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石刻,位于重庆市大足县境内。大足石刻始于晚唐,历经五代而盛于两宋,是中国晚期石窟艺术中的忧秀代表。石窟多达76处,共有造像6万余躯,石刻铭文10万余字,总称大足石刻。其中,尤以北山摩崖石刻和宝顶山摩崖石刻最集中。北山,即古龙岗山,共290龛窟。著名龛窟,如心神车窟,窟正中之皤龙“心神车”尤为奇伟。其间净宝瓶观音、多罗、文殊、玉印观音、如意珠观音、普贤、日月观音、数珠手观音等,雕刻对称,严谨有序…[详细]
牛首山又名天阙山,因山顶东西双峰形似牛头双角而得名。牛首山风光秀美,素有“春牛首”春牛首之美誉。古有牛首烟岚、祖堂振锡等金陵美景,还遗存了很多历史古迹,如岳飞抗金故垒、郑和文化园等。佛顶宫近年,释迦牟尼佛顶骨舍利将在牛首山被长期供奉,游客可于特殊佛教节日前往佛顶宫瞻礼,具体瞻礼舍利的时间可致电景区咨询,4001656363。佛顶宫利用原有矿坑建地宫,地下六层,地上三层,本身就很气派庄严,值得一看。…[详细]
观音岩石刻总占地面积33000平方米,是由清朝乾隆三十二年罗江县令-冕倡议修建,李调元曾对其进行修复,然而经过0时期的破坏,直到1992年当地政府才再次投入新的开发重建工作。峭壁上千手观音、白衣观音、送子观音、救七难、观世音普门示现图、弥勒佛等摩崖石刻造像法相慈悲,韦驼雕塑威严,二十四孝、十三忤逆报应浮雕果报怵然。堪称世界之最的百米莲卧观音已初具规模,气势恢宏的观音岩石刻艺术与自然景观和新建的景点…[详细]
丹阳是南朝齐梁帝王故里,是一座拥有6000多年文明史、2400多年建城史文化古城。亚洲最大的石刻文化游园——天地石刻园就坐落在这里。湖光山色环抱中的天地石刻园,景色宜人,明净的湖水倒映着青山白云,晴空树影,整体建筑以凤凰为原型,构筑设计与地形高差相结合,形成了几条飘带,每一条飘带都是一个主题展览馆,以走廊的形式展现,相连成环,每个馆大大小小的展台,都被镶嵌在墙壁之中。沿走廊游览,是犹如梦幻的光影与…[详细]
丹阳南朝陵墓石刻位于江苏省丹阳县境内。丹阳南朝陵墓石刻现已发现的主要地点有陵口镇萧梁河两岸、狮子湾、仙塘、前艾庙、金王陈村、烂石垅、三城巷、水经山村等八地十处,这十处陵墓主要是南朝时的齐、梁两代的帝王、帝后陵墓,其中有齐宣帝萧承之的永安陵、齐景帝萧道生的修安陵、齐武帝萧绩的景安陵、齐明帝萧鸾的兴安陵、梁文帝萧顺之的建陵、梁武帝萧衍的修陵以及金王陈村、烂石垅、水经山村已经无从考证而失名的陵墓。这些陵…[详细]
南涅水石刻馆南涅水石刻馆又称“二郎山石刻馆”,位于沁县城南的二郎山,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59年,在沁县城东北30公里的南涅水村出土各类石刻造像1100余块,据石刻题记,为北魏永平—二年(公元510年)至北宋天圣九年(公元1031年)历代积累的民间石刻艺术作品,比云岗石窟、龙门石窟的年代还要早,为妥善保存这批文物,国家拔专款于1984年开始筹建“南涅水石刻馆”并于1989年建成并对外开放,使这批…[详细]
宋武帝刘裕初宁陵,在南京东郊麒麟门江宁县的麒麟铺村。刘裕,字德舆,彭城绥舆里人,出身于破落士族。东晋初年,刘裕家从彭城(徐州)避难迁居京口(今镇江)。永初元年(420),夺取东晋司马德文帝位,在位三年。永初三年五月死,时年60岁。七月,葬丹阳郡建康县蒋山(今南京钟山)初宁陵。刘裕陵前现存石兽二,东天禄,西麒麟,1956年9月曾加整修。天禄原来倒在水塘边,胸、腹部剥蚀严重,缺四肢,股残尾断。麒麟原立…[详细]
定州有一处碑林,又称定州石刻馆。还有一处汉墓,距今已有1700多年。汉墓就在碑林院内。或者说,围绕汉墓建起了一处碑林。走进碑林院子,几十株高大的柏树蔽日遮天。迎门一处三开间的小型展室,陈列的展品介绍了两汉中山国在定州建都的历史以及部分汉中山王陵出土的文物。1982年列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墓前建有展室,可通地下墓道,展室前立有移来的两通石碑,一为“苏文忠公祠记碑”,另一为“题魏国韩公祠碑”。墓…[详细]
泰山石刻位于山东省泰安市,包括经石峪和唐摩崖两部分。经石峪位于泰安市泰山中路斗母宫东北400米的山峪中。北齐时(公元550-580年)镌刻,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佛经摩崖刻石。-刻于面积2064平方米的缓坡石坪上,自南而北竖行刻《金刚般若波罗密经》44行,为-的上卷。字径50厘米,以隶为主,兼有楷书、行书和篆书。书法遒劲,在书法史上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周围还有宋、明、清、民国及现代观经、题诗石刻20多…[详细]
嘉祥武氏墓群石刻位于嘉祥县纸纺镇武宅山村北,为汉代祠堂和墓地,始建于东汉桓、灵时期,全石结构,石刻画像,内容丰富,雕制精巧,是我国保存完整的汉代石刻艺术珍品。现存石阙、石狮各一对,石碑两块,祠堂石刻构件四组40余石。武氏墓地最早见于北宋欧阳修的《集古录》和赵明诚的《金石录》,南宋洪适将题字与图像,集于《隶释》、《隶续》中。1964年将处于深坑中的石阙、石狮,按原位置提升到现在的地坪以上,并建立了宽…[详细]
北山摩崖造像始刻于唐末,至南宋结束,石刻位于大足县城北2千米的北山上。以大佛湾为中心,遍及其四周的观音坡、营盘坡、佛耳岩、北塔寺共五处。长达500多米。岩高约7米,沿崖造像。从南到北形状若新月,龛窟如蜂房。造像5000余尊。造像细腻精美,技艺娴熟巧妙。除部分碑刻、塔幢和浅小龛窟残毁外,其余均保存完好。北山,古名龙岗山,距大足县城龙岗镇北1.5公里,海拔545.5米。北山摩崖造像重点保护范围面积7.…[详细]
山石刻(含一勺之多、月泉、玉练双飞)位于江西南城县,石刻时代为明、清。原名仙都观邓真人墓及石刻造象等,观、墓、造象已毁,现存“一勺之多”、“月泉”、“玉练双飞”。为抚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江西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山属武夷山系军峰山之余脉,海拔不到一千米。相传唐代邓紫阳真人在-山习道修练,道士相争来此讲学,名流贵赫往来不绝,成为东南一带道教中心。秦时,大学者华子岗遨游万里来到麻沅著书,华子岗有他藏书…[详细]
体现南京南朝古都神韵的艺术瑰宝——南朝陵墓石刻,在江苏省内共有32处,其中南京地区有19处,分布在江宁、栖霞等处,其年代最早始于南朝刘宋,距今约1500年,19处陵墓石刻中,帝陵共3处,另有失考墓7处。这些陵墓大多取坐北朝南方向,石刻距陵墓约千米左右,一般都包括镇墓神兽、神道石柱、神道碑等几种。镇墓神兽分双角天禄、独角麒麟与无角辟邪三种,形态基本相似,均体形高大,昂首挺胸,口张齿露,目含凶光,腹部…[详细]
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列为国务院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总编号为第57号,现分别叙述于下:一、褒斜道在秦岭山脉中,有一条贯穿关中平原的汉中盆地的山谷,其南口曰褒,在今汉口区北25公里;北口曰斜,在眉县西南15公里,长凡235公里。自战国起,就有人在谷中凿石架木,修筑栈道,历代踵继,多次增修,后人就命名为“褒斜道”。汉武帝大加修凿褒斜道250公里,从而出现了“栈道千里,无所不通”的盛况。…[详细]
摩崖石刻景观称为“秦时明月汉时关”。早有“旱码头”之称的绥德,地理位置特殊,商贸业繁华,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引得历代骚人墨客在此留下墨宝。而绥德的石雕艺术更是源远流长,代代相传。历经秦汉唐宋,于明清时期,绥德古城内遗留的人文景观、摩崖石刻以及民间广泛流传的石雕艺术品不胜枚举。诸如秦时扶苏监军驻绥时“太子府”遗址、“赏月台”遗址、呜咽泉景观和疏属山巅的扶苏墓、扶苏祠等景观;“晋溪洞”“龙洞清流”“…[详细]
摩崖石刻群于1983年公布为铜鼓县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铜鼓石”石刻,是我县最闻名的石刻,我县因其取名,也因此而古今闻名。据《义宁州志》载:“铜鼓石在武乡二十四都,屹立数丈,形如铜鼓,相传许旌阳逐蛟过此,石中有声,疑以为怪,挥剑劈之,今一石中分,宛如剑劈,县诸石屹矗,森若列载,故因其胜而建官司马。”“试剑”石刻,明末隆庆年邓子龙书,与“铜鼓石”同一石体,又名“试剑”,下则署“武桥”二字,为邓子…[详细]
柯岩造像及摩崖石刻位于绍兴城西柯桥镇柯山南麓。隋唐时期石刻。《柯山小志》卷上载:“石佛高五丈六尺,相传隋开皇间有石工发愿为此,未成而逝,以禅之子,子复禅孙,三世讫功。”嘉庆《山阴县志》卷二十四:“柯山寺在县西三十里,晋永和年间敕建。旧志:产石,为民所采成岩洞,巧匠琢为佛,唐以来创寺覆之。”后寺渐圮,明副使黄猷吉重建,更名普照寺。康熙年间里人对石佛饰以金粉。20世纪70年代,石佛双手及膝部以下遭毁。…[详细]
位于沫东镇飞宝公路旁,距县城6公里,是芦山县博物馆专题野外保护陈列展出场馆。该馆集中展出汉代石刻二十余件组,有“樊敏碑阙.石刻”、九具东汉大型圆雕石兽、杨君之铭碑首及石刻、无名残阙等。其中,“樊敏碑阙.石刻”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川芦山东汉石刻馆,是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樊敏阙及石刻”之原址上辟建的芦山汉代石刻陈列场地。该馆陈列的九具大型陵墓圆雕石兽皆为东汉时期之作。汉代石兽尚存无几,据有关…[详细]
金家村陵墓石刻:位于丹阳后巷镇建山金家村。从景安陵旁边的路一直向北,大约5公里,是一丁字路口,左转约600米,在路的左边就是金家村。开车进入村里,找个空地停车。一直向南走,有一片大的田地,四周被围着,顺着田垄,走到最南端,石刻就在那里。这个石刻比较难找,因为田地地势低洼,四面地势都比这里高,所以在外面根本看不见。朱偰考察丹阳的南朝石刻,把这里漏掉了,可见多么难找啊。因此《建康兰陵六朝陵墓图考》里没…[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