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石刻篇

南阳桥摩崖石刻

株洲县南阳桥乡竹园冲村的摩崖石刻墓碑为第九批省级保护文物,长期埋没于深山翠林之中,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被发现。“就其山而凿之,曰摩崖。”这是摩崖石刻比较权威的定义。通俗而言,一般就是指利用天然的石壁刻文记事。走到名山大川,兴致来了,诗情勃发,赋诗一首,作文一篇,将其刻入石头,就是摩崖。因此在名胜景区常见。比如著名的黄山摩崖石刻,可谓是名人荟萃,精彩纷呈,连康熙皇帝都没忍住手痒,御笔一挥,命人将其才…[详细]

七星岩摩崖石刻

七星岩摩崖石刻位于肇庆市七星岩风景区内,共531题,其中唐代4题、宋代80题、元代13题、明代146题、清代117题、民国10题、当代117题、年代不详44题,分布在石室岩、阆风岩、玉屏岩、阿坡岩、石峒等诸岩壁上,其中石室洞的数量最多,占唐至清360题石刻中的290题。肇庆市地处西江中下游,扼两广水道咽喉,历来是县、郡、州、府治所。风景秀丽的七星岩又是历代文人墨客驻足咏叹之地。唐开元十五年(727…[详细]

磨山石刻

磨山石刻位于连云港市东海县石梁河镇西南8.5公里处,磨山南缓坡中部一独立巨石上。巨石呈长方体,片麻状花岗岩质,高300厘米、宽250厘米、厚170厘米。巨石东壁较平坦,文字阴刻,刻面宽170厘米、高223厘米、字径11×14厘米,右起竖行,共71字。通过内容分析,磨山摩崖石刻记录了曾因石匠随意开打山石导致风水遭破坏及以后再行开打山石对实施者的处理办法。落款为大清光绪二十年三月上浣公立。此石刻对研究…[详细]

三洲岩摩崖石刻

北宋—明德庆三洲岩摩崖石刻位于德庆县九市镇三洲岩洞内。石刻始于宋,盛于宋、明,清后少见。在原有174人次题刻中,宋明石刻占106题,其中名人石刻有60多题,大部分题刻见载于清光绪《德庆州志·金石》,因风雨侵蚀剥落及其它原因,现仅存86题。最早的为宋庆历三年(1043年)转运使马寻与皇祐二年(1050年)祖无择题刻。重要的有皇祐五年(1053年)元绛记载壮族首领侬智高攻打康州,熙宁元年(1068年)…[详细]

《新寨题名记》石刻

时代为北宋。位于湖南省沅陵县明溪口乡明溪口村。题名记对研究本省少数民族史有重要价值。题名记刻于宋政和三年(1056),位于酉水、沅水会合处的崖石上。碑文记述了雷简夫与彭仕羲作战的情况,楷书,字径7厘米,32行,共412字。由雷简夫撰文,密甄升书丹,并载各路指挥官官职和姓名。因后人将字涂为红色,故俗称“红字碑”。雷简夫知雅州,因土家族领袖彭仕羲起兵,三司副使李参等安抚不能定,会雷简夫往,至则督诸将进…[详细]

普陀山潮音洞摩崖石刻

普陀山潮音洞摩崖石刻位于舟山市普陀区普陀山镇,年代为明、清。潮音洞在普陀山紫竹林景区内、龙湾之麓,距停车场仅200米。“潮音洞”这个名称其实是一语双关,一方面因洞穴日夜吞吐海潮,声若雷音;另一方面借“潮音”比喻“佛音”,洞口日夜浪涛不绝,声如观音讲经说法,又如千僧诵经,妙响洗尘,故名。潮音洞为山石裂隙所成,从崖至脚高数十米,半浸于海中。洞有二门,通明如天窗,潮水奔驰入洞,浪石相激,声如轰雷。涨潮时…[详细]

红军石刻标语碑林

红军石刻标语碑林,文物,1980年7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将其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它是学习中国革命史的重要史料。原广元县文物管理所于1973年至1976年间,将分布在县境内的110多条红军石刻标语汇集于皇泽寺建馆陈列。原国防防部部长徐向前元帅为其亲笔题写的“红军石刻标语碑林”匾额悬于展厅。这些古刻展品展示出了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至1935年间在广元建立苏维埃政权开展土地革命斗争的史实和业绩。共有石…[详细]

龙洞摩崖石刻群

龙洞摩崖石刻群位于连云港市海州区朐阳办事处孔望山居委会孔望山龙洞庵西侧龙洞内、外壁和龙洞庵后崖壁上。龙洞摩崖石刻群共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刻于龙洞内、外石壁上,另一部分刻于龙洞庵内及庵后崖壁上。石刻共有近30处,时代从宋至民国,字体、大小各异。石刻群内容丰富,对古海州地区水文、地理、人文、民俗、古迹都有反映,而且大多有纪年,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特别是明“安钝题刻”明确记载了“因观古圣贤遗像,…[详细]

湖光岩摩崖石刻

湖光岩摩崖石刻位于湛江市郊区湖光镇湖光岩风景区内楞严寺正殿顶部巨石上,“湖光岩”三字系南宋丞相李纲题。湖光岩之湖,本为火山口湖,旧名陷湖、净湖、镜湖。道光《遂溪县志》载:建炎三年(1129年)“丞相李纲谪雷,爱其景致,题湖光岩三字与琮师,勒于石。”陷湖自此得名湖光岩,渐成粤西名胜。“湖光岩”三字,楷书,字高约0.9米,上款“建炎三年”,下款“李纲题”,是李纲在粤罕见手迹。原字本为阴刻,1976年,…[详细]

金光洞石刻造像

金光洞石刻造像位于含增镇金光村乾元山金光洞内,该洞又名天仓洞、太乙洞,为一高山溶洞,洞中怪石林立,冬暖夏凉。现有宋-清代道教造像和清代题记。洞中现存道教造像42尊,头部均已断裂或缺失,分布在洞口四百米范围内。造像或立或坐,形态各异,最大的高1.3米,最小的0.3米,一般在0.8米左右,头著道髻或束冠,多持笏,有的贴金,有的彩绘。石质较为坚硬,均为圆雕,雕刻精细,技法古朴。其中10号造像为捧印女真人…[详细]

风吹岭摩崖石刻

风吹岭摩崖石刻位于饶平县柘林镇之东约1.5公里的风吹岭,岭高面海,一年四季,风声飒飒,故名曰风吹岭。站在岭顶往东眺望,沧海万顷,水天浩渺,闽粤的高峰岛屿如泥牛入海,甚为壮观。历代显官名士至此吟诗作赋题书于此,于今留下许多摩崖石刻;明万历九年(1581年)季夏,闽粤副总兵晏继芳题刻的“闽广达观”,正楷阴刻,每个字大1米见方。明万历二十四年,楚雍吴世重,成都庄诚镌的“海阔天空”,正楷阴刻,字大0.4…[详细]

晴隆“欲飞”石刻

晴隆“欲飞”石刻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晴隆县莲城镇城西后山上。石面斜向东北,长8米,宽5米。“欲飞”二字各长3.3米,宽2.4米,笔划最宽处约2.4米。“欲飞”二字,笔力雄健,浑厚洒脫,既藏柳公权之“骨”,又含颜真卿之“筋”。据《安南县志》记载:“城西文庙有‘欲飞’二字,为明朝总兵邓子龙书。”邓子龙实名邓钟,福建晋江人,明万历年间中武进士,继而任总兵之职。邓子龙所到之处,喜题诗赋对,勒墨迹于石,…[详细]

侍郎坦摩崖石刻群

侍郎坦摩崖石刻群湖南郴州永兴县侍郎坦摩崖石刻群,是最近发现的以唐代文学家韩愈手书“昌黎经此”为主的题记刻石、六朝佛像残画刻石群以及清道光七年永兴县为了维护韩愈原迹粉本改为阴刻的题记和道光八年永兴县程恩泽翻摹阳刻为二行四字的题记,刻石共十余处。此次重大发现无疑在考古界和书法艺术界引起巨大的震动。从书法角度来看,八、九块唐代中晚期石刻题记的书写风格,字形、体态、气势和神韵上讲,都具有庄重大方、古韵十足…[详细]

南雄钟鼓岩摩崖石刻

南雄钟鼓岩摩崖石刻  唐—宋 南雄 钟鼓岩摩崖石刻 位于南雄市梅岭镇翠屏山中。钟鼓岩因有钟岩与鼓岩悬石,敲之有钟鼓声而得名。这里因有梅关相伴,历代名人游士甚多、留下许多清词丽句。现有唐至民国石刻20多题。最早的石刻是大唐吕岩(即吕洞宾)书镌的“万福洞”和“上清景”题字。“诸仙岩”三个大字署名“东坡书”,每字高0.50米、宽0.10米。东坡被谪二度梅关到此游览,曾赋诗多首留念。石刻中以清代石刻为多,…[详细]

藏经洞石刻

藏经洞位于灌口镇灵岩村9组灵岩山中。 藏经洞均为石刻经版青砂石质,上藏经洞在灵岩寺后陡崖间,为竖井砖砌地窖,长、宽均1.8米,深2.5米,1971年发现。下藏经洞在灵岩寺前竹林寺后,为洞穴,长2.9米,宽2.65米,深5.9米。清光绪初下藏经洞被发现,1931年邑人蒲春蔚于原址清理出大量佛经。佛经沿洞壁依次重叠,每版间垫唐开元钱币数枚。上藏经洞于1995年发现,发现后文物部门对其进行了清理,发现残…[详细]

石屋山泉石刻

石屋山泉石刻,位于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榴园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在枣庄冠世榴园,向西十几米,两壁巨石之间有一处“石屋山泉”。贾三近曾在此处买田结舍,这里是其早年读书及三次回乡赋闲吟诵写诗的地方。据《峄县志》记载:“石屋山,山麓泉流为小瀑布,夏雨后益喷吐,声如雷,冷侵肌发”。泉水流出的地方有紫红色的断崖高数丈,色泽美观,纹理坚致,深沉厚重,古朴迷人。那顶部稍向前倾的红石崖,宛如一…[详细]

石门摩崖石刻

石门摩崖石刻--石门摩崖石刻位于贡山县茨开镇东400米当打村怒江西岸高50米的崖壁上。系贡山通福贡的古驿道旁,因地势险要称为石门。民国38年(1949年)设治局长梁之彦题刻石门二字。此处尚存石刻碑文三通,条幅二方。-万家生佛四字。石碑之一,立于民国36年(1947年),碑文高1.3米,宽0.78米,书14行,全文316字,记述贡山民众驱逐设治局长赖惠生的事件。石碑之二,立于民国34年(1945年)…[详细]

錾字岩摩崖石刻

錾字岩摩崖石刻錾字岩摩崖石刻,位于屏山镇发明村北侧掌鸠河西岸上,由二方汉文石刻和一方彝文石刻组成。两方汉文石刻“武定军民府土官知府凤世袭脚色记”和“凤公世系”记载的事实真实可靠,在许多问题上比《明史土司传》、《土官底薄》、《云南通志》以及《武定府志》、《禄劝县志》等书详备。彝文石刻与上述二石刻并列,宽2m,高82cm,直书横排,共33行,563字,四周刻葵叶双线边框,这方彝文摩崖,主要记述了罗婺部…[详细]

新立石刻

新立石刻,又称狮子岩。疑似为守卫辽代陵寝而建。新立村东独立山峰上,东西南三面陡壁,北面可攀。两段甬道,二道石门之后可达平台。平台后部石筑房身,据说曾是三间座南面北的卫士房,紧靠卫士房后为山寺石壁,有两间座北面南的殿堂,现存的石壁上有一佛二菩萨坐像浮雕,佛两侧各有一侍。平台四周的砖墙垛口尚存。高台远眺东南,县城双塔、鼓楼、万紫山尽收眼底。西北望去,望海诸峰一一在目。高台下通山大路可由北面--。平台居…[详细]

狮岩摩岩石刻

“狮嵓”石刻位于县城北2.5公里鹅峰乡多江村俗名兰田的狮子石上。狮子石宽约200、高约150米。狮子山由九峰并列相连,九座山峰峭壁巉岩,石色如铁,恰似神工鬼斧把九峰镂刻成九头怒发圆眼的雄狮,盘踞在蜀江东岸。因东方日出时,狮形投入江水之中,因此,这一带水便取名为“狮子潭”。蜀江西岸有一座茅草山,形如一头雄伟的大象,它与狮子遥遥相望,因而此地又取名“九狮拜象”。触景生情,狮子石上便被前人刻下了“狮嵓”…[详细]