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汝训墓位于聊城市东昌府区沙镇王楼村东南一公里,郭庄村西200米处。建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20年),坐北面南,南北长200米,东西长80米。原墓前有神道,神道两侧有石马、石羊、石猪、翁仲、墓表等依次排列。现有石桌两个,石桌四周浮雕及花草明显。石碑三通,其中两通为贔屃衮龙碑、主要记述王汝训的生平简历,赞扬他为官清廉,刚直不阿。碑文由东阁大学士,礼部尚书叶向高所撰。据县志载:“王汝训,字师古、号泓阳…[详细]
章怀太子墓位于乾县梁山脚下,是乾陵陪葬墓。章怀太子李贤,为武则天所生,是高宗李治的第六子。原封雍王,后被立为太子,奉诏监国。李贤曾召学者注《后汉书》。他因抨击武则天的专横,于调露二年(公元680年)被以私藏武器、阴谋反叛的罪名废为庶人,流放到巴州。文明元年(公元684年),武则天逼其自杀,时年31岁。中宗复位之后,迁还其陪葬乾陵。睿宗景云二年(公元711年)追封其为章怀太子。李贤墓发掘于1971年…[详细]
黄宗羲墓位于化安山剡湖岙龙山东南麓。康熙二十七年,黄宗羲(梨洲)79岁时,在化安山下的龙山东南麓自觅墓地,营筑生圹,墓穴与龙山山脉连成一体,并作《梨洲末命》,《葬制或问》篇告诫儿孙。梨洲先生长逝后,儿孙遵照遗嘱办理葬事,并由清初著名史学家全祖望撰写神道碑文,萧山毛奇龄撰墓志铭。原墓在“文革”期间被毁。1981年,文物部门在原址根据原貌修复。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又遵照梨洲先生遗愿,在墓左侧开辟梅园,植…[详细]
六十二烈士墓位于冠县杨召乡后田庄村东南200米处,此墓是1946年为纪念与日寇作战而壮烈牺牲的62名革命烈士而修建的,现为聊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40年2月16日(正月十二日),我抗日先遣队1团3营10连王德林、孙树生等62人在馆陶县赵官寨遭遇威县、临清、曲周、丘县、邯郸、馆陶等数处敌人的围攻,敌众我寡,兵力悬殊,经过10余小时的浴血奋战,弹尽粮绝,全部壮烈牺牲。战后,当地群众为死难烈士收殓,…[详细]
腰子仑春秋墓群位于桃江资水南岸,自1986年发现至今,一直保护较好,除墓群区有十几户村民居住外,没有新增房也没有新修公路、水利等大型动土活动。墓群区原种植的茶叶树在上世纪90年代全部被毁,现为村民的墓地。腰子仑春秋墓群主体部分,除三次发掘对其整体状况有所破坏外,其余大部分仍保存完好。墓群西侧除早年修建桃灰公路,加之少量村民住宅对墓群造成了一定得破坏外,至今基本保存原样。历年来共发掘墓葬120座。根…[详细]
马发墓位于城区金山顶一览亭边,朝南偏东,碑石为民国初年民军首领孙丹崖所立,后被摧残。新中国成立后曾一度迁往西湖山南岩附近,上世纪60年代又移回金山顶,“文革”期间墓碑被敲断,墓穴被毁平,1979年重修,筑回旧碑(残缺不全),再竖立于墓前。马发墓也称马公坟。马发,海阳(潮安旧称)人,南宋景炎年间为潮州摧锋寨正将。时元兵南侵宋帝赵昰(后为赵昺)避走广东边境,继续抵抗元兵。景炎二年(1277年)元将唆都…[详细]
卢瑞英墓位于江西省铜鼓县温泉镇金星村卢瑞英号亦乐,字鹤寿(1750-1839年)铜鼓永宁人。武翼都尉为从三品,墓址在温泉镇金星村蠏形屋后。该墓高2.25米,宽5.8米,规模宏伟,8柱5碑,牌坊形状。正中主碑书写封号名讳,上方另一横碑有“荣封七次”四字,左碑上刻“四代荣封”,下刻四子名号,右碑上刻“五世同堂”,下刻孙男名号,左右两侧碑刻1600字之墓志;石柱镌二联,内一联因花岗岩风化严重,剥落难辨,…[详细]
刘伯垂墓位于鄂州市华容区段店镇刘弄村,坐东北朝西南,占地面积170余平方米。墓冢水泥砌筑,高1.2米。墓前立大理石碑,高2.45米、宽0.6米、厚0.3米,阴刻楷书“革命先驱刘伯垂墓”。墓碑左侧立刘伯垂生平事迹碑。刘伯垂(1887~1936),鄂州人,是湖北共产主义小组的主要创始人,也是早期-的重要领导,先后参与领导了汉口人力车工人反对增加车租的-、武汉地区的“二七大-”。1936年秋病逝于上海。…[详细]
介绍: 马邑汉墓群分布于朔州市朔城区四周20公里以内范围。朔城区现址是秦汉马邑城的一部分,地处雁门关外,为中原地区通往塞外漠北草原的必经之路。南部通过阳方口、雁门关可达中原,北有腊河口、刘家口可达平城(今大同市),西南有大水口、北岔口直达黄河。历史上胡人的南侵掳掠,汉人反击围剿,均以该地区作为重要的进攻和防守目标。尤其在汉代,这里是重要的关外军事重镇。那些守卫边关的将士死后大都埋葬在这里,形成这一…[详细]
金贯真(1902—1930),原名家济,永嘉县岩头村人,1919年考入浙江省立第十中学。1923年,他同蔡雄、苏渊雷等组织“血波社”、“宏文会”等新文学团体,与李得钊、金省真等组织“溪山学友会”、“青年策进会”,开展新文化运动。由于他品学兼优,坚持正义,追求真理,勇于斗争,校长金嵘轩为他改名为“贯真”,激励他为实践真理而奋斗。1924年冬,他由谢文锦介绍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次年春,转为中共党员,为…[详细]
见月(1601-1679年),即见月律师,宝华律宗第二代祖师,俗姓许,楚雄县人,14岁父母双亡。少好游,曾到金沙江,甸尾等地,因羡慕赤松子,遂出家当道士,后舍道入佛。32岁从宝洪山亮如法师剃度,法名读体。明崇祯九年(1636)年到镇江海潮庵,第二年从三昧受具足戒,继而随三昧传戒诸方,开始阅读律藏,为各方所推重。38岁入金陵宝华山,被提拔监院,并为大众讲戒,“析义释文,口若悬河,座下千人,罔不叹服”…[详细]
杨从仪墓宋杨从仪(1092~1169),字子和,陕西凤翔人,生于北宋元佑七年,中年,金人侵宋。徵、钦二帝被掳,国难深重。他毅然应募参军,投到西北战场抗金将领吴介、吴璘兄弟部下。战斗中,他勇猛顽强、屡立战功,逐步由士兵升为和州防御使,赐爵安康郡开国侯。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75岁高龄的杨从仪退休。因故乡沦陷,不能回家,便居住在城固县水北村(今丁家村),78岁病逝就地安葬。杨从仪墓座北向南,封土…[详细]
本崐墓年代:清 类别:古墓葬公布时间;2012年8月15日地址:大英县蓬莱镇古井村简介:本崐墓位于蓬莱镇古井村2社陈家湾,坐西北向东南,占地面积56平方米,是清代僧人寂光寺住持本崐之墓。长方形墓冢,边沿用条石围砌,冢宽6米,长8米,高1.5米。冢前0.5米有一碑楼,作仿木结构,四柱三间三楼,两侧有抱鼓。碑通宽4.5米,高5米,厚0.6米。该碑正楼镌刻有“明镜台”匾牌,左右皆为深浮雕农耕图,为写…[详细]
永泰公主墓,在乾县北部。永泰公主名李仙蕙,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孙女,中宗李显的第七女,嫁于武则天的侄孙附马都尉武延基,公元701年,死于洛阳,年仅17岁。 这是解放以来发掘的唐墓中最大的一座。永泰公主墓于1960年至1962年发掘,是属封土堆墓,其墓穴是用砖砌的,由墓道、过洞、天井、雨道、墓室构成,全长87.5米。墓道是一条宽约2米的斜坡,进入过洞直至狭窄的雨道,两旁洞墙内有6个小龛,里面放着彩…[详细]
陈氏三宰相墓位于河南省新郑市郭店镇宰相陈村西,因陈省华为赠中书令,陈尧叟、陈尧佐皆同平章事,所以人称三宰相坟。陈氏三宰相墓区现存墓冢八座,分别为宋左谏议大夫赠中书令陈秦国公省华墓、宋同平章事枢密使赠侍中陈文忠公尧叟墓、宋同中书平章事赠司空侍中陈文惠公尧佐墓、宋天雄军节度使赠太尉陈康肃公尧咨墓、宋太子中舍陈君希古墓、宋主客员外陈君学古墓、宋陈君知节墓、宋陈君珣墓,俱在郭店镇宰相陈村。八座墓分做三区,…[详细]
泰顺县是革命老根据地,1923年,泰顺籍青年林秉权在上海读书时就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浙江省委派员到泰顺从事革命活动,后在泰顺组织了一支800多人的农民武装;福建省党组织也先后在泰顺边区一带开展过活动。浙南三年游击战争期间,泰顺县是红军挺进师和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中共浙南特委活动的重要根据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泰顺人民为革命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详细]
奥古斯都陵墓是古罗马皇帝的大型陵墓,公元前28年修建于罗马战神广场,位于现在的奥古斯都大帝广场。虽然时间和疏于照管使废墟受到了破坏。然而,这个废墟仍然是战神广场北侧令人印象深刻的主导建筑。奥古斯都在公元前31年的亚克兴角战役胜利后,在罗马兴建的最早的工程之一就是奥古斯都陵墓。陵墓为圆形规划,包括几个同心圆环,种植了柏树,圆锥形屋顶和一尊奥古斯都雕像。一对粉红色的花岗岩方尖碑位于拱形入口的两侧,一个…[详细]
王进宝墓位于白银市平川区黄峤乡玉湾村,坐北向南,处于东北高、西南低的滩地中,当地人称“将军坟滩”。墓葬及所存石雕建筑延伸约200米,神道宽约20米,原有17道石雕、建筑和造像,现存自北向南依次为:封土1座、神道碑1通(龟趺6只,螭首5块)、石牌楼遗址1处、石狮1对、文官石像1对、石马1对、石牌楼1处、龟趺1对、狮座2块、器械座1对、东西两处石亭遗址2处、石牌楼遗址1处、石狮1对、旗杆座1对、上马石…[详细]
刘禹锡墓位于荥阳市郑上路与博文路交叉口东南方向的狼窝刘村高地上,古称檀山。墓冢坐北面南,冢高约7.5米,周长约20米。据民国《荥阳县志》载:“刘禹锡墓在檀山。”1987年3月4日,郑州市人民0公布为郑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荥阳行依托刘禹锡墓,荥阳市0修建了一座AAA-人文景观主题文化公园——诗豪园。园内建设纪念场馆4座,建筑面积1600㎡;湖体3处,占地面积约2.5万㎡;广场3处,占地面积为1.8万平…[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