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水寺摩崖造像千佛崖佛教摩崖造像原坐落于宝成铁路复线涪江大桥桥头龙西堰西岸崖壁,原有1000余龛,1940年修建龙西堰时毁损大部,仅存100余龛。造像镌刻于长8.2米、高2.7米的崖壁之上,有唐代广明元年(880年)造像题记3则。造像上端中央有一宽2米、高0.35米的矩形龛,龛内有排列整齐的造像4-6层不等共160小龛,龛内均有深浮雕佛像。1985年,绵阳市(县级)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19…[详细]
涞滩二佛寺摩崖造像位于重庆市合川市区东北约三十公里处,濒临渠江。位于涞滩镇鹫峰山东部山岩上,在山岩主体和崩裂的巨石间凿宽形成空间,并于南、西、北三面岩壁上摩崖造像。岩顶上为清乾隆年间重建的二佛寺下殿,系三重檐式木结构歇山顶建筑,抬梁式梁架,黄色琉璃瓦屋面,整体遮盖全部摩崖造像。造像共42组1700余尊,石碑及摩崖题刻14通,总分布面积约1200平方米。北岩系造像核心,主尊为释迦牟尼说法像,方向14…[详细]
桂林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骝马山北麓。共6龛,23尊。主要镌刻佛、弟子、菩萨和供养人。2~6号龛保存基本完好。其中3号龛较能代表唐代造像特色。该龛造像10尊,主像为佛,居中,坐高1米;身躯厚重,着广袖褒衣,斜尖领,衣褶简洁朴素; 面部略平,颐颊饱满; 左手按膝,右手上举作说法状; 静穆安详,结跏跌坐于平台金刚座上。台座两侧置0狮子,作卧伏状。佛左右为摩诃迦叶、阿难陀二弟子,均圆领袈裟,面向主…[详细]
司里山摩崖造像位于东平县戴庙乡司里山上,造像主要集中在山顶呈“品”字形分布的三块巨崖周围,共有大小造像千余尊,完整清晰者600余尊。如按年代划分,则东崖多为北齐、唐宋造像,其中最高者为北齐一佛二弟子像,主佛像高9.8米,戴宝冠,面相浑厚,手施说法印,著褒衣博带式袈裟,倚座于宽平座上。此尊造像高度堪称“中原北齐第一佛”。其右下部有宋代嘉佑二年“三教通连”龛像,为我国摩崖造像中最早的“三教通连”龛像。…[详细]
蛇盘山多宝塔,位于辽宁省锦州市黑山县芳山镇蛇盘山双泉寺后。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清代道光年间(1821—1850)。据说是开山和尚横玺长老建筑的。塔系花岗岩建造,覆钵式喇嘛塔,由塔座、塔身、塔刹组成。塔座为须弥座式,六角形,每边长1.86米,高2米。座上用四条石逐渐收拢,砌出四层,其上砌高佛,早年被盗,龛上漾刻“多宝塔”三字,塔上为十三层相轮逐收砌至塔顶。顶上安装铁质塔刹;塔中层南面有拱形龛门,龛…[详细]
圣水寺是2009年7月公布的绵阳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7月公布的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寺坐东向西,背靠山崖,前临高坎。前石墙砌12层条石,每层尺厚,计一丈二尺高。中劵拱石门,宽2.1米,高约2.5米,额阴刻“青石流辉”四字,有联:“密密石丛盘古径;涓涓云窦泻寒流。”额意境足,联出北宋张士逊《题西庵寺》,张早年曾为射洪县令。门外5阶石梯,内22阶平分两段。门洞上为三大士前殿,塑像周围有黄画匠的…[详细]
梵慧寺摩崖造像年代:唐 类别:石窟寺及石刻 公布时间:2012年8月15日 地址:安居区石洞镇高滩村简介:梵慧寺摩崖造像及石刻位于遂宁市安居区石洞镇高滩河村和尚坡南麓,始建于唐代,现有32龛造像及石刻碑记,共有造像数百余尊,题记5通,凿刻于南北长280米、高5米的崖壁上。其中10号龛“东方三圣”,共有造像70尊,雕刻精美,线条流畅,特别是护法神,面恶目怒,法器高举,手臂及腿部肌肉隆起,威武有力…[详细]
温塘摩崖造像位于河南陕县温塘村南山阴的石壁上,距三门峡市区15公里。现有造像36尊,龛6处。第一龛高1.75米,顶呈火焰状,内雕有一佛二菩萨的立像,有莲梗相连。佛高1.35米,头部有火焰状饰。菩萨高1.20米,足下皆踩有莲花台,雕像面部基本完整,龛外两侧凿有供养人像,并有唐雍州高陵县尉成克沟、唐果州相如县令王希昶的题壁刻石。往西一龛为高2.25米的大龛,顶部形状同第一龛,内雕菩萨立像,造形优美,其…[详细]
桐桷寨摩崖造像(国家级)桐桷寨摩崖造像位于蓬安县长梁乡桐桷寨村嘉陵江岸,大小共有七龛造像,大小造像共计30余尊,分布在200余平方米的山体崖壁上,距地面高度4.7米。其中1号、2号、7号三龛造像保存较好,其余四龛造像都有不同程度的损毁。龛一为两尊立式菩萨像,整个造像画面布局严谨,立体感强,肌体丰满,形神兼备,龛二、龛七均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七尊式造像。此处造像的造型和风格上看具有明显的唐代造像…[详细]
太蓬山摩崖石刻位于营山县太蓬乡,素有“蜀北名山”之誉,“太蓬仙迹”之称的太蓬山上。最早的唐代开镌于唐先天二年,即公元713年,最晚的为民国38年(1949年)。其中唐代8幅,五代1幅,宋代40余幅,元代2幅,明代5幅,清代8幅、民国2幅。石刻内容有:佛教经典,造像碑记,游人诗赋,史实辩误等。其中最珍贵的有唐代《安禄山题龛》、唐代知县任惠琳题“透明岩”碑、唐主持僧《十三生七斋记》、唐朱伦之《普济寺》…[详细]
龙居寺摩崖造像(原名:龙居寺石刻及摩崖造像)年代:唐光华2年类别:石窟寺及石刻 公布时间:2012年8月15日 地址:安居区东禅镇白鹤嘴村简介:龙居寺摩崖造像位于四川省东禅镇白鹤嘴村,始建于唐光化二年(899年),具有佛教造像和道教造像并存的特点,造像分别雕刻在两块天然巨石上,其中一块巨石坐落于龙居寺大院内,长7.5米,宽3.6米,高2.7米,巨石东、南、西、三面造像,北面未作造像。另一块巨石坐落…[详细]
长年坡摩崖造像年代:唐 类别:石窟寺及石刻 公布时间;2012年8月15日 地址:安居区常理乡沿河村简介:长年坡摩崖造像位于常理乡沿河村长年坡,始建于唐代,分布于长30米、高5米的崖壁上,共计六龛,数百余尊造像。龛的形制主要是平顶敞口长方形,深浅不一,大小不等,少数龛楣和门沿作浮雕,风格和造像手法初步分析属晚唐时期的作品。其中3号龛为一佛二菩萨二弟子等,共有造像90尊,神态各异,生动形象,线条…[详细]
石堂观,又名石堂院,位于魏城镇绣山村3组,坐北向南,七石悬空,峥嵘雄奇,唐宋清各代题刻分布其间,观之奇,赏之雅,是魏城八景之一。同治《直隶绵州志》载:“石堂观,治东六十里岷峨岭下,创自李唐,明末毁于兵燹,康熙中里民任作斌重修,乾隆五十一年僧源明培修。”1985年被公布为县级文保单位,2012年被公布为省级文保单位。石堂院,又名石堂观,位于绵阳市游仙区魏城镇南五里原赵渠沟,现绣山村境内,岷峨山麓。唐…[详细]
大埂子摩崖造像大埂子摩崖造像位于大英县天保镇,坐东北向西南,凿于长10米、高3米的崖壁上,共4龛,造像以观音为主。大埂子摩崖造像是天宝九年的摩崖石刻造像,题记年代完整、明确,石刻原始形制保存较完好,是中国唐代佛教繁荣兴旺的实物佐证,是古石窟寺研究、断代、鉴定的珍贵资料。该处摩崖造像集半圆雕、透雕、深浮雕、浅浮雕技艺于一身,雕刻十分精美。雕刻的人物、花鸟颇具特色,造型丰富多姿,线条优美流畅,神态栩栩…[详细]
观音山摩崖造像位于马王乡观音山村,为一处融儒、佛、道三教造像为一体的摩崖石窟,刻凿于清朝道光十四年七月,造像各具神态,形象生动,集中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民间宗教信仰和雕刻绘画艺术,展现了清代石窟艺术风格和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先后被列为县、市文化保护单位,就其规模、保存情况在川北都是少有的。石窟保存完整,分三殿。主殿正面并排为文殊、老君、如来、孔子和白衣观音。左右两壁分为上中下三层,分别是十二诛天、二十…[详细]
佛儿湾摩崖造像,位于蒲江县白云乡桥楼村佛儿湾。造像开凿于唐代,现存49龛253尊。其中,大石香炉、禅坐窟、阿育王宝塔、七佛十菩萨龛、天龙八部、地藏菩萨与六道轮回极为独特,--魔女石刻造像为全国所罕见。1988年,蒲江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大石香炉石刻,为佛儿湾中一整块岩石经雕刻而成。该香炉系圆雕,高0.9米,直径1.6米,炉口圆形,底部八只兽足支撑,再现唐代风貌。蒲江佛儿湾造像石窟属唐…[详细]
丹霞洞摩崖造像及石刻位于屏山县龙华镇小龙村,明清时期所建。石窟寺由摩崖造像一尊和石窟十三窟组成,整体坐西南向东北。摩崖造像位于整体西南一崖壁上,为一尊深浮雕佛教接引佛立像,袈裟螺髻,施接引印,通高30余米,现为世界第一高立佛,即八仙山大佛。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自胡国光石窟至闸子门一线外延50米,东南自闸子门至大像一线外延50米,西自大像至玉皇洞一线外延50米,西北以玉皇洞至胡国光石窟…[详细]
禹迹山摩崖造像,又名禹迹山大佛。位于县城东16公里的碑院镇大佛村。大佛刻凿在海拔667米的禹迹山腰,背岩而立,面南稍偏西。佛高18米,腰宽6.1米,下肢宽5.2米,脚掌长宽均1.3米。面颊丰腴,两耳齐肩,面容端庄,双目微启平视,表情于静穆威肃中寓慈祥。头饰螺髻,袒胸束腰,左手平举与胸齐,掌心向上,右手施“说法印”状。内着僧衣,薄而贴体,外为袈裟罩体,僧衣末端略显飘逸,袖长过膝。大佛头部与下肢皆镂空…[详细]
(包括谢悉坤柔圣母庙)挂甲山摩崖造像(包括谢悉坤柔圣母庙)时代:隋、唐、元地址:吉县城南0.5公里挂甲山摩崖造像始凿于隋开皇二年(582年),唐、宋、金时期多有补刻。现存摩崖石刻隋、唐风格尤甚,个别龛为金代风格,宋代摩崖造像无实物保存,唯有石刻题记存留于此。造像凿刻于坐南朝北的山崖下端,由西至东共有造像5区,每区2一3龛,多为火焰式或尖拱形。雕饰手法基本采用剔地突起与线雕相结合,与其它石窟中圆雕相…[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