仫佬(mulao)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一个山地民族。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是全国惟一的仫佬族自治县。坐落于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小长安镇龙腾村的大勒峒为吴姓仫佬族聚居村寨,这里山环水绕,古树参天,风光秀丽,民风淳朴,现存清代古民居六十多座,不仅是仫佬族代表聚居地之一,也是该县乃至河池市古民居保存最完好的古村寨之一,被国家民委命名为第二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大勒峒仫佬族古民居生态博物馆将大勒峒及其周边仫佬族…[详细]
横店明清民居博览城,2001年开始筹建,2008年10月1日正式、全面地对外开放,占地面积900余亩,是集古建保护、影视拍摄、旅游观光、艺术展览于一体的综合性影视文化旅游区,也是横店影视城中历史最长、投资最大、内涵最为丰富的景区之一,分为“桃花源”和“秦淮河”两大景系。“桃花源”景系集中了从浙、皖、等各地拆迁的明、清、民国时期的民居120余幢。因此,该城已被命名为“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示范基地”和“…[详细]
培田古村落位于连城宣和乡,至今仍保存着(全国)较为完整的明清时期古民居建筑群。其建筑群由三十幢高堂华屋、二十一座古祠、六家书院组成,其精致的建筑,精湛的工艺,浓郁的客家人文气息,堪与永定土楼、梅州围龙屋相媲美,是客家建筑文化的经典之作,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被誉为“民间故宫”、“客家大庄园”,是客家人三大特色民居之一,是研究客家历史、文化、民风民俗的特色人文…[详细]
老司岩民居,湘西土家族古建筑群。位于湖南省古丈县红石林镇,建于清代,为湘西保存较完好的土家族古代民居群落。2002年5月19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编号72-31。老司岩是酉水岸边废弃的一个古镇,其村寨为湘西保存较为完整的土家族明清时期的古代民居群落,昔为老司城通往外地的重要水码头,曾经有一度的繁荣时期。遗存有三华里长的石板路古街道、清代古井、店铺、3座四合院、花园、私塾,及清咸…[详细]
扬武李氏民居,建于20世纪40年代初,原为建国前扬武区伪区长李亚东所有,后收归人民政府所有。1949年7月在此成立了新平县第一个人民政权一扬武区人民政府。此处先后发生过两次激烈战斗,区长董天明等28人遭到方晓清为首的土匪围攻而壮烈牺牲。但建筑物至今基本保存完好,是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红色建筑物。扬武老街三台楼,位于扬武镇中心地段,原是扬武有名富商胡秉族私人住宅。胡秉族,生于咸丰三年(1854年),1…[详细]
四川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资中,历为州、郡、专署所在地,其县城中心偏西的新正街,建于清代光绪年间,现俗称“清代一条街”。全街格调一致,整齐美观,古风浓郁,省内罕见。曾受到加拿大、英国、日本等国专家考察团的好评。1985年,当时的四川省建委就将其列为了全省重点保护的古街区。2007年,经四川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新正街建于清光绪三十一、三十二年(1905-1906年间),此街房屋原系廖姓等三家产…[详细]
崇山村,位于永福县城东北部20公里,数百年来,文化底蕴深厚,人才辈出,有“一门三进士,父子五登科”美誉。村内李氏一门,为国内知名的画家群体,世称“画笔如林”,清代著名画家李吉寿墨梅独树一帜,被誉为“梅花圣手”。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的首批自治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名单中,永福县罗锦镇崇山村成功入选第一批广西历史文化名村。崇山头村为清代书画家李熙垣的故里,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全村为李,黄二姓,李氏从湖…[详细]
神垕地处伏牛山余脉,山川秀美,境内名胜古迹众多,灵泉寺、花戏楼、祖师庙、邓禹寨、钧窑遗址等不胜枚举,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使神后的人文景观、旅游资源独具特色,早在1979年就被河南省确定为十八条旅游线路之一。古镇由东南西北四座古寨围成,走进望崇寨,墙高三丈有余,坚固厚实,设有瞭望口和射击口,易守难攻,寨门一关,固若金汤。进入寨门,便是有七里长街之称的神垕老街。过去,繁华的老街是古镇中心,炮楼、古民居、…[详细]
天星桥民居天星桥在太平镇南面约4公里处,龙滩河与卧龙河在这里汇合。两河相交处有一座古老的九孔石桥,因桥下巨石中央有一直径30厘米的天然圆形石洞,名曰天心碗。水位恰当时,可见一股河水流进石洞形成很深的旋窝再从洞底流出,因此得名天心桥,后又被人们改写为天星桥。此桥是五洞镇至太平镇的交通要道,宽阔的石板大路跨桥而过。天星桥的正上方是一狭长形的半岛,在这半岛的顶部有一座极富盛名的古园林式的民居建筑,名曰天…[详细]
沧溪村古建筑群(含蜚英坊、及公进士第、耕字公书屋、蜚公进士第、重公进士第、茶商宅院、瓷商宅院、三贡坊)沧溪古村是宋代以来赣皖交界具有代表性的村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村中,随处可见数量颇多的古民居、古建筑、古街道。南宋时期,朱氏十三世祖朱宏与婺源朱熹交往密切,于是将一系列徽派建筑构造引入,从此形成了仿徽派又具浮梁特点的建筑风格。明末清初,村内6家茶号不断发展壮大,涌现出一大批富商,更是留下许多装…[详细]
石佛村传统民居位于义马市东区街道办事处石佛村。年代为清。石佛村传统民居是河南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石佛村传统民居位于义马市区的东区街道办事处,为河南省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河南省政府公布的第五批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李家大院与鸿庆寺相邻。石佛村中的李家大院始建于清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距今已有150余年。李家大院自东至西由五套四合院组成,村民俗称“五过庭”。一号院和二号…[详细]
孙氏民居位于安阳市西南龙安区马投涧乡上毛仪涧村。站在村东南石岗上俯瞰孙氏宅院,青砖蓝瓦,瓦楼连片,阅台楼阁相互辉映,成为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早有“小北京”之称远近闻名于世。2006年6月被列入河南省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东汉章帝年间,曾有一修士,姓毛名仪,隐居东阁间内,故名曰:上毛仪涧,到明朝未年,孙氏先祖孙代远来到上毛仪涧落户。从清朝顺治14年到民国六年,孙氏先租先后兴建了五处三院九门拱照宅院。共…[详细]
西村坊民居坐落在新宁县一渡水镇农溪村,依山傍水,南距新宁县城 70 公里,西距一渡水镇政府及 207 国道 3 公里。该建筑群由禀生李昌富创修,清乾隆十七年(1752 年)全部竣工。分住宅、宗祠、会馆三大部分,总建筑面积达 6218 平方米。宗祠和会馆分别毁于 1985 和 1993 年。现存住宅部分,面积为 3168 平方米。住宅群坐东南朝西北南,主体三纵三横排列,组成九座风格各异,既统一又相对…[详细]
林家厅建于明代。初为林氏家庙。至清嘉庆年间(1796-1820),林绍光(嘉庆丙辰进士),林龙光(乾隆壬子乡试举人),林缙光(嘉庆戊辰乡试举人)兄弟三人将家庙改作居室,称为林家厅。深三进,相同小院,楼阁厢房等,是颇具特色的祠堂民居合一的建筑。林家厅附近一带的古民居群,为明清时代的建筑,具有岭南民俗文化的建筑特色,是古代建筑文明的遗产,至今保存完好,2002年成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设立了国…[详细]
贡井胡氏民居,又称胡慎怡堂,系清代晚期自贡大盐商胡元海的私人住宅,坐落于贡井区长土镇沿河街。自1850年开始修建,后经过数次改建、扩建,至1905年最终建成,历时55年,总占地约2万平方米。在2012年7月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盐商胡元海祖籍江西庐陵(今吉安),靠经营棉布生意起家。1821年至1850年间,胡元海与人合伙经营盐业获大利,便买下贡井大山寨子岭土地,依山建房。起初,胡元海所建房屋为一…[详细]
辽南民居四合院位于盖州市鼓楼街道办事处,为14座民居四合院建筑群组成,是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的重要新发现。现总体保存状况较好。辽南民居四合院建筑群包括五座典型辽南四合院建筑和朱家、臧家、吴家、马家等大院,还有商行和伪满官员屋居。五座典型辽南四合院建筑基本都是一层四合院建筑,采用条石基础,青砖砌筑,两坡顶,硬山式,木门窗;面阔五间、七间不等,有的入口门洞还存留,也有为囤顶式的厢房,讲究点的四合院还有…[详细]
陶店何氏民居群,清代,包括何氏宗祠、慎修堂、继善堂、十三间何氏宗祠位于义乌市廿三里街道陶店村路北66号,又称小宗祠,坐西朝东,前面有小溪盘旋,似襟带绕流。建筑分前后两院,分三进五开间左右厢庑,建筑面积641平米,耗工4年完成,乾隆五十四年(1789)由何懋宰发起建造。道光十二年(1832),其子孙又对宗祠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和扩建。现存青石门楼系道光时期建筑的原物,上面记载了落成的年代。清咸丰十一年…[详细]
许氏民居位于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解放街道,是一座典型的清代晚期建筑,老宅坐北朝南,现占地面积1570平方米。建于民国8年(1919年),是旅沪商人许氏兄弟出资在老家建造的中西合璧式的大宅院。2003年许氏民居被评为定海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院内建筑别有风格,四幢分列,第一进是重楼,第二进是平房,第三进和第四进东侧为平房,西侧为楼,屋与屋之间四方大石板平铺弄堂。宅西是花园大厅,另建有许氏宗祠。许氏民居四…[详细]
佳县木头峪村座落在县城南20公里的黄河岸边,依山傍水,林草丰茂,景色秀丽。民居建筑历史悠久,别具一格。古民居占地面积800多亩,现居260户1000多人。目前保存较完整的古民居有24处,均为明、清建筑,此外还保存老祠堂、石堡、古戏楼、文昌庙、归云寺、鱼山古庙遗址各一处,两条街道南北贯穿,并与巷道网络相连,还有古路洞,戏楼布局其中。整体布局环抱黄河,与枣林相映,古色古香,别具特色,被誉为“典型民居”…[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