之间是一排排黄土的窑洞,和这片土地一样,有着强大的生命力量。在尧头古镇有一大姓——李,李家人演绎了尧头古镇的传奇色彩,如今的尧头古镇,有一座标…[详细]
李氏宗祠碑群位于瑞安市塘下镇海安城南村李氏宗祠内。共有明代碑刻五方,其中墓志三方,画像碑二方,从海安城北石岗山原李氏家族墓地拆运而来。《明故静庵李公墓铭》,高1.54米,宽0.79米,圆额,左右刻团云纹,周边缠枝纹。永嘉郡庠生王应辰撰文,西涧山人王湖书,明弘治(1488-1505)年间刻。《敬轩处士李君墓志铭》,高1.62米,宽0.82米,圆额,左右刻团云纹,周边缠枝花,进士玄谷周感撰文,奉直大夫…[详细]
岑川李氏宗祠位于平江县岑川镇包湾村,又名陇西堂,位于湖南平江县岑川镇包湾村。李氏宗祠始建年代已不可考,据其谱载明成化五年(1469年)就已存在,至清道光年间已历经八次维修。今祠当为清代道光十九年重修。共占地1200平方米,平面布局呈“田”字形,为三进两院单层砖木结构建筑组群。其中三进由门厅、享堂和寝殿组成,并在门厅屋面出高大的“凸”字形牌枋楼;两院呈双天井院布置,并在两侧各设东、西厢房。总体布局合…[详细]
下坊李氏宗祠位于福建省南平市邵武市金坑乡金坑村下坊自然村西侧,始建于清代乾隆十六年(1751年)砖木结构,坐西朝东,平面呈长方形,建筑本体为单进合院式建筑。据《李氏族谱》记载,李氏家族第一代始祖李四六宋代迁徙于此。中轴线上从前往后依次建有天井、前厅、天井、正厅、过雨亭、后厅。总面阔22米,总进深31米,面积为682平方米。前厅为歇山顶,抬梁穿斗混合式结构,面阔五间,进深四柱带前、后廊。正厅为歇山顶…[详细]
李氏宗祠始建于明初的的中国祠堂建筑,属于中国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清代、民国及1985年均曾重修。清雍正、乾隆年代,兑山李氏十四及十五世开始迁入台湾台北芦山等地,繁衍成为台湾著名的芦山李氏。位于福建厦门市集美区兑山村,是厦门涉台文物之一。宗祠坐西南朝东北,建筑面积200平方米,为两进一天井式结构。宗祠内供奉开基祖李仲文及各位祖先的牌位。宗祠是凝聚中国血缘和感情的纽带,作为中国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象…[详细]
塘尾李氏宗祠在塘尾村西北角,坐北朝南,五开间三进院落,占地770多平方米,建于明初,重修三次,最近一次维修是1999年。门外左右各遗旗杆夹,乃清光绪23年乡试中举第三名的举人李衍广所立。二进堂号“追远”,前檐下还挂“文魁”、“经元”二匾,皆由后人仿造,原匾由明成化年间举人李质立,已于文革被毁。里间壁栊满置神主,两边对联“举目思言功祖德,存心为孝子慈孙”,其时从六世祖坟上担回来的三只乳猪静静躺在坛前…[详细]
澄迈县老城镇罗驿村,位于老城镇西南边方向约6.5公里处,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村,于南宋末期形成。全村共699户,总人口数3117人,均为农业户农业人口,其中男1713人,女1404人,全村都姓“李”。罗驿村以农业为主,耕地面积2562亩。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富农政策的鼓舞下,农民集中精力搞好农业生产,主要种植水稻、甘蔗、花生、木薯、荔枝、香蕉等。搞好农田水利建设,科学管理,提高粮食产量。近年来,为…[详细]
均安镇上村李氏宗祠始建于光绪五年(1879年),光绪八年建成。1988年定为顺德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家古老建筑三进两廊,砖石结构,镬耳山墙,屋脊灰雕禽鸟吉祥花饰,门前台阶,石狮昂着两旁。悬挂于正门的“李氏宗祠”匾额为李文田嫡孙、现代知名书画家李曲斋集李文田遗墨而成。大殿堂上,高悬同治三年(1864年)慈禧太后御笔赐南书房翰林李文田“福寿”、“龙虎”二匾,笔墨沉雄,刚柔相济,仿佛这位垂帘听政的性情…[详细]
大岗村李氏宗祠位于南丰镇尚岗村委会大岗村,始建年代不详,按其建筑形制属清代建筑风格。宗祠为三进四合院布局,坐西北向东南,广三路,中路三间三进,两侧青云巷。总面阔20.8米,总进深32.62米。占地面积1192.26平方米。宗祠有封闭的广场,正门面对广场影壁。广场左右分别立有4对、5对旗杆夹。殿前为牌楼式建筑,歇山顶。呈六柱三门一楼,木石结构,楼饰莲花托木栱。正门上悬“李氏大宗祠”木刻横匾。前殿左右…[详细]
下灌古村也是“状元故里,麻将鼻祖”:孕育了唐朝状元李郃和宋代状元乐雷发,这里不论状元桥还是麻将广场都述说着麻将的起源。祠堂的窗及门户的坚墙是欧式样式,整个祠堂占地2000平方米。进门的前殿是一个大戏台,台梁刻着“八仙”图,戏台今天仍可以作为演出用。200平方米的大天井地面,用鹅卵石铺墁。中殿为一个大厅,大厅后是神位殿堂,祭祀李郃及李氏祖先。这个祠堂是永州至今发现的占地最宽、建筑最宏伟的一个。势恢宏…[详细]
神下李氏宗祠位于宁远县冷水镇神下村,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现存建筑面积950.47平方米,经多次重修和维修,现建筑保持清代风格并溶人了西洋建筑特色,在南方宗祠比较少见。宗祠座南朝北,柱梁式结构,歇山飞檐,宗祠内有戏台,戏台上有高浮雕镂空双龙戏珠木雕,此外,建筑构件中的人物、花、鸟、兽等装饰雕刻精美,保存完整,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宗祠上厅保留有清代至民国的裱金匾牌八块。2011年3月,神下李氏宗祠被湖南省…[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